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将-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到对面阵地上的直升飞机起降,他们大眼瞪小眼不知那是个什么东西。那盛装食物的密封盒里的手纸,许多官兵也不明白美国佬要派什么用场。打扫战场,经常露营的官兵不知鸭绒睡袋为何物,用刺刀挑得满天飞絮。但是,他们的英勇善战是世界一流的,那吃苦耐劳精神更是无与伦比。而此前从未在中国之外的战争舞台上亮过相的“土包子”将军,一出手就让这个世界为之一震。
  在仁川登陆中又一次展示了名将风采后,麦克阿瑟就自以为无所不能了。第二次战役中,我军采用传统的、却是美军从未领教过的战法,将清川江以北的敌人三面包围,宣称要到鸭绿江畔过圣诞节的麦克阿瑟,就向美国政府报告中国人要把他的部队“全部歼灭”。古今中外的战史早已证明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往往会比先进武器更具效力。只是这位公认的世界级名将,还需要来自孙子故乡的将军给补上这一课。
  韩先楚认为,第一、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从宏观上讲,就是抓住了敌人不知虚实,轻敌冒进这个“打点”。而当敌人开始审慎地研究对手,并一度张惶失措地高估了对手的实力时,我们有些人也开始变得过分乐观起来,有点头脑过热了。
  我军占领汉城后,在国内一片“把美国侵略者赶下海去”的欢呼声中,在海南岛战役中极力主张用木帆船渡海作战的“好战分子”,认为应该适可而止了。
  我们的步兵是一流的,我们的将军也绝不比对手逊色。新生的共和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却像朝阳般活力四射。正是凭借这些主要是无形的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才一扫近百年来战场上逢洋必败的晦气而扬眉吐气。毛泽东说美军是“钢多气少”。但是,钢铁毕竟是钢铁,战争是非常实际的。凭着我们的装备,第二次战役不可能全歼美军主力,第三次战役敌人则是主动撤退。吃过败仗的敌人变得乖巧了,战术也比较灵活,有针对性了。而我军战线越拉越长,后勤补给不济这一致命弱点,也越来越突出了。多么强大的火力都不畏惧,任何非人的痛苦都能克服,可当随身携带的个把星期粮弹用光了后,还能怎样呢?
  从第一次战役到第四次战役,韩先楚是惟一始终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志司首长,他对前方战事自然是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的。
  据说,第三次战役后,在汉城前指,他曾对战争前景作过判断。认为一方是钢少气多,一方钢多气少,到头来最大的可能,就是双方的决策人都明白难以打下去了,就坐到谈判桌前去讨价还价打嘴巴子官司。
  第一次感受到钢铁的震撼,是沙岭战斗。冰天雪地中,那美式枪炮的火网简直密不透风。可那不过一个新6军,新6军也主要是那个新22师,比起美军,从数量到质量都是小巫见大巫。每个参加过这场战争的人,都不能不受到一种冲击和震撼。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章 在朝鲜(7)
这是一种整体国家实力呀!那时还没有“综合国力”一词,韩先楚称之为“整体国家实力”。
  他渴望与强者对话,但这丝毫也不妨碍他渴望拥有一支与对手同等装备的军队。我们的“钢”不用多,哪怕只及敌人的l/10,也早把他们赶到大海里去了。当时和后来,他都常常讲这话。打败美国佬后,一定要把中国建设得繁荣富强!他对此充满信心。可这位从前线发给志司、东北军区和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许多是要求紧急补给粮食、服装的志愿军副司令,18年后当了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却依然不得不为人民的温饱而大抓粮食,为这种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生存条件着急上火。
  改革开放,他看到了希望。
  而当“不正之风”渐成“*”,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也随之出现之后,他有些忧心忡忡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我们靠什么打天下?靠的一种精神,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献身精神,一种不怕死、不要命、敢于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国家贫穷,人民缺吃少穿,堑壕中的官兵也赤足露体,那手里的家什在美国人眼里简直就是破铜烂铁。可我们的精神和信念的力量,是任何对手都无法匹敌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比之发达国家我们仍将处于劣势,就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优势。战争与和平,打仗与建设,干什么都离不开一种精神。见钱眼开,见利忘义,分配不公,人心不平,何来凝聚力和战斗力!“钢”不多,“气”再不足,优势不优,劣势仍劣,我们将如何面对挑战?
  他说:综合国力必须充分评估精神的力量,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点。发展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缺少精神支柱的物质力量是不健康的、不可靠的,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西线造势
  汉城北山,南朝鲜著名企业家金性守家后面山坡上的防空洞里,蜡烛的光焰闪动着,不时发出哧啦的响声。
  韩先楚披着大衣,在防空洞里来回踱步,有时踱到地图前就停下看起来。看不清,就把蜡烛举在手里,看一阵子又开始踱步,手中的香烟一枝接一枝。
  崇尚进攻的“好战分子”,在指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防御战。
  我军向来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因而总是尽量避免打阵地战,只是在解放战争中打过少量阵地战作为运动战的辅助形式。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突不破的防线,更何况以劣势装备的固定阵地上与敌对垒,往往是伤亡大,阵地也守不住。入朝后,我军仍然以打擅长的运动战为主,很少死守一地被动挨打。但是,现在韩先楚必须在汉江南岸打一场规模空前的防御战,因为我军第四次战役的作战方针是“西顶东放”。即以一部分兵力在西线顶住敌军主力。待东线敌人深入、突出后,以我军主力进行反击,并向西线敌人侧履迂回,从而粉碎李奇微组织指挥的这场大规模进攻。
  1月25日,韩先楚正在平壤以东的成川,参加中朝两军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研究部队休整和春季攻势问题。听说李奇微发起攻击,他心头一震:来得好快呀!
  第三次战役,李奇微连汉城都不要了,一路后撤,而且每天只撤30公里,恰好为我军一夜行程和敌人远程大炮的射程。上任不到半月,就能摸到对手规律、弱点,并采取相应对策,一路追击的韩先楚,立刻感到这个对手不是等闲之辈。我军占领汉城,越过汉江,攻击已达顶点,急需,也正在休整、补给之际,李奇微掉转头来杀起回马枪。李奇微来得正是火候,也正打在了我军的痛处,那进攻也很有特点:齐头并进,稳扎稳打,不以攻城掠地为主要目标,旨在依靠强大的空中、地面火力杀伤对方兵力。

第六章 在朝鲜(8)
比之麦克阿瑟,西点毕业的优秀生李奇微此时堪称默默无闻。可韩先楚知道,这种人锋芒初露,富于活力,其军事生涯正处上升时期,是最难对付的角色。
  50军配属两个炮兵营,在野牧里至安庆川以西地区,依托修理山、光教山、文衡山等要点,构筑第~道防御阵地,以博达里、闪飞山、鹰峰等要点构筑第二道防线。38军配属两个炮兵营,以112师在安庆川以东至汉江间构筑两道防线,军主力集结在磨石隅里以南为预备队。1军团展开于金浦、仁川、永登浦和汉城地区,担任海防及汉城守备。
  防御守备,阵地选择,工事挖掘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西线最高指挥官,韩先楚在成川开罢高于会议,就直接去了前线。所到之处,他要求选择有利地形设立阵地和观察所,并一再强调搞好伪装隐蔽。阵地前沿和两翼多埋设地雷,或以炸药、手榴弹代替,注意破坏敌人必经道路。冰天雪地中构筑工事非常困难,一镐下去啃个白点,那点炸药又舍不得用。他就指示把积雪堆积起来,浇上水,筑成冰墙。这是四保临江时的经验。
  国内战争中最激烈的防御战,莫过于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了。那时,敌人每天在我一个军的阵地上一般发炮万余发,较少使用飞机、坦克。我军则在前线集中配置兵力并辅以不断的反冲击,攻防双方基本是以步兵对步兵作战。在朝鲜就是另一种情景了,美军从一开始就是空地立体进攻。对我一个团的防御阵地,每天倾泻数万发炮弹,并且是由炮兵校正机指挥发射,命中率颇高,同时以数十架飞机轮番轰炸,攻击我纵深目标。双方兵力虽然大体相当,可我军火力强度只及敌人的几十分之一,其防御难度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开头,我军依照传*法,在前沿配置较多兵力,结果在敌炮火准备阶段即被杀伤过半。韩先楚当即指出,兵力配置要前轻后重,前沿兵力要疏散配置,火炮也要分散隐蔽,待敌步兵接近时突然开火,较大的反击必须在夜间进行。并指出不宜死守一地,在争取到一定时间或无力防守时,应主动转移阵地。部队遵照执行后,伤亡很快减少了,对抗击敌人进攻也更有信心,更具效力了。
  随着战争发展,韩先楚针对敌人攻击特点,结合各部队一些行之有效的打法,不断提出新的战术要求。像依托山地制高点构筑工事时,要选择两侧凸凹部和溪谷构筑隐蔽工事,步兵要多挖单人的“洞穴”式掩体,重火器要在发扬火力的前提下尽量深入地下。各级指挥所应构筑坚固、隐蔽的观察所,与阵地、反击部队和炮兵部队多线联络,保证指挥、通讯畅通。每个连队要组织若干个反坦克三人小组,多带手雷、燃烧瓶,埋伏在阵地前沿及路边,专门对付敌坦克。这些做法,不但在西线防御战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初步摸出现代战争条件下进行运动防御的新战术,为我军后来的防御作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由此就不难理解,在战前的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为什么要由他来作战术报告了。
  李奇微的齐头并进战法,在西线受到了强有力的阻击。至2月7日,西线之敌仍被阻在汉江以南,14昼夜只前进18公里。与此同时,东线之敌已进至中部地区的砥平里、横城一线,态势突出,翼侧暴露。
  这是韩先楚指挥38军、50军和1军团,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重大伤亡后,创造出来的战机。。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六章 在朝鲜(9)
在某种意义上,造势是最难的。
  抓住门把手开门
  在设在君子里的一个矿洞里的志司总部,彭德怀望着东西两线的敌我态势,知道是动手反击的时候了。
  问题在于先从哪里动手。
  横城、砥平里一线,共有美军五个团和南朝鲜三个师,还有配属美军的法国营、荷兰营等部队。中朝联军虽有六个军,也不可能同时出击将其全部吃掉,只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或者砥平里,或者横城,二者只能先打其一。
  他先与参谋长解方研讨,未获定论,又分别致电邓华、韩先楚,征询两位副司令的意见,前者认为应该先打横城,后者主张先打砥平里。一向果断的彭德怀,觉得两人的理由都挺充分,愈发举棋不定。8日下午,他决定先打砥平里,当天深夜又觉得还是先打横城更有把握。9 El晚,韩先楚来电再次陈述理由,力主先打砥平里,他又决定先打砥平里。可电报发出后又疑虑起来,邓华毕竟是东线指挥官,他对于东线敌情是不是更了解些呢?于是,又致电邓华,指出邓、韩两个方案的利弊,“究竟如何打法,由你最后决定”。  邓华决定先打横城之敌。
  彭德怀表示同意,毛泽东也认为“布置甚好”。
  而与韩先楚所见略同的,偏偏是那个李奇微!
  横城反击战打得很顺利。2月11日晚发起攻击,13日晨结束战斗,歼敌1.2万余人,其中俘虏7800余人,内有美军500多人。
  反击砥平里,则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失利。
  横城得手后,邓华认为砥平里之敌已成惊弓之鸟,怕其逃跑,即以分属三个军的三个团发起攻击。建制混乱,缺乏统一指挥,也没有进行炮火准备,谁到谁打,连攻两夜未下。此时敌人援兵已到,我军粮弹大都耗尽,不得不撤出战斗。
  韩先楚认为,砥平里是关系战役全局的枢纽、“打点”。砥平里受挫无论有多少原因,最根本的是没有看到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不幸的是,让李奇微看出来了。
  打下横城后,砥平里守军确是准备逃跑的。南朝鲜军战力弱,几乎是一击即溃,当官的或者乘车逃跑,或者藏人深山寻机再跑。反正美国人有的是枪炮,而南朝鲜缺的是军官,只要活着跑回去,官照当,兵照带。而美军仗着机械化动作快,发现战局不妙,或是被我军穿插迂回,也是赶紧上车开溜。三战皆北,李奇微虽然积极打气,以图振奋军心士气,美李军依然心存余悸,士气不高。2月13日,砥平里守军美2师23团团长弗里曼,向美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报告,认为中国军队已经对砥平里形成包围之势,应立即向南撤退。阿尔蒙德当即表示同意,并立即报告了李奇微。李奇微则下令死守砥平里,同时调兵遣将增援砥平里。
  砥平里是位于横城、汉城中间偏东的一个村庄。如果以朝鲜半岛的中心画个“十”字,砥平里几乎就在那交叉点上。这种地理位置在此前此后的战争中或许并不重要,但这一时刻,李奇微却认定它“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关键所在”。如果砥平里失守,就会使西线美9军右翼和原州地区美10军左翼全部暴露。如果美9军遭受攻击,就会使全线龟裂,同时丧失反击的重要据点,形成连锁反应,守住砥平里是绝对必要的。
  他成功了。
  《美国第8军简史》称:“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

第六章 在朝鲜(10)
《韩国战争史》认为:“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鼓舞了全军的信心和希望,解除了美决策当局对战局发展的顾虑。这次胜利的意义可与英国第8军在阿拉曼取得的胜利相比拟,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字里行间,简直要把李奇微捧成“大救星”了。
  人人皆知的一个事实是,就在此后不久,第四次战役尚在进行中,李奇微就接替那位“老爷子”麦克阿瑟,擢升为“联合国军”司令。
  汉城北山那个防空洞里,烟雾弥漫,进出的工作人员无不呛得连咳带喘。
  裹在烟雾里的韩先楚,仍在一枝接一枝地喷云吐雾。
  作为西线最高指挥官,他不能不异常关注东线战事的发展,因为西线的所有努力都是为着东线造势。可当他得知东线发起横城反击战时,除了拼命地吸烟,他又能怎样呢?他能指望李奇微是个白痴、笨蛋,看不出砥平里这个“打点”而轻易将它放弃吗?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憋闷和悲哀。
  他的胃病犯了。他不知道是何时患上胃病的,只知道解放战争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总胃痛,不过这次发作得特别厉害。他把那根硬木拐杖顶在心窝上,摸出一枝“大前门”,再抓起蜡烛凑到嘴前点燃,又举着蜡烛看起地图来。流淌的蜡泪滴到手上,烟头燃到了手指,也不觉得。
  有人说:如果按照韩先楚的方案,先打砥平里就好了。
  有人说:韩先楚的主张确是一种目光、胆识和智慧,但是砥平里能不能打下来,打下来又会怎么样,也确实不大好说。  究竟哪个方案更好?直到今天依然莫衷一是,但韩先楚始终坚持他的观点。
  先打横城,还是先打砥平里,归根结底是为了“开门”,即打开门户、缺口,进而达成向西线之敌侧后迂回的战役目的。打下横城还得打下砥平里,因为前者不是“打点”,后者才是可以震撼全局的“打点”、枢纽,是门,是门把手。而打下横城再去抓门把手时,战机已失,那门已经三点锁紧了。横城斩获再大,对全局的意义也不大。就像美军在越南打了那么多好仗,到头来还得灰溜溜卷铺盖走人,因为那压根就是它不该打的战争,打了多少好仗也没用。
  砥平里原来只有一个法国营,也没修筑工事。待到打下横城再攻砥平里时,美2师23团已经进到砥平里了,工事也修好了。先打砥平里不可能轻敌,也不会打得那么慌急忙乱,因为那不是南朝鲜军。而且我军是蓄势待发,战斗力处于最佳最强状态,绝非后来可比。先打横城再战砥平里,虽是乘胜攻击,却已失首战之锋锐。而先打横城还要把主力从汉城东调,翻山越岭比打砥乎里多走一半路程,这对只能发动一星期攻势的我军也是颇为忌讳的。及至砥平里之战后期,许多部队只能喝粥度日,那战斗力又打了多少折扣?
  一是砥平里是必须打下来的“打点”,二是先打砥平里是一定能打下来,韩先楚对此坚信不疑。
  当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