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扬天下-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时为崇祯帝发丧,打出潜汉人“报君父之仇”的名义,进而宣布废除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派,这些手段使下来,北方还真有不少官僚地主投降了满清。
  清军在保定、定州两次挫败大顺军,连李自成也受了箭伤,经此之后,大顺军一退再退,清军接着进攻山西,原大同总兵姜瓖不满李自成架空自己,于六月初六杀了大同守将张天林,投降了清英王阿济格。
  说来姜瓖真不是什么好鸟,当初他手握重兵,李自成攻打山西时,他一箭不发就乖乖投降了,李自成因此非常看不起他,准备杀他,理由便是“朝廷以要害镇寄若,若何首降?”,当时还是张天林相劝,姜瓖才免去一死,现在一看李自败退,他立即杀害恩人张天林降清。
  姜瓖的降清,让大顺军山西战局一时阵脚大乱,阿齐格势如破竹,大同以下各州各县望风披靡,清军紧接着进攻陈永福防守的太原城。
  陈永福只有一万人马,由于李自成不计较他射伤一眼的旧仇,陈永福对李自成倒是很忠心,他实行了坚壁清野,死守太原。
  奈何姜瓖的降清,让城中士兵人心惶惶,陈永福坚守不了几天,太原城便宣告被攻破,陈永福本人下落不明。
  到此,清军已经控制了北直隶、山东、山西大部分地区。野心勃勃的摄政王多尔衮见进展如此顺利,不顾许多满清大臣的反对,奏请六岁的顺治尽快迁都北京。
  多尔衮此举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北方的许多官僚地主看清清军的真面目后,开始大量南投南京。而偏偏无限天真的弘光君臣,这个时候还派使者北上,希望联合清军剿灭“逆贼”。
  弘光派去的使者叫左懋第,在左懋第带去的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安葬崇祯帝及周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建国任便。
  多尔衮对弘光的诏书不屑一顾。直接把使者左懋第给下狱囚禁了。

  ps:接下来,打算用一章的篇幅把弘光朝的大事件简略交待完,然后直接跨越到清军南下的情节上,各位书友没意见的话,请投月票支持,有意见的话,请在书评区畅所欲言。
  求月票!
  求月票!
  求月票!
  。(未完待续。。)


第254章 南明纪事


  前阴似箭,岁月如梭。
  崇祯十七岁八月十八日,杨芷在赣州顺利产下一子,赣州满城同庆,江西湖广的官员纷纷至书秦牧以贺。
  而在京师,自清军入关开始,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为数寥寥,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区的百姓也常揭竿而起。
  多尔衮见满清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以顺治帝的名义谕旨:“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但圈地运动和种族隔离政策并没有停止。
  入关的满人中,约有一半驻扎京畿,号称“禁军”,即“禁旅八旗”,并赶走了原来居住在京师内城的居民以安置“禁军”,非旗籍汉人只准在内城中进行商业活动而不准常住。
  其余的满洲人则作为“驻防八旗”而驻防在占领区各要地,在这些城市中迅速形成了一个个“满城”的雏形。
  南京,弘光帝自发“中旨”召阮大铖之后,八月又颁旨恢复东厂,又命令原来的锦衣卫都督冯可宗恢复以前的侦缉工作。
  左都御史袁彭年上书:“缉事可以不设,成命可以立回。”
  弘光皇帝这回没有乖乖听话,还十分恼火,严厉斥责袁彭年是“狂悖沽名”,并将其降三级调离京师。
  此举不但让高弘图等东林党群起反对,就连马士英与王铎等人也拒绝合作,当廷说出“臣死不敢奉诏”的话来。
  而弘光帝依旧坚持设立厂卫。把自己置于满朝大臣的对立面,他毫无根基,国家又直面临覆灭的危机,他还这么干,这无异于找死。
  这期间弘光还放纵酒色,左都御使刘宗周劝其戒酒,他推托说以后每天只喝一杯,然后让太监制作一个特大号的金杯,而且喝了一半又让太监倒满,继续喝。喝到一半再倒,反正君无戏言,朕就是一杯。
  喝醉之后,此君还有淫虐幼女的恶习,宫中常传出有幼女被淫虐至死的传言。
  南京朝堂朝着更混乱局势发展下去。
  九月,顺治从盛京迁都京师。满清男女老幼一二十万人随行,浩浩荡荡南来。
  十月一日,顺治在天坛祭天,并于紫禁城皇极门举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并未给南京忙于内斗的君臣造成太大的震动,什么东林党、阉党、无党人士还在忙着内斗。
  十月中。马士英排除了重重阻挠,阮大铖终于被授予兵部右侍郎的官职。
  职方司郎中尹民兴奏:“崔、魏之潜移国祚,何殊逆闯之流毒京华?在此不殊,在彼为用。则凡不忠不孝者。皆得连苞引孽,移乱天子之庭,是育蛇虺于室中。而乳豺狼于春囿。。。。。。。”
  新任左都御使刘宗周奏:“阮大铖进退,关系江左兴衰。”
  弘光下旨叱责反对之人:“是否确论,年来国家破坏,是谁所致?而责一大铖也!”
  弘光帝将国家破坏的责任直推东林头上,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东林党人一时沸沸扬扬。但这回,没有那么简单,再不是耍嘴皮子那么轻松了。
  很快,左都御使刘宗周罢;
  大学士姜日广罢;
  革巡按御吏黄澍职。
  吏部尚书徐石麟罢。
  十月,起解学龙为刑部尚书;
  起逆案杨维垣为通政司通政。
  以张捷为吏部尚书。
  大学士高弘图罢。
  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变动,低下包含着多少阴谋诡计无须多言,刚刚成立的南京小朝廷,就象一只在八级台风中挣扎的破船,让人看了都觉得心中阵阵透凉。
  但阮大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这样,他要的是将东林党一扫而光,他被打压太久了,受的屈辱太多了,一朝得志,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当初污辱自己的人,他要报复,要进行彻底的清算,而且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他首先盯上的是那些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签名,将他赶出南京的复社公子哥儿们。
  他编制了两份黑名单《蝗蝻录》、《续蝗蝻录》,以东林人士为“蝗”,复社人士为“蝻”,牵连一百四十三人;
  随后又编制了《蝇蚋录》,牵连九百五十三人,企图把东林、复社人士一网打尽。
  阮大铖实行无差别打击,连在野人士也不放过,连他最铁干的哥们马士英也为之心惊肉跳,再这样下去大明恐怕真的要玩完了,于是开始在很多事情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而弘光帝似乎还嫌不够乱,还在这个时候大选秀女,不知是真的,还是饱受打击的东林党造谣,民间纷纷传说弘光帝有的怪癖,但凡被选入宫的秀女,必定饱受虐待,生不如死。使得江南一片大乱,有女之家纷纷嫁女,甚至强拉郎配。
  而此时,占据燕京的多尔衮,早已开始在法理上宣扬自己入主中原的正义性,且极力质疑南京弘光政权的合法性,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抢占道义的制高点。
  多尔衮致书首辅史可法时说道:“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阕,手毒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有贼不讨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
  这些话从春秋大义上谴责南方诸臣将君父大仇抛之脑后,在金陵拥君自立,是有悖人伦的行为。
  谴责之后,多尔衮开始宣扬满清是如何的仁义,大清“念累世之宿好,弃近日之小嫌”,整师入关,驱除“流寇”,并为崇祯帝后议定 谥号、发丧改葬,对勋戚文武诸臣也都恩礼有加,对黎民百姓则“耕市不惊,秋毫无扰”。
  这一切无非是要证明清廷的所作所为顺乎天意, 合乎民心,清廷入主中原才是合情合理的。
  最后多尔衮宣称清朝占据京师,“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清军前来“代为雪耻”,南明君臣非但没有感恩图报,反而“兹乃乘逆寇稽诛,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享渔人之利”,极力否认弘光政权存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最后让弘光赶紧归顺大清。
  通过这些话,满清狼子野心已显露无遗,然后到这个时候,南京君臣还抱着天真的幻想,希望能联虏灭贼。
  首辅史可法还正儿八经地给多尔衮回了封信,用词友好,礼数周全。回信中主要阐述了几层意思:一,为南明弘光政权寻找法理上的根据。
  二,表达了对满清出兵剿寇的感激。
  三,针对多尔衮谴责弘光诸臣苟且偷安的行为加以辩解。
  四,对于多尔衮的诱降与恐吓,史河法表明了自己的严正立场。
  五,表达与满清联兵讨伐李贼的良好愿望。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连首辅史可法都还对满清抱着天真的幻想,这已不仅仅是东郭先生可比的了。
  他们认为,召阮大铖入朝是育蛇虺于室中,而乳豺狼于春囿。而满清十万铁骑入关,却是来替君父报仇,是友好人士。
  一言而遮之,他们觉得和清兵相比,阮大铖可怕多了。
  阮大铖也没让他们失望,努力地酝酿着,全力为翻“逆案”做着准备。
  十二月,南京来了一个大悲和尚,他先说自己是当今皇兄,又说崇祯皇帝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北京城出家了,自己就是崇祯皇帝。惹得城中议论纷纷。
  戎政张国维认为“此等妄男子,但当速毙之,一经穷究,国体不无少损。”
  然而张国维的主张一传到市井间,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南京臣民在“街议”中都对大悲的癫狂言语信以为真,对张国维的的提议表示强烈愤慨,认为他要杀掉“烈皇”。
  真是国之将亡,必出妖孽。
  而百姓还信以为真,弄得南京更是乱象纷纷,这下连弘光也不敢怠慢了,连忙下旨彻查。
  大悲和尚说的话虽然牛头不对马嘴,但在讯问期间提到了两位大臣钱谦益和申绍芳,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弘光帝下旨:“九卿科道俱在城隍庙会审,端是诈伪,会词上奏,即斩首西市。”
  然而阮大铖却从中看到了机会,他想利用此事大做文章,想就此再掀起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
  他秘密派人在南京街头匿名揭贴,说朝中有官员有意颠覆弘光政权,拥戴潞王即位,唆使大悲和尚来谣言惑众,并列出了所谓“十八罗汉”、“七十二菩萨”的阴谋集团,将史可法、姜曰广、钱谦益等东林和复社人物都列入这个名单。
  这件事一直闹了两个月,闹得民心离乱,好在弘光并不想这件事继续闹下,下旨斩了大悲和尚。
  但此案刚罢,紧接着又来了真假太子案,和童妃案,仿佛不把南京小朝廷折腾散架就不会罢休一般。

  ps:呼!差不多了,还有半章就可以把弘光朝扔到一边,换主角来扛鼎,战云已密布,恳请各位亲多多支持,黄沙百战需要激情,月票打赏,啊啊啊!
  。(未完待续。。)


第255章 黑云压城


  弘光元年,改元之后不但未能给南京小朝廷带来丝毫的新气象,相反,党争越发激烈,大悲和尚一案闹了两个月,接着又来真假太子案,童妃案,把南京闹得乌烟瘴气。
  与此同时,大学士史可法遣总兵高杰徇河南,正月十一日,高杰入睢州前,秦牧派来的夜不收人员警告高杰,许定国已有心投清,莫轻兵入城,其部下也纷纷劝高杰不可轻身涉险。
  但在许定国派两个儿子前来做人质之后,傲慢的高杰还是带少量人马进睢州城赴宴了。
  许定国成功诱高杰入睢州后,于睢州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藏下大厅内大宴高杰,侑以歌妓美酒。将高杰灌醉,半夜起伏兵杀死高杰。然后许定国北渡黄河向豪格投降。
  督师史可法闻讯顿足长叹:“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
  其实睢州之变,高杰虽然被许定国暗算了,但他的二十万大军并没有什么损失。
  史可法本来应该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满清后产生的同仇敌忾之意,改变原先西去洛阳与清军合剿李自成的计划,收拢高杰部稳住河南。
  时清军主力分两路,由多铎和阿济格率领,一路在潼关攻打李自成,一路远在陕北榆林与高一功、李过大战,河南和山东兵力极为薄弱,只有豪格的少量清军在黄河北面观望,史可法接管高杰部后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史可法大叹一声中原事不可为后,竟掉头便跑。
  高杰部下二十多万大军也跟着南逃,在南逃过程中,大分部溃散。
  高杰手下士兵有很多是随孙传庭大败过李自成的关中劲卒,孙传庭在潼关战败后,这些士兵随高杰一路退走山西,窜入河南;
  由于高杰军法不严。这些陕西劲卒虽然军纪散漫,但战力不差,之前在淮南抢地盘时,就曾打败过黄得功部。
  史可法不思收拢军队,悲呼南逃,致使这支军队溃散,实在可惜。
  江苏沛县有个文人叫阎尔梅,他是史可法的幕僚,他力劝史可法收拢这支军队,“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
  就这样,史可法一路逃到了扬州。
  高杰所部二十多万大军一轰而散,扬州以北成了不设防的地区。
  对史可法大失所望的阎尔梅因此写了首诗讽刺他:
  左右有言使公惧,
  拔营退走扬州去。
  两河义士雄心灰,
  号泣攀辕公不驻。
  此时,清军主力正在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
  李自成亲率十多万大军迎战潼关,二月,清军运来红衣大炮猛轰。眼看潼关守不住,加上李过守卫的延安被阿济格一路清军攻陷,李自成匆匆退回西安,焚毁室庐。带着家眷辎重,出蓝田口,向商州、南阳逃窜。关中由此落入清军手中。
  紧接着多尔衮传令留英亲王阿济格继续追击李自成,令多铎率大军回师河南,奔袭江南;
  清军多为骑兵,行军速度之快极为惊人。
  开封、归德等诸州县望风而降。包括江北四镇中的刘泽清和刘良佐,也一并降了多铎。清廷褒奖多铎功劳,赐嵌珠佩刀、金鞓带。
  西路阿济格率吴三桂、尚可喜等数万劲旅,对李自成紧追不舍,在商州、邓州等地连败李自成,并斩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大顺军许多家眷被清军追获,下场惨不忍睹。
  李自成二十万大军被追得如丧家之犬,因担心清军有红衣大炮襄阳守不住,竟然连襄阳也放弃了,留一部分部队依汉水南岸阻击后,大军继续南逃,一路逃向随州,直走武昌。
  风雨飘摇,南京君臣还在忙着平息真假太子案,同时阮大铖也利用这些机会,大翻逆案,东林党不甘示弱,在这个时候竟联合左良玉清君侧。
  左良玉正担心无法抵抗多铎,与东林党一拍即合,号称四十万大军逼向南京,朝廷急招黄得功和秦牧勤王。
  多铎率领的清军顺势而下,与大股降兵克泗州,渡淮河趋扬州。
  西面,张献忠率十万大军打着抗清的旗号,北上汉中,准备趁阿济格南下荆襄追击李自成,关中兵力空虚之机,夺取关中。却在凤凰山一带遭到何洛会率领的清军袭击。交战中张献忠身中流箭而亡。

  天下局势急转而下,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武昌楚王府总参谋部,各种信报雪片般飞来,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作战参谋们不断地根据情报在沙盘上演示,夜不收的谍报人员奔走进出,不时在门口撞在一起。
  就连秦牧,也只是表面上强作镇定,实际上心中也很零乱,对明末这段历史,他其实也只是知道一些大事件而已。史书通常用的都是春秋笔法,只记述一些大事件。
  比如他知道李自成会败给清军,但清军什么时候南下、具体走什么路线却不知道,再比如他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但这些事件具体发生在哪月哪日,甚至发生在哪年他都很模糊。
  现在李自成与江北四镇就象雪崩一般,败的败,降的降,刘良佐和刘泽清投降的消息才传到,多铎已经逼近扬州。
  因为清军根本没遇到象样的抵抗,速度之快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而且似乎有些情况与原来的历史不一样了,秦牧隐隐记得张献忠似乎没死这么早的。。。。。。。。。
  呼!他用力一按桌沿,长呼了一口气,不管历史是否有所改变,反正靠前世那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