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帝国书生意气-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贤王”除了称号上比较接近外,其他地方相差甚远,至少杨业归宋时赵元俨还没出生呢。
  京剧传统剧目《贺后骂殿》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贺后是宋太祖的皇后,因太祖死因不明,命长子赵德昭上殿质问,反遭太宗痛斥,德昭撞殿柱而亡。贺后又携次子德芳上殿,痛骂赵光义不仁。太宗只得向嫂嫂谢罪,赐其尚方宝剑,加封德芳为“八贤王”,贺后母子这才含泪而去。这大概就是赵德芳封“八贤王”的由来。看来人们出于对孤儿寡母的同情,便将赵德芳虚构为朝中正直力量的化身。以后又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诸剧,将赵德芳与杨家将抗辽事业联系起来,流传民间,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
  总之杨家将故事中“八贤王”的出现增加了朝廷权力斗争的戏剧性的冲突,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完全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需求。然而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生平事迹可以与八贤王相对应的人物。八贤王是根据宋朝宗室的一些轶闻,经过大众的情感渲染,再通过剧作家和小说家的艺术加工,最后融合而成的一个虚构人物。
  

12.政敌卢多逊
从高梁河战败时禁军拥立德昭,至太祖的两个孩子相继死于非命,宋太祖最亲密的战友赵普都看在眼里,然而他始终默默无语。太祖没有接受赵普的劝谏,结果害死了两个亲生骨肉,大宋王朝虽然将世世代代祭祀宋太祖,但他的子孙将不能继承皇位,这就意味着宋太祖的王朝已经覆灭,大宋王朝将属于他的弟弟赵光义。
  现在赵普常常想起自己亲手记录的杜太后的那个遗命,“兄终弟及”。赵普在想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如果太宗知道了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荒唐的太后遗命,他会作何感想和反应呢?其实有了这个遗诏,太宗继位的合法性就会得到确认,不过同时也可能损害太宗子孙直接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赵普一直担心,赵光义继承皇位后引发更加残酷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现在太祖的两个儿子已从肉体上被消灭,另一个对太宗构成威胁的人就是三弟赵廷美。不过赵廷美在军中素无根基,其政治操作的水平和对权力的渴望,也绝不能与太宗相提并论。除非太宗真的像太祖那样,一心要将皇位传给皇弟,否则赵廷美应该没有机会登上皇位。
  然而有一个人并不像赵普一样看问题,他认为赵廷美也能像赵光义那样继承皇位,并打算投靠赵廷美。这个人名叫卢多逊。赵普有时候弄不明白,一个进士出身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愚蠢。
  太祖乾德三年,也就是公元965年,这个叫卢多逊的进士,当时已任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书的机要秘书)。这几年他四处翻阅史书,赵普还以为他能有多少见识,结果是卢多逊发现当今的年号“乾德”与五代时后蜀王衍的年号用重了,因此如获至宝,立即向皇上报告。皇上命人一查,果然如此,脸上挂不住,就拿赵普当替罪羊,当着卢多逊的面对赵普说:“你哪里比得上他啊!”说着还拿毛笔涂抹赵普的脸。
  当年皇上改年号为乾德,称此年号自古未有,赵普随口应和称美,根本没当回事,没想到会冒出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以此向皇上邀宠。
  受此侮辱,赵普才开始派人调查此人。结果赵普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太祖登基后,喜欢读书,经常命人从史馆给他找书,卢多逊就打通馆吏,从而预先知道皇上所读书籍,然后将此书连夜阅览。等到太祖问及书中之事,卢多逊每次都对答如流,因此深受太祖宠爱。
  赵普听说此事,想起五代一句名言:“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这是武人送给读书人的话,毛锥子就是指毛笔,当时就有人反驳,“没有毛锥子,谁给军队调集粮草?”不过现在看来,把这句话送给卢多逊之流是一点不差的。虽然深知卢多逊觊觎他的相位多时,但赵普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将这种毛锥子当做自己的对手。
  赵普没把卢多逊放在眼里,卢多逊却自以为得罪赵普而更加忌恨。随着赵普反对皇弟赵光义继承皇位而太祖不为所动的局势日渐明朗,卢多逊迅速施展了其政治投机计划,将赵普与赵光义作对的种种言行添油加醋地汇报给赵光义,从而迅速成为赵光义集团中十分受宠的红人。
  赵光义继位后,卢多逊立即擢升为宰相,实现了取代赵普的夙愿,一时权重朝野。而这时赵普回到京城,虽无实权,卢多逊仍视之为眼中钉,寻找一切机会打压。
  在卢多逊的压制下,赵普的妹夫侯仁宝知邕州(今广西南宁)九年不得代。侯仁宝害怕客死岭外,上疏请求*交趾,企图借机回京师面陈,然后设法留在京师。不料卢多逊建议太宗令侯仁宝直接从邕州进攻交趾,结果侯仁宝于次年死于岭外。
  半年之后,赵普之子赵承宗再婚,娶皇妹燕国长公主与开国元勋高怀德之女,令卢多逊十分忌恨。当时赵承宗在知潭州任上,返回京师成婚不到一月,就被卢多逊赶回了潭州。在卢多逊的压制下,赵普势力日渐凋零,随从纷纷离他而去,身边只剩下忠心耿耿的王继英一人。
  这一年赵普60岁。《论语》里讲,“六十而耳顺”。可是什么是“耳顺”呢,赵普一直没想明白,是听什么都觉得很舒服吗?还是听到什么风声就能顺畅无误地明白其中的奥妙呢?
  赵普听说卢多逊又在巴结皇弟赵廷美,便预测到了朝政的下一步走向,以及卢多逊必须承担的严酷惩罚。这时赵普不禁可怜起卢多逊来,听说卢多逊有一个父亲,得知儿子得罪了开国元勋赵普,就叹息“如果我死得早,不用看着败家子败家,就算我的幸运了”。等儿子当上了宰相,老父亲竟也郁闷至极,常对人说“我家世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儒生,今天家中突然出了个暴发户,我看不是什么有福之事,我现在很担心自己的人生避免不了以悲剧收场”。不久这位忧心忡忡的父亲在他儿子倒灶之前去世了。赵普心想,卢多逊不得好死之后,或许可以在这个可怜的父亲的坟墓上三炷清香。
  

13.政治是可以交易的(1)
卢多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认为赵廷美也能像赵光义那样继承皇位。
  然而他在政治投机中故技重施的成功率只能是零。
  赵光义不允许赵廷美继位,他必须为子孙的长久富贵扫除一切障碍。
  赵普也不允许赵廷美继位,他必须向太祖证明当年阻挠赵光义继位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大宋开国第一谋士的尊严和荣誉,也只有这样才能斩除日后政治乱局的祸根,为这个在阴谋中应运而生的王朝的长治久安留下一线希望。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了各自的需要而与死敌亲密合作,这对于两个成功的阴谋家而言的确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太平兴国六年,也就是公元981年,这时宰相班子中,薛居正已去世,沈义伦告病休养,卢多逊一相独当国政。卢多逊终于获得了赵普曾经的地位,陶醉于投机政治的胜利中,一时得意忘形,不但威福自用、专权独断,而且开始与准皇储、开封府尹赵廷美频繁接触。
  卢多逊的所作所为令太宗咬牙切齿,就在这时突然有人状告皇弟赵廷美图谋不轨。不出赵普所料,在朝中宰执不可依赖的情势之下,太宗召见了开国老臣赵普并商议对策。
  赵普的回复直截了当:“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意思是说,要不让我来当宰相,我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赵普毕竟是太宗的老政敌、死对头,太宗不能完全信任,因此要求赵普讲出他还能当宰相的理由。
  赵普随即上了一个密奏,陈述了他必须重回权力核心的两大理由:
  第一,赵普是开国元勋,有资格当宰相,现在只是被某些当权的人压制了而已。这一条表面上看是赵普倚老卖老,其实重点在于说明他与现任宰相、当权的卢多逊势不两立,这就等于明白地告诉太宗,卢多逊是他们的共同敌人,必须联手攻之。
  第二条,则是赵普公开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秘密,即杜太后临终时,曾留下遗命要求太祖传位于太宗,而赵普是当时遗命的记录者,因此也是世上唯一的见证人。同时赵普告诉太宗,这个遗命装于金匣之内,如果太祖生前并未销毁,那么可能仍在宫中某处。这个金匣可以为太宗继位的合法性提供最确凿的依据,足以使赵普从赵光义的死对头变成政治上的救命恩人。这也是赵普提出的他必须复相最重要的理由。
  此外赵普还告诉太宗,不要以为太祖时他处处阻挠太宗继位,其实这些都是小人恶意传播,口说无凭,现在有一个文件倒是可以证明曾经支持过太宗。这个文件是指太祖罢赵普相职时,赵普为给自己留下后路而特意所上的疏议,其中赵普称赞赵光义忠孝全德,赵普攻击赵光义的说法都是他人恶意中伤而起。
  太宗看到赵普的密奏,如获至宝,立即当面向赵普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
  然后太宗排查太祖时所有的宫女、太监,果然找到了赵普所说的金匣子,金匣子里封存着两个文件,一个就是所谓的昭宪顾命,上面写着:
  建隆二年六月甲午,上受太后遗命:兄终弟及,社稷之福。臣普记
  还有一个则是赵普给宋太祖的上疏,其中写道:
  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预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
  二十年过去了,自己对此竟然一无所知!母亲啊,看来您没有骗我!太宗见到这行字时,想起往事种种,不禁涕泗横飞,纵声大哭。

13.政治是可以交易的(2)
哭完之后,太宗开始发愣,“兄终弟及,社稷之福”?如果现在将这个太后遗命公诸天下,自己岂不是非将皇位交给赵廷美不可?赵普这个老狐狸究竟在玩什么?
  太宗立即召见赵普,请教他两个问题:第一,现在能不能将遗命公诸天下?第二,谁是皇位继承人的合适人选?
  赵普笑了,他从一开始就认为,太后的遗命实在太荒唐,说出来徒增烦恼,永远不见天日才是最好的归宿。看来眼前这位皇帝是体会到这种烦恼了,赵普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先帝如果能听老臣一言,那今日就看不到陛下的圣明了。先帝已经错了,陛下可不能再错一次啊!”
  此言一出,太宗对赵普真是刮目相看,不愧是开国元勋、先帝老臣,所谓“一言兴邦”恐怕不过如此吧!
  于是,太宗立即授赵普为司徒、兼侍中,成为比沈义伦、卢多逊地位更高的实权宰相。赵普再相,赵廷美立即感受到压力,次日就要求班列赵普之下,太宗没有反对。同朝为相,赵普经常半开玩笑地劝卢多逊引退,卢多逊哪里肯听。
  第二年,金明池水心殿修成,太宗准备泛舟往游。这时有人揭发秦王赵廷美企图趁此机会图谋不轨。未经查实,赵廷美即被罢去开封尹,授西京留守,同时任命太常博士王遹判河南府事,开封府判官阎矩判西京留守事,以监视赵廷美。太宗又任命柴禹锡为枢密副使,杨守一为枢密都承旨,赵鎔为东上门使,作为他们告发赵廷美“阴谋”之功的奖赏。而与赵廷美交通的枢密承旨陈从龙、皇城使刘知信、弓箭库使惠延真、禁军将校皇甫继明等人皆遭贬官处罚。
  不久,赵普获得卢多逊与赵廷美相互交通勾结的证据,卢多逊下狱伏罪。宋太宗让百官议卢多逊、赵廷美之罪,那些官员秉承天子旨意,认为他俩“准法诛斩”,而宋太宗又表示网开一面,免其死罪: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全家流放崖州(今属海南);赵廷美被勒归西京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赵廷美秦王府的官吏和卢多逊的亲信或贬或诛,遭到彻底打击。随后知开封府李符又说赵廷美心怀怨望,不宜居住京城附近,宋太宗便降赵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并派亲信官员就近监视。
  赵廷美与卢多逊的势力清除之后,赵普复相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太宗遂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免去赵普宰相职位,使其出任武胜节度使(治邓州,今河南邓县)、检校太尉兼侍中。
  三个月后,即雍熙元年(984)正月,赵廷美在房州忧恐成疾而死,年仅38岁。又过了一年,赵普的政敌卢多逊死于流放地,终年52岁。
  14.不可触摸的真相
  卢多逊死后八年,赵普逝世于西京,终年71岁。太宗闻讯,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谥忠献,亲撰亲书《神道碑》,可谓极尽哀荣。
  在这八年中,皇上从未公布太后遗命的具体内容。皇上这样做似乎合情合理,但赵普心中的阴影越来越浓。
  赵普生前只写过一本很薄的书,是在太祖刚刚建立宋朝后不久,赵普记录陈桥兵变与太祖建立新朝整个过程的*,书名叫《飞龙记》,是宋朝建国史实的第一手资料。
  太祖去世后一年多,太宗曾命翰林学士李昉编修《太祖实录》,记录太祖一生的史实。太平兴国五年,也就是赵普告诉太宗“金匮之盟”的前一年,《太祖实录》五十卷修成呈送给太宗。这部《太祖实录》的编修应该大量参考了赵普《飞龙记》等第一手资料。然而这部史书令太宗十分不满,他认为书中脱漏了大量的史实,比如赵普新提供的太后遗命这样重大的事件,这部史书就没有记载。
  就在赵普去世后两年(995),太宗命令宋白、张洎重修《太祖实录》。这部史书修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他的儿子真宗时才编修完成。在重修过程中曾经出现种种怪事,比如濠州知州范杲曾被太宗召见入京,范杲以为太宗要提拔他,喜出望外,日夜兼程赶向京城。半路上,遇到一名刚离开京城到地方担任通判的官员,范杲迫不及待地向这位官员打听他将新任何官,对方告诉他担任“重修太祖实录”的工作后,范杲竟然惊愕得说不出话来,接着就病倒了,抵达京城后十天左右就去世了。另一名参加重修的官员王禹偁由于据实直书被贬到了地方,为此他写了一首诗,最后吟道:“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两部《太祖实录》后来被分别称为旧录和新录,现在这两部史书都已不见了,赵普写的《飞龙记》也不知什么时候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从别的史书中可以知道,旧录中记载,陈桥兵变时宋太宗赵光义根本不在现场,而是在京城与母亲杜太后等人在一起。而新录中记载,陈桥兵变时赵光义不但就在现场,而且与赵普一起策划了这次兵变,返回京师时还是赵光义拦马劝谏赵匡胤入城后不得劫掠的。
  而在旧录中不可能出现的“金匮之盟”一事,新录中详尽地记载了其来历的原委,不过其具体的内容,新录中并没有交代。其实“金匮之盟”究竟怎么回事,只有赵普一人知道,不过他已经去世一千零一十六年了。
  一千多年后的历史学家根据当时不得要领的各种记载仔细研究后认为,“金匮之盟”有五大破绽:一、杜太后死时,太祖才35岁,其子德昭11岁,太后怎能预告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儿童?二、太祖既然谨遵母命,又何必将盟约深藏封固?三、太宗即位后,赵普为何要再等六年才将太后遗命公之于世?四、重修的《太祖实录》记载盟约时太宗也在场,这更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五、“金匮之盟”为何先是密藏,后由赵普密奏,此事为何需要如此保密,是不是为了随心所欲地解释其事?历史学家认为,五大破绽充分说明“金匮之盟”是赵普为了重新获得权力而一手伪造的。
  的确,这个太后遗命的内容太荒谬,荒谬到当你说出来的时候,绝对没有一个人会相信。如果可以永远地埋藏这个秘密,大宋王朝的历史或许可以变得稍稍光明正大。
  你能相信阴谋家赵普说出的事实真相吗?
  能吗?
  不能吗?
  至于本文所说的“建隆二年六月甲午,上受太后遗命:兄终弟及,社稷之福。臣普记”,史书无载,那只是本文的推测,是小说家言。这算艺术的虚构?还是史家的想像力?
  呵呵,请读者明鉴。
  

1.庸将负盛名?
宋朝有很多著名的武将,如杨业、狄青、岳飞、韩世忠、余玠,等等。但宋代享有最高声誉的武将却是曹彬,他被誉为“勋业最隆、功冠群雄”的“本朝第一良将”。
  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传说曹彬周岁时,父母按风俗让他抓周,将各色玩具放在他面前,看他所取之物,以定他将来的志向。只见曹彬左手拿起干戈,右手取来俎豆(古代用于祭祀的礼器),过一会儿又拿起一方官印,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在场众人都很惊异。
  曹彬出身将门,他的父亲曹芸,乃成德军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