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地主-第6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众宰辅出宫,都长吁短叹。
谁也料不到,皇后的崩逝对于皇帝居然打击如此之大,竟然让皇帝意志消沉到不能理事,甚至要禅让退位这么严重。
“今天多亏文远劝谏,要不然事情就麻烦了。”房玄龄站在台阶上对着李超道。
“希望陛下过些天能振作起来吧。”
“文远为何要拒绝陛下的任命?”房玄龄问。
在殿中,李世民要让李超拜相。
可是李超拒绝了。
皇帝已经回京,虽然太子继续临国,但汉京留守朝廷已经算是正式完成使命。因此汉京留守和辅政大臣这两个头衔也成了过去式。
李超拒绝拜相,也就再次成了只拥有一个太师衔的闲人。
“这个时候,需要文远你。”房玄龄有些忧心忡忡的道。“太子殿下最信任的是你,陛下也信任你。”
“在京城呆了七年,我很想出去转转,回长安灞上老家看看,也去我的各处封地看看。再过几年,我的孩子也要前往封地就藩了。”
“房相,离京之前,封地增兵和减税提案,还靠房相多帮忙。”
两人并肩走着。
“文远对于吐谷浑怎么看,朝廷应当如何处置为好?”
去年太子发兵征讨吐谷浑,半年时间,朝廷在吐谷浑一路势如破竹,七万唐军,加上苏毗和西域牛进达的两军协助,打的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节节败退,一路逃到了吐蕃。
整个吐谷浑,皆被唐军攻占。
现在房玄龄问的就是朝廷如何对吐谷浑处置,慕容伏允在吐蕃派出了使臣,向朝廷请降。希望朝廷能够谅解。
“吐谷浑没有存在的必要,吐谷浑存在一天,那么就威胁着河西走廊一天,大唐的西域疆域也就不安全。我提议,朝廷将吐谷浑设为青海道,由朝廷直辖,设州置县。驻军移民,对于原吐谷浑人,不论是鲜卑人还是党项羌人、氐人,都要编户齐民,登记在册。”
“慕容伏允呢?”
“让吐蕃交出他们,如果吐蕃不交人,则朝廷可出兵讨伐吐蕃。”
“讨伐吐蕃?”
李超点头,“如今我大唐正在风口上,眼下正是一举把整个羌塘吐蕃收复的大好时机。朝廷若借此机会占据青海羌唐吐蕃,则不但河西和西域安全,大唐的的疆域版图也联通一片,更加安全。”
房玄龄微微点头。
“朝廷这几年用兵不断,每年军费也是居高不下,将士伤亡也不少。”
“军费开支朝廷能够承担,现在朝廷收入很高,至于将士伤亡,主动进攻总比被动防御要强。如果现在有机会不打出去,那将来蕃人入侵袭掠边州之时,我们要付出的伤亡可就更大。况且,军队越打越强,若马放南山,则很快就会变弱。”
“适当规模的战争,能够帮助锤炼军队,保持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李超道。
“文远,我真的觉得你应当留在朝中,我老了,你应当来当这个中书令。宰相五年一任,一个职位最多任职两任十年,不也是当初你主张提出来的吗?我这个中书令,也十年了。”
李超笑笑,“房相任满十年中书令,可以改任侍中啊,朝廷反正是离不开你的。始于我,有无我都一样。”
第1187章 大婚
道家讲生,佛家谈死。
道家求的是长生不死,而佛家讲的却是死后进入西天极乐世界,说的是来世轮回、因果报应。
李超不求长生,也不信轮回,他心中自有一套人生哲学。
活在当下。
人生短暂,百岁都已经是极致,因此努力的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将来后悔遗憾就行。
在汉京一呆就是七年。
李超已经七年没有离开过汉京了,也不管李世民这次是真的因丧妻而伤心欲绝到想要退位,还是想借机试探下太子或者试探下他,都不重要。
反正就算李世民真退位,那也是太上皇。他那太上皇也与李渊那个太上皇不同,朝政依然是他想插手就能插手,甚至他当了太上皇,朝廷也依然是由他控制的,根本不会改变什么。
因此李超提议监国,其实也是早明白这些。
“可怜晋阳和新城两个公主,才一两岁。”
家里,崔莺莺也叹惜着道。
这段时间,皇后丧事期间,她也与许多命妇一样入宫帮忙。
皇后所生的四位公主之中,长乐公主年纪最大,今年已经虚岁十五。李今年十二,比公主小三岁。本来公主已经到了能出嫁的年龄,只是李较小,原来还打算明年先把公主娶回家。
可现在,皇后一崩,公主得为皇后守孝三年。
虽然守孝三年实际上为二十七个月,但也是两年多,到时公主也快十八了。
“再过三年,太平郎也不过十五,那时也还刚好。”李超说道。
跟十三娘说起要回灞上,也去长安、陇右等地看看。崔莺莺倒觉得这想法也不错,“我也快有十年没回长安了,这次我们也能一起去吗?”
“当然可以。”
“那就一起去,把孩子们都带上。”
如今李超有二十一个儿子,二十七个女儿。因为妻妾多,而又没夭折过孩子,因此李家现在是人丁兴旺。大的孩子已经十二,小的还在吃奶。
“等年后就走吧。”
带上全家回灞上老家,对于李家的儿女们也很重要,有好些儿女,甚至还没有见过灞上见过长安。
灞上李家,李家的根可是在长安灞上,总不能儿女们连灞上都没去过。
李世民说摞挑子就摞挑子。
贞观十二年末,太子承乾再次监国摄政,李世民不理政事,甚至直接搬去了原来太上皇李渊的北宫。
太子入住紫微宫。
“赵王,殿下召见。”
李超接到旨意来到宫里,御书房中,承乾和宰辅们都在。
“文远,有一件事情要与你商议。”房玄龄见面便说道。
眼看着新年将至,今天皇帝却突然派人传了一道旨出来。皇帝让宰辅们做准备,册立李超之女李芳华为太子妃,明年正月迎娶太子妃,举行大婚。
皇后去世,做为子女的要守丧。百姓是守丧三年,实际二十七个月。但承乾不但是皇后之子,如今也是监国太子,做为监国摄政之太子,国不可一日无君。
因此监国太子的丧期很短,以日易月,守孝二十七天就可以。
承乾今年十八,李芳华也十二。
李世民下旨要册立太子妃,并明年迎娶太子妃大婚,也并没有什么问题。这一次的太子监国,并不同于以往。
“是否三年之后再大婚?”李超皱眉问房玄龄。
不过房玄龄却觉得还是明年大婚的好,正式迎娶太子妃后,也意味着承乾真正的成年,肩挑日月,统摄国政了。
当然,这按民间的习俗,也可以算是冲喜了。民间守孝,也有不守三年的,那就是成亲冲喜。
其它宰辅也认为现在册封太子妃比较合适。
太子妃已经十二岁了,明年就十三,不算小。长皇皇后当初嫁给皇帝,不就是十二岁吗。
“殿下的意思呢?”李超问承乾。
“这是父皇的旨意,孤没意见。”
这个事情就算这样说定了,朝廷开始负责册立事宜,并选好明年迎娶大婚吉日。
御前会议结束,李超留下与承乾说话。
承乾有些憔悴,消瘦了些。
“太师,封臣领地增兵和减税折,孤已经仔细思虑过,准备正式采纳推行。诸侯封臣可按爵位拥有不同兵额,子男可领兵额一千,侯伯两千、县公郡公三千、国公五千、郡王八千、亲王一万。”
承乾似乎更加成熟了。
“封臣可以统领指挥领地内民兵,朝廷驻扎在领地内的兵马既接受领主指挥,也接受朝廷枢密院和兵部指挥。”
“领主享有领地内一半的税收,另一半则要上缴朝廷。”
李超的提案,李世民一直没给答复。
而现在承乾再次监国摄政后,处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个。在承乾的坚持之下,也有一些宰相的支持下,承乾有了现在这个决定。
“太师,兵马国之重器,如今朝廷增加领主的兵额,也是为大唐边疆的安全考虑,同时也考虑到封臣们的安全。但同时,也有几条严令。诸侯之兵,需全部自给军费。其二,诸侯之兵不得出领地边界。其三,诸侯军队同样要接受朝廷的统辖。”
“还有一个,诸侯不得自制武器装备,所有装备,皆须向朝廷采购,并且数量不能超过所有兵额之需。”
朝廷不承担半点领主们的军费,而且领主们不得自己制造军械装备,只能从朝廷采购。仅这两条,也让大多数领主难以真的如额拥兵了。
就算是李超这样有钱的领主,但军械制造权不在手,只能从朝廷买,也会大受限制。
领地的行政和财税、司法三个大权,依旧归朝廷。朝廷派遣官员管理地方上的行政、司法和财税。
领主们争取到的,只有统兵权。
还有领地税收,领主们能拿到一半了,这也算是极大进步了。
但可以预见,朝廷以后肯定会减少对边疆领地的兵马派驻的,以后领主们真的只能靠自己了。
李超却挺高兴的。
好事。
能拿到兵权,已经非常重要了,起码诸侯在领地上更有安全感了。
兵额上也挺让李超满意的,子男一千,侯伯两千,县公郡公三千,国公五千,郡王八千,亲王一万。
这比过去的领主卫队的限额,都是数倍的提升了。
何况还有民兵呢,民兵与封臣军队的最大区别,也就是装备和训练上的了,但却没有数量限制,真发生战争,可以成为领地军队最好的补充军。
“此事陛下同意了吗?”李超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承乾道,“孤已经奏报给陛下了,但陛下依然是没有回复。”
“太师真不留下吗?”
“准备出京转转。”李超道。
爷俩就这样一对一答,都有些漫不经心。
承乾刚接过皇帝抛下的朝廷,肩头沉重。而李超却是在想着,该离京巡视一番了。
“既然如此,孤也无法挽留。孤为太师加巡抚关陇河朔青藏西域衔,太师代朝廷巡抚长安以西诸地,体察民情,按察百官。”
李超推辞。
去长安等地一趟后,他还打算再去东南呢。
“太师不要推辞,这又不是什么封赏,是一项差使。”
“也罢,不过我可能会不太负责。”
爷俩说了好一会话,最后承乾亲自送李超出宫。
吉日选定,宫中使者和礼部的官员来李家宣读册封太子妃诏书。
十二岁的长女芳华接诏,李超站在一边看着年少的女儿,很心疼。还这么小呢,原本他还打算等再过四年的。
贞观十二年末,各地朝集使云集。
藩属国和外邦使者也八方来朝。
但今年的正旦大朝却是由太子主持,皇帝根本没有露面,这让人十分惊讶,不免多了许多猜测和流言。
正月初八,由太史丞李淳风亲自选定的吉日。
太子迎娶太子妃。
大婚。
婚礼极为盛大隆重,整个汉京都见证了这个大婚。
李超也正式成为了太子的老丈人。
许多人猜测赵王必然权势更上一层楼,可就在二月,李超却带着全家出京。
太师、赵王李超奉旨钦差,巡抚关陇河朔青藏西域诸道!
在人人都以为李超肯定会在朝中辅佐女婿太子的时候,李超却突然离京了。
皇帝久不露面,太子监国,而此前汉京留守、首辅太子监国四年的赵王,却也突然离京。许多人,都感觉扑朔迷离。
李超出京后,坐船沿丹水而上。
这几年,承乾主持修了丹灞运河。引丹江水通漕到商州,然后接灞水入长安。
山南的丹水和关中的灞水,其实仅隔着不到十里的一道分水岭,这也是汉江水系与渭河支流最接近的地方,此处山势较低,丹江的通航条件又远比后世好的多,特别是在修了丹江水库之后,更是可以直接通航到商州。
而在商州上游,通过修水闸之后,还能再往上通航。
而在山岭另一边,疏通石门至长安的灞河水道,也使得蓝田到长安有了可通漕运的河道。
虽然中间有十里不到的山岭无法挖通汇合,但经过挖低修整之后,在这一段采用陆路转运,联通丹灞两河,也效率大大提升。尤其是在这段不足十里的陆路上,首次采用了轨道马车来转运之后,效率更是大大提升。
采用双向轨道马车,大大提升运力,完全能满足船运的货物转运。
丹灞道的通航运输虽还达不到西运河那么的便利,马车轨道转运,也不如方城山垭口挖通通航这样了得,但也依然让山南和关中的运输更加便利。
特别是使得中京汉京和西京长安之间,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
李超看着轨道上,数匹马拉着一长串的四轮车厢很轻松的走在轨道上,也不由的惊叹连连。
第1188章 十五年后
草长莺飞,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大家子人出游,行程很慢,李超不急。
李超就当是带着家人出来旅游,走走停停,这里呆几天,那里住几日,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如今天下太平,丹灞道上也成了繁华的商路。大唐海贸兴旺,可陆上丝绸之路也一样繁华。近年朝廷开拓西域,三千多家西域领主,带动的是百万移民开拓西域。
每天,从丹灞路上都走过源源不断的马车,既有商旅的货车,也有移民们的蓬车。因为西运河的开通,加上丹灞路的打通,使得现在通往关中的道路,就以丹灞道路最繁华。
西入长安,有三条要道。
函谷关道、武关道、蒲津关道。
函谷关道也就是潼关道,而武关道,也便是如今的丹灞道。
函谷关道通河南,蒲津道直通河东,武关道则通山南。另外还有几条小道,是通往汉中地区的,陈仓道、褒斜道、谠洛道、子午道和阴平道。
“丹灞道真是大大方便长安与汉京的交通和运输啊。”老爹看着那往来不绝的轨道马车,惊叹着道。“居然还能用轨道行驶马车,真是厉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外面的三月,已经是百花争艳了,但在秦岭山里,春天似乎才迟迟来到。
李家的队伍在这里露营,孩子们无比高兴,自己忙着野营野炊呢,崔莺莺她们则在护卫的护卫下,踏青赏花,欣赏着难得的春光景色。
李超爷俩漫步路边。
老爹对轨道马车很惊叹。
李超眼里却是平常,轨道马车本来就是由他带来的,最初是在李家的矿场使用,铺设轨道,用于拉矿石。用上轨道之后,马拉车厢效率大大提升,可以拉动原来几倍的车厢。
几匹挽马一起,就能拉起一长串的车厢。
后来钦州港、旅顺港、琉求港等李家的海港,也纷纷在港口码头铺设了轨道,用于运输货物。在后来,甚至从港口码头到城里的这段路上,也开始铺设轨道。
虽然距离不长,但因为港口码头的运输量大,因此这不起眼的轨道,却是相当有用。短短几年时间,如今轨道已经风行天下。许多矿山、码头都开始装上了轨道。
丹灞道秦岭山口这段十里长的轨道,其实也已经算不得新鲜了。
不过这里的运输量却是巨大,毕竟丹灞道现在是关中与关外运输量最大的一条线路。
“就这十里路,铺设了对开的两条轨道,每隔一里还设有一段岔线,保证万一马车故障损坏,还能及时让出路来。”李超给老爹介绍着,“这么十里路,朝廷在这里常驻了两个军府,有两千府兵,并一直保持着至少五百人在值,就为了保护这路轨道的安全,以及维持秩序。”
“朝廷还准备再铺设两条轨道,以保证这里的交通运输。”
老爹找了块路边的石头坐下,看着轨道上那一辆辆几乎跟排队一样通行的马车,还是觉得难以想象。
“这一天得来来往往通行多少车马?”
“反正非常多。”
轨道最重要的还是载货运输,人马通行中间还另有便道。轨道提升的还是运载量,普通的马车,装不了多少货物,但轨道可大大提升。四马匹甚至八匹马做为动力,能够拉动一长串的车厢。
尤其是在这里是丹灞两条运河的陆路中转,最需要的就是速度,不能堵塞。
两边的路口河边码头,有标准的轨道车厢,从船上卸下来的货物,一车车的装好,然后就可以按顺序发车运输,通过轨道运到另一边的路口码头,再装运上船,然后运往长安。
若没有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