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均识字率一直都在下降(也就是说这个时空大陆全部解放时的平均识字率要高于历史上的1950年)的因素,1940年时的基础相对历史上的建国时要好得多。普及教育的难度自然就相对低了许多。而将识字的人口培训成低级技术人员的难度怎么也比培训文盲要低得多。胡卫东弄明白这些之后。很快就意识到或许当初自己是高估了中国工业化的难度。。。。。。
  不过。虽然中国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目前中国政府韬光养晦的政策,世界列强对于中国工业目前的规模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在它们看来中国最令人担心的还是那恐怖的人口数量。但它们却不知道,中国如今即使是人口数量,也已经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由于建国初期匪患、移民等因素的干扰,早就开始了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直到1943年初才全部完成,中国的总人口居然达到了令人惊讶的6。9亿,要知道此前沿用的民国人口统计一直认为中国只有4。5亿人口,就算如今多了中南半岛、台湾和海外归国华人华侨共计约7000万人口,这6。9亿的数字也还是太恐怖了一点。。。。。。
  经过有关部门的分析,除了民国人口统计粗疏不确(现在一般认为历史上1949年新中国的人口是5。4亿,而按照南京政府官方的数据则还是4。5亿。)使得数据上的提升幅度变得更加明显之外,中国这几年里人口也确实大幅增加了。
  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人口出生率激增,二是人口死亡急速下降。而人口出生率的激增又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化肥产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获得了中南半岛大片的良田,使得长期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吃饱穿暖了,如今老百姓的文体娱乐活动又还比较贫乏,尤其是如今的中国黄赌毒已经绝迹(这个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也非常大,尤其是禁毒,而且妓女的消失与毒品的禁绝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整体生殖能力的受损,客观上提升了人口出生率。),而新的娱乐方式却还未普及,男人们得闲了也只能回家陪老婆,这孩子自然就生得多了;二则是由于目前避孕器具的生产并未得到重视,也缺乏足够的宣传,只能在大城市里买到,而且购买的人也非常少,至于人流,就更是因为目前还很危险而很少会有医院同意,因此育龄夫妇就算并不想要孩子,自己也控制不了。。。。。。
  此外,中国的部分生物学家还提出一个令当时国人难以接受的观点,他们认为当时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与仍不太平的国内环境(四处流窜的马匪更是要到47年才能全部清除干净,而且政治运动也降低了国人的安全感,尽管烈度和广度已经比历史上低了不少。)激发了人类基因中的自保机制,使得生殖能力大幅增强,并拿出很多生物的例子作为佐证。
  虽然这种论点在当时很难被国人接受,而这些生物学家拿畜生和人作比的方式更让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群众难以接受,以致于其中的不少人都因此受到了冲击,若非胡卫东知道他们所言并非胡说八道而伸出了援手,中国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很可能陷入长期停滞。事实上,如果不是这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中国自1940年…1947年的这8年时间里每年都超过5%的恐怖出生率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章 卫生运动

  此外,一些生物学家还提出一个令当时国人难以接受的观点,他们认为当时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与仍不太平的国内环境(四处流窜的马匪更是要到47年才能全部清除干净,而且政治运动也降低了国人的安全感,尽管烈度和广度已经比历史上低了不少。)激发了人类基因中的自保机制,使得生殖能力大幅增强,并拿出很多生物的例子作为佐证。
  虽然这种论点在当时很难被国人接受,而这些生物学家拿畜生和人作比的方式更让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干部群众难以接受,以致于其中的不少人都因此受到了冲击,若非胡卫东知道他们所言并非胡说八道而伸出了援手,中国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很可能陷入长期停滞。事实上,如果不是这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中国自1940年…1947年的这8年时间里每年都超过5%的恐怖出生率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不过人口暴增的更重要原因还是人口死亡率的急速下降,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灾害频繁加之政府**严重,百姓民不聊生,平均每年都有至少几百万的人口非正常死亡,而建国后实现了国内和平,政府大力推动的水利建设又大大增强了全国的防灾抗灾能力,使得自然灾害的危害大大降低,仅此一点,建国后每年就要比之前多增长几百万人。。。。。。
  饿死、战死等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几乎完全消失,而新中国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则更是功不可没。1943年中国的抗生素产量和用量均为世界首位。使得大多数细菌性传染病不再成为对中国人致命的威胁,而其他疾病的治愈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对外科医生的大力培养和引进(主要来自日本)也大大降低了婴儿的夭折率和孕妇的死亡率,这其实才是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孕妇的死亡率下降事实上还大大提升了人口出生率,对人口的增长影响尤大。
  而《国民营养条例》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则是“双管齐下”,增强了中国人的体质,免疫力也因此增强,得病的几率自然也就进一步降低了。但营养与运动见效其实都不是很快,就目前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以“除四害”为标志的全民卫生运动。。。。。。
  虽然初期一度因为缺乏生物学知识而将麻雀也列入了四害之中。但由于纠正得快,并未造成历史上差点让麻雀绝迹的后果,而蚊子、苍蝇、老鼠与臭虫虽然无法完全除灭,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至少在大城市的室内已经很难见到。以致于某些女性的人民代表甚至提议以蟑螂取代臭虫作为新的第四害。。。。。。
  除了不断胜利、但永远也别想彻底胜利的“除四害”。这几年里卫生运动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对于很多“地方病”的控制,其中类似“大脖子病”这种与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者“斑齿症”这种微量营养素摄入过多导致的营养性疾病在吴宪、郑集等营养专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已经开始迅速消失,特别是碘盐等营养强化食品的生产和推广更是意义极大。
  而且。因为有胡卫东这个过来人的提醒,这个时空的碘盐推广过程中做到了区分情况分别对待,而且无碘盐的销售也比历史上的管束松得多,普通的商店也能销售,不限于县市的盐业公司,购买时也不再需要医生开出的甲亢等对应病症的处方。这样一来,化学实验、某些疾病需要的时候就方便了许多。至于某些人贪图便宜而不吃碘盐的问题,将无碘盐的价格定得比碘盐稍贵就行了,胡卫东弄不明白的是,后世无碘盐的价格已经定得比碘盐贵了,为何还要以“担心某些人贪图便宜而不吃碘盐”的理由对无碘盐的销售严格管制呢?
  此外,解决难度更大的寄生虫病也得到了普遍的控制,令不少外国专家“十年内无法有效控制”的论断完全落空,这就不能不感慨太祖广泛发动群众、全民动员的威力了。。。。。。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血吸虫病(准确地说,应该是日本血吸虫病,其他的血吸虫危害相对小很多。)的控制,在太祖广泛发动群众掀起的“除灭钉螺”行动中,全国大部分血吸虫病的主要疫区相继得到了控制。如历史上一样,太祖接到报喜后欣然写下了诗篇《七律。送瘟神》来表达自己的欣喜。但是深知历史上经验教训的胡卫东却在这时浇了一盆冷水,他撰文尖锐地指出现在还没有彻底铲除血吸虫病的威胁,不完全灭绝钉螺就不能放松(历史上日本就做到了,关键是要一直坚持,不能中途放松。考虑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持之以恒或许确实有些难度,但要说绝对做不到,那就未必了。),最终在他的推动下,中国南方各地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注1)的不懈努力,终于让钉螺这个物种在中国灭绝,从而彻底扫除了这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巨大威胁。
  不过胡卫东也考虑到了经济成本问题,因此在灭除钉螺的群众运动坚持了整整五年、血吸虫病的感染率降低到万分之一以下后,他就又提出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应该交给生物学和医药学的专家来干,而不必一直将重点放在人力耗费极大的群防群控上,免得长时间地占用太多劳动力影响经济发展,就算人力有富余,也应该用到预测地震等更加重要的事项上。
  注1:历史上日本人也花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他们的国土相对狭小,灭绝钉螺的难度比中国小一些,但是他们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主要是政府和专业人士在搞,速度相对要慢一些,折算下来应该还是我们会快一些,历史上新中国灭钉螺的运动短短两年就有了明显的效果,只是可惜当时以为已经没威胁了而未能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几十年后重新泛滥开来才引起重视,那时再想灭掉,难度就大太多了,要知道二十一世纪的人工可不是六七十年代能够比拟的。。。。。。(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一章 潜在危机

  ps:  感谢书友“洛花”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中国除灭钉螺的群众运动多年以后被当时刚刚成立的联合国卫生组织作为典范,但群众卫生运动最大的作用还在于改变国民的卫生习惯,不过如果教育没有跟上,目前取得的成果终究只是昙花一现,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努力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并加强科普教育,这方面中央同样十分重视,只是想要取得成果,却需要更多的时间。
  说到教育,建国初期这几年取得的成果简直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和扫盲运动这两方面。比历史上建国时多出来的至少2000万识字人口,使得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年就基本实现了五年制义务教育,1943年全国小学平均入学率第一次超过了90%,这还包括了义务教育推行稍晚一些的中南半岛。
  即使是新疆西藏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入学率也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这固然有外来移民文化程度较高的因素,也得益于胡卫东顶着巨大的压力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措施。不让小孩上学就把家长抓起来的极端措施自然是不行的,但是派部队一家家上门劝说、不让小孩上学就别想正常生活的损招却没少用,结合落后偏远地区小孩上学寄宿食宿全免的政策,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虽然其间也闹出少数群体**件,但还不致影响大局。而且客观上反而起到了“打草惊蛇”的作用,让那些潜在的危险分子自己跳出来,或者逼其离国远遁(注1),其实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边疆的长治久安。。。。。。
  而扫盲运动作为一项应急性的措施,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益于当初部队里给新兵扫盲的经验,新中国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让大部分中年人都或多或少地认识了一些汉字,大大便利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而对那些二十多岁的文盲来说,参加扫盲班远比这个年纪进小学读书更容易接受。而获益则比中年人要大得多。因为他们还处于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年龄。不过地方政府所办的扫盲班论教育质量,终究还是比不上学校与军队,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学与当兵依然是农村孩子改变其未来命运的最好出路。。。。。。
  虽然基础教育的成果十分喜人。但是教育战线乃至中央的领导干部都没有就此满足。在两个五年计划内确保全国初中平均入学率超过90%、毕业率超过70%。已经成为了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而太祖更是表示,即使中国未来参战。这个目标也依然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
  虽然这个时空新中国建立时的基础比历史上好得多,但基础教育发展得如此之快,还是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高等教育,深感科研一线人才不足的胡卫东对此多少有些微词,但他深知太祖对于“公平”二字执念甚深,终究没敢为此跟其争论,反正高等教育迟早也会跟着发展起来的,而且有普及的基础教育作为根基,高等教育也会获得更好的生源,虽然短期科技发展速度可能会受些影响,但长远来看的话,根深才能叶茂,因此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
  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人口死亡率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持续下降,1943年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更是一举超过了60岁大关,这已经接近西方列强战前的水平。而且胡卫东知道目前中国的抗生素无论是种类、效能还是产量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新中国70年代的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也正在持续进步,在未来的五年里达到、甚至超过同时期西方的水平并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后来的1950年时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就达到了69岁,这甚至比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都高了1岁,而这是在中国人均收入不及美国5%(其实差距没这么大,因为中国物价更低,但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还是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因为当时美国的物价同样相当便宜。)的情况下做到的,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但是随着慢性病成为主要死因,中国医疗水平、特别是外科水平相较老牌帝国依然明显偏低的弱点渐渐暴露,加之美国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被迫完善并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使得平均预期寿命很快又重新超过中国,并一度将差距拉大到3岁,直到1970年之后才被中国再次超越,这次“寿命竞赛”与“太空竞赛”、“福利竞赛”一起成为冷战时期两大阵营间具有积极意义的“三大正面竞赛”而被后人津津乐道,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人口死亡率降低到1%以下,而人口出生率则超过了5%,人口增长不快才是怪事。这么惊人的人口膨胀首先令农业部门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若非1942年前中央坚持推行“备战备荒”的政策,1942年的大旱灾就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即使1943年取得了全国性大丰收,但人口照着这个趋势膨胀下去,也依然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要知道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完成和化肥农药产量的不断增加,最容易见到成效的两大增产因素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帮助已经日益减小,在农业发展度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进入稳定期以后,即使生产条件和农业技术仍能不断进步,也根本不可能连年保持4%以上的粮食产量增长,虽然至少10年内都不必担心会饿死人,可是之前已经吃饱了的老百姓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反而必须省着点吃,这种事可是很容易引发严重政治危机的。
  注1:在这个时空,二战期间中国有不少于十万人前往了苏联,战后由于苏联人口不足而颁布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移民,前十年里又先后跑掉了上百万,而由于苏联政府认为汉族等东亚民族难以同化而采取了歧视性政策,因此永久性的移民基本都是其他民族。(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二章 中国民兵

  ps:  感谢书友“太阳真人”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其次,则是日后的巨大就业压力,且不说这批“婴儿潮”中出生的一代人将来到了就业年龄后会给当时的政府带来多大的挑战,即使从宏观上来考虑,也必须意识到,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里新增的工作岗位当中将有很大一部分被内部消化,能够留给农村进城人口的自然就不会有多少了,长此以往必然加大城乡差别、甚至造成阶级固化,这对于社会公平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显然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人口猛增可能带来的危险,就连一贯认为“人多力量大”的太祖也意识到了,他某次听取胡卫东汇报时就曾感慨道,“夫妇之间应该订出一个家庭计划,规定一辈子生多少孩子。这种计划应该同国家的五年计划配合起来。这两年中国的人口每年净增3000万以上,实在是太快了,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如今社会的生产已经计划化了,而人类本身的生产还是处在一种无政府和无计划的状态中,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对人类本身的生产也实行计划化呢?”
  不过考虑到当时二战还在进行,此时控制人口增长显然不合时宜,而且人口多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特别是在世界大战中,人多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力量,要知道即使是历史上抗战期间贫弱落后的旧中国也能够获得五大国的地位,靠的不就是那四五亿的人口吗?
  而且比起海量人口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今的7亿中国人已经不再是解放前的一盘散沙,在组织力超强的赤色党领导下,他们已经拥有了令任何侵略者都望而生畏的伟大力量,这就是新中国堪称世界第一的民兵体系。。。。。。
  1943年,全国范围内超过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