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炸机上了数量之后有多么可怕,而不久之后p…51野马战斗机换装英国梅林发动机的改型p…51b战斗机定型入役,使得美国拥有了高空性能极其出色而且续航力超强的战斗机,美军对西欧大陆腹地甚至德国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条件已经初步成熟了。。。。。。
虽然此前有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时不时过来袭击,但基本都以骚扰为主,因此当美军动辄上千架的庞大轰炸机群出现在西欧上空时,各地德军普遍缺乏准备。令美军的第一次大规模轰炸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但是为此十分振奋的美国人并不清楚。其实历史上的战略轰炸收效更大、损失更小,而这个时空却因为德国人获得了近炸引信和杆式战斗部的技术,而且国力也更加强盛,使得美军战略轰炸蒙受了远比历史上大得多的损失。尤其是德国人有了防范之后。而当小胡子将东线的空军主力更多地调回以后。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损失就更大了。即使有了p…51b战斗机护航,平均每天损失的飞机数量也多达上百架。而且因为空战都发生在西欧大陆上,盟军的飞行员跳伞后除了少数人得到抵抗组织的救援而得以安全返回、其他的则几乎全都成了德国人的俘虏。相反德国飞行员就算被敌人击落,也大多能够重返蓝天,这简直就像当初德国空军轰炸伦敦时的情况一样,而美国人的空中优势还远没有当时的德国空军那么明显。
结果飞行员的交换比最高时达到了5:1,这让罗斯福承受了来自于国内和盟友的巨大舆论压力,但是罗斯福依然顶住各方的压力,将这一战略坚持了下来,在他看来,只要一直是只能美国炸德国、德国却无法攻击到美国本土,那么胜利就只是时间问题,同时战略轰炸也牵制住了德国空军的主力,使得德国无力利用好不容易才获得的制海权将刚刚丢了没多久的设得兰群岛与法罗群岛夺回,这样盟军就又多了十几个可用的机场,能够投入战场的飞机数量自然水涨船高。而且不能忽视的一点是,随着德国空军主力西返,苏联方面的压力肯定会大大减轻,从二战的全局上来看是相当有利的。。。。。。。
二战打到现在这份上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绞肉机,仅仅到1942年底截止,世界各**民死亡总数就超过了3000万,这比历史同期要多得多,而二战的转折却还远未到来,也就是说,将来恐怕还会死掉更多的人。。。。。。
“二战的进程与历史上完全不同,恐怕就算是美国,这回也得褪一层皮;至于苏联,能够在战后保住一流强国的地位就不错了,超级大国根本别想;英国彻底残了,战后十年内就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吧。这么发展下去,中国也有希望分一杯羹了,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咱们的国力每强盛一点,将来都会更多一点胜算。。。。。。”,身在西北某个秘密研究所的胡卫东看过了最新的情报后暗自想道。
与那些卷入大战的列强相比,能够享受和平的中国人民无疑幸福了许多,然而全国上下都不敢有半点松懈,因为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告诉大家一个真理,只是自身实力强了,才能真正确保和平。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了生产建设中去,虽然作为过来人的胡卫东知道这种热情不可能持续太久,但是利用好的话,还是可以在至少十年时间里大大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对于最多几年后就要参加的二战收官会很重要。
尽管如此,1942年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展最慢的一年,工业的增长率也仅有11%,令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只能继续排在因为大面积扩张而实力大增的日本后面。这首先是因为1942年的大旱灾,不但导致作为中国头号粮仓的河南大面积减产,还因为挤占了工业用水,导致中国最重要的中原工业区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1941年的教训,太祖特别指示要尽快提高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国产化率。严格来说,以中国目前的工业基础,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毕竟国内技术工人的数量就那么点,科技专家就更少了;但是胡卫东却明白太祖的想法,那只是为了预防万一的考虑,所以无需考虑性能、质量等因素,将“有无”问题解决了就行,这样便不怕人家卡脖子了,而这种程度的国产化,中国的工人还是有能力实现的。。。。。。(未完待续。。)
ps: 感谢书友“云龙峰雪”的打赏,继续求推荐票^_^
第七百三十七章 天堑变通途
但这就像历史上的“大三线建设”一样,不可避免地拖了经济和工业增长率的后腿,因此数据上没那么好看,也就不难理解了。据胡卫东的估计,这项工作要想基本完成,最快也要到1943年底,那时中国才能完全安心搞工业,不必再因为1941年的教训而杯弓蛇影。
尽管如此,1942年中国的经济建设依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农业方面,虽然至关重要的中原地区大面积减产,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地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步完成,这一年总全国范围来说,中国的自然灾害还不算特别严重。再加上化肥的产量的继续增加和更广泛的应用,1942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依然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中原地区的困难与其说是粮食不足、不如说是运力不足。因此之后中国政府对交通建设愈发重视起来,除了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大力建设的铁路和干线公路,为了充分调动民间力量而发起的“村村通公路”运动也开始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比起道路,1942年中国桥梁建设的进步更是有目共睹,就在这一年,长江干流上终于出现了第一座连接南北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全长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我国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我国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而超过100年的预期寿命与足以承受多列中型坦克安全通行的坚固,更说明了中国工程兵部队的盛名绝非是平白来的。世界列强也由此惊愕地发现。不知不觉间。那个在它们印象中还很贫穷落后的国度竟然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的工程建设能力。。。。。。
这座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而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将平汉线与粤汉线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铁路运输通畅起来。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也由此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大桥通车后。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几年节约的运费就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更会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计数。也难怪伟人得知大桥通车的喜讯后会诗兴大发,当场挥毫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样的名句了。。。。。。
虽然出于国防安全方面的考虑,新中国政府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没有将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作为工业化的重点,但是为了加强海防、也由于日本政府所下的大批造船订单,中央政府还是制定了“六大造船基地”和“十大海港”的建设计划,除了原有的青岛、上海和大连(旅顺在新的行政区划中已经被并入大连)之外,天津、广州和新加坡也开始大力扩建港口和造船厂,不过这三个港口暂不承担军用舰船的建造任务(尽管都建有海军基地),毕竟中国海军的实力还很有限,谨慎一点是很有必要的。
而除了六个造船基地之外,还有四个单纯作为海港来发展的城市,分别是连云港、西贡、曼谷和仰光,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如今已经贯通的“第二欧亚大陆桥”东端的连云港。当初为了充分利用海外的优质铁矿发展钢铁工业,胡卫东曾经提议在沿海某个较大的港口城市建设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厂,而在十大港口中,连云港西边不远处就有徐州煤矿,可以大大节省焦炭运力,而且徐州还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陆上交通的便利更是没有话说,加之连云港人口较少,钢铁厂的污染危害因此也就相对较轻。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中央最终拍板在连云港建设一座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一期工程设计产能为粗钢300万吨,等到十几年之后全部建成,更是可以超过1500万吨。。。。。。
虽然产能十分惊人,但由于海外输入的富铁矿品位比国内的贫铁矿高得多,因此冶炼难度小、成本低,再加上交通便利节省的运费,其实连云港钢铁厂的投资比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攀枝花钢铁厂还要低一些,尽管后者的设计产能仅有它的四分之一(当然攀钢还要承担钒钛等稀有金属的冶炼任务,不能看成是纯粹的钢铁厂就是了,类似的还有包头钢铁厂。),所以并不会给中央财政带来太大的负担。
而一期工程建成后预计会占到当时全国钢铁总产量30%的比例虽然不低,但也不至于造成过大的依赖,就算日本丢了澳大利亚、甚至印尼的铁矿导致它完全断了海外铁矿石的来源,中国的工业体系依然能够正常运转(临时改用国内的铁矿石也至少能有1/3的产量,其他钢企再努力增产一点,虽然还是会有损失,但却完全可以减小到中国能够承受的程度。),可以说是实现了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虽然由于成本较高的缘故,空运对经济的意义远不如海运和陆运,但机场对于国防而言却意义重大,而飞机再好、没有机场也是不行的,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里中央给全国各省市都下达了死命令,要求每个省都至少要建好一座能够满足dc…3客机起降需要的大型正规机场,这些机场平时作为民用,一旦战争爆发则可立即转为军用,每个机场都能容纳至少两三百架战斗机和轻型轰炸机,对于目前仅有几千架飞机的中国空军来说,这已经完全够用了。(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八章 边疆开发
1942年中国工业的发展速度确实较慢,但是必须说明的是,1942年中国工业增长率偏低指的只是产值增长率偏低,但这是因为中原旱灾等种种外部因素造成的,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更具实际意义的产能,则较前一年有了巨大的增长,这就为之后两年中国工业的爆发性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即使是工业产量,也有一些地区和部门持续了高速发展,前者主要是新疆、西藏这两个省,发展快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投资大、另一方面本身基数低,发展想不快都难。
其中新疆省发展速度最快,则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量高素质移民的涌入,1942年新疆的人口较前一年猛增了15%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内地的移民,而且还大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这工作的人一多,工业产量自然猛增(当然是在工业岗位足够的前提下,不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投资足够,这一点就毋须担心。),再考虑到这些移民的文化素质较高、连带着劳动生产率也相对更高,对新疆经济的促进作用就更加明显。
西北局书记胡卫东甚至认为,即使新疆经济实质上没有任何进步,光是这些移民的涌入就能提供20%以上的总量增长率,这还是考虑到了移民刚来需要适应,以及搬迁过程中浪费的时间,否则恐怕30%都是有的。只是这种“增长”对于全局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反而是人口迁移在国防安全等其他方面的益处更大。所以胡卫东不但没有因为数据上极其夸张的增长率而表扬新疆的地方干部,反而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如果只算比例的话,西藏人口的增加速度并不比新疆慢,只是由于到西藏的以科研人员为主,从事生产的人数不多,而且大多只是流动人口,并非到西藏定居,加之现在的中国经济数据里又没有gdp这个概念,所以对西藏经济数据的贡献自然不能与新疆的那些移民相比。
但是他们的到来还是大大改变了西藏的面貌。在解放前。藏民普遍以晒干的牛马粪作为主要的燃料,而现在不过短短几年,西藏境内超过8成的家庭都已经用上了太阳灶,尽管都是成本极低、而且技术含量也不算高的箱式太阳灶。这种连速成技工和小企业都可以大量生产的太阳灶因为温度较低的缘故。往往只能满足有限的炊事要求。而严重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但在日照极其强烈、而且晴好天气远比内地多得多的西藏,它的作用却强了许多,在很大大幅度上减小了藏民的燃料消耗。令其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当中去,从而大大提升了生活水平,党和政府在藏民心中的威望也因此日益提高。。。。。。
除了箱式太阳灶,技术含量更高的聚光式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在西藏人民政府的推动下,也开始在城镇居民中间推广普及,而正在拉萨近郊建设的试验性太阳能热电站则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开发西藏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给西藏人民造福的决心。。。。。。
西藏的地热资源也同样丰富,但因为技术难度相对较大的原因,目前只有羊八井有一座试验性的地热电站在建,装机容量不过1000千瓦,但不管怎样,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而在传统资源方面,西藏算不上是资源大省,但这里却有中国最大的铬铁矿,对于极度缺铬的中国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虽然南非独立后中国又重新有了海外铬铁矿的来源(之前的南非自治政府以担心落入日本人之手为由中止了对中国的铬铁矿出口),但是自己有点产量总比一点没有要安全许多。而西藏玉龙铜矿的发现,也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来必将大大缓解中国缺铜的困难。
不过对于西藏那全国、乃至世界第一的水力资源,却由于交通和人口等限制因素,恐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无法开发利用,但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优秀的藏族水电专家强俄巴。仁增多吉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而在工业部门方面,中国能源工业在1942年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其中煤炭年产量猛增了40%以上,首次突破了1。5亿吨大关,这主要是一大批新的煤矿、特别是大型煤矿集中在这一年、而且主要是上半年建成投产所致,而石油工业与电力工业同样高速的发展则主要是因为中央的特别重视。
苏德战争爆发后,自顾不暇的苏联很快就停止了对中国的原油出口,导致中国失去了最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虽然日本人占据印尼后向中国大量出口原油以换取资金和他们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工业产品,但因为对日本前途的不看好和骨子里对其的不信任,中央还是下达了努力增加石油产量以做到基本自给自足的重要指示。
在这样的要求下,中国的各大油田都想尽办法增加产量,尤其是仍在建设中的胜利油田,当年增产1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而异军突起的长庆油田年产量也迅速突破了一百万吨大关,使得1942年中国的原油总产量超过了600万吨,而这只是中国石油工业腾飞的开始。。。。。。
由于“911工程”惊人的耗电量,中央政府对电力工业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为了确保“911工程”不出岔子,中央甚至放开了对私营企业进入电力工业的限制,这一政策在1942年开始显现成效,再加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续大量投资,使得1942年的中国在中原工业区发电量减小的情况下实现了超过30%发电量增长,新中国的年发电量也第一次突破了800亿度大关。(未完待续。。)
第七百三十九章 中国导弹(上)
而其他的大多数工业部门则普遍增长乏力,甚至一小部分还出现了明显的倒退,但是胡卫东知道这主要是因为中原工业区的众多企业因为缺水而长时间、大面积地减产乃至停产以及为了提高国产化率而进行调整所导致的,旱灾过去、结构调整也完成后生产很快就能恢复,所以并不是十分担心。
不过合成橡胶的产量大幅下滑还是引起了胡卫东的注意,了解之后才明白原来是中国获得了马来半岛丰富的天然橡胶资源后,国内的橡胶价格持续暴跌,综合性能不如天然橡胶的合成橡胶更是如此,除了耐油的丁腈橡胶等少数特种橡胶,其他的品种价格都跌到了成本以下,再加上国家也因为橡胶供应充裕而停止了对合成橡胶工业的扶持,这个行业不萎缩才怪。。。。。。
这令胡卫东不禁想起了历史上后世中国曾经因为煤价过低加上电力需求不足导致火电成本极其低廉,令核电站没了发展的动力而迟迟得不到重视,直到多年以后再次电荒才重新开始大力发展,由于长期发展停滞的缘故,中国的核电技术一度比印度都落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