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放军在越南南部登陆之后,北边的法军连忙南撤,但是山地难行,道路交通又遭到中国空军的严重破坏,想要撤下来哪儿有这么容易?必须说明的是,历史上法军二战前后研制的各种新式飞机虽然在后世籍籍无名,但性能却是世界一流的,要怪只能怪陆军拜得太快。政府又那么早就投降了。可是。法军布置在亚洲的飞机数量却是不能与邻近本土作战的中国空军相比,而中国空军装备数量日益增加的歼…1对于这个时期各国现役的战斗机而言,简直是作弊一样的存在,超级王牌钟铭换乘歼…1之后。仅仅在开战的第一个月中就击落了上百架法国飞机。而自己的座机却没有受到任何较重的创伤。无疑是再好不过的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歼…1不但速度快、升限高、而且水平机动性极佳,而且防护也极其出色。由于环氧树脂硬化过的泡桐木坚硬如钢,法国飞机又没装备大口径机炮,因此除非近距离命中,否则根本造不成有效伤害。因此歼…1在空战中的损失极小,如果不算高射炮的战果,法军每击落一架歼…1,自己竟然要损失超过50架飞机,这还怎么打啊?
  就在法军步履艰难地向南回撤的时候,中国海军陆战队的5万多精兵强将则乘着汽车、乃至于装甲车辆沿着交通线疾速北上,将沿途的零散法军一扫而空,并抓紧法军主力还没来得及撤回河内的机会,在海军溯流而上驶入红河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提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对这个越南第二大城市立即发起了猛攻,河内法军仅有万余兵力,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还是无法抵挡解放军无论是数量还是战斗力都远远胜出的海军陆战队,只不过区区三天时间,河内全城就宣告解放。。。。。。
  得知河内陷落、红河下游也被中国的军舰封锁之后,残存的法军官兵无不面如死灰,就凭仅剩的这点地盘,无论如何也养不活红河以北不下30万的法军,就算解放军不进攻,他们也会饿死大半。绝望的法军先是打算强渡红河,结果被中国海军的舰炮轰得横尸遍野;然后又北返试图攻入中国境内获得补给,却在胡卫东布置的坚固防线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两次失败的尝试令法军死伤十余万,而弹药也所剩无几,而只伤亡了区区几千人的中**队却依然保持有几近十成十的进攻能力。不敢再与解放军交锋的法军残部只得向西退入老挝,希望转道前往泰国要饭吃。但法军上下却都忘记了很要命的一点,这一路上都是山区,而论山地作战,天下有谁是解放军的对手?尤其要命的是,解放军的山地行军速度比法军快了一倍还多,这打又打不过,逃又逃不掉,一路上又不断有人因为热带雨林里的各种毒虫和猛兽而丢掉性命,一路上法军的士气不断下滑,最后终于完全崩溃。。。。。。
  到1941年1月底的时候,中**队已经基本解放了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的绝大部分土地,其间一共击毙法军7万余人、俘虏的数量则更是超过了20万,另有四五万人失踪在茫茫无边的原始山林之中。。。。。。
  在解放东南亚法国殖民地的过程中,中国也牺牲了一万多名指战员,其中至少半数不是死于法军的枪炮,而是因为热带病和那些热带雨林当中特有的毒虫和毒蛇,虽然胡卫东之前也给他们特训过,但终究还是无法完全规避这些危险。
  不管如何,解放军对法国殖民地的攻击都称得上是一场漂亮仗,但真正最先动手的却并不是这里。在还未收到克里姆的消息之前,胡卫东并不能确信他到底能帮中国多大的忙,因此为了以防万一,他还制定了另外一个方案,那就是直接威胁对于英国来说至关重要的印度,以逼迫起主动求和。正好这个时候方永乐的西藏军分区已经将上次俘虏的不少廓尔喀士兵转化了过来,于是胡卫东便命令方永乐率军杀出锡金山口,在这些外国“解放战士”的带路下,解放尼泊尔这个英属印度殖民军的重要兵源地,一方面削弱英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则直接威胁德里,向英国政府施加压力。
  由于对峙期间不断的增兵,此时即使不算缅甸,印度的英军总数也至少有15万以上,如果再算上殖民地的部队,则更在30万以上。与之相比,方永乐麾下野战部队仅有3万多人,就显得实在太少了点,而且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作战的时候、英国人还拥有绝对的制空权,但是胡卫东却对这位昔日的爱将充满信心,而方永乐也确实没有令他失望。。。。。。(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六章 山地之虎

  尼泊尔对于英属印度乃至英国来说,都具有不能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接到尼泊尔国王的求援后,英属印度总督立即派出了大批援军,由于之前在西藏吃过一次大亏,英印总督不敢对中**队有半点小觑小心,为了预防万一,他们居然派出了5万英军和5万印度军队,总兵力超过方永乐麾下部队总数的3倍,但结果却令他目瞪口呆,在皇家空军不顾危险地努力支援下,三倍于敌的地面部队居然还是遭到了空前的惨败,方永乐以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击毙英军万余、俘虏超过2万,而那5万印度军队更是几乎全军覆没,驻藏兵团光是印度俘虏就抓了3万多人,为了避免影响部队的机动性,这几万战俘统统都被送回西藏、一边修路一边改造。。。。。。
  尼泊尔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为方永乐赢得了世界声誉,英国人和印度人更是对他畏惧不已,称之为“喜马拉雅之虎”,后来随着方永乐威名日盛,又改称他为“山地之虎”。
  不过方永乐自己对于尼泊尔战役并不特别满意,在他看来,取得胜利那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的三万精兵全都是专擅于山地作战的特殊部队,而英方虽有10万之众,但其中擅长山地作战的却仅有区区几千人,因为英印军中最擅长山地作战的廓尔喀旅早就被他全歼了。加之山区作战中大部队难以展开,飞机的侦查与轰炸也极不方便。因此英军的兵力优势和空中优势都很难发挥出来,所以方永乐根本就不是以弱胜强,而明明是以强击弱才对。。。。。。
  而这个时候不甘心失败的英印总督一方面向国内求援,另一方面则在印度大肆征兵,打起了用印度士兵当炮灰消耗敌人的阴险主意,“只要印度人还没有死光,大英帝国就决不会认输!”。
  这样一来方永乐顿时压力倍增,要知道西藏并没有大型的兵工厂,虽然当初噶厦政府建造的军火作坊已经进行了扩建和升级,但依然只能制造子弹和手榴弹。而且产量有限。而火炮、炮弹乃至于兵工厂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料西藏都不出产。得从其他省份运来,而此时四条进藏公路当中才刚刚建好两条,运力严重不足,一个尼泊尔战役下来。之前一年多储备下来的弹药就用掉了一大半。哪儿能够耗得过杀不光的印度人?
  本来方永乐还可以发扬我军擅于利用缴获来补充战斗消耗的优良传统。但是狡猾的英印总督在了解到尼泊尔战役期间部分战斗的实情后很快就敏锐地判断出中**队的弹药储备绝对支撑不了太久,所以他命令所有的印度士兵随身只能带上一个弹夹即10发子弹,这样一来中**队不管打得如何漂亮。所能缴获到的弹药都根本不足以补充战斗中的消耗,而双方弹药都用光了打白刃战的话,即使一方再怎么精锐,交换比也不会高到哪儿去,因此解放军战士再怎么勇猛,也绝对拼不过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英印军队。
  “这简直和当年西路军打马家军时的情况差不多,老首长说这叫炮灰战术,还真是贴切。。。。。。”,方永乐得知弹药储备已经所剩无几、而俘虏却已经抓了十几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印度人之后,一时间头大如斗,印度士兵虽然不像当年的马家军士兵那样普遍极端宗教思想洗脑,可是语言不通却使得他们更难转化过来。。。。。。
  无奈的方永乐只得向中央伸手,请求再加派一些懂英语的政工人员(在此时的中国这些可算得上是稀缺人才了)帮助改造俘虏,同时带着弹药仅余十分之一的驻藏兵团撤回了山北。
  途经锡金山口的时候,方永乐并没有在此留下多少部队,这是因为这里已经建起了一座坚固要塞,令其原本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愈发凸显出来,英军就算投入再多的兵力,也难以越过雷池一步,据方永乐估计,以印度军队的战斗力,想要拿下锡金山口,至少要付出百倍的伤亡和弹药消耗,纵然英国老爷不把印度人的性命放在心上,英国人也吃不消那几近天量的弹药消耗,毕竟英国虽然是昔日霸主,军工产量也不可能达到中国的百倍以上(至于交通对于补给效率的限制,在锡金山口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双方的情况都差不多。),何况军火也是要钱的啊!
  英国人不是傻子,在对锡金要塞试探性的攻击遭到惨败后,他们果断地放弃了继续攻坚,转而集中兵力想要“收复”尼泊尔。然而,在中国帮助下成立的尼共和尼泊尔人民共和**队却领导着英勇无畏的尼泊尔人民,在祖国的崇山峻岭之中与英国侵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国人在一个月内伤亡数万人、却依然没能占领尼泊尔全境。英印总督被迫引咎辞职之后才猛然醒悟过来,其实中国人用的计策与他完全一样,只是套着“解放”的外皮,显得更加正义罢了。。。。。。
  但被迫退回国内的方永乐却并不认为给英国人添堵就算是胜利了,返藏后他对尼泊尔战役进行了认真回顾,终于发现英国人的策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无法破解,因为印度的人力虽然几近无限,但是将其训练成勉强能战的军队却需要时间,而英国的军工产能虽然远非中国可比,但毕竟要从本土万里迢迢地运来,所以单位时间内的供给量也是有限的。
  因此,只要中国将战争规模扩大,让英印军队补充的速度跟不上消耗,英国人就必定失败。考虑到从疆藏两省出兵都将面临补给的难题,方永乐向中央提议的作战方案是在缅甸开打、逼英国人主动求和,热带雨林虽然不是一个好战场,但毕竟有条滇缅公路可用。。。。。。(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七章 山南屏障

  ps:  感谢书友“望云山人”的再次慷慨打赏和书友“满伍哥”、“llz432”投出的月票,再次求推荐票^_^
  但中央当时却考虑到国际环境和国内重建的压力并不支持中国扩大战争规模,因而否决了方永乐的提议,不过还是命令已经建好的两条进藏公路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藏运送补给。在一定时间内,方永乐获得的补给依然不足以对付似乎根本杀不完的英印军队,但老首长胡卫东却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解放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另外一个英国的傀儡小国——不丹王国。
  不丹在后世也是天下最穷的几个国家之一,如今就更是贫困,而且人口也少得可怜(只有尼泊尔的四十分之一),因此胡卫东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对它下手。但既然现在光解放一个尼泊尔还不能让英国人让步,那么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再点燃一个火种,或许就能成为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了。而胡卫东生出这个念头之后,却很快发现,不丹或许并不像他原来以为的那样没有价值。。。。。。
  首先,不丹最主要的语言是藏语的一种方言,而不丹人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族,但血缘上却大都与藏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因此在不丹发展赤色组织就远比尼泊尔要容易得多。然后不丹与被英国人侵占了的藏南地区相邻,这些地区主要的语言和民族也与不丹差不多,全加起来的话面积其实不比尼泊尔小多少。而人口虽然还是不多,但几十万也还是有的,如果能够解放过来,即便仍不足以令英国人退让,也能多少给他们再增加一点麻烦,反正难度不大,何乐而不为呢?
  遵照西南军区的指示向不丹和藏南派出武工队之后,方永乐逐渐了解到当地虽然大多为古代藏族的后裔,但因为离开祖国太久,又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所以当地的居民对于中国并没有多大的认同(但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他们对印度和英国同样没什么认同感。),但他们普遍对于贫困的生活和当地政府(不丹王国或者英印政府)的残酷压迫(注1)十分不满,只要好好利用,不愁这些地方不闹起来。而这些土地一旦全部赤化。就相当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建立起了一条缓冲带。令英印军队无法直接威胁到中国西藏。方永乐将其称之为“山南屏障”。。。。。。
  反抗的种子早已埋下,一旦有人引发,顿时就开始疯狂生长。新任的英印总督屁股还没坐热。就不得不心急火燎地派兵前去镇压,但是那一带虽然人口不多,因此起义军的数量自然也就受到了限制,可是当地的崇山峻岭(事实上藏南地区的平均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并非像某些论坛上宣传的那样是富饶的平原,而不丹就更不必说了。。。。。。)却给进剿的英印军队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而更大的麻烦,则是方永乐还帮助那些赤化了印度战俘建立了印度赤色党的第一个支部,之所以在已经有了印共的情况下还要另建一个印度赤色党,主要是为了避免中国辛辛苦苦做了嫁衣、最后胜利果实却被苏联人得了去。而与凡事都要向共产国际请示汇报的印共不同,普遍都是军人出身的印度赤色党从建立伊始就仿效中国赤色党确立了“党指挥枪”、“群众路线”、“武装斗争”等重要原则,因而革命性与战斗力明显更强。尽管由于印度特殊的国情,加之领导人的水准差距较大,印度赤色党终究没能像中国老师那样成功解放全国,但他们给英属印度殖民政府造成的麻烦,终究还是远比尼泊尔与不丹的解放还要大得多。。。。。。
  几个月之后,印度北部那些贫穷的山区几乎都有印度赤色党的活动,一个又一个根据地(其实按照中国的标准,大都只能算是游击区。)被建立了起来,起义军破坏交通、袭击警察,严重动摇了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而当英**队派兵进剿的时候,令他们闻风丧胆的中**队却会抓住机会杀出锡金山口消灭一部分正在尼泊尔或者不丹帮着政府军“剿匪”的英印军队。。。。。。
  感到手头兵力不足的英印总督在印度进一步增大了征兵的力度,但是出于对印度人的不放心,军官还是得由英国人来当,而且武器弹药从国内万里迢迢运过来的成本也实在不低,对英印总督不断的要人要钱逐渐感到难以承受的英国政府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颅,主动向中方求和。 中国政府对此自然是欢迎的,但英方代表在谈判中的固执却很快令谈判再次陷入了僵局,他们居然要求中国停止对尼泊尔王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的敌对行动和对印度赤色党的支持,并以此作为开启正式谈判的先决条件。全权负责此次谈判的胡卫东自然不会答应,结果这么一拖,就拖到了克里姆纵横北非的消息传来,胡卫东由此在谈判中越发硬气,而英国因为自己没被直接牵涉进去,所以依然死犟着不肯退让,而当德军入侵波兰的消息传来之后,胡卫东顿时哈哈大笑,“终于让我等到了,现在就算他们作出重大让步,我也没兴趣和他们谈下去了!”
  就像拉美是美国的后院一样,东南亚也是中国的后院,尤其是陆上直接相连的中南半岛,胡卫东更是志在必得。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如今的中南半岛除了泰国之外都被英法长期殖民,民族意识正是最弱的时候,加之历史上又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如今不但各地经济大都操控在华人手上、华人的人口比例和影响力也为史上最高(注2),因此中国“解放”中南半岛之后将其完全消化并不困难。。。。。。
  注1:对于印度东北部那些土邦的居民来说,除了经济上的压榨之外,英印政府还强迫他们学习印地语和英语、放弃藏传佛教信仰,这也是当地人所难以容忍的。
  注2:历史上后来中南半岛各国独立之后都掀起过不同程度的排华浪潮(与南洋的印尼、菲律宾等岛国不同,中南半岛的国家当中除了越南,此前都没有过排华的历史,但独立热潮强化了民族意识,华人就成了众矢之的,当然,冷战的历史背景也是一个原因。),除了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华人在当地民间的主导地位也由此一落千丈,而且更有大量华人华侨死难或者被迫离开,再加上当地人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华人,因而华人所占人口比例也有大幅下降。(未完待续。。)


第五百二十八章 席卷中南(上)

  ps:  感谢书友“太阳真人”、“热血汉唐”、“nqm”和“zkn”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尤其重要的是,二战既然已经全面爆发,那么世界列强便都没了余暇干涉中国,而即便二战如同历史上那样打五六年,也足够中国慢慢消化了。何况现在中国置身事外,又岂会不在世界大战中搅一搅局?至少胡卫东是决不会让西方和苏联那么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