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女性档案-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若珊先到天津读书,后辗转到了冀南抗日一线,当了一名电报员。她是悄悄走的,离开天津前,她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国破家亡,我必须像花木兰一样上前线,不能再上学读书了,请妈妈原谅。”
  1939年5月,打扮成乡姑模样的阮若珊来到了山西晋南屯留县故先村,成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员。
  

上海女工陈若克两次奔延安(1)
山西晋城。
  一对南方面孔的青年人逆着逃难的人群继续向西北方向走着。女孩中等身个,由于长期赶路,穿在身上的呢子大衣也不洁净了,但在人群里,她还是很显眼。她那齐肩的乌发是烫过的,洋气十足;生着一张典型的南方人的脸庞,皮肤白皙得几乎透明,一对又清又亮的大眼睛机警地闪动着;她刚满18岁,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要小。男孩与她年龄相仿,很是清瘦。
  穿呢子大衣的女孩决定不再往前走了。凭着经验,她清楚前方发生了规模很大的战事,否则不会有那么多惊慌失措的逃难者。她不甘心地停下了脚步,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失望。那是一种达不到目的的失望。她多么想到延安啊!
  女孩永远忘不了1936年8月23日,在上海的一间小屋里,在红旗下,她宣誓入党了。从此她一面当女工,一面参加地下党的工厂支部工作。然而,今年初,上海战起,她随工厂迁往汉口。因与地下党组织接关系有误,她的支部失去了与上级的联系。于是,她决定去延安,找到党组织。可是走到山西时,临汾战起,她只得返回武汉。回到工厂后,她因“违反厂命,参加抗战活动”而被工厂开除。失业后,她决定再去延安。今天,她这是第二次踏入山西境内。
  难道是天意?战事再次阻断她奔赴延安的路途。
  想奔赴延安的这对年轻男女饿了,渴了,累了。他们蹲在晋城的墙根下,重新计划着下一步该怎么办。突然,他们的目光被墙上的广告吸引,上面写着“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招收进步青年”的字样。
  女孩欣喜地对男孩说:“还等什么?我们去报名。”两个年轻人兴奋地向招生学校奔去。
  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当天正好由校长朱瑞亲自面试招生。他似乎对青年学生们有一种超常的磁力,刚一出现在学员面前,男女学生们都纷纷围过来。有的学生把他们吃的花生、核桃、糖递过来:“朱先生,你来啦!你吃不?”还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问:“朱先生你说,到底是蒋介石能干,还是朱总司令能干?”“朱先生请你解释,是三民主义好?还是共产主义好?”……
  刚刚来到“华干”的女孩,脚底不由自主地向这堆人靠拢过来。她打量着这位朱先生,只见他30出头的年纪,瘦削、高个、长脸、白净,戴着一副眼镜,目光充满了激情,面带温和的笑容。当朱先生看到一名南方少女移步到他面前时,目光立刻被吸引了。他对这份美丽有莫名的熟悉,那是他家乡的女孩们特有的一种气质。就在他感到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时,女孩几乎是冲到他面前,急切地问道:“阿拉要报名,找哪位?”朱瑞欣喜极了,在这满耳都是北方口音的地方,蓦然冒出一个说乡音的女孩。再次莫名地,他觉得自己与这女孩之间一定会有什么发生,他还来不及考虑会发生什么,只觉得内心突然地宽厚无比,温存无比,他笑容可掬地回应着女孩,也用乡音回答她:“找阿拉就行,来来,侬先填表格。”他对她的口吻,既像是对小妹妹,又像是对女儿般温柔而体贴。
  女孩直率地打量着眼前这位外形很像外国人,比自己高出整整一头的男人,听着他声若铜钟的亲切的乡音,她感觉到自己的眼里闪动着灵光。
  朱瑞友善地问女孩:“侬叫啥名字?”
  “陈—若—克!”美丽异常的女孩诚实地回答,那时朱瑞向她投来火热的一瞥,适时地溅落在女孩水一样率真而清亮的目光里。他们在彼此的目光中,看见了自己。
  一心要奔向延安的陈若克,就这么偶然与朱瑞相遇在山西晋城。尽管她16岁起就开始了工人运动,17岁入了党,但这点经历在朱瑞面前还是太浅太浅。这时的朱瑞,对外是八路军驻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实际上,他的职务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负责晋、冀、豫三个省的党的工作。
  “华干”最初叫“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是朱瑞一手操持创办的。朱瑞利用国民党豫北师管区司令张轸的名义,通过地下党的关系在他的防区河南新乡创办了“华干”,不久迁到河南辉县。学生的来源,以开封师范、开封女中为主,还有河南豫北的地下党带去的一批学生以及部分平津流亡学生,有四五百名。“华干”共办三个队:地方队、政治工作队和武装工作队。共开设四门功课:政治常识、群众工作、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学员三个月毕业。学校边训练学生,边做学校驻地周围的群众工作,完全是按照红军那一套办法办学。八路军派来一批教员给学生上课。校长朱瑞经常亲自给学生讲游击战争和统一战线;《怎样动员农民大众》一书的作者陈沂讲群众工作;刘子超讲政治常识。
  

上海女工陈若克两次奔延安(2)
第一期学员毕业分配走之后,第二期刚开办,日军逼近,“华干”就搬到了山西晋城。
  恰在这时,陈若克来了。这个来自上海的女工,先是在“华干”学习,毕业后留校并跟着朱瑞到太行山打游击。
   。。

地主的女儿刘奇扮男装偷偷离家(1)
山东临沂县青驼区吉拉子村。
  上半夜,刘奇假装睡得很香。
  鸡刚打第一遍鸣,刘奇独自行动了。她一骨碌爬了起来,蹑手蹑脚地溜进父母的房间,在父母枕边各放了一封信,然后歉疚地看了看父母慈爱的面容,默默地说:“对不起了父母大人,别怪女儿不孝,我要参加八路军,抗战打鬼子去了。”
  刘奇退回自己的房间,动作麻利地换上二表哥的学生服,再把辫子盘到头顶,她的身高是1米69,在女孩之中本来就算高个,头上再扣一顶男人的大礼帽,这样一装束,使她显得个子更高了,整个人也冷峻有余。她往镜子前一照量,自己也扑哧笑了,镜子里活脱脱一个少男形象。这个1922年4月出生、还未满16岁的女孩,刚刚读初中一年级,七七事变就发生了。
  刘奇的爷爷曾在清朝做过官,家境兴旺时有土地800亩,还兼营油坊、酒店,家中雇有长工、保姆、丫环数人。刘奇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全家过着舒适的生活。
  1938年夏,山东纵队一部进驻吉拉子村,一名叫朱玉相的副旅长住在刘奇家,向她宣传革命道理,并告诉她,附近的岸堤村,有一所八路军的干部学校,其中有男有女,都是抗日救国的青年等。刘奇听后心情激动,她问:“我想参军抗日,能不能去?”朱副旅长请政治部主任朱道南写了介绍信,刘奇悄悄把信放在口袋里。年轻的朱副旅长神采飞扬的描绘,把嫂子、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都煽动得夜不能寐,五个女孩关起门来叽叽喳喳商量了好几天,最后决定,都到八路军的学校读书去。她们想闯闯外面的世界。然而,到了真要离家之际,除了刘奇以外,其余四个热血沸腾的女孩都冷静下来,她们各有各的理由犹豫着不敢迈步了,她们让刘奇先去看看,如果好,她们再去。刘奇明白,她们主要是怕吃不了那个苦。
  刘奇不屑地看着睡梦中的嫂子和两个姐姐一个妹妹,心想:就你们这些人,前怕狼后怕虎的,能干成什么大事?刘奇趴到墙围子上,听到看门的把大门打开后,她左肩背起准备好的包裹,右手拿着一根打狗棍,立即动作。她的身子溜着墙根走,趁看门的不注意,顷刻就走出大门,一切都按照计划行事。她的动作刚毅,一点都不像个娇羞拿捏的女孩子,这劲头,反而比男孩还英武。
  刘奇摸黑出了村庄,然后上了一条大马路。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走夜路是很危险的事,但刘奇不怕。她7岁时,为了躲土匪,父亲刘考文带着全家逃到吉林省延吉县落户,开了个磨坊为生计。她读到四年级时,因磨坊倒闭,父亲又改做肥皂生意,刘奇和妹妹一边读书一边到火柴厂做童工。“九·一八事变”后,刘奇在上学途中,目睹一群日军抓到一名女学生把头发剪去,从头上浇下汽油,将这名女学生活活烧死的情景。她和妹妹来往上学,日本兵都拦路堵截,强迫检查书包,那种失去自由的亡国奴生活,使全家人对日本人既恐惧又憎恨。刘奇读完初中一年级时,全家人回到山东老家。回到吉拉子村的刘奇,被村民称为有文化的人,从而聘她当小学教师。
  童年的这段经历,造就了她性格中豪爽仗义、胆大心细的特点。
  由于是从家中偷跑出来的,刘奇竟有些抑制不住的喜悦,天地是那么宽广,从今以后,可以任凭她像鸟儿一般自由地飞翔。
  这条临沂通往济南的大马路,是刘奇早已观察好的。她甚至模拟过好多回,如果遇见鬼子或汉奸,她能躲就躲,实在躲不开,就迎面撞上去,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不与他们冲突,她就是安全的。这并不是说她害怕鬼子,主要是她心中有大事,她的目标很明确,她要一口气奔向80里外的岸堤干校。等她当了八路军,再真刀真枪地打鬼子,那种命中率该有多高啊。她虽然年纪小,但社会经验丰富,赔本的买卖她不干,使一分力出三分活儿,才是她的行事风格。现在,她尽量让自己像个男人似的大步流星地走路,同时,也警惕地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txt小说上传分享

地主的女儿刘奇扮男装偷偷离家(2)
朝岸堤村方向走了约5里路时,天蒙蒙亮了,时不时地能看到有农夫挑着山货赶路,原来,这天是垛庄集,许多村民从四面八方往垛庄去赶集。在一个烧饼店门前,刘奇停了下来,她盘算这80里路,怎么也得走到天黑,所以,她先吃了个烧饼填饱肚子。
  这时父亲追上来了。
  “从后面看,你还真像个男孩。”
  “爹,是你呀?!”
  “看到你留的信,我就追出来了。”
  “你从哪儿冒出来的?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我都跟了你几里路了!你母亲在家打滚呢,非要你回去。”
  “那怎么办呢?我是偷跑出来的,再回去多丢人啊,我不能回去。”
  父亲考虑了一下,拿定主意说:“这样吧,既然你想抗战打鬼子,你想学习,是好事。我不放心你自己去,我送你去吧。”
  刘奇感激地看着父亲,不知说什么好。其实,她父亲已参加了共产党,是八路军的一名秘密交通员。
  父女俩要想到达干校,必须穿过垛庄集市。穿行在热热闹闹的集市之间,他们在一个茶水摊稍稍歇脚。赶集的人们心神不定,都在议论垛庄刘家“八卦宅”被鬼子一把火烧了的事。
  刘奇行走在投奔八路军的路上,刘氏家族的兴衰与她毫无关联,她只是本能感到,日本人太侮辱人,把东北占了不说,还占了山东,还杀人放火。所以,她要打走日本人,她要真刀真枪地跟日本人干。
  80里路的行程,刘奇父女俩走到了天黑。走到汶河环绕着的一个村庄时,老远就听到了歌声。歌声令刘奇的步伐更快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冲击着她,她终于找到向往中的干校,找到了一个家庭之外的集体。
  校长的秘书看过刘奇的介绍信后,把她领到女生队。令刘奇惊奇的是,队长张林山,年仅17岁;指导员夏天真也就18岁,却老练地像个什么似的。干校有上千学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革命运动史、民众运动、游击战的战术等。其中女生队50多人,共分6个班,刘奇被编到一班,当天就发了制服。
  刘奇激动了一夜,她领到一支“水连珠”的苏制步枪。这是1938年夏末的事。
  

刘御原是乡村卫生院护士(1)
山东邹平乡下。
  村头的一棵大树底下,围了许多老百姓。一个老头,正用鞭子抽打一个身着破烂衣服、瘦瘦弱弱的小姑娘,小姑娘跪着哆嗦成一团,哭着求饶:“爹,别打了!求求爹!”可是老头的鞭子仍狠心地抽向小姑娘。这时人群中有个壮汉忍不住冲到他们面前,大声制止:“住手,不许打人!”他奋力夺下老头手中的鞭子,并且反手要打老头。小姑娘忙站起身护住爹:“大哥,别误会,我们是在演戏。”
  老头急忙摘掉假胡须和假发,原来是个英俊的年轻人。他用浓重的东北话对壮汉解释:“大哥,我们是梁漱铭乡村建设研究院卫生院的医务人员。我们演的是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咱们一天不赶走日本鬼子,咱就得当亡国奴。”
  这时,小姑娘也卸掉假发,赶紧戴上一副近视眼镜。这名年龄未满18岁、身高才1米5出头的短发姑娘,是卫生院的护士刘御。她向老百姓介绍说:“乡亲们,这是我们卫生院的宫乃泉医师。是从东北来的,大家都知道吧,‘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了日本人的地盘了。我们坚决要反对日本人侵略中国!”
  宫乃泉医师适时喊起口号:“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绝不当亡国奴!”
  村民们也跟着喊口号。
  等村民们情绪稳定下来,刘御和十几名卫生院派出的医师、护士都套上白色工作服,为村民们进行卫生防疫,并且让没有出过疹子的孩子伸出胳膊,为他们义务接种牛痘。刘御长得细皮嫩肉,一直生活在条件相对良好的环境里,但她与村民接触时,除了深深体会到农村贫富不均的情况之外,还发自内心地怜悯穷人。
  卫生院的年轻人们,挨个村庄地串。每到一村,先演宣传剧,再为村民接种牛痘,忙忙活活地直到太阳快落山时,才骑着自行车往卫生院走。
  刘御虽然累得快散了架,但她的内心是快乐的。在卫生院当护士的这三年里,她不仅把在护士培训班学到的医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而且还经常走上街头做宣传,除了演《放下你的鞭子》,她还在《祖国》里扮演男主角的妻子。她的外表虽然文弱,做起宣传来却有使不完的力气,她喜欢做这些有益社会的事情,她喜欢这个火热的集体。一想到这些,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甚至伤感起来,因为,她不得不要离开卫生院了。
  “爸爸,我回来了,你好点没有?你跟我说话呀,我今天又到乡下接种牛痘去了。”回到家中的刘御,伏在父亲的床边,轻轻唤着患了半身不遂和失语症的父亲,边为父亲做腿脚按摩。
  躺在床上的父亲张开嘴说着什么,但是没有一点声响。
  女儿从口袋里拿出12元钱,放到父亲的枕边,对父亲说:“爸,这是我这月的工资,17块钱,我自己留5块钱伙食费,其余的您留着治病。”
  父亲望着女儿,眼角流出一行泪来。女儿赶紧用毛巾给父亲拭去。
  刘御的母亲走过来,在女儿身后拍了拍,刘御回过头来,难过地望着母亲说:“妈,爸爸还是说不出话来,他真是憋屈呀。”
  母亲望望懂事的女儿,拉起丈夫的手替他说:“我知道你想说亏欠女儿的。她从小就是个读书的料,别看她年纪小,回家后一直想分担家里的负担,她考上梁先生开办的卫生训练班,考了第一名,这我都跟你念叨了几百次了对吗?”
  父亲的眼里闪着泪光,可怜的是,他连高兴的表情都做不出来。
  刘御拉拉母亲的手,又拉拉父亲的手,对两位长辈说:“告诉你们一件事,卫生院决定全部迁移重庆。你们同意我跟着卫生院走吗?”
  母亲为难地摇摇头,刚要说什么,被刘御制止了,她说:“妈,我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的。我只是忍不住想问问,我不去南方,就陪在你和爸爸身边。大姐出嫁了,两个妹妹都还小,她们都需要我。我明天就去辞职。”
  刘御1920年出生在山东临沂,3岁时随父母回到了老家山东邹平。父亲是“秀才”,曾在邹平城关镇任过三年镇长。他为人正直、廉洁,大公无私,热心助人,当有人送礼物时,他则拒之门外。她的母亲识字,明事理,做得一手好针线活。父母共育有四个女儿。他们并无封建思想,越生女儿越高兴,还为大女儿取名尚德,三女儿取名“兴子”,四女儿取名“担子”,说生女儿也要有天命担当。他们反对给女孩缠足,并把四个女儿全都送进学堂。父母对孩子管教特别严格,要求孩子尊重长辈,遇有不公平的事,敢于挺身相助。正当刘御在济南市读初二时,父亲突然病了,刘御被迫肄业。
   。 想看书来

刘御原是乡村卫生院护士(2)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刘御与卫生院同事依依惜别了,她知道,这一别还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她的心里酸酸的。好在卫生院的条件比较好,任教医师都是很有名的专家教授,为刘御打下了极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