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策-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叮渤鲇谧陨淼慕准独妫飧黾旁胫泄膊呈迪至说诙魏献鳎悦褡逋骋徽较叩男问焦餐斓剂说挚谷毡厩致缘娜褡蹇拐健5�*、反人民立场的顽固坚持,使它对中国较长时期统治以及抗日战争赢得的声誉并未换来人民的认可,中华民族政治核心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确立。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6)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领导的革命运动与*主义相结合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他们又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能够与农民阶级结为同盟,这就使它具有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调整策略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集中全民族的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全民族卓有成效的动员、组织和领导才保证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它在危亡时刻表现出的民族大义和牺牲精神也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戴。抗战胜利之后,它又及时地将蒋介石集团强加在人民头上的内战变成了最终推翻其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人民*革命的胜利,也宣告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丧权辱国时代的结束。
  与*革命道路的探索一样,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该怎样走,中国共产党也历经了艰难的探索过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明确起来。这是一条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正确路线。短短20多年的发展便已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贫弱,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富民强国的梦想。
  (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
  政治核心的选择本质上是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同时也即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将儒学理论打倒在地的同时,也将自由主义、三*义、*主义、国家主义、法西斯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乡村建设理论等推向历史前台。这些思想流派相互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辩,都力图用自己的政治主张改造中国社会,但真正得到历史检验的是自由主义、三*义和*主义。
  自由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理论体系。19世纪末,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等文章率先将自由主义引入中国,并为谭嗣同和梁启超等进一步发挥,同时付诸于维新变法的实践。新文化和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人将自由主义大大彰显开来,使其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他们提倡政治*,个性解放,抨击专制统治,极大地动摇了传统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严重对峙为自由主义的回潮提供了契机。以*同盟、*建国会和九三学社等*党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试图在国共两党之间寻求一个“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梦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中间”力量为主体的政府,实践他们的*蓝图。但国民党的严厉*打破了中间派的幻想,迫使他们在两种政治立场之间作出选择。于是随着他们政治立场的分化,中国自由主义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以所谓“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义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精华。辛亥革命和“*”的创立是三*义的成功实践,但革命成果的丢失和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代表的专制统治的重建却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缺憾。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孙中山旧三*义向新三*义的转变,为国共合作基础上的中国革命高潮以及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前提。然而孙中山逝世以后,执掌国民党政权的蒋介石集团对三*义做了歪曲性的继承。他们把其中的民族主义变成了依赖外国、大汉族主义和恢复封建道统,把民权主义变成了*和“一个领袖”的专制集权,把民生主义变成了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官僚资本和摧残民族资本。因此,这一理论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也便破产了。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7)
*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将*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深刻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立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主义理论。新中国建立以后,党领导国家胜利完成了从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和改革开放,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与之相应的*理论和“*”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执政于中国,是历史的选择,各民族人民接受它的领导,自觉维护它的执政党地位就是对它作为民族政治核心的具体认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选择了中国化的*主义,因为这种思想体系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凝聚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当中国历史完成这些选择的时候,中华民族的主导意识形态和政治核心也便实现了更新和重构。
  中华民族内部聚合力的整合及基础的更新
  除了以民族认同、政治核心和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为内容的民族向心力之外,民族凝聚力的另一个要素即是民族内部的聚合力。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也必然表现在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整合,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冲突的消弭和利益的协调上。而这种内部要素的统合和协调也与民族向心力的形成同步,都是在中国的*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整体社会发展中逐步实现的。
  (一)政治统一的推进
  政治统一是实现民族内部聚合的前提。因而消除割据和分裂也便成为提高民族内部聚合力的首要内容。辛亥革命之后的北洋军阀首开军阀割据之先河。他们对外出卖民族利益,对内搜刮无度、祸国殃民、混战连年不息。北洋政府的军阀统治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带来的革命高潮和北伐战争所颠覆。蒋介石靠对革命力量的*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利用,于1928年取得了国民党的“领袖”地位和全国政权,并经过两年的征战击败了各路“新军阀”,但全国的政治统一并未实现。这种局面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便彻底完结了。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消除了军阀割据,巩固了边疆,而且随着国力的增强完成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使中华民族内部的聚合力得到空前提升。
  (二)阶级对立的消除
  以阶级对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分化是离散民族聚合力的社会根源,因而消除阶级对立就成为增强内部聚合力的根本条件。旧中国是一个阶级对立十分尖锐的社会。毛泽东曾按经济地位和对于革命的态度把旧中国的各阶级划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手工业者、小知识阶层)、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半游民无产者。这其中,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附属于帝国主义,代表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而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和部分小资产阶级则是社会的受压迫者。他们与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构成两种对立的阶级。但是,自3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国民党统治集团中又形成了一个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新的官僚资产阶级,成为与全国各劳动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普遍对立的阶级力量。于是,除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之外,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华民族内部阶级对立的主要内容。沉重的阶级压迫必然导致强烈的阶级反抗。据研究,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50年大陆解放的29年间,全国有记录的革命起义有近千次。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发动领导的,也有广大群众自发的;既有几十万人的大起义,也有千百人乃至几十人的小起义。这是劳苦大众对阶级压迫的激烈反抗,也是中国社会分裂的直观反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8)
中国*革命的完成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也从经济基础上消除了阶级对立的根源。还在解放战争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在解放区领导了旨在铲除封建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建立后,1949~1956年间,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阶级结构随同经济基础的变革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被剥夺,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变成了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领导力量。这种新*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制度,也消除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分裂的经济基础。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社会本已得到消灭的阶级对立又被人为地发掘出来、扩大开来。1957年的“反右”、1962年以后对阶级斗争的强调,直至1966年开始的“*”,使中国的阶级意识和人为的“阶级斗争”放大到极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彻底丢弃了人为的阶级对立,旧的阶级痕迹逐步被消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社会分配差距的拉大,新的社会分化又不可遏制地在中国呈现出来。这些分化虽然基本是以职业和行业为基础,但其中财富和其他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均衡是十分明显的。历史上“左”的错误曾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造成了极大损害,现有的社会分配不均也将是影响新时期中国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然而,“左”倾错误导致的社会对立毕竟是一种人为的政治分野,它缺乏阶级对立必要的经济基础,所以一旦“左”的错误结束,这种人为的对立也便结束了,并没有导致中国社会更大的分化;改革开放以后贫富差距的拉大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实现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过程,因此,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物质条件的具备,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便会凸现出来。它们都和新中国建立之前的阶级对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已经得到弥合的中华民族的内部聚合力。
  (三)民族关系的改善
  中国的多民族的国情,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民族关系在中华民族聚合力的构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断增强是与民族关系的整体性改善同步推进的,而主导这种改善的基本理念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两大内容之一是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辛亥革命之后由他主持颁布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称:“*,由中华人组织之……“*”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尽管这部临时宪法未能得到落实,但无论是当时的袁世凯,还是他之后的北洋军阀各届政府,都没能在他们制定的“宪法”和其他正式文件中改变这一原则。蒋介石执掌政权以后口称奉行三*义,因而也始终声称各民族团结平等。1929年国民党“三大”通过的《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中讲到:“本党致力国民革命,即以实现之三*义为唯一目的,则吾人对于蒙古、西藏及新疆边省,舍实现三*义外实无第二要求。”“今幸军阀之恶势力已被摧毁,中国境内之民族,应以互相亲爱、一切团结于三*义之下,为达到完全排除外来帝国主义目的之唯一途径。诚以本党之三*义,于民族主义上,乃求汉、满、蒙、回、藏人民密切的团结,成一强固有力之国族,对外争国际平等之地位。”而在其后的国民党文献中也屡屡强调“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汉、满、蒙、回、藏各地同胞一致团结,以御外侮而奠国基”。1945年5月18日国民党“六大”还通过了一项“根据三*义政纲明确承认各民族之民族地位予以应得之权利案”。这说明,自辛亥革命后,随着*、自由、平等和共和等进步思想的深入人心,即便在实际奉行不平等政策的旧中国,占据中心政治舞台的各派政治势力也已将民族平等和团结奉为自己的口号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9)
然而,由于大民族主义思想的支配和阶级属性的制约,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国民党政权,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团结,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实践。
  早在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规定,在苏维埃政权范围内,不分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苏维埃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帮助这些弱小民族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的自由自主。”依据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中国*,实现民族平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性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面制定和实施了旨在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的各项政策,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和其他一系列措施,从法律和政治上确立了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贯彻“慎重稳进”的方针,废除了压迫少数民族的各种剥削制度,使处于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实现了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伟大跨越。这些工作使少数民族经济上得到了翻身、政治上得到了解放,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民族矛盾、仇怨和隔阂逐步化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确立。
  “左”的错误曾给我国的民族关系造成伤害,但没有动摇平等、团结的基础。于是,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民族工作便迅速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健康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文教、科技、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人民生活总体上步入小康水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巨大发展重新造就了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良好局面。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内部聚合力的牢固基础
  除了政治统一逐步推进,阶级对抗得到消除,民族关系不断改善之外,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内部聚合力得以增强的最大因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因为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现代经济的高度社会化和一体化是民族内部聚合力最牢固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尽管这种经济一度有着超前和僵化的弊端,但却通过“计划”将中国社会的不同局部有力地连通了起来,大大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化进程。研究表明:新中国建立初期,伴随着资源开发、新工业基地建设和垦荒移民等,中国的人口迁移十分活跃,平均迁移率在40%左右。1954年到1957年四年间,人口迁移总数约亿,平均年迁移总人数为5 100多万。东北、西北、华中、华北等工业基地的筹建或扩大都带动了大批工人、科技人员及家属从东部沿海向这些地区的流动。20世纪50年代甘肃省净迁入万人,年均迁入万人;北京市1950~1957年净迁入87万多人,年均迁入万人;而黑龙江1952~1958年由外省移入的垦荒人口为63 690户,379 755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各地的一体化更加深入。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广泛流动使得任何封闭都变得不可能。2005年的人口抽查数据显示,当年年底中国的流动人口已达亿。随着全国范围的人口大流动,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不断扩展。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民族成分的平均值为个,占56个民族的962%;全国拥有56个民族成分的省、市、自治区已达11个。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10)
这说明,中国民族格局中的“大杂居”状态更为突出,“小聚居”状态却很难维持了;同时也说明,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已被市场经济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的“全球化”在国内则首先表现为“一体化”。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凝聚力向现代凝聚力转化中的最根本的重构。
  成就、缺失和问题的检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建立在两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上:一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改造,包括推翻帝国主义的外来压迫和旧的社会制度,也包括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的社会重建;二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民族理念的传布,依此国家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层次上自觉起来。正是有这两个背景,中国的社会改造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便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对应状态了。
  20世纪以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