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清代皇帝读书生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据四库全书馆臣统计,从《道德》问世到清初,注解此书的学者达八十余家,约三百余卷。注解方式虽然不同,包括注、释、音、义、疏、谱、章句等等,角度不同,侧重点不一,但都是详尽阐明此书主旨。这些学者,许多都是闻名于世的大儒:王弼、王肃、孔登、陶弘景、戴逵、苏辙等。
  中国先后有四位皇帝注解老子《道德》: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这四位皇帝所处的时代不同,佛、道两教在不同的时期影响不同,他们的历和修养不同,他们理解义之视角不同,决定了他们所注解的《道德》,释义不同,趣味各异。
  唐、宋时期,佛、道二教大行天下,唐玄宗、宋徽宗以泱泱大国之君的胸怀来注释《道德》。他们在中国历史上都被称为文皇帝:一个是以文误国,一个是以文失国;他们的学问、修养都是出类拔萃的,他们是用近乎学者式的角度来阐释深奥的《道德》,将玄妙难解的洋洋五千言之《老子》,注解得更加玄妙,更加空虚。
  明、清时期,佛、道二教匍匐在政治的威权之下,皇帝视二教为统治的工具;明太祖、清世祖都是开国之君,他们被后人称为武皇帝,都是以武得天下;他们一个是文盲加出家人,一个是情痴加出家人,他们对于《道德》的理解,自然别具一格。
  唐玄宗说: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提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
  宋徽宗说: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
  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默识而深造之。
  明太祖说:
  一日,试览群书,捡间有《道德》一册,因便但观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着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界契高人之志欤?
  清世祖说:
  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唯至人凝道于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老子》一书,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的道。可以言说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清世祖说:上道字,乃制行之道。可道,行之也;常道,乃真常不变之道也????。意思是说:道字,是规定万物运行的道。可道,是可以奉行的意思。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大道。名字,是规定事物的名称。可名,是可以说的意思。常名,是永恒大道的大名。
  “道”是老子所有思想的核心,是不可言状,不可了知的。唐太宗、宋徽宗持这一看法,明太祖、清世祖则是从实际的角度来阐述大道。
  明太祖是从文盲到半文盲到粗通文墨,他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听儒生们一鳞半爪地讲解过《道德》。这样,他所注解的《道德》就似懂非懂地把《道德》与治国之道强行地扯到一起;再加上他所依据的《道德》原本是明宫原来的本子,与传世的本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学者说朱元璋的御注《道德》:“文理不通,语句费解!”
  相比之下,自视为西方一衲子的清世祖福临,其心境要空灵得多,表现在他笔下的文字,也要更加玄妙一些:他注重《道德》的字句大义,从字句中阐发独特的玄机、妙理。
  《御注道德》三卷,清宫有顺治十三年(1656年)内府精刻本两部。
  7。《万寿诗》
  《万寿诗》是顺治皇帝福临恭祝太后万寿之际写的诗作,是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初八日进献给圣母皇太后的祝寿诗集。史家赵尔巽称:“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一年,赠太后父寨桑和硕忠亲王,母贤妃。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上承太后训,撰《内则衍义》,并为序以进。”顺治皇帝大约在九岁以后才开始学习汉文,他的天赋很好,操纵文字的能力很强,也很有文采。他的母亲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清太宗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封她为永福宫庄妃,三年后,福临降生。
  顺治皇帝在《万寿诗序》中说:“万物日戴天而不知其高,人子日侍亲而不知其德。恩深莫报,感极难名,理则然矣。然而,葵藿向阳,孩提能爱。至性所笃,宁容已乎!臣蒙我圣母皇太后劬劳鞠育,教养殷勤。每晨昏依恋,寝食思维。徽号鸿称,难酬高厚。锦衣玉食,讵表衷诚。????兹当圣诞之辰,谨制诗三十首,随表进呈,恭申祝颂。因心之爱,非口所宣。深知爝火无益于阳光,所希尘壤稍资于乔岳!”
  顺治皇帝在《进万寿诗表》中称:“子皇帝臣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伏以时际阳和,景占三春之胜;天开寿域,欢同万国之心!????时维二月,序际仲春。和气至而时鸟鸣,甘露滋而芳兰长。老人星见,太史书祥。八会灯明,迦文成道。????伏愿晋昌嘉祉,颐养元和。乐奏笙簧,喜御长春之宴。情抒雅颂,俯揆爱日之诚。臣不胜欢欣忭舞之至,所有恭撰寿诗三十首,谨随表上进以闻。”
  《万寿诗》第一首:
  香花淑节寿阳宫,透户玄云接上穹。
  德俪英皇符帝子,化覃将汉播王风。
  瑶斋瑞应星回电,金祀光浮月贯虹。
  坤厚无疆天下母,宫闱嘉乐万方同!
  《万寿诗》第二十二首:
  圣节晴和百卉香,紫霞高捧万年觞。
  风前琪树分珠树,帘外霓裳映绣裳。
  寿祝松峰天峻极,仙居蓬岛日舒长。
  熙熙共享春台乐,九牧琛球??未央!
  

一、少年康熙苦读书
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长兄牛钮和次兄福全都是庶妃所生。他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时年其父顺治皇帝十七岁,其母佟氏十五岁。清宫规定,亲生母子,不许同居一室。皇子降生,照例母子分开,由保姆、乳母多人及服侍人员带养。乳母、保姆和太监,就成为皇子最初的启蒙老师。
  玄烨相处最久的乳母,是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祖母孝庄皇太后十分疼爱他,从小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和全面的教育。玄烨面目端庄,眉目清秀,口齿清晰:天表奇伟,神采焕发,双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宏????稍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皇太后知道这位皇子孺子可教,是可造之材,便吩咐自己的贴身侍女苏嘛喇姑负责玄烨的起居。苏嘛喇姑天性巧黠,清初衣冠服饰都出自她之手,她为玄烨手教国书,幼年玄烨赖其训导。
  孝庄皇太后按照圣明帝王的标准严格要求玄烨,训练他作为一个帝王应当具备的坐卧基本功:坐要俨然端坐,不能东倒西歪,左顾右盼。她说:凡人行为坐卧,不可回顾斜视。????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亦且有犯忌讳。正是由于皇太后的严格要求幼年玄烨受益匪浅,形成了一生受益无穷的良好习惯:自幼喜好读书,热心书法,喜爱典籍,好观庄稼,喜欢骑马射箭;从不??墙嬉闹,从不大声叫喊,也从不随性饮酒。成为康熙皇帝的玄烨后来回忆说:“此乃朕躬自幼习成,素日??养之所致。”
  康熙皇帝即位后,尊孝庄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对于她的抚育之恩,康熙皇帝深为感激。他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他命翰林院侍臣将宋大儒真德秀《大学衍义》译成满文,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月进呈太皇太后御览。太皇太后十分欣慰,鼓励说:“人主居四海臣民之上,所关甚巨。然代天理物,端在躬行,致治兴化,必先修已。此书法戒毕陈,诚为切要!”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亲赴慈宁宫,护理太后,昼夜不离左右。谈到太皇太后的病情时,他痛心地说:“朕念幼蒙太皇太后抚养教训,三十余年,罔极深恩,难以报答。今见病体依然,五内焦灼,莫知所措。朕躬寝处,何暇顾及?览奏,具见大小臣工爱君诚悃。但当此时,不竭心尽力,少抒仰报之忱,异日虽欲依恋慈闱,竭朕心力,岂易得耶!”
  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太皇太后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康熙皇帝诚恳地说:“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遘皇妣章皇后崩逝。早失怙恃,未得久依膝下。于考妣音容,仅能仿佛。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三十余年。朕竭此衷诚,期尽孝养,朝夕侍奉,未敢少懈!近值太皇太后违豫,虔诚祈祷,躬奉汤药。三十余日,不离左右,尚冀痊安,永享遐福。讵意竟遭捐弃,五内摧迷。顾念慈恩,罔极难报。哀号痛切,情何容已!”
  康熙皇帝自幼年识字,大约五岁时就随班当差,并进入书房读书。每天黎明,小玄烨头戴红绒小冠,身穿团龙小袍,脚蹬小靴,与诸王随班侍立。他那仪态万方、一本正的模样,让顺治皇帝感觉十分有趣。顺治皇帝吩咐在乾清宫西庑的懋勤殿设立教席,聘请全国最好的儒臣为皇子师傅,教导皇子读书学习。幼年玄烨就是在皇太后的关爱下,在皇帝的督导下,由儒臣教授启蒙书籍和儒家典,开始了一生的苦读生活。
  玄烨读书十分用功,也极其认真。无论什么时候,温习旧课和学习新的知识,只要一字不理解,他就要问,直到自己完全搞清楚为止:“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玄烨勤奋读书,常常至于深夜:“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以至于她的祖母太皇太后十分担心他会读书累坏了身体。后来玄烨认真苦读真的伤及了身体,曾多次因为读书劳累而致吐血!
  玄烨非常谦虚好学,常求教于长辈,求教于有道之人。他说:
  人们往往在一些事情上喜欢不知道的装做知道,不懂的装做懂,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从来不不懂装懂。我每次遇见年长的人,遇见有学问的人,总要请教他们,问他们的读书验,哪些地方需要吸取教训,把这些悄悄地牢记在心里。绝不会自以为是,不懂装懂,不知道装知道,而不去求教于他人!
  清廷奉行以儒学作为治国的国学,儒家典就是所有皇帝的必读书。儒的核心是四书五,尤其以朱熹注本为皇子、皇帝必读之典。朱熹认为,理是一切,有理才有气。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是,理是本。应当存天理,去人欲。
  玄烨很赞成朱熹的话,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德行、学业上有所发展,必须读书。他说:
  一个人在道德、学业上要想有所进步,必须从读书开始。多读书,一切不良的嗜好和欲望就会变得??薄。不良的嗜好、欲望??薄了,就会节省许多费用。费用节省了,就会减少机会到处钻营、谋求。钻营、谋求少了,人的品格就会高尚起来。读书的方法,以读儒家典为主。如果儒读懂了,深邃的学意旨精通了,就可以读史书。读史书,能够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贤明或者愚蠢,遇见什么事情,也容易知道其中的利弊得失。所以,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可以论贵贱老少,惟独读书永远不论什么贵贱老少。读了一卷书,就有一卷书的收获。读了一天书,就有读一天书的益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那样发愤读书,废寝忘食,惟恐学习赶不上的原因。
  玄烨虽然强调读书的重要,但不是胡乱瞎读书,他十分讲究读书方法。
  曾说:朱熹说,读书的方法,应当??序渐进,并且具有一定的情趣,用心专一,永不松懈。在文辞语意已尽或未尽之处,在古文的字里行间,从容领会其真意,在德行操守上身体力行,从实践中去真实体验。然后,就能够做到心中平静,道理明晰,从而逐渐体味出文章三昧和文意之外的妙旨。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即使博览群书,一天读书无数,对于治学,又有什么益处呢?朱子的这段话,对于读书学习,至关重要。人们读书,原本打算将知识读到脑海之中,贮存在心里,然后亲身去体会,使自己增长才干,获得真正的本领。如果不是这样,仅仅把一本书,泛泛地阅读,这有什么用呢?凡是读书的人,都应当遵奉朱子的这段话,把它作为自己一生读书的训诫!
  玄烨读书,在讲究读书方法的同时,强调要精读。认为只有读书读到不忍放下,方能真正品出书中真趣。
  他说:我从小就曾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当读到某一典时,我就一定要读懂它,讲论它,把它牢牢记住。近年来,我??阅以前读过的书和笔记,又发现了一些地方应当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朱子的这些话,所有读书人,都应该知道。
  玄烨认为,一个人幼年所读之书,一生享受不尽,终身受益。因为人在幼年的时候,精神专一,没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思想畅通无阻。长大成人以后,私心杂念就多了,思想不大集中,容易走神。所以,应该及时读书学习,及早上学,不要失去良好的机会。他七八岁的时候所读的儒家书,到现在已五六十年了,可是,仍然清楚地记得,很难忘记。至于二十岁以后所读的书等书籍,几个月不温习,就要忘记得差不多了。当然,也有人在幼年的时候,遭遇坎坷,不幸失去了早学的机会,那么,就应该在壮年的时候更加发愤读书,以弥补早年失学的不足。幼年读书学习,就像喷薄而出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壮年读书学习,如同蜡烛燃烧的光辉。即便是较晚时期读书学习,也比一生不读书学习的人要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监制出世界最精确的地图
康熙皇帝是位博学多才的皇帝,也是一位勤奋好学的贤明君主。他从小就酷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儒家学和史学诸方面,造诣很深。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西方先进的科技成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他亲自组织、编纂了大量书籍,交由清宫内府武英殿刻印,形成了在中国版本史上极有影响的书品精良、版式美观的版本,人称“康版”。他自己勤于笔耕,撰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内府刊印出版,即《清圣祖御制诗文集》一至四集,一百七十六卷: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前的作品是一至三集,一百四十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六十一年(1722年)为第四集,三十卷。
  康熙皇帝对儒家学十分重视。在筵进讲之时,他与儒臣们常反复探讨儒家学方面的问题,并将他们探讨的成果编写成书。命内府刊刻,亲自写序,便是清内府著名的康版书:《日讲易解义》、《日讲书解义》、《日讲诗解义》、《日讲春秋解义》、《日讲四书解义》诸书,以汉文本和满文本同时问世。继而又先后完成了《春秋传说汇纂》、《书传说汇纂》、《诗传说汇纂》等书,康熙皇帝都一一审定,斟酌字句,并亲自写序。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在裁政之余挤出时间,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一一仔细通读并以朱笔亲加点定。不但将所有错误的地方悉加改正,而且将那些缺失之处也都一一增补,在大半年的时间御笔批注竟达一百零七则之多。康熙皇帝在《御制序文》中说:“朕躬亲裁定,为之疏解,务期晓畅无遗,归于至当而后止。立有课程,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
  朝代之间的兴亡更迭,是历史所趋。然后,由胜利者修史,往往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明史》的纂修则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其主要成果就是在康熙年间所取得的。《明史》一书修纂时间前后长达近百年,始修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时最后定稿刊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其主要部分则是在康熙时期完成的。康熙皇帝亲自挑选确定满、汉大学士四人和一流的博学鸿儒内阁、翰林院学士作为《明史》一书的总裁官,组织强大、精干的编纂班子编修《明史》。康熙皇帝提出明确的要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