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秋,渥巴锡汗从俄土战场回到本部,同他的侄子策伯克多尔济等人秘密部署重返祖国的行动。他们本来议定,待伏尔加河结冰之后,河左右两岸的全体部从一起出发。但这年冬天天气温暖,河水迟迟不冻,而沙俄的阿斯特拉罕省当局和驻土尔扈特的使团又得到了一些土尔扈特部将要东返的消息,正在加紧对其动向的监视。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渥巴锡决定先率东岸的近17万人出发。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控诉了沙俄对土尔扈特部的压迫,发出重返祖国的号令。第二天,全部族一万多户陆续出发,踏上征程。殿后的一万多名战士点燃了渥巴锡的木制宫殿和无数的村落,还杀死了住在那里的上千名俄国官员和商人,表示了同沙皇俄国彻底决裂的决心。
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得知土尔扈特部向东迁移的消息后大发雷霆,立即派出大批哥萨克士兵进行拦截追击。土尔扈特部在越过乌拉尔河,进入哈萨克草原后,遭到过哥萨克的一次突然袭击,损失达9000人。此后,渥巴锡率军在奥琴峡谷歼灭了一支拦截的哥萨克部队,才基本上粉碎了哥萨克的追堵。
第269章 清朝(23)()
土尔扈特部的男女老幼们驱赶着畜群,驾着马车和雪橇,带着帐房和用具,在荒凉的草原上长途行进,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在摆脱掉哥萨克之后,哈萨克人和巴什基尔人又不断对土尔扈特的队伍进行袭击,掠夺牲畜、人口和财产。不断的战斗、艰苦的行军和疾病的流行造成土尔扈特部的人口锐减,牲畜也大量死亡。在接近中国边境的时候,土尔扈特的东进队伍只剩下八九万人,而且非常饥饿疲惫,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继续向东方前进。
经过了半年时间,土尔扈特人终于进入了中国境内。乾隆帝对土尔扈特整部来归非常重视,在最初得到其东迁的消息后就确定了“接济产业,分定游牧”的方针。同年农历六月初,渥巴锡等人率部来到伊犁河畔,清廷特派参赞大臣舒赫德前往伊犁,主持接纳安插事宜。清廷还从各地调集了牲畜、粮食、茶叶、棉布、毡庐等大量物资,优恤历尽辛苦的土尔扈特部民。渥巴锡也在致清方的信中表明了“向居俄罗斯地,久愿为大皇帝臣仆”,希望准令入觐,以伸积诚。渥巴锡还进献了其祖先受明永乐八年汉篆封爵玉印一颗,表示归顺清朝的决心。
清镶银护手月牙钩在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中,有一个叫舍棱的,本来依附于准噶尔部,曾经参与过准噶尔部的叛乱,叛乱被平定后才率残部投奔渥巴锡。清廷中一些人对于舍棱随众归来颇存疑虑,恐怕他怀有什么诡计。乾隆帝根据当时的形势做了正确的判断,认为“归顺之事十之九,诡计之伏十之一”,决定对舍棱一体加恩,不究前罪。乾隆帝的这一系列正确措施对安定土尔扈特各首领和部众起了积极作用。
这年九月,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棱等13位土尔扈特部首领应召来到热河的木兰围场,觐见了正在这里的乾隆帝。乾隆帝用蒙古语亲自询问了土尔扈特部的历史情况和举族归来的经过,并命渥巴锡等人随围观猎。秋狝之后,乾隆帝回到避暑山庄,再于澹泊敬诚殿接见渥巴锡等人,多次赐宴,还举行了盛大的灯宴火戏。其时正值喇嘛教庙宇普陀宗乘之庙落成,渥巴锡等人与内蒙、喀尔喀及青海等处的各蒙古部首领一起参加了大法会。乾隆帝乘兴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凿石竖碑,立于普陀宗乘之庙内。
嗣后,清廷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封策伯克多尔济为布廷图亲王,封舍棱为弼里克图郡王,封巴木巴尔为毕锡呼勒图郡王,其他首领也分别被授以爵位。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清廷又将土尔扈特部众分为旧土尔扈特与新土尔扈特两部分。旧土尔扈特是和鄂尔勒克的后裔,由渥巴锡汗统领,总称乌纳恩素珠克图盟,以下又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共十旗,分别在准噶尔盆地南北和西边游牧,统归伊犁将军管辖。新土尔扈特是和鄂尔勒克叔父卫衮察布察齐的后裔,由舍棱统领,为青色特启勒图盟,下分左、右二旗,在科布多游牧,归科布多大臣管辖,定边左副将军节制。随渥巴锡归来的和硕特部恭格一支也受到妥善安置。各部遂安居于其牧地。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
清代统治者自入关后很重视搜集和编纂古代典籍,顺治、康熙、雍正时期编修书籍甚多,其中如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荟萃群书,融贯古今,有一万卷之巨。到乾隆年间,清朝进入鼎盛阶段,国家富足,社会也较为安定,为更大规模的书籍编纂工作提供了条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乾隆帝谕令全国各省官员广泛搜集前代遗书和本朝人的著作。谕令说:‘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以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谕令下达后,安徽学政朱筠于十一月提出了搜访校录书籍的四条建议:一是抓紧搜集罕见的旧刻本和抄本;二是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公布内廷藏书目录,并组织人员从内廷收藏的残本永乐大典中辑录佚书;三是著录与校勘并重;四是对于金石、图谱,也要留心搜集。朱筠的建议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视,交军机大臣讨论后决定:选派翰林官员开馆编辑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与各省采进的书籍,成书后总名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正式开馆,馆址设在北京东安门外的翰林院。四库全书馆设有正、副总裁,总纂官、总阅官、总校官、纂修官以及提调官、监督官、监造官等。在前后九年时间里,正式任命的纂修官员先后共计360人,此外还征用了大量的抄写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库全书馆里聚集了全国最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人才济济,极一时之盛。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纪昀、戴震等人。
纪昀是直隶献县人,才思敏捷,学问渊通,自开馆即充任总纂官,与修书活动相始终,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出力最多。全书的体例、分类和各种类中书籍的排列次序等都是由纪昀一手确定。他把一生精力备注于四库提要及目录之中,“凡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罔不抉奥提纲,溯源彻委”,编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成为目录学史上总结性的著作。由于他在编纂四库全书工作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表现出的卓越才华,纪昀被人称作“一代文宗”。
充任纂修官的戴震是极负盛名的汉学大师,皖派领袖,以举人身份而蒙特召入馆,负责辑校永乐大典中的佚书和校勘古籍。他的学问根基深厚,馆中其他人遇有疑难,经常向他求教,他总是竭诚相助。戴震在馆数年,晨夕披检,靡间寒暑,辑出久已亡佚不传的算经五书,并且校订整理了水经注、仪礼集释等大量古籍,为四库全书的修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积劳成疾,戴震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于馆中逝世。
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清廷进行了大规模的征集图书的工作。自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772年至1778年),乾隆帝多次下诏访求图书,还特别宣布:凡进书献五百种以上者,奖给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一百种以上者,奖给佩文韵府一部;还将在被收录的图书的提要里记上藏书者的姓名;进献图书特别名贵的,皇帝将亲自在书上题诗,用后尽快送还。由于朝廷的不断督催和各地官员的努力,自各地征集到的图书总数达13000多种,其中有许多是举世罕见的珍本秘籍。这些书籍大部分征自文化特别发达的浙江地区,当地的一些著名藏书家,如扬州马裕、宁波范懋柱等人,进献图书都在六百种以上。这样一次规模空前的征集图书活动为四库全书的纂修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在征集到的大量图书中,包括一部分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特别是明清之际的一些野史稗乘,颇多“违碍悖逆”之词。乾隆帝征集图书,修纂四库全书,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对这些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当然不会等闲视之,因而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就谕令四库馆和各省官员,一定要趁此征书之机,大力查禁一切违碍图书,尽数销毁。其时文字狱正盛,各处官员对禁书之令不敢怠慢,于是在征书的同时,又大肆收缴禁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而且查禁的范围不但包括明末清初的稗官野史,还包括许多学士文人的文集、笔记、奏疏以及剧作曲本,甚至一些宋、元时代有关抗击辽、金、元兵的作品也遭到毁禁。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根据乾隆帝的指示,对许多古籍中一些“违碍”的章节、段落和字句进行了削删窜改,使得一些珍贵典籍面目全非。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正式修成。这部巨大的丛书集古今图书3500多种,共计79000余卷,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共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下又分为六十五属。其基本分类为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共十类;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共十五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共五类。所收书籍不但包括一般著述,还包括一部分丛书以及如册府元龟和佩文韵府这类的巨型类书和工具书。四库全书“以万千之遗书而汇为一团,以多数之简册而勒成一部,不惟齐整,易于保存,且完备,易于寻觅。吾国先人之宝籍得赖以不坠者,亦斯役之力也。”
在编纂过程中,四库全书的编者为收入全书和未收而存目的书籍共10200余种撰写了提要。每篇提要都开列书名、卷数、采进来历,考证作者名号经历,介绍书籍的性质与内容大要,评论其得失利弊,说明其流播与影响。这些提要由纪昀编排统稿,按四库全书的部类次序编辑成书,即所谓四库全书总目。由于各书提要均出自渊深学者之手,概括明晰又常有独到见解,再配合以四库全书严密精致的分类框架,所收书目又数量宏大,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因而成为我国目录学中最高成就之作,对后世的学术影响巨大。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初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内廷刊刻,后来民间依殿本翻刻,得在全国广泛流传。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没有刊印本,编成后仅抄写了七份,各装订成三万六千多册,分别贝宁于北京大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抄成后又多次重校、补校。后来由于战乱,文源阁本、文汇阁本和文宗阁本都荡然无存;文澜阁本毁损过半后补抄完整,与文渊阁本,文津阁栈、文溯阁本现在分别珍藏在杭州、台北、北京和甘肃兰州。
林爽文起义
林爽文为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其父迁到台湾彰化县大里杙庄。以耕田、赶车为业,曾充当县衙捕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建天地会首领漳州人严烟渡海至台湾彰化,以开设布店为掩护发展天地会组织。第二年林爽文加入天地会,因其结交广泛,在当地有一定声望,遂成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台湾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清朝官府对台湾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均十分严重。时地方官将在台湾作官视为肥缺,无不拼命搜刮;政治上对台湾人民特别是高山族人民的压迫也较内地更甚,“狱有不能结者,则诱杀生番以归狱”。官府的暴行激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暴事件时有发生,天地会组织在台湾更是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林爽文与好友林泮、林领、林水返、张回、何有志、王芬、陈奉先、林里生等在大里杙山内车轮埔结拜立会,约誓有难相携,有事相助,积极发展会众,准备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由于入会者日益增多,声势渐大,遂引起官府注意,是年十一月,彰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等率官军六百余人前来逮捕林爽文等,驻扎在离大里杙五里的大墩。他们焚烧村庄,威胁村民,逼其擒献林爽文等人,引起当地农民群众的强烈愤慨。林爽文遂“因民之怨”,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夜率领天地会会众袭击清营,击毙俞峻、赫生额、耿世文等,并释放狱囚,开仓放赈,打开官府武器库武装自己。十二月初一日,起义军攻克淡水,初六日占领诸罗。十三日,台湾南部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义响应,攻占凤山,知县汤大奎自杀。随即,各地天地会组织纷纷起义响应,起义群众发展到十余万人。各地起义军首领公推林爽文为领袖,称“盟主元帅”,以县署为大元帅府,建立“天运”年号,建立农民政权。林爽文以杨振国为副元帅,高麟为总爷,王作为征北大元帅,陈秀英为中南总统大元帅,王芬为平海大将军,温道为护驾大将军,柯春为镇国大将军等等。各路将军分领各旗,每旗二三百人不等。南路起义军庄大田称“洪号辅国大元帅”,部下分设元帅、将军、先锋、招讨等等。南北两路互相呼应,协同作战,沉重打击了清廷在台湾的统治。
第270章 清朝(24)()
碗口铳林爽文起义军军纪严明,凡缴获物资一律归公,损坏居地财物“失一赔二,焚茅赔瓦”。所获钱粮等物除供应军需外,还分给各地贫苦农民。对殷实富户则强令其出银助饷。另外,起义军非常注意恢复生产和维持社会安定,多次颁布文告,号召军民“军归伍、民安业”,“务宜安分耕农”,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在起义军占领区,物价低廉,秩序稳定,人心归附,从者日众,声势越来越大。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林爽文率军南下,会合庄大田起义军进攻台湾府城,但未能攻下。闽浙总督常青闻台湾事变,急派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赴台镇压。在当地地主武装的支持下,清军夺回彰化、诸罗。林爽文遂放弃七取府城计划,回师北上,再克彰化,包围诸罗。清廷又以常青为将军,江南提督蓝元枚、福州将军恒瑞为参赞,调集广东兵4000、浙江兵3000、驻防八旗兵千人至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常青老迈无能,胆小如鼠,只知结营自保;黄仕简部龟缩城中按兵不动;任承恩也停在鹿仔港畏葸不前。是年二月,庄大田诱总兵郝壮猷入凤山空城,随后派义军战士扮作民人混入城中。三月初八日,庄大田率主力突袭凤山,与城中战士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清军3000余人,复占凤山。郝壮猷败回台湾府城,被斩首示众。庄大田二克凤山后,约林爽文再次联合攻打台湾府城。五月起义军号称十万。直逼府城外十里之地。城中清军士气低落,因不服水土而病者达千余人。正当城破在即的关键时刻,负责攻打南门的义军败类庄锡舍率所部2000余人投降清军,致使起义军发生内乱,功败垂成,被迫撤围而去。
二次会攻府城失败后,林爽文率北路起义军集中力量围攻诸罗。诸罗地处台湾南北要冲,为双方必争之地。总兵柴大纪以4000清军困守孤城,拼死抵抗,常青先后派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兰玉、副将蔡攀龙等三次往援,谋解诸罗之围,均被起义军击败,只有少数人窜入城中。林爽文以数万人马围城数层,分兵截断诸罗粮道,城中军兵只得以地瓜、野菜充食。义军还多次派人混入城中充当内应,并命人在阵前呐喊喧哗以扰乱敌人军心。但因起义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弱点:林爽文虽为义军盟主,却不能真正做到事权归一,属下各军多分散作战,各行其是;参加起义者多为失业、半失业的流民,斗志不坚,敌我界线模糊,一遇挫折,或受诱惑,便倒戈降敌。所有这些,造成起义军对诸罗城围攻前后达半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十月,清廷派陕甘总督福康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寺察至台湾代替常青指挥各路官兵围剿起义军。福康安等以少数人马进攻大里杙,牵制起义军力量,亲率主力进攻包围诸罗的起义军。十一月初八日,清军7000余人与起义军激战于仑仔顶,海兰察亲率数十名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