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互相诋诃。有何大复集三十八卷。为人处事“老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土风。”
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者老弗道。”李梦阳的代表性言论有:诗歌以盛唐为归,“自中唐以下,一切吐弃。”诗至杜甫达于高峰,“作诗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如规,至方不能加矩”。而唐以后的宋诗“主理作理语”,更是破坏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他认为“诗者,感物造端者也”。“诗者,吟之章而情之自鸣者也。”有感于外物还须达到心物相“契”,即所谓“心会相契,神契则音”,“随寓而发”。要使诗歌达到“歌之心畅,而闻之者动”的艺术效果,还必须通过“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的比兴、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关于文,则认为文至“西京之后,作者勿论矣。”李梦阳最推重战国策的实录精神和优美文采,“录往者迹其事,考世者证其变,攻文者模其辞,好谋者袭其智。”勘为后世之榜样。李梦阳还推重贾谊之文,认为“谊文最高古。”何景明的诗文主张基本上与李梦阳一致。但其见解也有不同之处,二人甚至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李以文坛盟主自居,要求何氏舍己从人,制止其“入室操戈”,以巩固自己在文坛的统治地位。李梦阳先有赠景明书,论述景明诗弊,劝其改进。不料何景明竟写与李空同论诗书与之相抗衡。其后双方又反复诘难,至景明不能答辩才罢休。
李梦阳、何景明在复古这一根本主张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何复古上。李梦阳偏重于摹拟古人行迹,“刻意古范”,即学古太似。而何景明则提倡复中有变,也就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应该自“成一家之言”,“自创一堂室,自开一户牖”,即学古不似。另一分歧是李重诗文格调、形式的摹拟,“铸形宿镆(模),而独守尺寸。”而何则强调内在神情之摹,注重内容的重要性。主张声色为末,质实是本,不能离本就末。与此相关的,李强调字字句句以古为法,尺尺寸寸以古为则,而何则认为“法同则语不必同。”如此等等,比较而言,何在复古中有创新的进步意义,比李梦阳有较少的保守性。
李何所倡导的第一次诗文复古运动,对冲垮台阁体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这种唯古是尚的主张和句窃字摹的恶劣文风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和抨击,其复古运动也就渐渐地平熄了。正当此时,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的后七子运动步其前履紧随其人,通过在一定程度上修改前七子的主张而登上了文坛。
后七子活动年代约晚于前七子40年。后七子主将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人,嘉靖甲辰进士,授刑部主事。出为顺德知府,后擢升为河南按察使。著有沧溟集三十卷。另一主将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称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丁未进士,授刑部主事,出为山东副使。以父忬被杀解官,复起累,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州山人四部稿。王世贞与李攀龙共主盟文坛,时称王、李。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主文坛20年。前后七子中,王世贞学问最为渊博,影响最大,他才高,位显,“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心流,莫不奔走进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而这一运动的中坚力点则是七子中的另外几位文人,即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
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主张与前七子大致相同,他们都是“是古非今”论者。倡导诗之格调、法度,以汉魏盛唐为第一义。李攀龙“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诸子翕然和之。非是,则诋为宋学。”他的诗尽以摹拟为能事。为文则“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王世贞持论与李攀龙完全相同。他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还书勿读。”认为诗文都是愈古愈好。他自己的诗文连篇累牍,无不模拟。后七子中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谢榛,字茂秦,山东临清人,终身布衣。著有四溟诗话,后七子中他年龄最长,是七子结社初期的盟主。后来李攀龙声望渐盛,他因与李攀龙论诗不合而终致割席绝交。实际上,后七子论诗的纲领性意见是谢榛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文随世变”,“有意于古,而终非古也。”反对盲目地拟古,而主张汲取盛唐十四家的创作经验来作自己的诗。有些近于何景明的观点,提倡模拟中应有变化。前后七子其他成员论点也是大同小异。
前后七子掀起的诗文复古运动,雄踞文坛长达一个世纪左右。他们不单纯是前后各七个人,其实围绕他们在当时形成了两个相当可观的文人集团。他们的影响很大,其复古思潮曾激起巨大的波澜,当时“学者翕然从之”,“推尊之者遍天下”。文体为之一变。应该说他们鼓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对廓清“台阁体”的影响,纠正“萎弱”的文风方面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但他们的复古模拟和形式主义的主张,却给诗文创作带来普遍衰退的严重后果,这是前七子所始料不及的。到了后七子王世贞的晚年才对自己倡导复古所产生的弊病有所察觉。当时,复古派的反对者已应运而生,一如一度“推尊之者遍天下”一样,“攻之者亦遍天下。”直到“公安派”三袁高举起反复古大旗,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才彻底瓦解。
祝允明和唐伯虎
第235章 明朝(15)()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县人。他的祖父祝显,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中进士后,太监传下圣旨,要考试善于做文章的,选拔四个人,祝显即属于四个中的一个,进入皇宫的掖门,祝显知道是要他们教小太监读书,于是他不参加考试就退了出来。后来由给事中历任山西参政,为官很有名声。
祝允明在弘治五年(1492年)考中举人,很久考不中进士,被任为广东省兴宁知县。在他任知县时,捕杀盗贼首领三十多人,县内盗贼销声匿迹。后来仅仅升他为应天府通判,他告病假回乡。嘉靖五年(1526年)逝世。
祝允明生下来是个六指,因此自号为枝山,又号枝指生。9岁时就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能写诗。稍大以后,博览群书,写文章不拘一格,文风奇特,往往在宴席上当场作文章,奋笔疾书,文思如泉水喷涌一样。尤其擅长书法,名声传遍海内。好饮酒嫖妓,也好下棋,又善于度新曲,向他求诗文、书法的人,多得踏破门槛,很多人是贿赂了妓女才得到。他讨厌那些循规守礼的人,对家庭的生计,从不过问,有了收入,就邀请宾客狂喝滥饮,把钱花光为止,或者把钱分给宾客拿去,自己一钱不留。晚年更陷于困境,每次出门,后面总是紧追着一大群讨债的人,祝允明却以此为乐。他著有诗文集六十卷,其他杂著一百多卷。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他生来聪明伶俐,他和同街道的张灵整天狂喝滥饮,不从事任何生计。祝允明对他进行规劝,于是他关门闭户,成年不出门。弘治十一年(1498年)参加乡试,以第一名考中举人,录取他的老师梁储,对他的文章非常欣赏,梁储回京后,把他的文章给学士程敏政看,程敏政也很欣赏。不久,程敏政会试主考官,江阴县富户徐经贿赂程家奴仆,偷出了考题。此事被揭露出来,检察官弹劾程敏政,并牵连上唐寅,被投入监狱,贬降他为办事吏员。唐寅以此为耻,拒不赴任,回家以后,更加放浪不羁。江西的宁王宸濠送来厚礼请他到王府任职,唐寅觉察到宸濠蓄意谋反,便装疯卖傻,纵情饮酒,甚至当众脱下裤子,露出隐私。宸濠不能忍受,才把他放回来。他回家以后,在桃花坞建筑房屋,和宾客整日在其中饮酒作乐,54岁时去世。
唐寅的诗文,初期的作品,才华横溢,到了晚年,颓废自放,认为后世人了解我并不在才华,人们深替他可惜。吴郡一带,自从祝允明等人因放浪不羁为当时人所病垢,加之他们的文风又轻佻艳丽,追随他们的人为之倾倒,人们的传说又添油加醋,于是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已越出礼教的规范。
杰出的书画家文徵明
文徵明,长洲人,起初名叫文璧,字徵明,以字行世,因改字征仲,别号衡山。他的父亲文林,曾任温州知府。叔父文森,曾任右佥都御史。文林逝世后,当地官民凑集千金资助丧事。文徵明当时16岁,全都谢绝了。官民整修原来的却金亭,用来纪念文林和前任知府何文渊,并刻碑记述他们的事迹。
文徵明小时候并不聪明,稍稍长大以后,却聪慧异常,灵气焕发。他向吴宽学习文章,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这三人都是他父亲的朋友。他又和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互相切磋学问和书画艺术,名声日益显著。他的为人,很随和但也很耿直。巡抚俞谏想送给他一些钱,指着他破衣烂衫说:“怎么破成这样?”文徵明假装不明白他的用意,说道:“被雨打坏的。”俞谏竟不敢提送给他钱的事。宁王朱宸濠仰慕他的名声,派人送来书信和礼物聘请他,文徵明称病不去。
正德末年,巡抚李充嗣向朝廷推荐他,正好当时文徵明以岁贡生的身份去吏部考官,任他为翰林院待诏。世宗即位,他曾参与撰修武宗实录,任经筵讲官,过年过节所得到的赏赐,与同在翰林的大臣相等。但当时崇尚科举出身,文徵明因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心里很不自在,连年请求离任回乡。
在此之前,他的父亲文林任温州知府时,曾在当时的秀才中发现了张璁。张璁得势以后,暗示文徵明投靠他,文徵明推辞,不去接近张璁。杨一清被征召为内阁执政大臣,文徵明最后才去拜见他。杨一清对文说:“你难道不知道我和你父亲是朋友吗?”文徵明严肃地说:“我的父亲去世已三十多年,如果他生前有一字提到您,我是不敢忘记的,我实在不知道相公您和我的父亲是朋友。”杨一清表情尴尬。不久他和张璁商量,要提升文徵明的官位,文徵明却加紧请求回乡,才获准退休。四面八方请求他的诗文书画的人,在路上一个接着一个,但是大官豪富要得到他片纸只字,十分不易,他尤其不肯给王府和宦官作书画,他说:“这是国法所禁止的。”周王、徽王等诸王赠送他的宝物古玩,他当即原封退回。外国的使臣路过吴门,面对他的住地行政敬礼,因不能和他见面而深感遗憾。他的墨宝几乎遍布天下,他的门客不少人冒用他的名字作书画,文徵明也不加禁止。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当时他已90岁了。
他的长子文彭,字寿承,曾任国子博士,次子文嘉,字休承,曾任和州学正。二人都能写诗,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能继承他们父亲的学业。
吴中地区,自从吴宽、王鏊以文章为翰林院领袖人物,一时的名家如沈周、祝允明等人与吴宽等人并驾齐驱,文风盛极一时。文徵明和蔡羽、黄省曾、袁帙、皇甫冲兄弟稍稍后起。但文徵明领袖文坛数十年,和他交游的有王宠、陆师道、王谷祥、彭年、周天球、钱谷等人,也都以文章书法著名于世。
蔡羽,字九逵,由国子生员任用为南京翰林院孔目。他自号林屋山人,著有林屋、南馆二集。在诗文方面自恃甚高,文章效法先秦、两汉,有人说他的诗风与李贺相似,蔡羽说:“我作诗要求高出魏晋之上,现在仅仅像李贺吗?”他就是这样不肯屈就。
黄省曾,字勉之。乡试考中举人。他曾追随王守仁、湛若水,又向李梦阳学诗。著有五岳山人集。他的儿子黄姬水,字淳父,有文名,曾向祝允明学习书法。
袁帙,字永之,他7岁时即能作诗。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以庶吉士在翰林院进修。张璁讨厌他,把他赶出翰林院,任为刑部主事,后历升至广西提学佥事。两广自韩雍任总督之后,地方长官按察使、指挥使等去总督府拜见,一律在院中下跪,只有袁帙只拱拱手就算了。过了不久,称病离任回乡。他的儿子袁尊尼,字鲁望,官至山东提学副使,也有文名。
王宠,字履吉,别号雅宜。少年时曾从学于蔡羽,在林屋这个地方居住了三年,不久又去石湖读书。他由秀才保送到国子监深造,年仅40岁就去世了。王宠的行书、楷书颇得晋人笔意,读书很博,无所不看。
陆师道,字子传。中进士后被任为工部主事,又改为礼部主事,以奉养母亲为由请假回乡。回家后,在文徵明门下学习,称为弟子。在家居住了14年,才再度起用他,官至尚宝少卿。他擅长诗文,又长于小楷、古篆书以及绘画。人称文徵明诗文书画为四绝,成就不在赵孟兆页之下,陈师道能继承文徵明的四绝,而且作风也与文徵明相似。平时不随便和人交往,官吏很少能见到他。他的女儿叫卿子,嫁给赵宦光,夫妇二人在当时很有名气。
陈道复,名谆,以字行世。他的祖父陈琚,曾任副都御史。陈谆受学于文徵明,以文章、品行著名。擅长书法绘画,自号白阳山人。
王谷祥,字禄之。中进士后,以庶吉士进翰林院进修,官至吏部员外郎。因得罪了吏部尚书汪钅宏,降为真定府通判,离任回乡。他和陈师道都有清官声望。
彭年,字孔嘉,为人忠实厚道。周天球,字公瑕;钱谷,字叔宝。周天球的书法,钱谷的绘画,在文徵明之后成为吴中地区的佼佼者。
后来,华亭的何良俊也以贡生入国子监深造。当权者知道他有名声,援蔡羽的先例,特任为南京翰林院孔目。何良俊,字元朗。少年时就专心学问,二十年不下书楼,和他的弟弟何良傅都有杰出的才能。何良傅考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郎中,但何良俊却屡考不中,和上海人张之象、同乡人徐献忠、董宜阳是朋友,都有名声。后来何良俊到南京任官,赵贞吉、王维桢相继主持翰林院事务,和何良俊关系很融洽。何良俊在南京住了很久,他感慨地说:“我有一座清森楼在海滨,其中藏书四万卷、名画百幅,古代的碑帖、钟鼎彝器有几十种,放着这地方不住,何必在南京忙忙碌碌供人驱使呢?”于是称病离职回家。因海边遭受倭寇扰害,又回南京住了几年,在苏州购买宅第。七十岁时才回到故里。
徐献忠,字伯臣。嘉靖年间考中举人,官至奉化知县。著作有数百卷。77岁时去世,王世贞个人给他赠谥号为“贞宪”。
张之象,字月鹿。他的祖父张萱,官至湖广参议。他的父亲鸣谦,官至顺天通判。张之象以秀才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后任浙江按察司知事,因官位低下,自称为“吏隐”。离职回乡以后,更加专心从事著述。晚年住在秀林山,很少进城。终年81岁。
明代的北京城
北京是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它由一个居民点,逐步发展成了边防重镇,以后又发展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在辽南京、金中都的基础上,元代最后把它发展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九月十二日,明大将徐达率几十万大军攻入元大都,元朝灭亡。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朱棣决定把首都由南京迁往北平。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城池,分遣大臣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诸省,采集名贵高大的木材,作为建筑京城的原料。当时动员了23万工匠,上百万民夫,以及大量的士兵,投入营建北京的巨大工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宫阙告成,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永乐十八年十一月(1420年12月),布告天下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2月)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就成为明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嘉靖年间,对北京外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建筑。这样,明代的北京城,从内到外,形成了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城的格局。明北京城外观呈“凸”字形。
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位于全城中心。自明成祖朱棣以后的所有明朝皇帝,就居住在这里,紫禁城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四角有高大的城楼,俗称九梁十八柱,三重檐,高27�5米,七十二脊,结构异常精巧,奇丽美观。紫禁城内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唯我独尊”地位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宫殿,即前朝三大殿和后廷三大殿,都建筑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两侧对称地排列着许多组建筑群。明朝宫殿建筑呈东西对称或南北对称格局是北京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前朝三大殿和后廷三大殿同在一条北京城之中轴上,并与南北两组三大殿相对称。在后三殿的东西两侧,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众嫔妃居住的地方,排列整齐,东西对称。在东六宫正北,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