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帝四王之乱

    建中二年(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李宝臣在世时,曾与李正己、田承嗣、粱崇义结好,并商定,欲将士地传给子孙。田承嗣死时,李宝臣向代宗竭力请求以节授田悦,代宗应允。现在,宝臣卒,所以田悦多次上请由宝臣的儿子惟岳继袭。德宗为了改变前朝的弊端,坚决不准。李宝臣部将胡震、家僮王他奴劝惟岳匿丧不报,谎称李宝臣表文,请求以惟岳继袭。德宗不许,并派遣给事中班宏前去探望。班宏对李惟岳的厚赂拒不接受,回朝后如实禀报德宗。于是,李惟岳发丧,自为留后,使将佐共奏求旌节,遭到朝廷的拒绝,乃与田悦、李正己合谋勒兵拒命,田悦派遣兵马使孟率步骑五千向北帮助惟岳。在诸镇当中,粱崇义虽与李正己连结,但兵少势寡,所以,对唐礼数最恭。德宗加封崇义同平章事,妻子都加以封赏赐给铁券。

    五月,为夺取邢、磁(今河北磁县)二州,田悦派兵以使康率领8000人围邢,以杨朝光将5000人于邯郸西北断绝昭义将兵,自将数万兵围临(今河北永年)。年月,河东节度使以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大破田悦于临。当时,马燧先以使臣送信给田悦,田悦以为马燧惧怕,遂不防备。马燧乘机与抱真合兵八万,东下壶关,在邯郸扎营,击破田悦的分支军队,田悦才急忙出战,以李惟岳兵5000助杨朝光,马燧次日攻朝光,田悦以万人前往救援,唐军大破朝光,获首虏5000余级。随后,马燧又进军临,田悦大败,引兵在夜间逃走,邢州围解。

    李正己卒,子李纳继袭节帅,以大将卫俊率兵万人,与李惟岳兵士3000共投田悦,田悦乃收合散卒二万余人,驻扎在洹水(今河南安阳以北),这时东有淄青,西有成德,首尾相应。马燧以诸军驻扎在邺。

    八月,李希烈大破粱崇义于襄阳,传首京师。易州守将张孝忠在范阳节度使朱滔劝诱下归顺。九月,德宗任命孝忠为成德节度使。李希烈既得襄阳,遂据为己有。德宗任命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希烈退出,还蔡州,寻徙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十一月,宣开节度使刘治、神策都知兵马使曲环、滑州刺史李澄、朔方大将唐朝臣大破淄青、魏博兵于徐州、江淮漕运遂通。

    三年(782年),马燧、李抱真、李晟又大破田悦,悦收余兵1000多人逃回魏州,守城自保。李纳为河南军所逼迫,逃奔濮州(今山东鄄城县),李惟岳束鹿的驻兵被朱滔、张孝忠攻破,张孝忠带兵到义丰;朱滔驻扎在束鹿。康日知以赵州归唐,惟岳将兵马使王武俊起兵杀惟岳。于是,唐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以德、棣二州隶于朱滔。朱滔向德宗请求深州,朱允,由此生怨,留屯深州。王武俊也对此任命不满,以为杀惟岳功在自己,功应在康日知之上,又看不起张孝忠,更怨失掉赵、定二州,以为朝廷不愿以旧将为节度使,又逢朝廷命他以粮马给朱滔、马燧,更以为魏博既下,恒冀必然成为唐朝廷夺取的目标,分粮马是为了削弱他的实力,所以不肯奉诏。田悦利用朱滔的不满,劝其反正救赵,又许以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朱滔派判官王郅和许士则到恒州,鼓动王武俊,三镇连兵。德宗诏发卢龙、恒冀、易定兵马讨伐田悦,王武俊不肯受诏,执送使者与朱滔。朱滔则诱骗部众反叛,取宁晋留屯以待武俊。武俊将步骑万余人取元氏县,然后东趣宁晋与朱滔,南救魏州。德宗以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朔方及神策军步骑15000人东讨。李怀光在惬山之西击败朱滔,斩杀千余人。王武俊引2000骑横冲怀光军,朱滔引军继进,官军大败,退保魏县。朱滔率军队驻扎在魏县东南,与官军隔水相拒。

    德宗任命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兼平卢、淄青、兖郓、登菜、齐州节度使,以马燧兼任魏博、澶相节度使,加朔方、宁节度使李怀光同平章事。神策行营诏讨使李晟请将兵北解赵州之围,与张孝忠分势图范阳,得到德宗的许可,遂引兵北趋赵州,与张孝忠合兵向北谋划恒州。

    十一月,朱滔自称冀王,田悦自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为齐王。朱滔为盟主,称孤,武俊三人称寡人,各以所治州为府,置留守兼元帅,以军政委之,置东西曹,视唐中书、门下省;左右内史视侍中、中书令。余官皆仿唐制。十二月,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于四年(783年)正月遣将李克诚袭陷汝州,唐以哥舒曜为东都、汝州节度使,率凤翔、宁、泾原、奉天、好行营兵讨伐。希烈小败后以封有麟据守邓州,致使南路断绝,商旅不通。

    五月,李晟谋涿、莫二州,以断绝幽,魏往来之路。李晟与张孝忠之子升云围清苑,朱滔派1500兵马相救,李晟大败,退保定州。

    李希烈攻襄城,宣武节度使李勉率派部将万人救襄城,德宗派3000人协助他。李勉欲乘许州空虚,以兵袭之,襄城围自解。德宗以为勉抗旨不遵,救兵不得已退回。许州守兵乘机追击唐军大败,死伤大半。德宗速发泾原诸道兵救襄城。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将兵5000至京师,以犒赐不丰,兵士哗变,攻入京城,德宗出奔至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变兵拥朱为主,诸镇救襄城之兵有的未出潼关,也归来投奔朱。自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德宗派人到魏县行营告急,李怀光率朔方军回救奉天,李晟、马燧、尚可孤也收兵入援。在奉天,浑坚守危城,与朱相持一个多月,城中资粮几尽。诸路援兵到达,大败朱,怀光又击败朱别军。率军退守长安,奉天解围。但不久又发生了李怀光的叛乱,迫使德宗再次出逃,避往汉中。李晟指挥宁、奉天、昭应、蓝田的唐军挽救危局。怀光被迫逃往河中(今山西蒲县)。兴元元年(784年)德宗返回长安,次年,马燧、浑等围攻河中,李怀光自杀。

    德宗回到长安后,赦免了田悦、王武俊、李纳的罪,并赐以官爵。李抱真在河北利用王武俊与朱滔间的矛盾,劝武俊归唐。于是,三人皆去王号,上表谢罪。德宗任命王武俊为恒冀深赵节度使,李纳为平卢节度使,田悦特加检校左仆射。

    李希烈自称楚帝。朱滔于兴元二年病死后,将士立刘怦为主。唐廷任以幽州、卢龙节度使。贞元二年(786年)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仙奇降唐,被朝廷委以淮西节度使。后吴少庆以替希烈复仇为由杀仙奇,自为留后,朝廷承认他为淮西留后。这场为传子制而引起的大混乱持续了五年之久,朱、李希烈等虽先后败死,唐廷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藩由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由于唐廷的姑息出现的二帝四王之乱的结局还是以唐廷的让步而告束。

    蕃将的崛起

    蕃将,即在唐朝任实职的少数民族武将。玄宗朝以前的蕃将,多属率部众内附的少数民族酋长,内附后仍统辖其部众。在李唐夺取政权过程中,蕃将起过重要作用。在唐前朝的对外战争中,蕃将及其所部一直是最主要的战斗力。蕃将还是北门戍卫的主力。

    史大奈,原为西突厥特勤,同处罗可汗入隋,曾随隋炀帝伐辽。大业十三年(617年),史大奈率所部从李渊起兵太原,在击败桑显和的战斗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平长安后,受赐姓史。武德初,史大奈作为主要战将,随李世民打平了薛举、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贞观初,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食封户三百。

    契何力,铁勒哥论易勿莫贺可汗之孙。贞观六年(632年)与母率千余人赴州内属。唐太宗将其所部安置在甘、凉二州,任命契何力为左领军将军。贞观九年,他同李大亮等在赤水川讨伐吐谷浑,奋勇突击,大获全胜,以功获太宗信任,担任宿卫北门重任,检校屯营事,尚临洮县主。

    阿史那社尔,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贞观十年率部众内属后入朝,拜左骁卫大将军,部众在灵州安置,尚衡阳长公主,为驸马都尉,典卫屯兵。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为交河道行军总管,契何力为葱山道的大总管,随同侯君集平定高昌,均建大功。阿史那社尔得任检校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贞观十九年(645年),阿史那社尔,契何力等随唐太宗征高丽,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阿史那社尔以功擢兼鸿胪卿,契何力任前军总管。有大功,负伤后太宗亲自为他敷药。

    执失思力原为突厥酋长,贞观中任左领军将军。贞观十九年,执失思力在太宗征高丽时,受命屯兵金山道防御了薛延陀十万之众。他诱敌深入,然后反击,“追蹑六百里”。不久,又从江夏王道宗破薛延陀余众,并打平吐谷浑。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任左骁卫大将军的阿史那社尔,任右骁卫大将军的契何力与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发铁勒十三部及突厥骑兵十万征讨龟兹。阿史那社尔连续作战40天,攻陷大拨换城,生擒龟兹王,并攻下五大城,招降了70余城。

第146章 隋唐(34)() 
永徽二年(651年)契何力任弓月道大总管,率左武卫大将军粱建方,统秦、成岐、雍及燕然都护回纥兵八万人讨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及处月、处蜜、姑苏、歌逻禄、卑失五姓叛众,大破之,俘渠帅六十,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封国公。显庆四年(659年)契何力受命经略辽东,任氵贝江道行军大总管。龙朔元年(661年),他又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诸蕃35军征伐高丽,斩首三万级,龙朔三年,契何力任安抚大使,平定了铁勒九姓叛乱。乾元年(666年),契何力再拜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副李经略高丽,攻破平壤城,俘获高丽王,凭借功劳进住镇军大将,行左卫大将军徙封凉国公。咸亨元年(670年),阿史那社尔之子阿史那道真以逻娑道副大总管,副薛仁贵讨吐蕃。

    李谨行,其父突地稽为部酋长,隋末平所属千余户内附,任辽西太守;武德初,奉朝贡,授燕州总管。突地稽跟随李世民击刘黑闼,以战功封耆国公,徙部居昌平。又击高开道。贞观初,进右卫军。咸亨四年(673年),李谨行任燕山道总管,破高丽叛党于瓠卢河之西。次年,他又以右领军大将军副仁轨讨新罗。上元三年(676年),因在青海破吐蕃之功,进封燕国公。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为百济达率兼风达郡将。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平百济时曾以所部降。龙朔中入朝迁左领军员外将军,洋州刺史。仪凤三年(676年),黑齿常之从李敬玄、刘审礼击吐蕃,独有功,获高宗赞赏擢升左武卫将军,检校左羽林军,后又进河源军副使。契何力明亦从征,任柏海道经略使,多次出战,进左威卫大将军,袭封凉国公。调露二年(680年),吐蕃使赞婆等侵犯边境,驻扎在河源良非川。河西镇抚大使李敬玄与战湟中,败绩。黑齿常之力战吐蕃,大破之,擢为河源军经略大使。永隆二年(681年),又在青海大破冀婆,封燕国公。

    泉男生,高丽王盖苏之子,乾封二年入朝,迁辽东大都督,玄菟郡公,赐第京师,他协助李破平壤,进住右卫大将军、卞国公。仪凤二年安抚辽东,其子泉献诚,天授中以右卫大将兼羽林卫。

    李多祚,他的祖先为酋长,已经很久以前了。李多祚在高宗朝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平黑水。垂拱三年(687年),黑齿常之任燕然道大总管,率李多祚等击突厥骨禄咄、元珍,逐之干碛北。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李尽中及孙万荣反,攻陷营州。时任右武威大将军的李多祚与诸将进讨,杀死李尽忠。李多祚以功劳进位右羽林大将军,领北门卫兵。圣历元年(698年),又同诸将击突厥默啜。神龙元年(705年),李多祚协助张柬之等诛张易之兄弟,拥立中宗,被封为辽阳郡王,食实户800。武周至玄宗朝,募兵制逐渐取代了府兵制。北魏末至隋末大量内附的少数族部众,已逐渐失去其部族组织。蕃将依然是唐政府武将中的特别重要的部份,以寒族为主,并且不是带领本部族属众征战,而代之以诸民族募兵。他们所参加的战争,也以国内战争为主。

    高仙芝,原为高丽人,其父开始跟随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二十余岁就拜为将军,开元末,升任到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马使。天宝五载(746年),高仙芝率众进讨小勃律,先后攻下吐蕃连云堡,平定小勃律,俘获了首领。是为唐玄宗朝最重要的边功之一。以此,升任四镇节度使。天宝八载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负次年,率军讨石国,俘其国王。入朝,拜开府仪同三司,不久又任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后代之以右羽林大将军。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后裔,其父曾任安西副都护。哥舒翰初任王忠嗣衙将,多次击败吐蕃。天宝六载(747年)任陇右节度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那年冬天,被任为鸿胪卿,兼西平郡太守、摄御史中丞,并代王忠嗣为陇右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八载(794年),率部攻下吐蕃最重要的前沿据点石堡城。天宝十二载(753年)进封凉国公,食实封300户,加河西节度使,后又封西平郡王。

    安禄山,营州柳城人,本昭武九姓月支种。少时父死,随母处突厥中。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任平卢兵马使起,十三年间任至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并使,闲厩、陇右群牧等都使。此间,主要的战事是御、讨契丹。史思明,营州宁夷州人,与安禄山同种族,为安禄山的同伙在安史叛乱之前,在平卢、范阳军中任重要将领的,还有契丹人孙孝哲。

    平安史之乱的重要将领中也有大批蕃将。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辈为契丹酋长,其父李楷洛,开元初曾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平乱前,历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候,河西马使、充赤水军使,河西节度使蓟郡公,单于都扩副使。李光弼是唐军打平安史之乱的主要统帅之一。

    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其父为朔方军将。王思礼随王忠嗣、哥舒翰守边多年,以攻拔石堡城功升任右金吾卫将军,充关西兵马使、兼河源军使。在平安史的过程中,多次出战,随广平王收西京,随郭子仪收东京,又于绛郡破敌,升户部尚书、霍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乾元二年(759年),在九节度战相州中,仅有他与李光弼军独自保全。最后官至司空。

    李怀光,渤海人,本姓茹,系郭子仪部下大将,曾从郭子仪参加多次战斗。

    仆固怀恩,铁勒后裔。其祖父在贞观二十年随首领内附,官至左武卫大将军,金徵都督。仆国怀恩因事王中嗣,安思顺,任至左领军大将军同正负,特进。后隶郭子仪部,是在讨平安史的战争中战功最多的一员大将。

    李正己,高丽人,宝应中以军候从讨史朝义。

    追随安、史叛乱的大将中,蕃将也占很大比例。其中有:张孝忠,本奚族;李宝臣,范阳内属奚;李怀山,柳城胡人,世事契丹。

    耕织图安史乱后河北藩镇崛起,其基础就是河朔蕃将及胡化汉族军人。确知属于少数族的重要藩镇主将有:史宽诚,本为奚人,曾随田弘正讨李师道,因为功劳兼任御史中丞;王武俊,本出契丹怒皆部,隶李宝臣;王廷凑,回纥阿布思之族,出于王武俊所部;李茂勋,回纥阿布思之后裔。

    唐中期以后,忠于唐政府的最重要的蕃将,当推浑,皋兰州都督。以后,其裔续袭此职,世代为唐御边。浑的父亲跟随朔方军,在边事中战功卓著,迁升开府仪同三司、试太常卿、宁朔郡王。浑从小随父征战,参加了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等著名战役。后助破阿布思之功,升迁为中郎将。

    安史乱起,浑随李光弼出河北。后从跟随子仪收复两京,讨伐史朝义,前后历数十战,加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实封200户。此后,浑多次随郭子仪讨吐蕃及御边,并讨平周智光。大历十四年(779年)升任单于大都护,不久又迁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左街使。建中后,任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泾师之乱,浑率部勤王为拒守奉天的主将。兴元元年(784年)平乱后,加侍中、兼河中尹,改封咸宁郡王,此后,又数次击退入侵的吐蕃,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同时的重要藩将是尚可孤,李元谅等。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氏的别种,世代居于松、漠之间。天宝末入唐,隶属安史所部。上元中归顺,累授左、右威卫大将军同正,充神策大将。为平定朱的主要将领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