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法言义疏-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豢傻眉妫嵘∫逭咭病Jト嗽蛏穸髦有乃慧u矩,难以恒理测矣。“观乎天地,则见圣人”者,司马云:“天地,圣人之所取法。”“天下有三好”云云者,音义:“三好,呼报切,下同。”司马云:“己师,为己之师也。”按:“己从”谓从己,“己正”谓正己,则“己师”谓师己也。“圣人好己师”者,言而世为天下则,行而世为天下法,若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为后王师矣。“天下有三检”云云者,检读为祝АK滴模弧白',祝室玻ǘ!币煳甲'。经传通作“验”,或作“检”。众人以其家之肥瘠为忧乐,故用家为占。贤者则推之于国,圣人则推之于天下也。“天下有三门”云云者,音义:“人门,俗本作‘仁’,误。”按:仁、人古字通。入圣门者亦必由礼义,神而明之,无所不通,斯圣人矣。此以独智与礼义分为二者,谓造诣有浅深,入自人门,进而不已,则可以入圣门也。“独智”者,神明之域。荀子劝学云:“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又不苟云:“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又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此“由于独智,入自圣门”之义。礼义为人禽所由分,以有礼自别于禽兽者,乃为人之始。由是而真积力久,以驯至于神明之域,则睎圣之事也。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由于独智,入自圣门’。‘智’当读为‘知’,即君子慎独之义。”按:慎独不得谓由于独知,此说非也。注“性与天道,发言成章,不肄习”。按:论语:“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旧解或以性与天道四字连读,与犹合也,谓圣人之言自然合于天道。晋书纪瞻传云:“陛下性与天道,犹复役机神于史籍。”是也。详见钱氏大昕潜研堂集。弘范解论语亦如此,故引以为不肄习之证。然性合天道,正不违乎善之义,谓圣人不勉而中,则可;谓其不肄乎善,则于义未安也。注“耳择所听,口择所言”。按:若然,则前篇注云“非法不言,何所择乎”,与此注适成矛盾,益可证彼文“君子言也无择”之“择”当读为“●”矣。注“神德行也”。按:系辞云:“显道,神德行。”孔疏云:“言易理备尽天下之能事,故可以显明◆为之道,而神灵其德行之事。”注“家人自以为法”。按:弘范读“检”为“蠢迪检柙”之“检”。晋书庾峻传云;“此其出言合于国检。”即用法言语,亦以为国法之意,与弘范义合。然家人自以为法,不得云用家检。且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诚令家以为法,正见刑于之有道,何以谓之众人?然则此义亦未安也。(一)“四百二十一”原本讹作“四百二十二”,据御览改。(二)说文“问”上不重“祝А弊帧! 』蛭剩骸笆亢稳缢箍梢远A身?”〔注〕禔,安。曰:“其为中也弘深,〔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犹敦重也。其为外也肃括,则可以禔身矣。”〔注〕外者,威仪也。肃,敬也;括,法也。〔疏〕音义:禔身,是支切,又音支,又音题。”“士何如斯可以禔身”者,系辞云:“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家语入官云:“子张问入官于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誉为难。’”然则安身者,士行之本,故欲问其道。说文:“宏,屋深响也。”引伸为凡深大之称,经传通作“弘”。尔雅释诂云:“弘,大也。”“弘深”者,大而深也。“肃括”者,敬而法也。“其为中也弘深”者,能有容也。“其为外也肃括”者,不可狎也。有容则嫉怨寡矣,不可狎则耻辱远矣,斯安身之道也。注“禔,安”。按:易坎:“只既平。”释文:“只,京作‘禔’,安也。”说文:“禔,安福也。”注“中者,心志也。弘深犹敦重也”。按:文王世子云:“礼乐交错于中。”郑注云:“中,心中也。”说文:“惇,厚也。”经传通以“敦”为之。按:厚重者,言乎其体;弘深者,言乎其量。虽通谓之大,而义自有别。其为中也弘深,明以量言,非以体言,可以为宽广,不可以为厚重。弘范此义,盖为疏矣。注“外者,威仪也。肃,敬也;括,法也”。按:诗抑云:“抑抑威仪,惟德之隅。”郑笺云:“人密审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古之贤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内。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则外有廉隅。”孔疏云:“言内有其德,则外有威仪。”说文:“肃,持事振敬也。”又说文:“括,絜也。”按:絜者,结束之谓。刘越石答卢谌诗李注引韩诗章句云:“括,约束也。”约束邪曲,以为正直,谓之括;其器谓之栝。说文:“栝,檃也。”字亦作“隐括”。公羊解诂序云:“故遂隐括使就绳墨焉。”徐疏云:“括谓检括。”是也。然则括之本义为矫曲使直,故引伸之得为法则之称。广雅释诂云:“括,◆也。”

    君子微慎厥德,悔吝不至,何元◆之有?〔注〕微,纤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恶。〔疏〕音义:“元◆,徒对切。”“君子微慎厥德”云云者,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然则大罪起于小恶,慎之于微,则小恶必去,而安有大罪之能成也!注“微,纤也。悔吝,小疵也。元◆,大恶”。按:说文:“纤,细也。”系辞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又云:“忧悔吝者存乎介。”韩注云:“介,纤介也。”即此注所本。说文:“憝,怨也。”◆即憝之变体,字亦作“譈”。康诰:“凡民罔不憝。”孟子引作“譈”,亦或以“谆”为之。广雅释诂云:“谆,罪也。”

    上士之耳训乎德,〔注〕训,顺。下士之耳顺乎己。〔注〕苟欲令人顺己。〔疏〕“上士之耳顺乎德”者(一),闻善则服也。“下士之耳顺乎己”者,闻谀言则悦也。注“训,顺”。按:说文:“顺,理也。”引伸为循,为从。经传多以“训”为之。洪范“于帝其训”、“是训是行”,史记宋微子世家皆作“顺”。诗烈文“四方其训之”,左传哀公篇引作“四方其顺之”。“顺乎己”,世德堂本“顺”作“训”。(一)“士”字原本讹作“下”,据正文改。

    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注〕言不违理,故形不惭;行不邪僻,故心不耻。言行能如此,仲尼所敬(一)。惮,难也。〔疏〕论语云:“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马融注云:“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也。”皇疏引王弼云:“情动于中,而外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之不怍。”按:“孔子惮焉”者,谓孔子以为难能也。即据论语“其为之也难”生义。注“惮,难也”。按:说文:“惮,忌难也,一曰难也。”(一)“敬”下原本有偏书小字“句”,盖作者以示句读,今删。

    。。。

 ;。。。 ; ;
六 问道卷第四
    〔注〕夫道者,弘乎至化,通乎至理也。〔疏〕本篇皆纠绳诸子之语。自“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至“未若父母之懿也”,多论道家之失。“狙诈之家”一章,论兵家之失。“申、韩之术,不仁之至矣”至“如申、韩!如申、韩”,论刑名家之失。“庄周、申、韩”以下,又杂论诸子也。

    或问“道”。曰:“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注〕万物由之以通。或曰:“可以适它与?”〔注〕言道既可以通中国而适夷狄,学亦可以统正典而兼诸子也。曰:“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非尧、舜、文王者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疏〕“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者,说文:“通,达也。”圣道无所不通,犹大路无所不达。太玄达:“次五达于中衢,大小无迷。测曰:‘达于中衢,道四通也。’”“可以适它与”者,大学郑注云:“它技,异端之技也。”按:谓道既无所不通,则亦可由是以通于百家之说。艺文志云:“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然则诸子之言,本由圣人之道而出,为圣人之道者,何不可通于诸子之术耶?“它”,世德堂本作“他”,下同。“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云云者,此孔子之志,春秋之义也。孔子作春秋,口授弟子,大要在乎法尧、舜,述文王。故开宗明义既系正月于王,明人道之始,而终书西狩获麟,以比尧、舜之隆,凤皇来仪。弟子传其义,则于篇首述之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于篇终述之曰:“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也与!”明乎经世之事,太平之效,非三圣人者莫与归也。子思述其义于中庸,则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郑注云:“此以春秋之义明孔子之德。”是也。故序录尚书,则托始二典;而于匡人之厄,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盖孔子之志可推见者如此。自余衰周诸子,若农家者流为神农之言,道家者流为黄帝之言,墨家者流为夏后氏之言,舍尧、舜、文王而依托古圣,别立宗旨,则董生所谓非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子云所谓它道也。

    或问“道”。曰:“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注〕车之由涂,航之由川,混混往来交通。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诸?”〔注〕涂、川皆形曲也,此亦因形以取譬。曰:“涂虽曲而通诸夏则由诸,川虽曲而通诸海则由诸。”〔注〕以谕经学通于圣道。或曰:“事虽曲而通诸圣则由诸乎?”〔注〕大解曲通归正之义。〔疏〕“或问道”,集注引宋、吴本无“道”字,故宋、吴皆以“道若涂若川”云云为或问之语,而下无答文,乃子云鄙或人之问,非所问而不应也。此因缘误文,妄自生义,无异郢书燕说矣。“车航混混”者,广雅释训云:“混混,流也。”“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文,此喻道之不可须臾离也。“或曰‘焉得直道而由诸’”,音义:“天复本无‘或曰’二字。焉,于虔切,下以意求之。”“涂虽曲而通诸夏则由诸”云云者,说文:“●,中国之人也。”按:经传以为中国之称。隶省“臼”作“夏”。通诸之“诸”义如“于”,仪礼乡射礼郑注云:“诸,于也。”由诸之“诸”义如“之”,土昏礼记注云:“诸,之也。”“或曰:事虽曲而通诸圣则由诸乎”,音义:“天复本无‘或曰’二字。”按:与上文同,皆二人之词,而中省“曰”字例,说详古书疑义举例。各本有“或曰”字,义较易明。又按:音义两出此文“或曰”云云,次“请问礼莫知”之下、“天与”之上,是其所据本此章当在“焉以为德”之后,“或问天”之前。今本移此,盖校书者以与上章同是问道,故使以类相从欤?注“大解曲通归正之义”。按:司马云:“杨子设为或人意寤,以结上意耳。”

    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注〕不可无之于一。夫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注〕五者人之天性。合则浑,离则散,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注〕四体合则浑成人,五美备则混为圣,一人兼统者,德备如身全。〔疏〕“道、德、仁、义、礼,譬诸身乎”者,全体谓之身。后文云:“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明身为大名,体为小名。说文“身,◆也”;“体,总十二属也”。段注云:“首之属有三:曰顶,曰面,曰颐。身之属三:曰肩,曰背,曰●。手之属三:曰◆,曰臂,曰手。足之属三:曰股,曰胫,曰足。”是许以体为大名,身为小名,适与此相反。按:尔雅释诂云:“身,我也。”墨子经上云:“体,分于兼也。”然则全谓之身,分谓之体,经籍相承以为通诂。许君此解,有异常行也。“道以导之”云云者,管子君臣云:“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释名释言语云:“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说文:“导,引也。”乐记云:“德者,得也。”释言语云:“德,得也,得事宜也。”中庸云:“仁者,人也。”郑注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春秋繁露仁义法云:“仁之为言,人也。”中庸又云:“义者,宜也。”释言语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器云:“礼也者,犹体也。”释言语云:“礼,体也,得事体也。”“合则浑,离则散”者,音义:“则浑,户昆切。”按:列子天瑞云:“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浑沦。”浑即浑沦之谓。说文:“●,分离也。”经典通用“散”。太玄玄莹云:“其所循也直,则其体也浑。其所循也曲,则其体也散。”亦浑、散对文。“一人而兼统四体者,其身全乎”者,此证明合则浑之义。道、德、仁、义、礼称名不同,同施于事则一。犹人之四体所处各异,而运行则通。差别道、德、仁、义、礼,而去彼取此,犹欲分析四体,用其一而废其余也。老子云:“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道家分道、德、仁、义、礼为五等,道为上,德次之,仁次之,义又次之,礼为下。此文即所以明彼说之非者也。注“五者人之天性”。按:司马云:“天性自然,不可增损。”注“四体”至“身全”。按:弘范此注,循文释义,虽未尽杨旨,而大体不误。陶氏鸿庆读法言札记云:“人,即上文‘人以仁之’之‘人’。礼记中庸篇:‘仁者,人也。’郑注云:‘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是人即仁也。四体指道、德、义、礼言之。道、德、义、礼以仁为本,故曰以一人而兼统四体也。”不知此文以四体譬道、德、仁、义、礼,乃从不可分离之义为言,非以四体分配此五事。必胶执数目以求符合,斯亦惑之甚矣!

    或问“德表”。曰:“莫知作,上作下。”〔注〕作,为也。莫知为上之乐,为下之苦。请问“礼莫知”。〔注〕言已有礼制,则有尊卑。曰:“行礼于彼,而民得于此,奚其知!”〔注〕君自行礼于上,而民承化于下。或曰:“孰若无礼而德?”曰:“礼,体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注〕礼如体。无体,何得为人?无礼,何能立德?〔疏〕“德表”者,说文:“●,上衣也。”引伸为凡外着之义。司马云:“问有德之人在上,其治化表见于外者何如。”“莫知作,上作下”者,“莫知作”为句,“上作下”为句,“作”与“下”韵。盖古书有是语,子云引之,以证德表之说也。作者,兴起之谓。康诰云“作新民”,孟子云“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即此文之义。言莫知所以兴起而兴起者,乃上之有以兴起其下也。“请问礼莫知”,音义:“天复本作‘请问莫知’。”按:此承上文而发问,不得有“礼”字,当以天复本为正。“行礼于彼,而民得于此,奚其知”者,大戴礼礼察云:“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聘射之礼废,则诸侯之行恶,而盈溢之败起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徒众矣。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正,坚如金石;行此之信,顺如四时;处此之功,无私如天地尔。岂顾不用哉?然如曰‘礼云,礼云’,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氏广森补注云:“先王之治天下,户户而赏之,不能遍也;人人而刑之,又不可胜诛也。是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丧祭之礼作其孝,以射乡之礼作其让,以朝觐聘享之礼作其恭。天下卉然知天子之意,曰:‘礼于死者尚不忘也,况生存乎?礼于它人之长尚如此其敬也,况君父乎’?是故示之以恭,则不臣者愧;示之以让,则不弟者耻;示之以孝,则不子者悔。此‘行礼于彼,而民得于此’之说也。”“孰若无礼而德”者,此道家言也。老子云:“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庄子马蹄云:“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前文言“行礼于彼,而民得于此”,故设此问,谓孰若行德而民性自得之为至也。“礼,体也”云云者,儒者之意,以礼为德之本,圣人缘人情以制礼,礼成而后德生焉。系辞云:“是故履德之基也。”侯果云:“履礼,蹈礼不倦,德之基也。”荀子劝学云:“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