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悠悠南北朝:三国归隋的统一路-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傧蠖选
六、叔夺侄位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北齐的开创者、“间歇性精神病患者”文宣帝高洋,在尝试了一切前人做过和没有做过的事情后,由于饮酒过度引发脏器功能衰竭,死掉了,此时他刚过而立,三十一岁。
这位“疯”皇帝留下了一个成绩多多,问题也多多的国家,对于北齐人民而言,他的死是幸,还是不幸?乃是一连串让人头疼的难题中的一个。
一连串难题之中,最重要也最令人关心的,是封建王朝的那个经典问题:谁来继承皇位?
问题粗看起来没什么悬念,高洋的嫡长子、十五岁高殷在他称帝时就被立为太子,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者。
可是,高洋却在临死时说了两句耐人寻味的话。第一句是对皇后李祖娥说的:“人生死不足惜,只可怜正道(高殷字正道)这孩子年纪太小,恐怕有人要夺了他的位子啊。”第二句是对六弟常山王高演说的:“你要夺位子,那就夺吧,只求你不要伤害我的儿子。”
从这两句话我们足可以看出,高洋不喝酒头脑清醒的时候,政治判断力是非常准确的。高洋很清楚,北齐帝国的游戏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违规。违规有了一次,就难免第二次,而头一个违规的人,正是他自己。
高欢封高澄为世子,基本上是沿袭了北魏嫡长子继位的传统。高澄二十九岁遇刺身亡,造成了一个意外的局面,他没有任何法理上的继承人——世子。以立嫡长的规矩,继承权应当落到高澄的嫡长子,也就是正室元妃所生的高孝琬的身上。高洋凭借手中的军政大权继位,本身违背了传位的正统性。当然,高洋有一套说辞:高孝琬并非真正的世子,年纪又太小(没有成年),而他自己也是高欢的嫡子(嫡次子),具备继承权,这叫“兄终弟及”。但是,既然你高洋可以“兄终弟及”,那么你的其他弟弟也同样有资格做皇帝了,你想把皇位平稳地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没那么容易。出于这种顾忌,高洋在位期间就杀害了自己的两个弟弟:三弟高浚与七弟高涣。
高浚和高涣的死因,与高洋所杀的那些大臣类似。高浚常劝高洋少酗酒、少淫乱,便被不耐烦的高洋抓了起来。高涣天资英武、风度超群,遭到高洋的嫉恨。民间算命的术士声称:“亡高者黑衣”,高洋一想,天下最黑的东西就是漆了,漆、七两字古时相通,他深信排行第七的高涣是祸端,就把他也抓来,和高浚一起锁进铁笼,关进地牢里,吃饭排泄全在一处(“黑衣”的真意,指的是以黑色为戎装的北周宇文氏,高洋防了半天,防错了方向,就好比秦始皇因为“亡秦者胡”讨伐匈奴,唐太宗因为“代唐者武氏”杀李君羡一般荒谬)。
过了一年,高洋去看望两个弟弟,心念骨肉亲情,忽然后悔,想要赦免。九弟长广王高湛与高浚不和,插话说:“猛兽岂能出洞!”高洋深以为然,为除后患,他亲自拔剑刺向笼内的高浚,又命手下武士上前帮忙,然后投柴火到笼中,填上碎石、沙土,将两个弟弟活活烧死。
高浚和高涣毫无过失地被杀,因为他们是高洋的弟弟,更因为他们是高洋的异母弟弟。对于自己的同母兄弟,高洋却不能痛下杀手,原因很简单,母亲娄昭君还在。
娄昭君为高欢生了六个儿子,高洋死时有三个尚在人世,依次为六子高演、九子高湛和十二子高济。娄昭君很不喜欢丑陋的高洋,连带着对高殷的感情也不深,她宠爱几个相貌英俊的小儿子,尤其是高演。依照“兄终弟及”的逻辑,娄昭君力挺嫡三子高演继位。高洋一度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在杨愔、魏收等汉臣的坚持下才作罢。他也试图以对付高浚、高涣的手段对付高演,借着酒劲用刀环把他打个半死,娄昭君日夜求情,才让高演捡了条命。显然,娄昭君代表的是六镇鲜卑勋贵,杨愔、魏收等人则代表关东汉族门阀。在两方的持续施压下,高洋选择了妥协:把兵权交给高演,而由汉臣杨愔、燕子献、郑颐以及平秦王高归彦共同辅政。太子高殷就在如此令人窒息的气氛中登上了北齐的皇位。
在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都未必能认清全局,十五岁的高殷哪里能驾驭这么复杂的形势?高洋评价高殷“性格懦弱,像汉人家里的孩子”,大致是实情。高殷从小跟着国子监受教,好文而不好武。高洋为了培养高殷的胆量,命他亲斩死囚,高殷面有难色,砍了几下都砍不下死囚的脑袋,高洋气得用马鞭抽打,把高殷吓成了结巴。
结巴的高殷在治国方面却要胜过与他同龄的宇文觉。高洋末年穷兵黩武,北齐国势外强中干,高殷在杨愔等人的支持下,派代表到各地体察民情,考核官吏,裁汰冗员,并减免徭役赋税,休养生息。高殷的作为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国内的潜在危机,不失为明君。
然而,高殷和宇文觉的谥号里有一个同样的字:“闵”。谥法上说:“在国遭难曰闵。”言下之意,他们两人在各自的国家都是非自然死亡。正如高洋所预料的那样,他的“好弟弟”高演在他死后夺了江山,要了他儿子的性命。
高洋留给高殷的辅政大臣,以杨愔为首,原因有二:一、杨愔等汉臣与鲜卑勋贵利益相抵,不可能与他们“同流合污”;'w、w、w。w、r、s、h、u。c、o、m'二、杨愔对高洋是死心塌地的忠心不贰。
高洋对杨愔其实不怎么样,也和对待其他大臣一样暴虐无礼。杨愔肥胖,高洋给他起外号叫“杨大肚”,还想割开他的肚子做活体解剖,幸好被近臣崔季舒劝止。高洋又把杨愔活着塞进棺材,装上灵车,眼看要把棺材盖给钉死了,但还是忍住了。甚至,高洋每次上厕所,都叫杨愔在门口给他递手纸……
杨愔虽受虐待,心里却明白一点,只有高洋在位,汉人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后人评价高洋时代“主昏于上而政清于下”,杨愔是一大功臣,是高洋给了他机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高洋的葬礼上,群臣大多干号而无泪,唯有杨愔一人哭得特别伤心。
杨愔对高洋尽忠,也就会对他的儿子尽忠。
杨愔认定,高演、高湛位高权重,对小皇帝不利,必须先下手为强,将二人外调,夺其兵权。侍中宋钦道认为应顺势除掉高演、高湛,燕子献进一步提议,扶立皇太后李祖娥出来主持大局,取代太皇太后娄昭君的地位。宫中矛盾迅速演化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关键时刻,杨愔连发昏招,自掘坟墓。辅臣之一的高归彦掌管禁军,本来与杨愔等人同谋,杨愔对他不很信任,在皇帝由晋阳开往邺城的时候(北齐由于高欢的丞相府在晋阳,皇帝都是先在晋阳即位,再前往国都邺城),留了五千禁军在晋阳,给可朱浑天和(可朱浑道元之子)调度,以防不测。高归彦知道内情,气愤不已,就改投高演阵营,使高演获取了大量情报。
杨愔又把行动计划密启太后李祖娥。李祖娥身边的宫女李昌仪,就是当年邙山之战后高澄所纳的高仲密的妻子李氏,高澄死后入了后宫,因为是同姓本家,与李祖娥的关系很不错。李祖娥不是个适合搞政治的,一边聊天一边就把机密全给说了。李昌仪一听非同小可,马上向娄昭君告密。
以弱敌强,以明敌暗,杨愔已经不可能获胜了,但他还没有半点警觉。乾明元年(公元560年)二月,杨愔向皇帝启奏,升高演为太师、录尚书事,升高湛为大司马、任并州刺史。皇帝准奏,高演兄弟也领旨谢恩。按照规矩,新官上任,要大宴百官。郑颐觉察到不妙的苗头,劝杨愔不要去赴宴,杨愔仍然不以为然,说:“我们是至诚为国,岂有不去之理!”(真是迂腐之极)
高演兄弟摆下的果然是“鸿门宴”。高湛向杨愔敬酒,三声令下,埋伏的家丁就由贺拔仁、斛律光指挥,把杨愔、燕子献等人扑倒在地,拳杖交加,顿时打得头破血流、眼珠迸出、奄奄一息。
高演立即率领高归彦、贺拔仁、斛律光,押着杨愔等人冲入皇宫。宫中禁军见了高归彦,不敢做任何抵抗,乖乖放下武器。
大殿之上,娄昭君端坐正中,皇帝高殷和太后李祖娥侧立一旁。高演进言:“杨愔等人独擅朝权,恐为大害,已为儿臣拿下,听候处置。”
高殷听了这话,又惊又怕,结巴半天也说不出一个字。娄昭君指着高殷、李祖娥大骂:“你用的什么大臣,竟想谋害我两个儿子,下一个是不是轮到我了啊?哼,怎能让我母子受这个汉人老太婆的摆布!”李祖娥战战兢兢,赶忙磕头谢罪。(李祖娥出身赵郡李氏,是关东的大家闺秀,因此被娄昭君指称为汉人老太婆)
最后高殷被迫向娄昭君表态:“此事由叔父全权处理,儿臣不会庇护任何汉臣。”自此宫廷政变成功,一众执政辅臣都被砍头,杨愔、燕子献、可朱浑天和、郑颐和宋钦道的子女全部处死,五家的兄弟统统贬除官职。
高演被封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不过他还没有马上夺取皇位的意思。鲜卑贵族都给他施加压力,劝他采取行动。高演心中犹豫,暗中找心腹王晞商量。
王晞是王猛的后代,很有谋略,是高演手下难得的智囊人才。汉人的身份让他与鲜卑人的关系处得不好,所以高演白天不公开与他亲密交往,晚上才接他到府中密谈。
王晞分析说:“朝廷以前有人要谋害殿下,殿下仓促反抗,已非人臣所为。皇上现在看见殿下,有如芒刺在背,君臣猜忌,岂能长久!殿下有意谦让退避,只恐违反天意,败坏先帝(指高欢)基业。”
高演佯怒道:“爱卿怎敢有这种言论,我得把你法办!”
王晞说:“天理人心,全是此意,我才敢冒掉脑袋的危险啊!”
高演当然想当皇帝,只是不了解形势是否对己有利,听了王晞的话,他才心中有数。高演上上下下又做了一番调查,确定朝野都希望结束高殷的傀儡角色,就大胆开口,跟母亲娄昭君说:“天下人心未安,需要早定名位。”
娄昭君起先已有此意,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便下诏废高殷为济南王,由高演在晋阳继立为帝,改元皇建,是为北齐肃宗孝昭帝。娄昭君一再叮嘱高演,无论如何,不得伤害高殷,高演满口应承。可过了半年,有人风传高殷居住的邺城有“天子气”,高演就命人把高殷送到晋阳,掐死了他。
七、弑君之最
北齐孝昭帝高演废侄自立的前后一年内,南方的陈国和西方的北周也各自更换了皇帝。表面上看,陈、周两国的政权接替显得要比北齐正常和平稳,而实际上,平稳的背后都另有隐情,尤其是北周的权臣宇文护,还捎带着打破了一项弑君纪录。
北周明帝宇文毓的鲜卑名叫做统万突。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宇文泰还在统万城担任夏州刺史,宇文毓降生,因而得名。“突”字的含义,依照陈寅恪先生的考证,可能取自鲜卑词Bargatun的尾音,意思是火神、勇士。这位统万城出生的“勇士”在登上北周天王宝座的时候,年已二十四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比起年少轻狂的宇文觉,明帝宇文毓要稳重许多。
正史对于明帝的评价不错,固然夹杂一部分的溢美之辞(统一天下的隋朝,继承的是北周的正统,北周帝王尤其是前期的几位,形象自然显得要比同时期的北齐和南陈帝王高大),但我们仍能勾勒出他的一些特点。总体而言,明帝性格宽厚、仁慈,有些像同时期的北齐短命皇帝高殷,但是他在宗族中的关系很好,这一点就比不讨祖母喜欢的高殷要强许多。宇文觉被废,他成为理所当然的君主,没有在北周朝野引发任何异议。
明帝的仁厚绝不是表面上的做作,而源于他本身的文化修养。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不但文笔极佳,还写得一手好诗。即位第二年的秋天,他回到小时候居住过的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心中感触万千,便赋了一首五言诗:
〖玉烛调秋气,金舆历旧宫。
还如过白水,更似入新丰。
霜潭渍晚菊,寒井落疏桐。
举杯延故老,令闻歌大风。〗
诗文远追汉高帝衣锦还乡、歌咏《大风歌》的情怀,词句之间既透出文人的感伤,又显露帝王的气概,确实很难得。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形式与风格与当时典型的北朝民歌相去甚远,却与南朝的齐梁诗体没什么差别,甚至比齐梁文人的五言诗更加工整、成熟,非常接近于唐代的律诗。
明帝具有如此深的汉化程度,他当然懂得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仁。他治理岐州半年多,实行了不少体恤老百姓的政策,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做天王后,他在诏书中开诚布公地阐释他的治国理念:“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凡是在前朝犯了轻罪而被重判,或者因为他人之罪而受牵连的,一律给予纠正;对于因战争被虏为奴的,也全部释放。
接下来,明帝又着手实施改革。北周的州郡区划沿袭北魏,北魏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关东,关中地区的设置相对简单,比如长安所在的雍州就只分五个郡。随着西魏-北周政权的稳固与扩张,大批居民从关东和南方迁入关中,旧的行政资源有所不足。明帝认识到这一情况,重新调整地方机构,将雍州分为十二郡,并且在河东、河南靠近北齐的地区,增设了六个州,以适应新的社会格局。同时,明帝下诏,居住在北周的鲜卑人,以后均改称为京兆人(京兆,即秦汉以来长安的行政区的别称),继宇文泰改郡望的政策之后,进一步巩固了关陇集团的本位意识。
可以说,作为一名接班人,明帝宇文毓要比弟弟宇文觉和堂兄宇文护都要合格得多。可是现实情况是,他身为一名成年的君主,却还要处处受制于宇文护这个权术一流、治国二流的半吊子,实在让人难以容忍。
推立宇文毓做天王,起初就是宇文护提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来宇文觉被废后,依照长幼之序,宇文毓是第一继承人,宇文护自己的根基不够,还没那么大的胆子直接上台领导;二来宇文毓的仁厚,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柔弱,作为傀儡是再合适不过的品性。
然而,经过两年的观察,宇文护惊讶地发现宇文毓远不是他所想象的样子。只要是宇文毓认为正确的原则性问题,他就一定会坚持到底,其中有两件事更让宇文护感到了压力。
头一件事与赵贵、独孤信事件有关,赵贵谋反被诛,牵连逮捕了大批西魏的元氏宗族。明帝颁布诏书,为所有被收为官奴的元氏子女平反,恢复他们的自由身。此举表面上是在赦免元氏宗族,实际上却是在用行动表达对宇文护镇压赵贵、独孤信的不满。
第二件事则是立后的风波。我们说过,明帝的正妃是独孤信的长女,两人感情很深。明帝要立独孤氏为王后,却遇到了宇文护的阻挠。独孤信死于宇文护之手,宇文护做贼心虚,不愿意看到独孤信的女儿母仪天下,将来不利于己,于是竭力反对。明帝坚决不让步,与宇文护抗争了几个月,并拉拢了了多数朝臣,终于将独孤氏扶上了册封大典。(可惜的是,独孤王后只在杀父仇人的阴影下生活了两个月,就郁郁而终,没能在历史上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录。有人猜测,此事的背后也有宇文护的黑手)
宇文护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不交权,不仅明帝要走向他的对立面,北周的诸位王公大臣也不会满意,搞不好有成为“人民公敌”的危险,但又不甘心把大权轻易放弃,迫于形势,他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明帝即位的第三年(公元559年)正月,宇文护上表,称赞明帝英明睿武,让人钦佩,宣布归还执政权。可是这个权力却带折扣——不包括兵权,宇文护的理由不外乎外敌强大,明帝缺乏军事经验,然后说自己愿意不辞辛劳,为明帝分担职责,总揽军务,担任“总管”。
明帝毫不客气,照单全收。你兵权一时半会儿不想给我,没关系,凭着政治上的权力,我足以获得天下的拥戴,到时候收回应有的权力是水到渠成。
两个月后,明帝率领文武百官,在殿前迎接东方冉冉升起的太白金星。他一改以往儒雅的形象,身披甲胄,亲自检阅威武雄壮的北周六军。
身经百战的六军成序列地组成阵形,各色旌旗迎风飘扬。少壮英俊的大周天王,戎装甲胄,乘骏马,按宝剑,在初升的阳光之下,是何等的威武?将士们见到此情此景,岂能不群情激荡,山呼万岁?
短短几个月,明帝的威望大增,在群臣的极力拥戴下,他宣布改天王,正式称皇帝,改元武成。有了皇帝的名义,明帝开始任命各州军事长官,以安城公宇文宪为益州总管,以大将军、天水公宇文广为梁州总管,以柱国、吴国公尉迟纲为泾州总管,以柱国、蜀国公尉迟迥为秦州总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