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学准则:易中天文集 第四卷·破门而入-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美是什么”这个千古难题。他只不过是在举例子。而且,他举的这几个例子,也只是要说明“可爱性”。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小巧、光滑等等,总是相对比较可爱吧?所谓相对,就是对同一对象同一事物而言。比如光滑的玻璃总比不光滑的玻璃好,小狗总比老狗可爱吧(笑)?我们抚摸一只小狗,总是喜欢它的毛光滑一点吧?我们有个小情人,也只会叫她“小猫咪”,总不会叫她“大母牛”吧(哄堂大笑)?
所以,小巧、光滑等等,总是相对比较可爱的。可爱又怎么样呢?就比较容易让人觉得是美的。我们那个可爱的“小猫咪”,不是越看越好看吗(笑)?所以博克认为,一个事物所具有的“美的性质”,其实就是它的“可爱性”。与此相反,“崇高的性质”则是“可怖性”,比如庞大、有力、晦暗、空无、壮丽、无限等等。我们知道,在西方美学史中,美是和崇高相对的。崇高性是可怖性,美(也就是优美)则表现为可爱性。因此,美就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换句话说,一个事物美不美,就看它能不能引起爱或类似的情感,美是靠爱或类似的情感来证明的。那么我们要问,爱,情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同学们答:主观的)对,主观的。那么,那个要靠主观的东西才能证明,也才能成立和存在的美,难道会是客观的吗?
所以我说呀,客观美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主观美学。走着走着就走过去了,自己都不觉得(笑)。事实上在博克之前,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就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所谓“第六感觉”,其实是指人类天生的一种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正是它,赋予对象美的性质。也就是说,一个东西之所以美,并不是它有什么“美的属性”或“美的理念”,而是因为人感到美。它的美是人给它的,是人的美感(第六感觉)赋予的。所以,“物体里并没有美的本原”,“真正的美是美化者而不是被美化者”。这不是主观美学是什么?
和博克大体上同时的休谟更是干脆举起了主观美学的大旗。他明确宣布:“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比方说一个圆形的美,就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你要在这圆上去找美,无论用感官还是用数学推理,都是白费力气”。所以,“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美,其实是主观的。
不过,尽管如此,休谟仍然认为美有标准。因为人心虽然各异,人性却彼此相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但这种“客观性”,已经不怎么“客观”了。何况他这种说法,也还值得商量。比方说,什么人才算是“心灵最为美好的人”,就是个问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 走向神学目的论(1)
客观美学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它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神学目的论。
就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美学观点我们知道啦,──“美就是合适”。比如矛对于进攻是合适的,对于防守就不合适,盾则相反。所以,合适,是相对的,甚至是主观的。不过这只是我们的理解,苏格拉底并不这么看。在他看来,现实中的合适当然是相对的,但是,还有一种超越这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这就是人与神的合适。或者说,人的目的与神的目的相合。而且,现实的人的目的性,只有在符合神的目的的时候,才是善的和美的,也才可能是善的和美的。因此,对于人来说是主观的合适,实际上却其实不过是客观地符合了神的目的;在人看来仅仅是有用的东西,在神那里却是艺术品般的和谐。难怪万事万物之间如此合适了,原来它们都体现了神的目的。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主观的东西(合适),就变成客观的了。差一点就要走向主观的美学,又重新回到客观的宝座之上,这可真是“神来之笔”。
这也不奇怪,因为非如此不足以自圆其说。不要以为坚持客观论是一件容易的事。很不容易呢!就我所知,至少有两道难题过不了关。第一个,你得把美是什么说清楚。也就是说,你不能光说美是客观的,还得说清楚它是客观的什么东西,是张三是李四。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比如说美是一种感觉云云。这就对付过去了。第二,你得把美的来历说清楚。也就是说,你不能光说美是客观的什么东西,还得说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就是美。如果认为美是主观的,这个问题也比较好解决。比如问一个丑小鸭为什么是美的,回答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对付。但要坚持客观美学,就很困难。
古希腊的客观美学家们倒不认为第一个问题是问题,因为他们都作了回答,比如美是数与数的和谐,美是合适,美是理念等等。问题是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为什么就是美呢?这就煞费了他们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进行了一番“科学”的努力。亚里士多德这个人我们知道啦,他是柏拉图的学生,正如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他的美学,无论方法和观点,都和柏拉图颇不相同。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冷静的唯智主义者。他的结论,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和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的经验主义者,因此他不相信柏拉图的“想当然”。他有他一整套的科学研究方法。什么方法呢?首先,他认为什么理念之类的东西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是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它们叫做“第一实体”。科学研究应该从这些“第一实体”出发,然后找出它们的原因,这样来构成整个宇宙的现实图像。应该说,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方法,确实还是蛮科学的。
那么,事物的原因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说,主要是两种。一个是质料因,一个是形式因。形式因当中,又包括致动因和目的因。就是这四个了。比方说,这里有一个矿泉水瓶子,是塑料做的。塑料,就是质料;瓶子,就是形式。形式显然比质料重要。因为我们并不管它叫塑料,而是管它叫瓶子,是不是?首先是瓶子,然后才是塑料瓶子,或者玻璃瓶子。所以,形式因,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积极的、能动的形式,才能导致动力,实现目的,规范质料。所以形式因最重要。
四 走向神学目的论(2)
形式也比质料高一等。比如砖头,是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形式。砖头高于泥巴,所以形式高于质料。但是,对于房子来说,砖头又是质料,房子才是形式。可见形式与质料,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序列之中。低级事物的形式是高级事物的质料,它们也都有更高一级的形式。这样一级一级地追问上去,就一定有一个最高的绝对形式。作为致动因,它是“第一推动力”;作为目的因,它是“终极目的”。它是一切形式的形式,一切动力的动力,一切目的的目的,而且它本身肯定是没有质料的,是一种“纯形式”。那么,它是什么?或者说,它应该是什么,只能是什么?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它就是神。
神是最高的形式,一切形式的形式,这就等于说,神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艺术不是别的,就是赋形式予质料。比如一团泥巴,本来是一钱不值的。可是被一个泥塑艺人捏了几下以后,就是个东西,可以卖几个钱了。如果是被艺术家捏了,就可以卖很多钱(笑),因为艺术家给了它形式,它变成了艺术品。可见,艺术就是赋形式予质料,并通过这形式,来实现人的目的。因此,但凡通过赋予形式来实现目的的活动,就都是艺术。这也是古希腊人的艺术观。在古希腊,不但雕塑、绘画是艺术,工艺、技巧是艺术,就连政治、法律也是艺术。后来,为了有所区别,就把雕塑、绘画、音乐等等叫做“美的艺术”,而把其他那些叫做“实用艺术”。
不过,再了不起的艺术家,也比不上神。因为神是一切形式的赋予者,神的目的是最高的目的。而且,神在实现他的目的的时候,做得非常完美。所以,神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宇宙万物都是神的艺术品,人则是这些艺术品当中最优秀的,是神最得意的作品。因为人和神一样,也能从事艺术创作。当然,人的艺术不能和神相比,但比起动物什么的来,水平还是高多了。因为人的艺术能够模仿神的艺术,也能够体现神的目的。神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和谐,就是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有机联系。这也就是美。
显然,美,就是神的目的,或者说,是实现了神的目的的东西。比方说,艺术品。又比方说,人。正因为它们实现了神的目的,才美,也才是艺术,是艺术品。神是客观的,神的目的也是客观的,所以美是客观的。
客观美学,是不是走向了神学目的论?
实际上,只要你把美界定为客观的,而且,你还想让你的理论彻底一点,不是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客观论,那么,你就只有两条路好走,──要么走向主观论,要么走向神学目的论,没有别的什么出路。为什么呢?因为如果美是主观的,那么,对于美,我们就可以进行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但是,如果你认定美是客观的,又要说清楚它是怎么回事,就非得做出科学解释不可。可惜科学并不万能。像幸福、自由、美这一类的东西,科学就解释不了。因为幸福、自由、美,既不能测量,又不能化验。你可以说一座山是高的(山高多少),一朵花是红的(波长多少),一只苹果是甜的(含糖多少),但你无法拿出数据来证明它们是美的。世界上没有什么美的原子、美的分子、美的细胞、美的度量衡,也没有什么幸福的分子,自由的分子。它们都不是科学所能解释的问题。
科学不行,哲学行不行?哲学当然行。幸福、自由、美,就是哲学问题。但是,你要说它们是客观的,同样得回答它们是客观的什么,这个客观的什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本来就在那里等等。比方说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美学的一个死结。说它是一个死结,是因为主张客观美学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然美怎么可能不是客观的。一位客观派美学家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在人类诞生之前,辉煌的太阳,灿烂的朝霞,明媚的春光,难道不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吗?我回答:太阳、朝霞、春光,确实客观地存在着。但它们是不是辉煌、灿烂、明媚,就不知道了。因为辉煌、灿烂、明媚,都是人的感受。自然界是无所谓辉煌不辉煌,灿烂不灿烂,明媚不明媚的。如果你认为自然界原本就有这种评价,你就得告诉我为什么它原本就有。同样,如果你坚持自然美是客观的,你就得回答,这个客观的自然美是怎样产生的,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不能说自然界本来就是美的。这等于没有回答问题。因为我们还可以说某个结论本来就是对的,某个事情本来就是好的,这就不要做任何研究了。只有在“文革”中人们才这样说话:“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一点道理都不讲(笑)。
我们不能这么讲话是不是?我们得讲出道理来是不是?可是,这个道理很不好讲。科学可以回答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的起源,却无法回答美的起源,无法回答为什么宇宙看上去是美的,地球看上去是美的,生命看上去是美的,人看上去是美的。你看,自然界确实很美,很和谐。天上有日月,地上有山川,清晨有绚丽的朝霞,夜间有皎洁的月光。白天过去是黑夜,冬天过去是春天,早晚晨昏,一年四季,各不相同。不但十分和谐,而且还不让你腻味(笑)。谁能安排得如此井井有条呢?──上帝!
所以莱布尼茨说,世界是一架和谐完美的钟表,上帝就是钟表匠。
只有上帝能安排呀,只有上帝能解释呀,只有上帝能帮客观美学的忙呀!唉,“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笑)。真的,我们不知道,自然界为什么有那么多那么神奇的美,不知道为什么东海有如鼓的浪声,庐山有如诗的柔情,不知道为什么“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同样,我也不知道,在客观美学的范围内,所有这些,如果不归结为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还有什么别的出路。
找不到出路,又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归到神的身上,那又怎么办呢?
大约也就只能走进死胡同了。
五 走进死胡同(1)
比如实验美学。
实验美学大约是客观美学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笑)。而且,他们和第一个“原始部落”,──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也是把美归结为事物之属性的。不过,他们比较“科学”。因为他们不瞎猜,他们做实验(笑)。具体的做法,是叫一些人到实验室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他们。为了保证实验不受外界干扰,也就是保证实验的客观性,我想这个实验室应该是比较封闭的,比较严肃的,没有七七八八的那些装饰品,像审讯室一样,只不过没有“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那条标语就是(大笑)。
实验美学家们把实验者叫进来,让他们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纯粹的图形和色块,比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直线、曲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也是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为如果那圆形是一个女孩的脸蛋,事情就不好说了是不是(笑)。如果是一个纯粹的椭圆形,男男女女去看,感觉就都很客观。实验美学家就把这些图形和色块给他们看,问他们哪个美哪个不美。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些数据。然后,取得分最高的为凭。请注意,是取得分最高的,不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大笑)。积累了一大堆数据以后,结论也就得出来了,比如椭圆形比圆美,最丑的是细长细长的长方形,黄金分割的比例最受欢迎等等。
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笑)。因为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椭圆形和长方形。所有的椭圆形和长方形都是具体的某一个东西。一个椭圆形的盘子也许是美的,一只椭圆形的甲鱼就未必美。发票上许多图章都是椭圆形的,怎么不美?相反,美国国旗上倒是有很多细长细长的长方形。按照他们的逻辑,岂非美国人都是“美盲”?
再说了,一个形状,一种颜色美不美,要看它用在何处,和谁搭配,怎样搭配。比如红配绿,是不好的。但“万绿丛中一点红”,却又很好。又比如,“红配蓝,狗都嫌”,但海上日出却又壮观。美,从来就不能孤立地存在。比如关羽的胡子是美的,美髯公嘛!武则天的眉毛也很美。骆宾王讨伐她的檄文里就说:“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可见武则天的眉毛也是很美的。但是你让他们两个换换(大笑)?
唉,实验美学忙活了半天,有什么用呢?顶多不过说明客观美学已经黔驴技穷罢了。
再来说说中国的客观美学派。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界的客观派人数是很多的。因为那时有个观念,就是认为主张美是客观的,是唯物主义,主张美是主观的,则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好人,唯心主义是坏人。大家都想做好人,所以大家都说美是客观的(笑)。
不过真正彻底的客观派,只有一个人,就是蔡仪先生。蔡仪先生这个人,我是很敬重的。我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个有资格被称为美学家的人。中国的美学家当中,有两个人我特别敬重,一个是蔡仪先生,还有一个是宗白华先生。宗先生的著述并不多,影响最大的《美学散步》是个论文集。而且,集子里面一些文章,严格说来还不算论文,只能算是散文、随笔、笔记。要是搁现在,也是个评不上职称的。可是宗先生真正把握了美学的精髓。他那本小册子,不说一句顶一万句,一百句是顶得到的。有人说,宗先生一句话,李泽厚拿去可以写一篇文章;李泽厚一篇文章,有的人可以拿去写一本书(大笑),这话不假。
五 走进死胡同(2)
蔡仪先生相反。蔡仪先生是正儿八经有著作的。这些著作,也都是自成体系逻辑严密的,是真正理论形态的东西。也就是说,蔡仪先生有自己的美学观点,不是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不是强词夺理;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是东拉西扯。这在中国都不容易。
更不容易的是,蔡仪先生的理论是彻底的。说他彻底,是因为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