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这样,与现代世界各国纸币发行制度最相似的纸币制度建立起来了。
一开始,为了在印钞上“节省”,金朝的交钞印刷以大面额的居多,自然引起大钞贬值,北方人认死理,比较粗,觉得大面额的太多,于是拒收1贯以上的大钞。
大钞被拒收,金朝朝廷干脆大量增印小钞——看看政府这歪心操的!
大钞小钞忽然都多了起来,自然是物价飞涨,人们于是对小钞也开始拒收。
金朝统治者一看不行,干脆霸王硬上弓,下令严禁议论钞法,而且规定民间不管什么交易,超过1贯以上都必须用交钞,商旅携带现钱不能超过10贯……
大金朝崇尚武力,与周边的南宋、西夏、西辽和蒙古战争不断,为了筹措急剧上升的军费,把滥发交钞作为主要法宝——1210年,仅发军饷就运送交钞84车(这种货币单位!),导致交钞在市场上根本无法流通,形同废纸(“交钞之轻几于不能市易矣”)。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中都城(今北京)被蒙古人包围,金朝开始增发20~100贯的大额交钞,随后立即跟着再增发200~1000贯的大钞。
结果想都不用想了,每贯钞贬值到一钱,贬值率,物价飞涨,“死者不可胜数”。
贞祐三年,看交钞实在不能流通了,金朝朝廷宣布废止这种纸币,开始发行另外一种叫做“贞祐宝券”的纸币。
可这个“贞祐宝券”,由于政府发行量上仍然是丝毫不控制,不到1年就又再度贬值了,导致的结果是——“河北大饥,民相食”。
贞祐宝券及其五十贯、五贯的完整钞版'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1217年,看着铜钱上的那个“通宝”名称老百姓挺认可的,于是金朝赶紧发行“贞祐通宝”(是纸币,不是铜钱),规定1贯相当于白银1两。
老百姓一下子还真被糊弄住了,以为这和铜钱一样,也就用了几年。
可惜,过了5年之后,大金朝政府故伎重演,发行量剧增。
百姓就醒悟过来了——原来还是在耍我们啊?
立马,又是贬值。
1221年,看着前面的“贞祐通宝”都能糊弄老百姓好几年,金朝赶紧发行了“兴定宝泉”,但经历过上一次,这次老百姓学精了,到第二年这玩意就不能流通了。
金朝政府又试着改个名字,叫做“元光重宝钞”,但民间直接拒绝使用,朝廷企图再次来霸王硬上弓,强迫民众接受,但结果就是“市肆昼闭,商旅不行”。
大哥,我怕了你了,店铺关了,不做生意了,行不?
也就是说,到了大金朝最后十几年,经济体系和纸币信用已经完全崩溃,民间要么采用实物交易,要么使用白银,完全不用纸币了!
此后的大元朝,在钞票使用上,走得是和大金朝几乎一模一样的路子。
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人从部落时期一直到成吉思汗去世前夕,都没有钱币的概念,通常直接采用牲畜进行交易,实在要用到货币的时候就用金银、珠宝、人参、虎皮啥的。
后来窝阔台大汗攻灭金朝,哇,一下子发现了纸币这种好东东,也就也照猫画虎,学着金朝的样子,发行“交钞”,不过只是在特定的区域流通,有点像宋朝的交子纸币。
忽必烈当了大汗之后,开始发行通行全国的“中统元宝交钞”,随后又改改名为“中统元宝钞”,前一个以丝做本位,以锭为单位;后一个以铜钱为本位,以文和贯做单位。 。 想看书来
3。2古代中国钞票史(3)
在这两种钞发行之初,由于元朝刚刚建立,蒙古人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纸币发行有充足的金银做准备,一旦出现纸币贬值,政府立马用平准库里的白银收钞,所以开始的20年间,纸币币值尚算稳定。
泱泱大国的风度,让从穷乡僻壤的欧洲威尼斯过来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下子就看呆了,他简直像在看魔法。
“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纸以给赏用、购商物以及货物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大汗有许多这样的钱币,可以凭之买下世上所有的财富!”
他回到欧洲之后,告诉欧洲人中国使用纸做货币,大汗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欧洲人全部嘲笑他胡扯、开玩笑。
可不嘛,只有金银才是货币,谁会傻到接受纸片来做货币啊?!
马可波罗所不知道的是,大汗只不过是凭借武力强迫别人接受这些纸片的,大汗也不可能凭那些纸片买下世界上所有的财富——比方说到了马可。波罗自己所在的欧洲,这种纸片就没有什么用处,最多只不过是印着图画的废纸而已。
反正大元朝的纸币印刷起来又不费多少劲儿,忽必烈在赏赐大臣的时候可大方了,动辄手一挥就是10万锭、20万锭。
至于这些钱是不是会引起通货膨胀——当皇帝,要的就是一个“爽”字,我只管赏赐,哪管得了什么贬值不贬值的!
1280年以后,回纥人阿合马成了大元帝国的财政部长,他打着“将元大都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金融中心”这样的口号,将各个地方原来用于平抑钞价的金银全部运往大都城(今北京),力图把全国所有的财富都集中于首都。
在阿合马的主政下,纸币再也不能兑换金银,而且发行额也猛增至218万锭,是1260年的30倍。
纸币滥发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立即随之而来,物价很快就暴涨10倍。
民怨沸腾之下,阿合马部长被一个侠客用大铁锤击碎了脑袋(不是小说,是历史记载!)。
明摆着中统钞已经大大贬值,骗不了人了,于是在1287年,忽必烈重新发行了另外一种叫做“至元通行宝钞”的纸币,规定至元钞1贯等于中统钞5贯。
在元朝不到100年的统治历史里,至元钞使用时间超过60年,是元朝最重要的货币。
大元朝的中通元宝交钞和后来的至元通行宝钞'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为了“又快又好”地把大元朝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大金朝一样,大元朝朝廷对人民的掠夺有点狠,政府印刷至元钞的时候,大钞太多,小钞不足,民间不得不用茶帖、面帖、竹牌、酒牌等充当小钞,还有干脆用油漆的小木片当做小钞。
元朝中期以后,政府和官僚系统越来越臃肿庞大,支出不断增加,蒙古统治者粗暴残忍,,对财富贪得无厌,恣意浪费,对王公贵族又大肆赏赐,即使把全国的财富都掠夺到了首都,国库还是开始空竭。
到了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当政之时,灾荒频发,加上蒙古统治者不晓得抚恤民心,导致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了镇压人民反抗,政府财政更加不够用了,不得不一次次求助于滥发纸币的“法宝”。
根据发行数量统计,到1329年,至元钞发行额度相比1287年增加了8倍左右,而物价则上涨了10倍,老百姓的财富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被政府给刮走了。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看到至元钞也开始急剧贬值,而镇压人民起义的军费又没有着落,元顺帝开始换个新花样,发行了“至正中统交钞”。
这个时候,元朝已经到了灭亡前夕,既然是因为军费没有着落才发行新纸币,可想而知至正钞会如何发行,大元朝的纸币印刷机那是全力开动、辛勤工作:
“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漫人间者无处无之……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
成车成船的运至正钞,那至正钞的币值可能高么,也难怪散落到地上人都懒得拾起,
至于价值嘛,十锭钞连一斗粟都买不到了!
可惜的是,穷乡僻壤过来的马可波罗先生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
急剧的货币贬值大大加重了人民的灾难,元帝国的所有民心、信用全部丧失,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和金王朝、宋王朝一样,元帝国也在纸币急剧贬值中亡了国。
元朝末年流行一首民谣:“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合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开合变钞祸根源”,人民群众的眼睛是何等雪亮啊!
。 想看书来
3。3五百年的轮回
因为亲眼目睹了大元朝因为纸币而亡国,大明朝建立之后,首任CEO朱元璋准备恢复使用铜钱,而且也真的铸造了很多铜钱,但铸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开采铜矿铸钱很麻烦,成本很高,想想人家大金朝、大元朝的纸币,不也用得挺溜的么,我为什么就不行?
我是全天下的老大,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于是,朱元璋就依葫芦画瓢,学着大元朝的样子颁布“钞法”,洪武七年(1374年)年设“宝钞提举司”,第二年就由中书省开始印造“大明宝钞”。
大明宝钞分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共六种面值,低于此面值的才用铜钱,但是禁止金银流通。
朱老大同时规定,宝钞一贯兑换白银一两——不过,民众只能用白银向政府兑换宝钞,但不能用宝钞向政府兑换白银。
哦,原来是只许老朱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
朱元璋从小只顾着放牛了,文化水平比较低,学宋、金、元学得不好,人家那些纸币在开始发行的时候,都是有担保的(不管是铁钱、铜钱或白银、丝绸),可老朱家的大明宝钞,啥担保也不设,只是强行规定人民必须使用——“凡商税课程,钱钞兼收,钱什三,钞什七”。
也就是说,所有纳税缴费,大明宝钞要占70%。
老百姓可没有印钞机,大明宝钞哪里来?
还不是得拿实物来找政府换!
更要命的是,前期的纸币还分界回收,老朱家的纸币,只投放、不回收……
想想看,这样的大明宝钞,不贬值才没有天理呢!
1375年印刷出来的大明宝钞,到了洪武23年(1390年),1贯就只值250文钱了,再到了洪武27年,只值160文了。
至于“昏烂”旧钞,购买力急剧更是下降,甚至形成了新钞购买力要超过旧钞1倍的情况,以至于后来没有人愿意要旧钞——至于留在老百姓手里那些昏烂旧钞,自然慢慢的就变成了粉末尘土,老百姓财富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没有了。
财富当然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被朱皇帝的政府给掠夺走了!
宝钞不断贬值,交易不便,于是大家就想法设法尽量使用铜钱,不愿意用那些纸片片,甚至把许多大额交易给化整为零,变成小额交易。
眼看着大明宝钞则要丧失信誉退出流通了(“物价涌贵,而钞法益坏不行”),朱老大一看势头不对,干脆下令连铜钱也禁止使用,“犯者以准奸恶论”,同时增印一些小面值的纸币,企图凭借禁令以及一贯的严酷刑法来强行使纸币流通。
钱币有自己的规律,可不是你说不贬值就不贬值的,没有支撑的纸币照样一路贬值。
到朱棣上台的永乐元年(1403年),一石米价格已经由1376年的宝钞1贯涨价到了宝钞10贯,也就是说,叫花子皇帝的大明宝钞已经贬值到原来的1/10了。
尽管中间折腾了好几次,但“大明宝钞”的前景却越来越惨淡,纸币的信誉明显一日不如一日,永乐皇帝之后的大明朝CEO们也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断的发布赋税折银上缴、罚金赎金折银折钱、官俸折银折钱等政策,到了“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是指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被蒙古的瓦剌部落打败,导致皇帝明英宗被俘的事件,这件事成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前夕,货币使用上已经形成了“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的格局。
“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朝人心惶惶,纸币信誉更是每况愈下,政府如果还是坚持使用纸币,激起民变,很可能像元朝一样,导致大明朝玩完,所以皇帝借坡下驴,干脆在1465年下诏“通钱法”:“凡征商税课程,钱钞中半兼收,每钞一贯折钱四文……”
注意后面那半句,要求钱和宝钞各收一半,但1贯钞到这时候就已经只能折算4文钱了,大明宝钞开始的时候1贯是代表1000文铜钱的,从朱皇帝1375设置大明宝钞到重新改用铜钱,90年时间,即使考虑到中间的升值过程,大明宝钞最终贬值为原来的1/250!
到了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纸币已经不能用作支付手段了。
官方文件确定用银子和铜钱做货币,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纸币基本走到了尽头。
就这样,从1025年到1567年,5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从发明纸币替代金属货币,到废弃纸币再度启用金属货币,走完了纸币的一个轮回。
由于小额支付用铜钱,大额支付用白银,用专业术语来说,相比于西方社会一直以来的金银复本位货币体系,中国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银铜复本位货币体系。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几十年之后,都已经想不起还曾经用纸这种玩意儿当过钱来用了。
正如我们今天的老百姓,在使用纸币几十年之后,似乎已经忘记我们在解放前,因为国民政府的法币和金圆券形同废纸,人民还在使用银元做货币呢。
不过,明朝朝廷并没有彻底废除纸币,只是不再强化纸币流通,但又不肯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了人的阑尾,附着在以银子和铜钱为主的货币体系上。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如果按照白银价格计算,宝钞贬值为原来的1/76000,如若按照米价计算,宝钞已经贬值到原来的1/30000。
后来,满洲人入主中原,建立大清朝,他们深刻汲取了蒙古人以及明朝发行纸币的教训,一直老老实实的使用银子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就是采用重量和成色来确定货币的价值,再也没有打过纸币的注意。
连钞票都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钞票贬值不贬值的说法了。
。。
3。4纸币与金本位(1)
相比中国人在钱方面的“聪明”,西方人就显得太过于“老实”了。
实际上,就在四川交子出现前后,11世纪西方也出现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票据,有了一部分纸币的功能;到了13~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国债、股票等“很现代”的金融产品在西方相继出现,商业信用票据使用在意大利的一些家族银行中也已经相当普遍。
只是,纸币依然迟迟难产。
17世纪是个金融创新辈出的时代。
作为阿姆斯特丹市议会批准成立的银行,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算作世界上第一家公共银行,有了市政府的支持,它所发行的商业票据信用极佳,自然更加接近纸币——这也正是约翰。劳在法国所实践的纸币灵感的来源。
实际上,就有一些经济学家将阿姆斯特丹银行所发行的弗洛林商业票据当做西方最早的纸币。
不过,关于西方纸币的产生,更加经典的说法是来自英国的金匠们。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王查理一世强行没收商人们的黄金,商人们只好把自己的黄金偷偷存放在金匠们的地窖里,金匠们则给商人们开出手写的收据。
为防止被国王发现,这些黄金收据没有署名是属于谁的,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而是直接采用这些收据进行交易,于是这些收据就成了纸币。
然而,由于没有政府的参与,截至此时,西方的“金匠券”最多也只不过和中国最早的民间交子券处于同一水平。
1694年,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成立,作为全世界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模仿金匠券,正式发行了纸币——西方真正的纸币由此诞生。
所以,虽然约翰。劳被西方人称为“纸币和通货膨胀他爹”,但西方最早的纸币并不是他的首创,而是应该归功于英格兰银行、瑞典央行或者阿姆斯特丹银行。
不过,截止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西方的纸币都是可以兑换确定数量的黄金或者白银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可兑现纸币(Redeemable Paper Money)”。
与可兑现纸币相对的,自然就有“不兑现纸币(Fiat money,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简称就是“法币”,这就是1935年到1948年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兑现纸币名称的由来。')”,约翰。劳在在法国开展“纸币实验”的后期,规定纸币不能兑换金银币,纸币就成了“不兑现纸币”。
从这个意义上说,约翰劳可以被准确的称为“法币之父”或者“不兑现纸币他爹”。
“天上掉馅饼的实验”在法国彻底失败以后,欧洲人算是领教了法币的威力,心存警惕之下,他们也不敢再玩弄这种玩意,但是交易中使用金银币又不是那么方便,于是他们就想出来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在纸币体系下实施所谓的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银本位(S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