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朝鲜战争备忘录-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恩来和工作人员师哲(兼翻译)10月8日从北京出发,乘飞机到莫斯科。借故不愿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也前往苏联养病。这时,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滨休假。10月10日,周恩来、*乘飞机到了风光秀丽的黑海之滨休养地会见了斯大林。
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斯大林最终答应先装备中国10个师,并同意空军进驻安东一带沿海大城市驻防,这个结果对中国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周恩来立即返回莫斯科,向毛泽东汇报了会谈情况。
当晚,劳累了一天的周恩来正准备就寝,突然接到了莫洛托夫的电话,他干巴巴地转达斯大林的通知:“苏联空军没准备好,要暂缓出动。”
周恩来震惊了,他反问莫洛托夫:苏联空军究竟何时能够出动?莫洛托夫含糊其辞:“苏联可以派遣空军到鸭绿江北岸的中国境内驻防,这没什么问题。但是,至少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无法进入朝鲜境内掩护志愿军作战。”
莫洛托夫的一番话让周恩来心潮起伏,无法入眠,他连夜将这一情况向毛泽东报告。
1950年10月12日,安东。
在安东“伪满八大景”之一的镇江山下一座日本人建造的洋房里,彭德怀接到了朝鲜内务相朴一禹带来的朝鲜战局最新情况,美军3个师、英军1个旅及南朝鲜军第1师已集结在汉城以北三八线上的开城、金化地区做进攻平壤的准备,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已经万分危急!
朴一禹还谈到,东部战线南朝鲜军主力2个师已到达元山,另有3个师正向元山附近地区集中。美第8集团军3个师在大田、水原地区正推备北进。金日成首相指挥的朝鲜尚能战斗的部队仍在三八线坚持抗敌,南部人民军撤至三八线以北的有5万人,其余大部分还滞留在南朝鲜。
朴一禹最后诚恳地表示:“形势万分危急,我再次代表金日成首相和朝鲜党中央,请求中国党中央尽快出兵支援。”彭总当即答应立即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
听完朴一禹的情况介绍后,彭德怀立即召集邓华、洪学智等13兵团的领导开会对志愿军入朝后的部署重新进行了研究。
就在彭德怀加紧准备入朝作战之时,一封电报让他感到既突然,又迷惑不解。这封内容是:
彭高、邓洪韩解:
(一)10月9日命令暂不执行,13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毛泽东10月12日彭德怀看着电报,神情表现很疑惑,但他什么也没说,脑筋里紧张地思考着。13兵团的领导焦虑地对彭德怀说:“兵贵神速,十万火急!我们再晚几天入朝,人民军更难有组织地撤退,过江后我们何来立足之地?也不知又有什么重大情况发生。”
彭德怀沉默不答,晚上也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晨他即乘飞机回北京了。
1950年10月11日深夜,毛泽东接到周总理报告后,对苏联不为中国入朝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不得不召*议再度慎重考虑出兵援朝的问题。
由于苏联的临阵退缩,毛泽东再次陷入了痛苦的决策和抉择。对于抗美援朝,毛泽东已经考虑到了最坏情况,即使与美军发生全面战争,也是以苏联联合出兵来考虑的,现在,苏联不派空军支援,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国要出兵,就得自己单干,同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军事强国直接较量!而且苏联军事装备也无法马上到来,我们出兵援朝,就得靠我们当年缴获国民党的日本侵略军的三八大盖枪加炒面袋,去同拥有现代飞机大炮坦克的机械化部队作战,美军占有制空权、制海权,依仗空中优势,对我志愿军会造成多么大的困难啊!
毛泽东出兵的决心一旦定下,是绝对不会动摇的。但是为了对前线千万将士的生命负责,他必须就新出现的情况和前线司令员以及政治局同志再次进行商议。
沧海横流,方知英雄本色,就在这一波三折中,毛泽东及其他新中国领导人最终敲定了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决策。
彭德怀火速回到北京来见毛泽东,毛泽东已连续几天没有睡觉了,他穿着宽大的睡衣,正在丰泽园北房的卧室里来回走动,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见到彭总,他便把发生的意外情况告诉彭总。彭总也向毛泽东汇报了朝鲜最新动态。他说:
“昨天朴一禹同志到安东向我们介绍最新战况。敌人推进速度很快,我们原来设想在元山至边境以北地区建立防线已来不及。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危在旦夕。朴一禹再次代表金日成首相和朝鲜党中央请求我党中央尽快出兵支援。”
“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世世代代友好,怎么能见死不救呢?”毛泽东坚定地回答。
当天,毛泽东主席同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高岗再次进行研究,对苏出动空军掩护我军不抱什么希望了。毛泽东经与彭总等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商量后,毅然决然地最后作出了历史性的决策:不管有没有苏联空军支援,我们仍按原定计划出兵援朝。
10月12日,远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得到毛泽东如下指示:
“与高岗、彭德怀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周恩来收到电文,感到振奋和鼓舞,他早已估计到,毛泽东决不会因为苏联改变主意而随之改变自己的决心。当斯大林听说中国已决定出兵后,据说潸然泪下。他当然清楚,中国人这么做,将会付出多大的牺牲……
中美云山大碰撞(1)
彭德怀的指挥部深入敌后,同南朝鲜第6师擦肩而过。骄矜的麦克阿瑟分兵冒进,一心“饮马鸭绿江”。马歇尔无奈地说:“我们以为一切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而对方却什么都知道。”敌变我变,志愿军抓住战机先打南朝鲜军,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云山初战,中美首次交锋,“开国元勋师”吃了败仗,美军仓惶后撤。麦克阿瑟下达荒唐的命令,轰炸鸭绿江桥梁的“朝鲜一端”。
彭德怀深入敌后1950年10月11日,安东。
这是一个深秋的凌晨,鸭绿江水仍像往常一样流淌,但已孕育着无法遏制的躁动。两岸的秋景依旧美丽,层林尽染,遍地金黄,秋意已渐浓,北方严酷的冬天也不远了。刚下飞机的彭德怀,顾不上休息,即由40军军长温玉成陪同,视察部队战备情况。
吉普车在黎明的微光中沿着鸭绿江行驶着,不断的颠簸,使多天没有好好休息的彭德怀更加疲惫了,他揉着太阳穴,无心欣赏江边的美景,只嗅到了空气中的硝烟味。脑海中紧张地思索着出兵前后的部署。
在路过鸭绿江大桥北侧时,彭德怀锐利的目光深深地投向了这座飞江而过连结中朝两国的大铁桥,在曙光中,它黑黝黝的身影显得异常高大,看来,志愿军过江就要全靠它了。回到40军作战室,彭德怀想起离京时军委的交待:“计划两个军作一梯队过江,顶住敌人后,再出两个军。”然而,要是大桥被炸,那后续部队怎么能及时过江呢?优势兵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把参战部队都集结于鸭绿江南岸,改变原定先过去2个军的计划。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事不宜迟,彭德怀立即挥毫起草向毛泽东请示的电报:
毛主席:
原拟先出动两个军,两个炮兵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毁,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全部集结江南,改变计划,以利歼敌。
彭德怀:30北京,中南海。
毛泽东正在被斯大林出尔反尔,不派空军支援中国出兵朝鲜而困扰,他在想:
“中朝边界由一条江面约一公里的鸭绿江相隔。来往交通全靠安东至新义州大铁桥和冬季江面上的浮冰层。如果敌人仰仗空中优势,严密封锁江面,敌军的15个现代化步兵师和两个旅,23万重兵快速向鸭绿江推进,我们出国首批参战部队的困难将是很大的,二个军不足以打歼灭战。必须打赢首战,首批参战部队必须全部过江……”
墙上挂的地图标明,此时,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尚被割断在朝鲜南部,正向三八线以北转移;朝鲜劳动党和政府为了保存力量,正组织党政机关和部队向新义州、江界方向实施战略退却,并将临时首都迁至江界。
此时,侵朝“联合国”军总兵力己达42万人,拥有飞机1;100余架,各型军舰300余艘。其中美军3个军6个师,李承晚军9个师,共15个师,还有英国、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军队,共23万余人。在麦克阿瑟统帅下,“联合国军”气焰异常嚣张,毫无顾忌地以师甚至以团或营为单位,分路向朝中边境高速推进。朝鲜战局呈现异常紧张状态。
“……以利歼敌。”毛泽东念完彭德怀的电报,脸上露出微笑。英雄所见略同,他连连赞扬彭德怀把参战的12个师全部集结鸭绿江南的主张。
毛泽东即刻召集朱德、聂荣臻商议,并将彭德怀的电报交他们传阅。毛泽东说:“军委原拟先出两个军的意图,主要考虑能否在朝鲜站得稳脚。德怀同志是考虑在运动中以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打击敌人疯狂气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只要能隐蔽得好,先发制人,打他个突然,是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才是保存自己最好的手段。请你们发表意见。”
中美云山大碰撞(2)
朱老总、聂荣臻完全赞同:“彭总这招棋高明。”
于是,毛泽东大笔一挥:“同意”。就这样,前后三个多小时,作出了将12个师,26万多人马全部集结鸭绿江南岸的果断决定、把战略决策“先站稳脚”改变为在“运动中歼敌”,从而奠定了志愿军入朝旗开得胜的基础,也为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掘好了坟墓。
万事俱备。18日当晚21时,毛泽东电令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等:
“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10月19日,边城安东已经充满了紧张的战争气氛。大马路上各式各样的车辆在匆忙地奔驰着,神色惶惶的市民们在往市北郊区疏散。盘旋在鸭绿江对岸上空的美军野马式飞机,经常低飞几乎掠动江边树梢,肆无忌惮地对江对面的新义州进行狂轰滥炸。燃烧在朝鲜国土上的大火,映红了鸭绿江的流水,浓烟弥漫了鸭绿江的上空,遮天的灰烬,飘落在安东的街市上,飘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苍茫的暮色里,志愿军从驻地向江边集结。一支支部队行进在安东的大街上。夜渐渐沉下来,城市实行着灯火管制,街道上黑洞洞的,使人越发感受到战争空气的重压。部队源源不绝地开过来了,整理好队伍开始过江,像一道铁流似的涌上鸭绿江大桥。在这和祖国告别的一刹那间,战士们都雄赳赳、气昂昂、精神百倍地跨过了江桥。此刻,有的战士在数着这座桥有多少步长,一千五百步——中国到朝鲜不过一千五百步的距离。
历史会记住这一刻。10月19日黄昏,新中国的第一次出兵,没有欢送的锣鼓,没有激昂的号角。在稠密的充满寒意的冷雨中,在低沉逼人的浓云下,在萧瑟的秋风里,26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郎,包括40、39、42、38军和3个炮兵师,分别同时开始在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三个鸭绿江渡口,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
抗美援朝的大幕就此揭开。就在这一天,平壤陷落。
在此之前,作为入朝大军的最高统帅,彭德怀已经率领他的指挥部第一个进入朝鲜!
是什么让彭德怀冒着巨大的风险提前单独入朝?原来朝鲜外相朴一禹得知彭德怀从北京回到安东后,就仓促赶来同彭德怀见面。在会谈中,彭德怀了解到,最近两天,战局变得对朝鲜人民军更加不利了。麦克阿瑟改变了原定美第8集团军和美第10军在平壤——元山蜂腰部汇合的计划,命令这两支部队继续疾进,直到鸭绿江边。在“联合国”军强攻下,平壤的陷落,也就是一两天的事了。朝鲜党和政府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正在组织党政机关和部队向新义州、江界方向实施战略退却,并已将临时首都移到了江界。朴一禹还转告彭德怀,金首相请彭总司令赶快入朝,共商抗美大计。
彭德怀略作思索,立即决定自己马上入朝,并委托邓华、洪学智等负责组织过江入朝事宜,并保持通信联系。然后,彭德怀一行坐一辆吉普车出发了,一起走的还有他从军委带来的通讯处长崔伦、秘书杨凤安和4个警卫员,崔伦坐着卡车跟在后面,车上还有部电台。
彭德怀过江后不久,晚饭后,邓华、洪学智、韩先楚便分头随部队出发了。由于驻地离鸭绿江桥很近,吉普车没走几分钟便到了。这些高级将领们和其他志愿军将士一样,怀着依恋的心情,回头看了看夜色浓重的中国大地,然后迅速地驱车驰过了安东鸭绿江桥,入夜,满天飞霜,寒风萧瑟,遍地枯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美云山大碰撞(3)
朝鲜多山,志愿军一入朝境,汽车便拐上了山路。为了避免敌机发现轰炸,汽车行驶一律不准开大灯。盘山公路崎岖狭窄,路上还有步兵同行,尽管洪学智下令把吉普车的篷子卸了,把车前的挡风玻璃也卸了,能见度依然很低,汽车像一只只大蜗牛似的,在山道间缓缓地爬着。
此时,许多朝鲜人民军的官兵和朝鲜老百姓在往后撤。他们有的步行,有的坐着汽车,有的还赶着牛车,把本来就很窄的道路挤了个水泄不通。当时,洪学智等穿着朝鲜人民军的军装,他们还以为志愿军也是人民军呢,在路上同志愿军抢路争先走,毫不谦让。
洪学智的朝鲜联络员问他们:“多木(同志)哪边去?
他们回答都是一致的:”鸭绿江集合。“路上,不时响起嗡嗡的声音,几架美国飞机从天上一掠而过。有时还出现翻车事故。志愿军越往前走,遇到的朝鲜老百姓和撤退的人民军官兵越多,尽管穿着人民军的军服,但由于志愿军的武器同人民军不同(志愿军是美式的,是打蒋介石时缴获的),而且是大部队行动,一个劲儿地往前开,有的人已猜出了是中国军队。
有个朝鲜军官跑到洪学智的联络员跟前问:”你们是中国军队?“联络员:”是的。“问:”你们有飞机?“答:”没有。“问:”有大炮吗?“答:”不多……“朝鲜军官听了,都摇头说:”没有飞机大炮,要打美国鬼子,不行啊!“此时,慢慢下起了细雨。彭德怀的车通过了丹东至新义州的雄伟的大铁桥,正在等候的朴宪永告诉他们,已经与金首相联系上了。于是,朴宪永引路,彭德怀乘吉普车沿鸭绿江东进,崔伦带着电台在一辆卡车上紧跟,细雨这时变成小雪,天气也变得寒冷。两台小车速度加快,把那辆带电台的卡车远远抛在后面。
10月21日晨6时,彭德怀终于到达德川附近的大榆洞,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等进行了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会晤。
在晨晖中,彭德怀远远地就从车窗看到金日成魁梧的身影。下车后,他急步向前走,金日成首相也快步迎上,俩人紧紧地、长时间地拥抱在一起,像久别的老朋友重逢一样。
在简陋的会议室内,彭、金二人围着一张桌子坐下。墙上挂着一张朝鲜军用地图。上面标着红蓝两色表示战局情况和敌我兵力部署图。
彭德怀首先向金日成首相谈了中国领导人的战略方针和部署。金日成对毛泽东和*中央做的出兵决策表示非常感谢。他感动地对彭德怀说:”我们处在急难之时,真正理解、同情我们的是中国人民和毛泽东同志,真正敢于支援我们同最凶恶的军事强国战斗,反对侵略的是你们……“彭德怀说:”患难识朋友。“然后又谦逊地说:”你们的斗争不仅是为了自己,你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像好邻居那样,别人遭到欺辱,就应该挺身而出,驱赶豺狼。“接着,金日成介绍说当前仅仅有3个多师在手上,1个师在德川、宁边以北,1个师在肃川,1个坦克师在博川。还有1个工人团和1个坦克团在长津附近,隔在南边的部队正在逐渐地往北撤……彭德怀的心一沉,看来必须依靠过江的志愿军首批部队4个军20余万人,来对付美军气势汹汹的最后攻势。他与金日成首相又商量了关于组成朝中部队联合指挥的问题,确定志愿军司令部设在大榆洞。金日成同意派朴一禹为朝方全权代表,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同时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