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总统的岁月-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冯、段各自的军事力量,成为北洋集团中争权夺势的主要对手,双方都各有一帮狐群狗党,互相间各有自己的优势,直皖两系之争以及东北军阀张作霖的奉系,南方和西南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形成了军阀割据局面。1917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进行反段护法斗争。9月成立###政府,自任大元帅。
黎元洪在南方和西南各省的支持下,由副总统升任为###总统,国务院总理和陆军总长由北洋军阀集团段祺瑞占据。这时,由于段祺瑞撑握了军事实力,不把黎放在眼里,为此成为有名无实的总统。这样一来引起各派不满。
为了牵制段祺瑞的势力,国会的国民党各派组合,由孙洪伊提出了“以冯制段”的策略,推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从而来牵制段祺瑞。而黎元洪也想借助冯国璋来抗衡段祺瑞。冯国璋与段祺瑞明争暗斗,但都不是段的对手,但双方的军事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段祺瑞认为冯国璋离开军队的地盘到北京来做副总统,对自己来讲也是好事,因此同意冯国璋升任为副总统。
这样一来,推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已取得一致意见。在1916年10月30日,国会选举冯国璋为###副总统。但他接下了这个头衔,却留在自己的老巢南京,不去北京,守着自己的军队和地盘,等待新的时机,爬上总统的宝座。
黎段的参战问题之争,冯国璋主张在外交上持中立态度,反对对德绝交和对德宣战。段祺瑞为了争取北洋集团系统的支持,对冯国璋的立场是不可忽视的。1917年1月,段祺瑞派专人到南京向冯国璋解说,并请冯国璋进京商谈。
2月20日,冯国璋动身北上,一路上分别会见了倪嗣冲、张勋、张怀芝,在外交问题取得一致意见。22日晚,冯国璋到达北京,受到大总统黎元洪的盛大欢迎,黎元洪认为冯的意见与他相同,对他非常热情,请他下榻总统府当年冯任禁卫军时的司令部。
冯国璋、段祺瑞和王士珍都是北洋集团的主要人物,三人经过商谈,关于参战问题,冯国璋不表示坚决反对。3月4日,段祺瑞在国务会议通过了对德绝交案;次日,段祺瑞到总统府,要黎元洪在对德绝交案上盖印,黎却拒绝盖印,两人发生争执,段祺瑞一气之下,出走天津。
段祺瑞出走后,黎元洪便企图改组内阁,征求冯国璋、徐世昌、王士珍的意见。冯国璋则主张由段祺瑞复职,这一态度,使黎十分恼火。冯国璋虽然与段祺瑞争做北洋领袖,但不愿黎元洪这样外人坐收渔人之利,这是维护北洋集团的一个基本立场。与冯国璋立场相同的北洋各省长官员虽然对参战意见不一,但黎元洪逐走段祺瑞都看不下去,纷纷打电报向黎施加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黎元洪商定了段祺瑞复职的条件:一、内阁确定方针,总统不再加反对;二、内阁拟定的命令,总统不得拒盖印;三、内阁训示各驻外使节、督军、省长,总统不得干预。
这三项条件的承认,表明了黎元洪在“府院之争”中的暂时屈服,冯国璋便跑到天津劝说段祺瑞复职,段祺瑞见了这三项条件,心中不快顿时消失,便和冯一道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黎元洪在对德绝交案上盖印。参战问题初步解决后,冯国璋即返回南京。
对德绝交后,接着而来是参战问题,成为北京政坛斗争的焦点。当时反对参战的舆论极其强烈,北洋系统对参战不支持,因为怕损失自己的实力。为了达到参战的目的,段祺瑞借口召开国事会议为由,召集各省督军进京开会,解释其立场,对德宣战是“宣而不战”乃是一种外交政策,并不需要各省的兵作战,这样,原来反对参战的督军们便表示支持段祺瑞的意见。于是借督军团的力量,段祺瑞而向国会与黎元洪施加压力。
冯国璋没有去北京参加督军团会议,一方面他不愿去北京作政坛上的配角,另一方面,在对德政策上,他主张对德以绝交为限,关于对德宣战保留态度。
黎段之争引起的北京政局动荡,使清朝的余孽张勋有机可乘;在各省的督军脱离北京政府的情况下,手无实权的黎元洪呼救无门;可就在此时辫子军统帅张勋表示愿意调停,并在6月7日率领步、马、炮兵共十营约五千人及随员一百四十八人由徐州动身,8日行抵天津。
9日,张勋没有等待黎元洪回音,就派辫子军先头部队开到北京。在6月30日,江朝宗在张勋的威逼下,开了北京城门,辫子军一拥进了城。在7月1日发动了政变,把清朝第十代皇帝宣统扶上宝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升任代总统
四、升任代总统
冯国璋虽然是北洋的一员大将,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关系,对清室尚留有余地;袁世凯称帝时,又不愿向袁下跪。为此,袁派他带兵去打蔡锷,他就不听从命令了。1917年6月9日,张勋趁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后,邀集北方各代表到徐州开会。由张勋任主席,提出会议纲要十项,其重要的如:(1)尊重优待前清皇室各项条件。(2)保全大总统家属生命财产及身后一切荣誉。(3)绝对抵制迭次倡乱之一般暴烈分子,参与政权。(4)严整军备保卫各省区地方治安。(5)嗣后中央设有弊政,足为民害者,务当合力电争以尽忠告之义。(6)中央实行减政,固结团体,遇事筹商,对于国家前途,务取同一态度等。徐州会议虽未标明“复辟”问题,但仅从其会议纲要之第一项看来已有不忘清室之意。
冯国璋对清室保留余地,对清末权贵成立的宗社党活动,亦不过问,因此宗社党人潘博、胡嗣瑗等人乘机向张勋表示;冯国璋并不反对复辟。张勋为取得冯国璋不反对复辟的保证,便写信给冯,试探其对复辟的态度。但冯国璋对往来的信件不加思索,宗社党人便钻了空子,暗地里以冯国璋的名义复信给张勋,表示请张勋主持“对策”,自己愿意跟随其后。
张勋得到所谓冯国璋的“保证”,便放心大胆地搞复辟,没有想到冯国璋的“保证”是冒牌的,上了当。冯国璋在复辟的大事上并不含糊。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到南京,冯国璋立即与手下研究对策,决定采取坚决反对的立场。7月3日,冯国璋发表通电,指斥张勋,奉命入京,调停时局,忽以兵力包围清宫,副勒清帝,擅示复辟。表示“要誓扫妖氛,进行灭罚,刻日兴师问罪,殓此元凶。”在这里冯国璋只是对张厉声斥责,把复辟的罪名按到张勋头上,为清室开脱,说清室是受张勋所迫不得已出台,完全“洗刷”了清室一直蓄意复辟的行径。同时,冯国璋召集军事将领开会,准备###张勋。
7月4日,冯国璋与段祺瑞联名通电,列举张勋破坏民国八大罪行,宣布###。
辫子军总共六十营约计二万人马;但张勋在徐州动身时,只带五千人北上。当时北京城原有的驻军约计有四个师以上,一万多人。但在张勋的威胁下,北京军警官员一心都是保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因而助长了张勋的气馁,使他当上了北京城的主人。
7月2日段祺瑞接受了黎元洪关于内阁总理的任命后,即在当时晚9时同梁启超等一行抵马厂。3日上午8时,在第八师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公举段祺瑞为讨逆军总司令。同一天,段组成讨逆军总司令部,派段芝贵为西路讨逆军总司令,曹锟为东路军总司令。
讨逆军从7日开始向辫子军进攻到12日战争结束,一共不到六天的时间,就把辫子军打垮。北京城被讨逆军和近畿军四面包围。复辟派纷纷逃出北京;张勋也逃到荷兰大使馆躲了起来。12天的短命政权,就在人民反对和军事压力下告终。
8月1日,冯国璋带着随从及亲信卫队抵达北京,当天上午就到东厂胡同拜访黎,黎元洪也预先由法国医院回到和宅迎黎、侯,两人见面之下,冯假惺惺地表示要黎复位,黎则表示坚决拒绝,冯坐了半个钟头就走了。后来,黎元洪就通过同乡汤化龙的关系,得到冯国璋的帮助,于8月28日离开北京,到天津避居。
张勋“复辟”失败后,整个北京政府的政权落到北洋军阀手中,直系首领占据了大总统职位,皖系首脑段祺瑞同时恢复了国务总理的地位。他们共同把持着北京政府。
旧国会,在重新执政后的段祺瑞看来,对于为所欲为地进行卖国活动,多少是碍手碍脚的,因此,他不仅没有恢复旧国会,并要进而废置临时约法,另行召集新国会。这样就引起一部分被解散议员不满。他们联络了西南一些地方军阀起来反对,因此南方各省出现了与段祺瑞政权相对立的一种势力。孙中山是临时约法和国会制度的积极拥护者,他以###主义者的立场,竭力反对段祺瑞的伪共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军阀矛盾被迫下台
五、军阀矛盾被迫下台
护法战争开始后不到3个月,北京政府内部发生了分裂。北京政府原包括着直、皖两系的军阀势力。直、皖两系分裂的种子早就包含在北洋军阀集团内部,袁世凯死后,这种分裂日益表面化了。它具体表现在段祺瑞和冯国璋之间的分裂。在张勋复辟前,双方暂时的一致取得北京政府的政权,但在护法战争过程中,由于利害冲突(都想抢占地盘扩充势力),而有了和战之争的矛盾。段祺瑞主战,企图用武力统一以完成###统治;冯国璋主和,企图勾结西南亲英、美的军阀,以挤走亲日的段祺瑞。这种矛盾随着战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起来。
原来被段派到湖南去作战和抵御南军的范国璋和王汝贤,是属主和派的直系军阀。王汝贤本希望得到湖南督军的位置,但是段祺却委派他所亲信的皖系军阀傅良佐担任。因此范、王大表不满,而在战争上采取了消极态度。不久,在湖南和四川的北军都相继失败,范王等即在11月23日通电全国要求停战。这个通电立即得到直系军阀曹锟(直督)、王占元(鄂督)、陈光远(赣督)、李纯(苏督)等的响应。段祺瑞知道是冯国璋在幕后主持,即向冯国璋提出辞呈。22日段祺瑞即被免职。
冯国璋在段祺瑞去职后,即于12月25日正式发表弭战布告,表示愿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南问题,以实现其采用“和平”途径勾结西南军阀的方针。但是,冯国璋并没有“主和”的全部力量,因为段祺瑞还握有参战军和某些省区的武装实力。冯国璋的“主和”主张,遭到皖系军阀倪嗣冲和皖系有关系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等反对。
冯国璋不能解决内部的矛盾,又没有具体办法和西南“议和”,因此南北之间的内战依然继续进行。这样无异为皖系军阀的主战论制造了有力的事实根据;同时在皖系军阀的积极活动下,与皖系军阀同受日本豢养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便把自己的势力伸入关内来声援段祺瑞。因此,段祺瑞在1918年的3月,又重新坐上了国务总理的位子。正当此时,北洋军在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指挥下,在湖南长沙、衡山一带连续获胜,段祺瑞兴高采烈地预祝着自己“武力统一”的行动成功。但是,由于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一方面没有更大的力量继续打下去,一方面又不满于所获得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吴佩孚另外还有他的阴谋。于是在8月间,就由吴佩孚发起了一个“和平运动”通电请罢内战。
9月间是大总统任期将满应当改选的时候,段祺瑞事先早已作了不少的准备,他不仅在日本的支援下用参战的名义编练了参战军,而且也制造了一个以他手下一批政客所形成的安福派为主的国会。这两件法宝本可以把段祺瑞捧上大总统的宝座,但因其与直系军阀关系不够融合,对西南军事的失利,而最主要的是全国人民对其卖国罪行的反对,使他无法从“国会”中产生出来。冯国璋也因国会操纵在皖系手中而不可能产生。结果,被历来在北洋军阀集团中处于清客地位的老官僚徐世昌,获得了大总统的地位。冯、段二人同时去职。
冯国璋下台后,他一向善于敛财,经营活动大多集中在金融和地产上,在老家拥有良田千亩,在江苏南通与人合办盐垦公司,占田70万亩。1919年集资1000万元拟办开源实业公司,并先后开办兵工厂、铁矿和电灯公司。同时,念念不忘联络旧部筹建###。新任总统徐世昌为了满足冯国璋继续掌握军权的愿望,特准他节制两个师,军饷由冯国璋转发。此外,冯国璋保存了大批旧枪炮,准备将来使用。
1919年12月12日,与朋友会谈时,冯国璋突然发病,28日去世,享年61岁。国务会议决议花京钞58000元为冯国璋治丧。1920年2月21日灵枢归葬河间原籍,送葬的人都是亲朋故友,还不如1917年他的夫人去世时的排场。难怪有人说:“太太死了满街白,老爷死了无人理。”冯国璋的墓与常人不同,有国葬和家葬之分。国葬墓占地百亩,规模宏伟,有高大的神道碑、华表牌坊,都是汉白玉雕成,墓丘高10米、分三层,有帝王陵气概。墓内放有木棺一口,没有遗体,只有冯国璋绫布画像一幅。40多年后,人们才知道冯国璋的家人在举行国葬时,暗中举行了家葬,将尸体埋在村西的祖坟里。1966年,冯国璋家葬墓被堀,尸体被焚毁。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弃文就武出任新军参谋
1918年10月—1922年6月任###总统
一、弃文就武出任新军参谋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原籍直隶天津,1855年生于河南汲县,后又随家迁到开封城内居住。
1877年,河南遇上大旱灾,12月,袁保恒(袁世凯的堂叔)被派到河南帮办账务。袁保恒到开封上任时把袁世凯带了去。这时,徐世昌住在开封城内,并与袁世凯的住处很近,因此徐、袁两人经常在一起游玩,相处甚好。
1879年,袁世凯因无事可做,回到了家乡,他为了沽名钓誉,假冒斯文,附庸风雅,发起组织的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文社,邀请各地文人加入。此时河南淮宁县处馆的孝廉徐世昌前来登门拜访,他们一见如故,臭味相投,当即拜为把兄弟,袁并出资助徐前往北京应试,二人结下不解之缘。
1882年徐世昌中举人,1886年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1889年授职编修,兼充国史馆协修、英武殿协修。
1895年12月,清廷委任袁世凯负责督练新军。对新军的组建班底,在袁世凯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他首先从在朝鲜时的庆军中挑选一批老部下充当各级军官。但仅仅靠这些人还远远不够。于是又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中物色了一批人;物色到后,用官禄来笼络。另外,又请李鸿章把徐世昌调入新军担任参谋营务处总办。
在当时重文轻武的风气下,袁世凯为什么要请用徐世昌呢?徐世昌为什么又肯在一个翰林公屈就参谋营务处呢?;在袁来讲:主要是找一个得力的帮手,同时也是为徐着想。徐也认为,官虽居翰林院,名声好听,可是有资格的人太多,出缺机会很少,若按资排辈坐等,晋升遥遥无期,远不如改弦更张,投入新军屈就武职迅速。个人在翰院不过是个七品的穷官,俸银不多,生活清苦,曾几次活动外放,多弄些钱花。到新建陆军任职,既可增加收入,又能得到老朋友的帮助,将来名列前茅,遂降格相从。徐到职后,助袁办理一切,成为袁最得力的智囊军师,袁有事外出时代管理军队。
1894年,清政府###无能,导致甲午战争的失败;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又极大地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迫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变法,救亡图存。
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当时,康、梁维新派大声疾呼变法救亡,提出一系列新政建议。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一度被清朝公使诱捕。他脱险后,于1898年由伦敦到东京开辟新的革命阵地。但是附和他的人还是很少。同一时期,康有为在北京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更多的达官贵人参加了这些组织,他的门徒梁启超、麦孟华等在全国大城市创办学会、开办报馆,虽然也受到一些极端顽固派的“鸣鼓而攻”但是支持他们的上层社会人士越来越多。徐世昌这时也積极参加到康有为的维新运动中去。
光绪皇帝是1875年登基的。那个时候他年仅四岁,由嗣母西太后垂帘听政。直到1889年18岁时,西太后才把政权交还给他。但只是名义上的交还,事实上遇有大政和任免二品以上大官,还必须向她请示才能决定。光绪准备提拔君主立宪派为推行新政的骨干,又怕顽固守旧的嗣母不答应,所以初步只能做到提拔康有为党人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四人为四品京官。
徐世昌虽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和老朋友,但他的政见与袁有所不同;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