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战将王玄策-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得如此肯定的答复,这十来个僧人,顿时带着惊恐的心情,如鸟兽一般散去……而这个婆罗门教之僧人,此时也呆呆的望着这个东方的面孔,他会是谁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

第385章 王玄策感动异教僧 鸠摩师巧辩善恶论(上)() 
    看着遁逃的十个个衣衫褴褛之僧人,王玄策也示意周曾等人收起宝剑。而这个被打的鼻青脸肿的婆罗门教僧人,此刻也强撑着身体站了起来,一个踉跄没站稳,就惹得王玄策赶忙伸手扶了他一下。王玄策随即将他扶到了一块松软的草皮之上,示意周曾快拿出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药。

    只见这婆罗门教僧人,在这松软的草皮之上安坐下来之后,强忍着疼痛对王玄策深深的施了一礼到:“小僧感谢王长史相救”

    “法师不必多礼”王玄策接着这周曾递过来的跌打损伤药之后,就细细的将这些药粉涂抹在已经沁出血渍的地方,接着又拿过来陈茂材递过来水,示意他暂时喝一些,润润嗓子,缓上一缓。

    这婆罗门教僧人,在王玄策等人将他救下的那一刻,已经对他们萌生出了甚多的好感,当看到他们对自己又是如此的贴心之时,不由得又增加了甚多感激的念头。于是接过水壶之后,又一次连连表示谢意。

    虽说刚才那些佛教之僧人下手太重,将这婆罗门教之僧人打的有点猛,但这仅仅都只是一些皮外伤,所以,随着他闭目养神的进行,精神也渐渐的趋于清醒。

    至此时,王玄策才细细的打量起这个僧人,一根颇有年头的紫檀木节仗,勃颈上也挂着一串泛着光亮的菩提子念珠,虽说赤这脚,但是依旧能够看得出来,他衣着的得体与干净。细细的看着他的面容,也很是和善,和先前见过的良善之婆罗门教之宗长没有太大之差别,不过唯一差别的则是年纪倒是小了不少,看样子也只有三十来岁。

    正在这王玄策琢磨这此人来历之时。随着他精神的好转,神志的清醒,但见他已经缓过了劲儿,缓缓睁开了眼睛,依旧诚恳的感激道:“多谢王长史刚才的搭救,这实在是小僧的福分,如若没有你们实在是不敢想象”

    说着就要长施一礼。结果被王玄策赶忙拉住了,随即他也席地坐在这片柔软的草坪之上。温婉的说道:“法师不必多礼,不知法师为何会被这帮僧人围攻呢?”

    “唉,实不相瞒,这都是小僧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恩恩怨怨呀?”只见这婆罗门教僧人随手理了理衣服,长叹了一口气对他们说道。

    “噢,大师这话该从何处说起,我等也在这五印度呆了甚长的时间,素闻这婆罗门教僧人严守宗教之教义,很少与人结怨。特别是与这佛教教徒,两派之间除了这辩经之外也没有太多的交际。看法师这身装扮,也不像是一坏人……”王玄策这话越说,约让自己不敢往下想去,因为当他说道这辩经,与结怨之时,顿时就想到了一个人,就是那鸠摩利罗。根据这一路走来,不少高僧的形容,再加上刚才细细的一番打量,瞬间让他明白,这人很可能正是这鸠摩利罗。顿时大吃一惊道:“莫非你就是这辨倒佛教各大寺院的婆罗门僧人……”

    只见这僧人,还没等王玄策说完,随即再次双手合十施了一礼到:“小僧,正是婆罗门教弥曼差派的宗长鸠摩利罗”。

    听闻他肯定的答复,不仅王玄策大吃一惊。正在这一旁收拾东西的周陈二人也是微微一愣。但见这周曾随即拿着刚才给马刷毛的鬃毛刷,就走了过来,指着这鸠摩利罗,鄙夷的对他说道:“呀哈,还真是冤家路窄呀,不曾想我们竟然救了一个将佛教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的坏人。”说着又怒目而视这鸠摩利罗,抬起了脚,准备狠狠的揣上他几脚,以解心头之恨。

    可是当他刚把脚高高的抬起,准备落向这鸠摩利罗身上之时,就被王玄策随手给捏住了,随着他往前一送,这周曾因为这重心不稳,就一个踉跄,倒在了他们跟前。

    但听着王玄策这样说道:“大师面前不可造次”。于是,这周曾只能无奈的从地上爬了起来,拍了拍沾染上的青草,很不服气的瞪了他们一眼。

    而这陈茂材在刚才的那个过程之中,他很想,这周曾可以教训一番这个鸠摩利罗,看看这所谓的大师是如何的反应。因此既没有阻拦,更没有言语,只是静静的旁观。而王玄策,早已感觉到此人的很不一般,再加上听闻他正是这鸠摩利罗之时,于是这种与他畅谈一番的念头,又一次涌上了心头,故而当看到周曾这样无礼的时候,随即就出手阻止了他。

    这鸠摩利罗,早都听闻这玄奘法师自归唐以后,佛教在这中华大地,开枝散叶,日渐兴盛,而王玄策等人又从大唐而来,自然是信奉佛教,对着佛罗门教也就不存在这番信奉之理。在加上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当在自己说出身份之后,看到周曾如此之一幕,他也明了,这也是在清理之中;况且刚才自己的性命也是他们搭救下来的,因此此时,他也不准备还手与辩解,就缓缓的又一次闭上了眼睛,准备坦然的受之,让他们好好的出这一口恶气。可惜事情就这样被王玄策给阻止了。

    所以,看他感觉到王玄策又一次阻拦了,面对自己的危险之时,这鸠摩利罗不由自主的对王玄策的感激之情,又增加了一分。脑海这么一闪,就对他们说道:“各派有各派的教义,各教也有各教之法门,如若你们还感觉小僧能够阐述出一些道理,我恳请你们可以坐下来,静静的听我讲述一些这件事情的缘由。”

    听得他的这番话语,王玄策随即示意陈茂材等人坐下来。虽说周曾有很多的不愿意,但是依旧在陈茂材的劝说下,与他席地而坐在这鸠摩利罗的旁边,而小六等大唐使节也都随着他们的脚步,围坐在他们的周围。

    只听这鸠摩利罗理了理精神,率先说道的则是这善恶问题:“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良善之心,不仅仅在我们印度,并且在你们大唐的所有宗教也是这样教化百姓的。可是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不仅在你们信奉的佛教、道教、儒教,并且在我们的婆罗门教,面对着善恶的概念都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本章完)

第386章 王玄策感动异教僧 鸠摩师巧辩善恶论(下)() 
    待其话音刚落,就见这周曾不忿的说道:“做好事,就是善,做坏事,就是恶,这有什么不好分辨的呢?”

    “这句话,这个理论很对。可是什么又是好事,什么又是坏事呢?”但见这鸠摩利罗面带笑意的,反问周曾到。

    “好事,就是人们所公认的,感觉好的事情;坏事,就是人们公认的感觉坏的事情。”周曾稍稍的思索了一番之后,就回答到。

    “这句话也很是在理,可是这个公认是个多大的概念呢?比方说你干了一件这样的事情,背起了一个即将淌水过河的老人,有五十个人说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可是有六十个人却说你做的这件事情是不对的,不对的理由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出现了一点闪失在河中滑倒,摔伤老人,他们担心你被这个老人讹上。那么这件事情,你们倒是来说说,是个好事,还是坏事呢?”鸠摩利罗,就用一个直白且浅显的问题,向他们发问道。

    这一问,顿时就将这众人给问了进去。只听这周曾这样回复到:“我不管,这件事情,如若是我,将这老人背过河去,我也不会想这么多,我感觉这就是一件好事。”

    听他这么一说,鸠摩利罗随即投去了赞同的微笑。接着他又将这头转向了陈茂材道:“你应该就是陈将军吧,当年在这乾陀卫江,用这不要命的战法,一战而击溃这阿尔米塔,也是勇猛的紧呀。”

    “大师过奖了,这都是当时使命的使然”陈茂材颇为有礼的回复到。

    看着他如此的谦虚,只听这鸠摩利罗又这样问道:“既如此,那你也来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在这陈茂材的意识之中,鸠摩利罗的这番话语,丝毫没有任何的问题,如若救助了,老人没有任何问题,双方自然是皆大欢喜;如若救助了,在淌水过河的途中,万一一不小心滑倒,这时候摔伤了老人,这个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不由得也让他泛起了嘀咕。但见他也是略带迷糊的对鸠摩利罗回复到:“这件事情,我也一时拿捏不准,这到底是一件好的事情,还是一件坏的事情,不过正如刚才周曾所述的那样,如若遇到了,定会相救,而不会考虑那么多的问题。”

    听得他的这番答复,鸠摩利罗也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就将这目光投向了王玄策:“王长史,您也来说一说对此事的看法?”

    当听闻鸠摩利罗说出这番论断的时候,在王玄策的心中也不住的犯着嘀咕,如若从小范围看来,这件帮助老人的事情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将这问题给扩大化,再加入这种种的假设,这问题就变的严峻了起来,好事和坏事各占一半。因此就听他这样说道:“这件事情,我看应该分成两半来看,如若救助老人,将其平安的送过河去,那么就是好事一件;如若在送老人过河的过程之中,不慎滑倒,摔伤了老人,在老人并没有讹诈自己的情况之下,这也是好事一件;如若摔伤了老人,老人讹诈了自己,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坏事一件”。

    “哈哈,王长史,分析的甚为透彻”只听这鸠摩利罗大笑着对他们回复到。

    经过他的这一番询问,这三十来位大唐使节,有说这件事情是好的,有说这件事情不是好事的;原本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在他没有这番诉说之前,所有的大唐使团成员,自然也就不会想这么多,均感觉这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他的这番危险论断的讲述,顿时又不得不让他们再一次思索这个问题。于是,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

    “不知大师对这件事情作何看待?”王玄策也是带着一丝疑问向他问起。

    只听这鸠摩利罗稍稍的顿了一下神之后道:“这件事情,小僧也认为是一件好事,应该做。但是现实的生活之中,这一幕也时常让人遇到,有时候不仅搅乱了人们的生活,更将这思绪弄的乱七八糟;以至于,很多信众,就向我问起了这个问题的困惑。其实,这善与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心中。如若我们的心是善的,感觉应该帮上这么一下,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好事。如若我们仅仅就是一颗平常心,这时候也就没有了什么善恶之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展;再比如,如若我们在救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问题,老人的心是善的,他明白,我们是在帮助他,这种过错也是无心为之,不会讹诈我们,那么这件事情,仍旧是善的。但是如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这老人准备讹诈一番,那么这时候你的心是善的,而老人的心则是恶的。”

    听得他的这番有理有据的说明,不由得就让众人,对着善恶有了更深一点的了解:心对了,善就对了,心恶了,所有的善事自然也就变成了恶行。所以,做事,重在修心。

    看着众人也都不住的点了点头,再望望这周曾,此刻也投来的一些赞许的目光,于是,这鸠摩利罗又这样的对他们说道:“善与恶均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这颗心?像这婆罗门教,佛教,以及你们大唐的儒教,道教,也均在传递这修心的概念。当然,我们婆罗门教至如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是这所有宗教之中传承年代最为久远的。自然对这些问题,就看的明了,看的透彻。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告诫信众,教育信众,向着善的方显发展。”

    听得这鸠摩利罗如此之说。王玄策也很是赞同他的这番善恶论。虽说如此,但见他脑海这么一闪,眼珠子这么一转,就准备接着这个话题,考考这鸠摩利罗,对自己所思考之事的看法,于是就又向他问道:“大师年纪轻轻,就能够有如此的人生感悟,实在是大贤之人呀。听闻这善恶论,玄策也是感触颇深。这佛教在以前的那些时光,在咱们五印度大地可是兴盛的很呀,自从大师悟道以后,将这佛教这寺院辩论的毫无招架之力,玄策这一路走来,似乎感觉到在这婆罗门教之中大师就是一个大大的善人,可是在这不少佛教徒的眼中大师则俨然成了一个恶人,比方说刚才的那十来个僧人。不知大师对此事如何看待?”

    面对王玄策这番话语,这鸠摩利罗该怎么回复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

第387章 鸠摩师细解宗教史 唐使节再问疑惑点(上)()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有趣,在自己眼中是问题的问题,可能在别人的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在别人眼中是问题的问题,在自己眼中可能就不是问题。

    听闻这王玄策的这番诘问,但见这鸠摩利罗哈哈大笑道:“小僧所学的一切,源自于我婆罗门教之根本教义《吠陀经》,这本经书,犹如你们儒教之《论语》,道教之《道德经》,乃是我婆罗门教之根基,当然了,在我五印度起源的佛教也是将这本经书作为根本之教义。所以,我这毕生的感悟,均是根据这根本教义而来,实在是不足为奇。既然说到这两派之间的纷争,以及这善恶的成分。那我就来从头详细的给你们解说一番如何?”

    通过刚才的那一番论断,这众人基本也都对这鸠摩利罗坦然了不少,毕竟以前听了甚多佛教的高僧大德之论述,当这次听闻这鸠摩利罗,再次准备从这婆罗门教之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之时,他们也都自然乐于倾听一番。于是一个个支棱着耳朵,做好了倾听之准备。

    但听这鸠摩利罗这样说道:“我们五印度之宗教起源,犹如你们华夏大地之上的诸多神仙一般,也是起源于很久很久以前。至于有多少年了,不仅仅不曾有人知道,更不曾说的明白。但是在这两千二百多年以前,在我五印度大地之上,就有了这清晰的教义,并且出现了这本《吠陀经》,这本经书犹如你们古老的《易经》一般,充满了甚多的神秘之感。虽说如此,但是阐述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再后来,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我们的先民就在大概一千五百年前左右的时间,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婆罗门教。当然你们自然要问这种姓制度为何出现?”

    “对对,大师所言极是,在我华夏大地百姓没有这种等级的划分,向来流传的一句话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且这底层的百姓,也可以通过这奋斗,一步步走上这官宦贵族之位,比方说我自己,原本就是一普通的小老百姓,还是一孤儿,一步步走到这出使贵国使节的位置之上,所以到了咱们五印度之后,当发现这个问题之时,一直很是奇怪。”王玄策于是随着鸠摩利罗的话语向他解释到。

    随着王玄策的话语,周曾陈茂材等人也说出了自己平民之身份,不由得向鸠摩利罗投来了相同的疑问……

    于是,这鸠摩利罗就这样对他们解释到:“这件事情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五印度大地,不像你们华夏大地,向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有夏商周,更有这大秦,大汉,以至于现在你们的大隋,大唐,总之向来都是统一占据大多数时间。而在我五印度大地,算下来统一的时期也仅仅只有八百多年前的孔雀王朝,以及一百多年前的笈多帝国,对了还有这戒日王建立的曷利沙帝国。这三个大一统的时期,算下来,孔雀王朝仅仅只有136年,笈多帝国也只有180年,而这曷利沙帝国你们也知道只有这三十来年,这三个时期加起来也就三百来年,还不如你们一个大汉王朝统一的时间长;换言之,这众多的历史时期,我五印度自然就是一个分崩离析的过程。”

    听他这么一说,王玄策等人不住的点了点头,感觉的确是这么一个道理,松散的王朝,为了一统,为了生存,自然都应该有他独特的方法。想当年这华夏一统,不仅仅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人口发展过快,更重要的则是因为这炎黄二帝,让所有华夏之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概念,共同的根……

    随着这鸠摩利罗稍稍顿了一下神之后,接着又说道:“虽说大部分都是分散的时期,但是我五印度,有这一个本根的教义,就是这《吠陀经》因为所有的百姓,均认同这本经书的主旨思想,所以,当时的统治阶级,一方面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国家,同时也为了让百姓更加的安居乐业,就根据这创始的原人,引出了这四种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则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为何贱民要被派出在身体之外呢?”陈茂材不由得随口就发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