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养生就是养气血-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我们服务。见上页图。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问题总会层出不穷,而生活就是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要想一下子解决掉所有的问题,一劳永逸,是懒惰者的想法。经络就和生活一样,需要一条一条去疏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
五脏藏五神,吃饭就是给我们的“五脏神”祭献供品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黄帝内经?灵枢?本脏》
有一次参加一个学术座谈会,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有人起身说道:“谈了这么久,也该歇歇了,咱们找个地方祭祭五脏庙吧”。当时没听懂。后来才知道,当地方言喜欢把吃饭叫做“祭五脏庙”。这个词很新鲜,我反复咀嚼之下,不禁哑然失笑,中医很多深奥的东西被老百姓用通俗俚语说出来之后,便显得格外生动有趣起来。《灵枢?天年篇》当中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意思是说只有形神兼备时,“人”才能成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人。这里的形就是五脏:心、肝、肺、脾、肾,而神则是指五脏当中所藏的人的精神心理因素:神、魂、魄、意、志,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五志,也就是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物质基础,即精气,而精气是贮藏在五脏当中的。精气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所以,当人不吃饭,气血供给不足的时候,神就会离开自己的“宫殿”去“觅食”,神是五脏的主帅,它一旦离开,必然会引发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中国人一再强调“民以食为天”,吃饭就是在给我们的“五脏神”祭献贡品。五脏藏五神,心、肝、肺、脾、肾五脏当中分别藏有神、魂、魄、意、志五志。气血不足会导致“五脏神”出位,“五脏神”出位会表现在我们的性格上,如有的人经不起刺激,稍微刺激一下就怒不可遏,这样的人很明显是肝血阴虚,肝阳亢盛;而工作过于劳累的人,经常会感到腰酸耳鸣,记忆力下降,连思维都会迟钝很多,这往往是脾和肾的气血供养不足导致的……这在一方面提示我们,如果最近情绪和往常不一样的话,一定要及时反省一下,是不是对哪位“神”的照顾不到位,赶紧调整一下,好好去“祭拜”一下我们身体的“五神庙”,以求身体健康,生活平安。当然了,神是由五脏中的精气升华而来的,但不仅仅受气血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阅历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左右他的“神”。同样一件事情,在甲看来,无伤大雅,但在乙看来,却是气愤不止,这样也会伤害我们的五脏。见上图。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很强调修身养性,将其放在一个至高点上,《黄帝内经》中更是一开篇就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后面的文章当中也反复强调“神安则延寿,神去则形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思虑太多,那样会伤害身体,因为神虽然是在形的基础上产生,但对形有主宰作用。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真正保证身体健康,除了从饮食、运动等方面来保证气血供应,让“五脏神”不出位之外,也要在生活中多加修炼,提升自己的胸襟和气度,尽可能地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为小事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六淫伤形,七情伤神,神伤才是身体真正的克星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的开篇,黄帝就说“所有的针灸方法,都要以人的‘神’作为诊断的依据”。这里的“神”就是我们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对一个人的疾病治疗之前,先要了解他当下的精神状态,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大家可以想一想,治疗疾病都要以“神”为准则,那么预防疾病呢?在谈预防疾病之前,我们先要对疾病产生的原因有个大致的了解。稍微有点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医将致病因素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自然界的“六淫”;二是人内在产生的七情。说直白点,就是人栖身的两个大环境,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社会环境。“六淫”说的是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连小孩都知道,冷了要加衣服,下雨了要打伞,用这些方法来抵抗自然界的“六淫”。可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想到。我们每天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要面临各种不同的事情,这些事情和自然环境一样,会导致我们身体、心灵发生变化。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抵抗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喜怒哀乐,悲哀忧愁,不让它伤害我们的身体呢?我想很多人会奇怪或根本没有意识到精神、情绪上的东西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吧?这也难怪,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连身体的问题很多人都置之不理,谁又有工夫静下来听一听心灵的声音呢?不过,如果你真的关注身体,关注心灵,关心生活幸福与否,就静下来想想吧,因为社会因素,或者说“七情”对身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六淫”。后者伤害的只是我们的身体,而前者伤害的是我们的“神”。“神”在中医里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名词,说它藏在“心”里面,又说“脑是元神之府”。“脑”在奇恒之腑中居首位,而五脏当中以“心”为核心,“神”就藏在这样两个最重要的器官当中,指挥人的生命活动。可想而知,它的地位有多重要。中医最强调人所拥有的三宝就是“精气神”,这当中精是物质基础,气是人体与自然界沟通的一个“中介”,而神则是前面二者的升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还会详细介绍)。我们说养生,最终的目的就是养神,只要神养好了,不管身体、生活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况,我们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拥有无可匹敌的生命质量。见下图。身体只是一个载体,真正能够感受到幸福与否还得看心理是否健康。而我们看似不经意的喜怒哀乐伤害的就是我们的神,《黄帝内经》中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一个人如果心胸宽广,小事不放在心上,则情绪不会轻易受波动,这样一来,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充足,表现出来的感觉就是精神饱满,从内到外透出一种敏捷、健康的讯息;反过来,那些心胸狭窄,喜欢争名夺利的人,往往因为一些微小事情而引起情绪的变化,体内气血的循行方向很容易被打乱,气血一旦失调就会引发各种问题,给人的感觉是身体很虚,容易得病。科学家研究发现,性格内向更容易减弱人体的免疫力。这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就和上面一样,性格外向的人,有什么事都说出来了,不像性格内向的人,有事都憋在心里,导致肝郁,或者暗自悲伤,这种“内怜”的性格很伤神,容易导致体内气血凝滞而引发各种疾病。现在流行的“癌症性格”的人便是神伤的典型代表,这种人往往是先由于情绪压抑,伤了神,然后才一步一步耗气伤精,最后形成病理性的病变,一旦诊断出来往往就是比较严重的疾病。相比之下,六淫的伤害就小得多了,可能是上火、咳嗽、感受风寒等,只要我们加以注意,基本上不会出现严重的病变。所以中医说“心神乃形之大主”。一个身体出现问题的人,如果精神状态很好的话,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他的健康。否则的话,身体再健康,给我们的感觉也是无精打采,一副病恹恹的模样。这些就是“神伤”与“形伤”的区别,所以我们说,“形伤”事小,“神伤”才是真正致命的。一个人如果能够时时注意修炼自己的“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生活中所有的困难都能在一种理智而平静的状态下解决掉,这样的人生又何愁不幸福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心平气和病不欺——给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手足相连”调气法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
一位朋友给我发来邮件,说因为一些小事,跟父亲吵了一架,结果,老人家心绞痛发作,住进了医院。看着老人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的心里有说不出来的难受,求助于我,看中医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控制一下病情。看到这样的消息,我心里的平静顿时被打破了。对心血管疾病,西医说是因为老人年老体衰,血液循环不畅,所以血液中的很多垃圾沉淀下来,附着在血管壁上,堵塞了血管而导致心脏疾病。所以,他们借助药物和手术,来打通心血管,加强心脏供血。可惜,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稍不注意,便有可能旧病复发。而中医呢?中医讲究辨证,所有疾病都要根据病人具体的情况来治疗。对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我真有点黔驴技穷。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熬了一个通宵,我还是为朋友找到了一个辅助的治疗方法,在这里写出来,以供心血管疾病患“手足相连”调气法换上宽松的衣服,排空大小便,在床上或者沙发上坐下来(注意旁边不要有障碍物),挺胸收腹,背部挺立,深吸一口气。然后,两手握拳,用力向前交替出拳,左右手各3次。之后,左手撑腰,右手向上伸展,掌心向上做托举状,同时深呼吸2次,左右手交替做3次。恢复正常坐姿,两臂向前伸直,十指相扣,与胸齐平。抬起一条腿,脚掌踏于手中,向外伸展,同时深呼吸2次。然后换另一条腿,左右各做3次。者参考。这是一套操,我称之为“手足相连”调气法,具体做法见下图。“手足相连”调气法治疗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让血运行起来,不堆积杂物,气行血行。
要想血脉顺畅,最重要的是气运行通畅。可能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运动能够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呢?这得先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讲起。其实,中医没有心血管疾病一说,但有胸痹、心悸等疾病,症状和心血管疾病大同小异。在中医看来,引发这一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血淤。《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讲:“诸血者,皆属于心”。也就是说,所有的血液问题都由心脏来主持,血液的充足与否,血脉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心脏功能。如果营养不够,或者脾胃的消化能力不强,就会导致心血亏虚。现在物质条件这么丰富,这一问题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引发这一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血淤,也就是西医说的血液循环不畅。血淤的原因有两种,西医只说出了其中一种,也就是年老体衰,脏腑功能下降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这当然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一直以来都被忽略着,那就是人的情绪,情绪会诱发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字:气。气动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果人的情绪反应过度的话,就会影响体内“气”的正常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明确地说明了五脏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情绪反应过度,直接会伤害五脏六腑。心脏在这当中居领导地位,主全身的血脉,任何一个脏腑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心脏,忧思伤心,心气不足必然会导致血行缓慢,淤滞不前;忧虑会使得肝气郁结,气郁必然血淤……所以《黄帝内经》说:“故悲哀忧愁皆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彼此相生相克,相互影响。所以,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调气,让气能够井然有序地在体内循环,带动血液的流动,将体内的淤滞打通了,疾病就能够不药而愈。上面介绍的“手足相连”调气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有极好的调气作用。手足部位都是人体经络集中的地方,且与心脏距离遥远,四肢相连,对于增强心肺功能,效果很好。经常锻炼,不仅能够让手脚更加灵便,还能够让心情更加平静。朋友的老父亲出院以后,遵照我给的方法,每天早上起来,没有受到干扰时做一次;晚上睡觉之前,先静坐几分钟,将白天的事情过滤掉之后再做一次。据他说,不仅身体强壮了,而且睡觉也比以前香甜了很多。坚持这套运动,不要让心情大起大落,再加上合理的饮食,即使不能将疾病连根拔起,但带病生存,保证高质量的生活,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夏天,更要保证早睡早起,心情平静。午睡起来后不妨再做一遍,一天三次,让手足相连,阴阳相谐,血脉调和,将因为各种情绪打乱了的“气”调整过来,让它正常运行,排除体内淤血,将身体调整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身体好了,心情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生活自然能够和和美美。不过,如果是冬天的话,老年人就不要起得太早了。这个时候,如果睡不着的话,可以躺在床上,通过活动手指来强心健脑,防止胡思乱想的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气血循环。身体自然平躺在床上,左手握拳,将小指伸直,然后用力向掌心屈伸81次,两手交替进行三个来回。之所以运动小指头,是因为小指是手少阴心经循行的末端,刺激它,等于在帮助心脏运动,有很好的强心功效。《灵枢?本神论》中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之”。意思是说情绪不好会使气的流通受阻,出现气滞或气郁。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谁不是每天都在体验着这喜怒哀乐的波澜起伏?世事如麻,谁又能理得清、道得明个中滋味?小时候,为了父母而活;长大了,为了子女而活;如今老了,再不为自己活一回,这一生岂不怅惘?坐下来,做做“手足相连”调气操,扫除心里的烦忧,涤清血管的淤血,让新生的血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人生夫复何求?
失眠者的良方:“三合一”穴位按摩法,让心肾相交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
失眠的问题,拿到现在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哪个成年人没有几次失眠的经历呢?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了,偶尔一次的失眠不要紧,但若长期如此,一定要加以重视,否则的话影响工作不说,对身体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中医看来,养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就是:饮食和睡眠。说到失眠的原因,相信大家都明白,这和情绪的关系最大了。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第一次去面试、第一次约会……谁没有因之而在床上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体会?那种越想睡,越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却频繁醒来的滋味,想来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在所有和情绪有关的疾病当中,失眠可以算得上是发病率最高的,年纪越大,越容易失眠。虽然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但在中医看来,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心神不宁、心肾不交。失眠涉及众多的脏腑,如心、肝、脾、肺、肾等,但是终归到一点还是心,即与心神的安定与否直接相关。《黄帝内经》说:“心藏神”。《景岳全书?不寐》中则说:“盖寐本乎明,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意思是说心神安定,就能正常睡眠,否则就难以入睡。现在大家都知道一些治疗失眠的小办法,比如数羊,很多人都试过,一只羊、二只羊、三只羊……这样频繁地数个几百、上千只的时候,有的人数着数着就睡着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数羊的时候,人就不会胡思乱想,心中没有杂念,心神安定了,自然而然就能睡着了。而有的人数到上万只,却还是睡不着,眼睁睁地看着东方发白。这时候就得采取其他措施了,这里告诉大家一个“三合一”穴位按摩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这个方法更简便,且不需要辨证,因为经络穴位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按摩它可补可泻,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具体的方法如下。“三合一”穴位按摩法睡觉之前,洗个热水澡,换上宽松舒适的睡衣,然后再用热水泡脚20分钟,水要没过脚踝,旁边放一瓶热水,时时加温。在泡的同时,按摩脚底的涌泉穴,将五个脚趾头向下弯曲,脚板心会有一个凹陷的地方,那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涌泉穴,将食指弯曲,用食指关节部位在涌泉穴上按揉三四分钟;之后用同样的方法按揉太溪穴,太溪穴在脚内踝尖与脚后跟中间凹陷的地方。最后按摩失眠穴,失眠穴在脚后跟,将脚内、外踝画一条线,然后在脚底中间画一条线,两条线交叉的地方就是失眠穴。前两个穴都大有来头,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穴位,而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按摩它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补充肾气,推动肾水上行,与上面的心火相交,形成一种水升火降的局面。体内循环好了,心火降下来了,失眠的现象也会大为缓解。而失眠穴属于经外穴,历代医家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它对付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