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行为中的养生艺术-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呼吸:自然呼吸,最好采用自然腹式呼吸,完成一个动作一般用一次呼吸,即上升时吸,下降时呼,动作的快慢最好与呼吸速度一致,但不强求,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最初还是以轻松舒适为原则。
意念:主要意守的部位是会阴包括小腹处,次之劳宫,再次之是百会,有悬顶之感即可。同时动作的本身又是移动着的意守。多部位意守的目的是强调整体性。意想一种美的境界,如青春焕发或所经历过的某种使你心旷神怡的境界。但意想时不要刻意追求,仅是一种朦胧的梦幻状,时隐时现即可。否则就造成人为的杂念了。此时应是一种初级入静的状态。必要时可选用音乐帮助入静,同时有助于掌握动作的节奏。
训练时不宜过饱过饥,一般在清晨和晚饭后一个小时各练一次,如果能承受更大的运动量,尤其是用于减肥多练几次更好。但不可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就逐步增加运动量。
人体在运动着的空间里可以组合出许多动作,而动作的数量和复杂性与健身、健美的效果不一定在正比,只有当神经系统高度协调统一,动力来源于体内的真气,练功的姿式才能自然和谐,柔中带刚,收效明显。
母 体 艺 术 –…舞蹈
舞蹈产生于远古时代。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就已经有了最初的舞蹈形式。原始舞有着明显的健身及表达情感(自娱性)的作用。这种自娱性的舞蹈能使人肉体、情感、精神得到美的感受。在追求美的感觉中产生了舞蹈艺术。舞蹈的过程又是有形的歌,流动的画,因而舞蹈理论家认为舞蹈是多种艺术形成的母体艺术。
《世界舞蹈史》中对原始舞这样描写:“在舞蹈的沉迷中,人们跨过现实世界与另一世界的鸿沟,走向魔鬼、精灵的上帝的世界”。舞蹈的确使人陶醉欢愉,有时甚至具有达到忘我境地的特殊功能,使人在神秘中想象出仙佛与上帝的形象。所以原始舞本身具有宗教意义,是古人在宗教祭祀巫术活动中要用舞蹈“通神”、“娱神”的重要原因。古时武、舞不分,巫、医不分。巫师可谓技艺高超的舞蹈家。舞前在激情中其舞蹈的突发性(内气的发动)、失控性(如自发功的被动性),惊险性(如硬气功的特技),变幻莫测及强烈的表现力,使人惊异好奇,引起人们的神秘感,似乎巫师真的在与神鬼打交道。以舞蹈娱神、媚神,实际上起到了自娱和媚人的客观效果。致使巫舞能流传到今天。
中国舞蹈史有这样的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酷爱舞蹈,又善行气术”,如传统气功中的轻功,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晋朝女巫章丹、陈珠可称得上是出色的宗教杂技表演者。唐代舞蹈家杨玉环曾出家当过女道士,她舞蹈和弹奏琵琶的技艺之高超也是有记载可考的。埃及流传的东方舞,实际上也是一种气功;经过特殊的训练,舞蹈家的腹肌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力,有的舞蹈家腹部极度收缩,可以倒进一碗清水而不外流。这种“肌肉欢唱”的舞蹈,没有正规的程式,也不具情节,是一种即兴舞,演员除了肚皮功之外,还有甩头功;坐地柔术等绝顶杂技。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舞蹈是以人体美为表现形式,以表达内心情感为内容的艺术,这种表现的艺术自然不会超越生命活
太极图中,阴阳黑白两分,如二鱼首尾相逐,划分黑白的界线恰好是一条回旋宛转的S线,阴阳二鱼依附着S线对立呼应,冲和转化,很明显,敦煌壁画中飞天和华夏古代伎乐舞蹈之“线”的韵律模式正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用太极图表现较为明确的哲学观念是《周易》的精义所在。中国传统舞中戏曲身段正是符合了这种精神,体现出丹田是运动的意念中心,引领躯干之根,髋部在纵、横、深三个维度上循8形线顺序回旋运动,根一动,梢紧随,手、眼、身、法、步全身谐调,都始终有若干个8形运动在中间联络,8形也是两个相反的S组合而成。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地对立呼应,含蓄稳定,规整统一,神形兼备,神气相随,能作能唱。大凡从事戏曲艺术而功底深厚的艺术家舞台寿命较长,无疑是顺应生命规律,在从艺的同时起到了健身的作用。中国艺术家强调“内养”的最高层次便是“悟道”,“道”是用“心”视事,“道”的视点不是局限于视感官的,而是无所不在。舞蹈者应是用心去舞,使自身进入一种美的忘我境界之中,带领者观赏者也能进入这种信息场中,这才是 舞蹈艺术的力。那种强加于观众的表演方法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舞蹈从最初的自娱性,健身性开始,还将回到原来的形式,不过是高层次的返复。近年来美国著名的新锋派舞蹈表演家崔舍&;#8226;布朗发展了自己的放松技术和即兴舞方法,她的作品具有达成身心的相互作用和高度合一的功能及效果。放松技术与中国气功有相同之处,即兴舞应是气与情、气与力、气与息同时发生作用的过程。目前国内已有舞蹈理论家提出了跨学科的研究,如已出版了《生态环境与舞蹈》、《八卦舞谱》、《禹步新探》等著作。人们将运用阴阳行创作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解开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许多艺术之谜。
注:原载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华传统医学文库——气功大全》
1991年第六期《中国气功》
音乐与养生
音乐是自然之声与人类之声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形式。它以高度完美和谐的组合声音信号为特征,表达人类丰富而又深刻,复杂而又广博的心身至爱,音乐本身就是人类以音响艺术形式表现生命信息变化规律,表达自身情感和思维的作品,人类生命活动的信息密码就融于音乐之中。
分析音乐的结构特点:首先音乐的两大系统曲式,与乐思与人的形神相应。曲式的基本成分音调的本质是不同振动的频率的声信号形成的,音调依不同频度发生时就产生了节奏,而声调高低起伏、强度变化、节奏变化被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时,产生了旋律。音乐旋律中重复、级进,跳进,环绕,波浪等短周期变化规律,以及缓升缓降、速升缓降和速升速降等长周期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级水平与层次上的生理,心理,信息现象相应相似。直到今天无论是脑科学还是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都没有对人耳的音高识别机理给予充分的解释。我们可以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的主线,从以下三个环节了解音乐对人体的作用:
1 生理作用……人体组织结构,质量的信息活动频率不同对不同频率和音乐的声波是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是与相近频率的声波刺激发生响应,产生匹配吸收或共振效应。中国传统早就有五音对五脏的记载和论述。此外,中国传统养生术及某些宗教音乐或咒语中,都有利用不同声音振动五脏六腑,疗病祛病的实践活动。
音乐除主听道外,还存在由皮肤表面传导触、传导振动觉的神经末捎和经络穴位与人体的生理网络系统组成的“第二听道”,人类生命之初,第二听道可能对包括声信号在内的各种物理性刺激都有高度的应激性。出生后,主听道的优势发育,逐渐导致了这个“听道”功能的钝化,因此人们常忽略了对这个“通道”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说明这个“通道”功能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教育家海伦,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听力丧失后,仍能欣赏和指挥音乐演奏。
2 心理作用………音乐通过第一听道,直接对潜意识中枢的活动发生作用,引发明显的情感反应,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甚至形体动作。音乐对潜意识生理系统的信息整流作用,可以产生形神合一的促发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来说,音乐是一副心身调节的良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面对心身病日趋高发的局面,我们相信音乐人体学,音乐治疗学,是极有前途的领域,只要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这条主线,我们就能够把音乐与物理技术,音乐与心理学技术,音乐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和发展音乐身心的学,音乐物理治疗学,音乐养生学,音乐益智学等等让音乐为人类创造出美妙的人工生态,使生命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出非凡的、奇异的力量。
3.声音与气息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的活动,古代关于声音与气的专著《论声》日“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声,气大则声宏,气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重而圆畅也。神浊则气浊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故贵人之发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心气相通混然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由此说明丹田气是发声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即然声能反应人体五脏之气的活动,那么研究发声的方法对养生是有重要的意义。
1.佛家方法+莲花念诵,出声诵咒,两耳专注听其声,声音的大小仅 能自闻,诵时不急不缓,字句分明。
2.金刚念诵,诵时唇含而不动,舌尖动,不出声
3.唇吻念诵,两唇微动,半出声。
4.光明念诵,诵咒时,想从口中放出光明。
5.随息念诵,与呼吸出入,住,出相配合而诵咒。
6.声生念诵,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观想…莲花…莲花上观想一商法(白海螺),想此发出咒声,有如摇铃两耳专注的听其声。
7.真实念诵,诵咒时,心中思维“咒”的意义
8.心意念诵,默诵,不出声
4、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指一种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以帮助病人达到心理和躯体复康的古老疗法。在东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音乐与医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作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娱乐疗法之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归属于脾、肺、肝、心、肾五脏,指出五音对人体气机的升降、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有调节作用,历代养生学家如庄子、嵇康等都有抚琴辨律的心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幽忧者,即过度忧劳也。悠扬的琴韵竟然有如此效验的心身康复作用。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乐疗法的生动案例。
清代医家吴尚先说:“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从美育和教化的角度来看,音乐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的作用,对于校正人的异常行为等,有着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心身状态欣赏不同旋律的乐曲,不失为一剂养生保健的“文化处方。”“书画延年”的说法。
书画艺术与养生
书画艺术是一种非常高雅、洒脱的行为,由于是心感与手感的结合与生命科学紧密相联,中国画讲究整体画面的和谐,色彩、笔触的统一。书法讲究用笔的轻重、顿挫、快慢,而形成书法文化中的不同流派。如行书、草书、隶书等,中国书画中的空间、留白 、线条,就象生命中的各组织系统一定要平衡,轻重顿挫及快慢,如同生命中的动律,心跳和呼吸,有深有浅、有强有弱、有节奏。生命中的基因形态与太极曲线是一曲同工的生命线,其中,阴阳五行,精、气、神的变化规律正符合了养生的原则。
通常有功底的画家作画前会专注于美的意境,这种入境的状态是养心的过程,经过自我暗示,可以使大脑受到良性刺激,分泌人体生长调节素,有利于人体的免疫修复系统,全面的自我调节,当心静到极至时,就产生了气动,是养身的过程 ,画家挥笔作画或写字一气呵成。下笔就无法改变,不能填笔,形成中国书画的特点。这种行动是心与手高度协调统一的状态,促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这种过程有如:“气动功”或是高水平的太极拳,形成了一幅运动的书画。这种内外兼修、动静相间、身心统一的过程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的精华。
我国古代亦多有以书画健身强体的名家名言。苏东坡云:“笔砚纸墨皆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陆游有诗曰:“一笑玩笔砚,病体方知轻。”齐白石,这个世界级的书画大家,活了96岁,书法界号称“南仙北佛”的苏局仙活了108岁,孙墨佛活了100岁。以书画活动伴随终生的文人雅士,享年入九十岁的寿星是司空惯的。经常习书作画,就能有真乐,就能益寿延年。 txt小说上传分享
视觉艺术与养生
在我们的世界中美是无所不在的,要会用心观察,通过我们的双眼感受美的存在。
应学会欣赏书画、色彩、造型、空间布置等。例如,我们在观看一幅书法时,先不是看字体的流派风格,主要看字的排列,也就是章法,无论字体的大小怎么不同,纵形排列时字是直立的,行与行、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布局均匀,就说明书写的过程中人是处在一种意气力合成的入静状态,美在书写的过程,反之,书写时不专心,意气与力配合不好,都会出现接口、败笔,这就不是一幅好的作品。书法中笔墨的浓淡、疏密、虚实无一不体现阴阳和谐,总之要通过字感觉到书写者写字的过程。
观察画面和造型时,上下、左右、前后空间要有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不可以偏离一方,感观的平衡导致心里的平衡,间接地影响到生理,特别是色彩。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心情对色彩的偏爱有所不同。反过来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例如下面图表的显示:
颜色 感 觉 象征 颜色 感 觉 象征
红色系 火、热情、刺激 喜庆、博爱、危险 褐色系 幽静、寂寞、沉默 成熟、退休、稳定
黄色系 阳光、华贵、诱感 光明、权威、发展 白色系 光、活泼、朴素 纯洁、天真、博爱
橙色系 温暖、兴奋、华美 快乐、自由、威严 黑色系 黑暗、惊恐、阴郁 重坚、死亡、罪恶
绿色系 大自然、愉快、安静 草木、希望、公平 灰色系 安静、冷淡、谦让 朴素、平凡、稳健
紫色系 神秘、忧郁、情欲 高贵、不安、渴望
色彩的感觉,由于眼睛的错觉,不同的明度和纯度,色彩带给人不同的感觉:
1、色彩能给人感觉前进、后退——如高明度和纯度称为前进色,反之为后退色。
2、色彩能给人感觉冷、暖—如春夏秋冬四季色彩变化。
3、色彩能给人感觉重和轻—如同明度、同纯度的色相,暖色比冷色要轻;同纯度强的重,弱的轻。
4、色彩能给人感觉有面积大小—如明亮有面积大的感觉,反之。
5、色彩能给人质地感—如深暖有实感,浅淡色有柔滑感。
6、色彩能给人有声音感—如鲜明的色彩表示尖锐的音调,阴暗色表示低沉音调。
7、色彩能给人有安全感—如一张画面中,上半部是阴暗的色彩而下半部是明亮的色彩便构成上重下轻,有不安全感。此外,日常生活中,红橙等刺激性色彩表示警告和危险(如交通符号);绿色则有温和感,代表安全。
四季不同,冬季应是对比色,反差大的冷色调;春季偏暖色调;夏季应清淡凉爽,冷色调;秋季是热烈的暖色调。
个性不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有天生遗传的;也有后天的,脏腑失调可以用颜色调整达到养生的作用。
五行与脏腑和自然的分属关系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五行 脏 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音
春 东 风 生 青 酸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角
夏 南 暑 长 赤 苦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微
长夏 中 湿 化 黄 甘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宫
秋 西 燥 收 白 辛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商
冬 北 寒 藏 黑 咸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手工艺与养生
一双神奇的手是人的重要体形结构和感觉器官,俗话说“十指连心”,具有科学道理,祖国医学中经络理论表示:手三阴和手三阳的经气运行都流注于手指尖“井穴”;人体全息学说表明: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病理信息都能通过手反映出来,传统医学中有观手诊病的方法。外界信息也可以通过手传到体内,手的五指通过触摸,在手心的“劳宫穴”处形成综合性的感觉后,传入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劳宫”是人体对外开放的主要穴位之 ,所以佛像中有手心“一只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