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② 安作璋、孟祥才:《汉高帝大传》,中华书局 2006年版,P1…84。
③ 王静芝等:《白话史记》,岳麓出版社1987年版,P110。
④ 易中天:《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P157…219。
⑤ 毛泽东:《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P295。
⑥ 王文升:《对毛泽东关于刘邦言论的理介 》,《刘邦研究》,1993年,P4…11。
⑦ 孟庆华:《略论刘邦成功帝业的主要原因》,《刘邦研究》,1992年,P26…30 。
⑧ 闻浅:《“无赖”一词费思量》,《沛县汉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5月。
⑨孟庆华等:《刘邦的文化》,2000年10月,《徐州日报》。
⑩王 尧:《秦台史话》,《徐州史志》,1988(2),12…15。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1)
司马迁文中曾用一句“独沛公素宽大长者”与开头文初“高祖,仁而爱人……”遥相呼应,其对刘邦高度崇敬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
沛公坦言:“为天下安用腐儒?” 在当时自有其道理,他也并非一贯反儒。事实是,当时的儒士们也大都有感于刘邦的豁达大度,而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晚年,刘邦还忍受伤痛,绕道曲阜祭祀孔子,他也不会想到以后会遭到儒生们如此大的忌恨。
刘邦个性独特,却并不给人以可恶的感觉,还不时透出浓厚的人情味,……他把灿若群星的英雄豪杰聚拢在一起,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他少怀大志,从事反秦活动较早。应将平民刘邦明确定位为“平民领袖”、“布衣贤者”……他在后世蒙受“流氓” 之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已使我中华历史上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大汉王朝和两汉文化或多或少地蒙受了羞辱。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刘邦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以三尺剑取天下的英雄帝王的平民经历,在后世遭到如此大的羞辱呢?或许这也是中国文化对历史人物认知上的一个特点,当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值得认真探索。
秦汉之际,反秦起义风起云涌,诸侯复辟此起彼伏,争王天下的战争惨烈。最后,地位低下的刘邦却能脱颖而出,使七国遗老遗少和许多恃才自傲的儒生大跌眼镜;令出身高贵,对刘邦瞧不上眼的项羽一败涂地,只能在“时不逝兮,奈我何”的悲歌声中自刎乌江。而刘邦创建的大汉王朝则以立国久远、疆域辽阔、经济振兴、政治开明、文化昌盛、社会稳定,无可争议地达到了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高峰,为我中华民族之持久繁荣夯实了坚固的基础,令后世许多皇朝只能望其项背。
1。宽大长者,风却摧之
刘邦所处的时代,中国文化思想之主导,开始由战国的百家争鸣向西汉儒家的一统天下过渡。天下初定,汉高帝亟待树立王道治国形象。
在刘邦身上表现得较突出的优点是他对待不同意见比较宽容,即便称帝之后,还能允许文臣武将“日夜争不决”于庙堂之上;臣子敢于当面责备,他即使很恼火也能很快平静下来。对正确的批评,还能在发脾气后表示歉意,作为一代帝王做到这一点已十分难能可贵了。
反观大秦王朝,靠变法强盛并以武力征服六国,为求思想上的统一,采取极端方式,绞杀异说,焚书坑儒,自然就会不可避免地招致四海愤恨,众叛亲离。平民刘邦亲身经历了这一社会变局,十分清楚其中道理。他便利用:“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 打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并首先取得了反秦阵营公推的领袖义帝怀王的信任。诚如《高祖本纪》所述:
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彪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彪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2)
很清楚,义帝怀王是“卒不许项羽”而先“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他是厚爱刘邦的。 在这里,司马迁还借用怀王“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之说与前文“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遥相呼应,并以此作为汉高祖最大的长处以区别对手。太史公对刘邦高度赞赏的心情已溢于言表。
谈到太史公所述刘邦“仁而爱人……” 之人品,郦食其、王陵等曾盛赞其“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对此,菜九段先生在其著作《古史杂识》*“论……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作了如下评述:
刘邦是与天下同利,项羽则专利己一人。……刘邦尽可能多地使天下人得益。这种待人之道,其傲慢于人无实质性损害,其推利及人,则给人极大的实惠。这也正印证了刘邦仁者之心之性。正因为有这种仁者之心,才能使天下归心,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上,看到更多的是刘邦的功臣受封得益。实际上,汉初的百姓得益也非常多。秦王朝穷奢极欲,收天下之赋。至汉初,百废待兴,然而赋税并未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宋·周密《齐东野语》云:“井田之法废,赋名日繁,独两汉最轻。自高、惠以来十五税一,文帝再行赐半租之令。景帝元年亦尝赐半租,至明年乃三十而税一,即所谓半租尔。……是知三十税一,汉家经常之制也。”这个持续了数百年的情况说明,刘邦胜利的最大受益者并非他本人和他的部下,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这符合老子所说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主张,而司马迁的评价也有了落脚点。
菜先生之论可谓一矢中的,无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代枭雄刘邦也难免陷入“树敌者众,嫉恨者广”的怪圈。然而,因出身低贱,以无端小事而获千古骂名,恐怕是刘邦自己当初也没有想到的。
2。“为天下安用腐儒”的道理
事实是,深受秦始皇###的儒士们,在当时的大变革中也大都愿意争相投靠刘邦,盼望发挥作用。无奈他们的“仁政理论”,在刘邦与暴秦和项羽虎狼之师的殊死搏斗中几乎无任何作用。刘邦虽然也反对焚书坑儒,但毕竟更认识法家的重要作用。战火燃眉之际;他对于儒生喋喋不休的说教,有时表现出不耐烦而采取“大不敬”的态度,本来也不难理解。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清楚,如果刘邦听信儒生“仁义礼信”之说,他就不会采用张良、韩信“兵不厌诈”之计谋,先烧栈道,再修栈道;更不可能在与项羽订立“鸿沟停战之盟”后,违心地接受张良、陈平诡计,背“出尔反尔”之名,乘项羽回师之际突袭楚军,进而剿灭项羽于垓下。
应能想见,统帅千军万马的刘邦确实有值得骄横的地方。他亲眼目睹了秦皇在自己战马下递上降表,盖世霸王自刎乌江,诸侯、王公望风而逃。他的确不是靠纸上谈兵打下的江山,他有足够理由迷信神威。他自谓“读书无用”,坦言“为天下安用腐儒”也确有其不可忽视的道理。
3。谈不上“忠、孝” 二字
谈到“仁义礼信”,有人可能会提及在楚汉对峙的荥阳前线,项羽以刘邦老父作为人质来威胁刘邦的那段故事。据《项羽本纪》记载: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3)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即荥阳)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这里说的是,一天楚军与汉军又对阵于荥阳前线,项羽在军前架起一口盛满开水的大锅,同时将虏来的刘邦父亲刘太公绑缚在高高的瞭望台上,并穷凶极恶地威胁汉王说:今天你再不马上放下武器,向我投降,吾立即烹杀刘老太公。面对如此突发变故,刘邦愤怒焦急之余,立即冷静机智地回答楚军道:
吾与项羽俱北面授命于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乃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是说:他曾与项羽在反秦义军领袖怀王面前立下誓言,相约结拜为兄弟,共同西征秦都咸阳。于是,接着他镇定地对项羽说:吾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要必定杀害你父亲,别忘了分给我一杯羹汤喝。项羽听后十分恼怒,便想杀掉刘太公。楚军大将项伯急忙劝止霸王说:
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项伯关于“烹太公”只会加深汉军对楚军仇视,“杀之无益”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项羽自然也心中明白,于是他便不再杀刘太公。多数人认为《项羽本纪》所述这段故事,是刘邦“无赖、无义”的显现,鲜见怒责项羽残忍者。其实对此事件应从更深层次进行考虑,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特殊的恐怖危急环境,也应该看到事件的最后结果是值得称道的。
此外,一般学者对沛公尊敬义帝怀王,曾大张旗鼓地为义帝发丧;而在此处,面对处于危机中的老父亲,却口出“分我一杯羹” 之做法表示不齿或质疑,认为这是刘邦之不孝之举。如《朝鲜国策》问云:“汉高祖忍于分羹,而为义帝发丧,岂移孝作忠之道?”对此,清代学者龚炜指出:“分烹、发丧,好歹俱无是心,只是把此心都倾在项王身上,讲不到忠孝二字。” ①
的确,回顾楚汉相争之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在对待各路义军名义上的统帅——义帝楚怀王的态度和处理上,较之刘邦,项羽明显表现了低能弱智和暴虐无情。
在秦朝灭亡后,项羽得意忘形,分封诸侯时便不顾众怨,迫不及待地抛弃了自己的叔父项梁拥立的义帝怀王,还把他流放到湘水上游的蛮荒之地郴县(今属湖南)。更为天下共愤地是,当怀王委屈遵命渡江南行时,项羽又背信弃义,密令部属将义帝截杀于大江之中。铸成了项羽政治生涯中的最大失误。
反观汉王刘邦,不愧是“能谋善听”的“宽大长者”。在平定关中、挥兵东向的关键时刻,一位82岁的长者董公,建议他“抓住项羽谋杀怀王一事,大造舆论,以争天下同情”, 董公说:
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故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项羽为无道,放杀其主,天下之贼也。夫仁不以勇,义不以力,三军之众为之素服,以告之诸侯,为此东伐,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举也。
董公之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汉王欣然接受其建议,高兴地说:“善,非夫子无所闻。”并立即郑重其事地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 同时派使者奔赴各地,布告檄文于天下诸侯曰: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兵皆缟素。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4)
显而易见,刘邦及时主动地抓住了这一政治机遇,有声有色地做足了文章。也无愧于怀王对自己“宽大长者”的评价和令其“扶义而西”等一贯的支持和信任。不管怎么说,汉王的做法是很明智大度的,应当属于无可厚非之举(以上见《高祖本纪》、《高帝纪》)。
王文升主任在其收集整理的民间传说故事“分食父羹”一文中,曾这样描述了刘邦处理当时紧急状况的想法:
……事后,有人问刘邦:“项羽要杀太公,你怎如此大胆地讨要羹汤?”刘邦说:“我与项羽相处日久,且又交战数年,摸准他的脾性。项羽这人,恃力好勇,但少智谋,当他置太公于死地时,若是我命众将冲杀争夺,项羽这小子,非要杀了太公不可。我用仁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才救出太公!”*
应该讲这是较为接近当时情况的一种传说。
明代学者熊尚文对此重大历史事件讲得更显直接了当和贴切,他说:
学者评论古人,每事要设身处地。当时太公被虏军中,汉王还得窃负而逃否?若欲曲求生道,非委身归命于(项)羽不可,而羽此时还肯(似鸿门宴时)纵虎,身贻患否?看来看去还只有这个侥幸万一的着法,再别无做手(办法)。②
诗仙李白亦有《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云: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
据实而言,当时面对如此紧急恐怖事件,刘邦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态、超常的性格及大智大勇的应激做法,至今从反恐角度来看,亦值得赞赏和借鉴。
此外,据《樊郦膝灌列传》载:“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停),掳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夏侯)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项羽本纪》亦有类似记述。又据《汉书·高帝纪》所载,汉军兵败彭城,“汉王得与数十骑遁去。过沛,使人求家室,家室亦已亡,不相得。汉王道逢孝惠、鲁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二子。滕公(即夏侯婴)下收载,遂得脱。”一些学者常以其中“汉王急,推坠二子”等句作为刘邦无情不义的表现。其实,谁家父母不疼爱儿女,且不说关于《史记》上述记载之注释历来争议颇多,以刘邦危难中“使人求家室”及后来对待孝惠皇帝、鲁元公主之关爱,作为君父,较之历代帝王,刘邦应该无可厚非。再说,刘邦这里“常蹶两儿欲弃之” 应是有原因的。一则是,目标大,车负重,马停行,追兵急;与其同归于尽,不如让平民模样的子女下车,自行逃走,或可留得性命。一则是,做样子给滕公看的,以笼络其忠心冒死救己。诚如后世三国时刘备之摔其子阿斗以示赵云的故事。而滕公以后也确实做到了终生忠于刘氏皇室。
4。沛公并未拿郦生的帽子溲溺
当然,在对待儒生方面,如若果真如别人所说,刘邦曾经拿着儒生高高的帽子当溺器,即便是开玩笑,也确实有失体统。然而透露此说法者却是汉军中一名骑士。据《高祖本纪》、《郦生陆贾列传》载:
沛公引兵西,……过高阳,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杰。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愿从游,莫为我先(没人为我作介绍意)。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5)
本来,从文中“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杰”句,便可看出沛公对人才的正确态度。刘邦果真如前节“彼以国士待我”文所述,接见了郦食其。事实是被义帝、诸臣和郦生共称为“大人长者”、求才若渴的刘邦也并未拿郦生的帽子溲溺,还与之交上了知心朋友,封号其为广野君。
这个骑士为何如此诋毁刘邦,已无法考证了,况且也无任何其他事实可以证明刘邦从前确实曾经这样做过。或许此骑士是内奸,故意诬蔑刘邦也未可知。甚至刘邦也不会想到,以后会因此流言遭到儒生们如此大的忌恨。
其实,在那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儒家并未为整个社会认可,别说刘邦“溲溺儒生冠中” 一句只是一传言,即便真是如此,较之同时代的秦始皇之待儒及后世帝王之令文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简直也是天壤之别。
实际上,刘邦也完全可以对儒生们隐晦地装装样子,注意点小节。或者靠“皇权神威” 像赢政、项羽那样傲霸天下,做孤家寡人,君临臣民、目空一切、功归于己、过推于臣,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事无巨细,广听建言,择善而从,闻过则改,虚心驭下。
尽管《史记》中刘邦有时表现得粗鲁无礼,难以理喻。如他还曾不只一次地骂郦食其为“竖儒”。 这里不妨再多介绍两句以明是非。除以上所述那次外,另一次则是在楚汉对峙的荥阳前线,汉军陷于困境之时,据《留侯世家》载: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楚权。食其曰:“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