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月夜初晓-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年中秋节……” 木思轩说道。
“别说了,都过去了。” 木思媛打断道。
木思轩皱了皱眉,说:“别阻止我。是该让她明白她自己以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去年八月十六下午,我、媛儿、初晓、初雨几人在荷花池畔的清雨轩里谈论诗词文章。你放假在家,也跑来凑热闹。但只过了一会,你就觉得无趣,带着青荷走了出去,说是去摘莲蓬剥莲子吃。”
“初晓、初雨是谁?”我问道。
“我们的表哥、表姐。” 木思轩接着说道,“你出去了,我们都很高兴,继续谈论着诗词。过了一盏茶时间,我们听见‘扑通’一声巨响。然后听到青荷在外面大声呼叫:‘救命啊!快来人啦!四小姐掉到池子里面了!’我们赶紧跑出去,四周都没见你踪影,看样子是真的落了水。青荷一见我们出来,就对我们喊叫,说你在她那里不小心滑了一下掉进水里。我们跑过去一看,那池边的青苔上果真有脚印滑过的痕迹。那处水面上的浮萍原本散开过,但我们赶到时又已聚起来,根本看不清水中情形。我、初晓、清竹、冬阳四人立即跳进池里。初雨、冬梅跑去前院。媛儿、芯兰则跑回清雨轩去找竹竿、木棒。我们在青荷说的落水处摸了好一会都没找到你,只好钻出水面。正觉奇怪之际,听见青荷大叫道:‘四小姐在那里!’我们朝她指着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双小手在远处的水面上胡乱挥舞,看起来十分诡异。明明在这里落水,怎么跑那里去了?我们游了过去。这时媛儿从清雨轩里跑出来,手里还拿了根细长竹竿。她离你比较近,一见你挥舞双手,赶紧跑过去,将竹竿伸到你手里。哪知你两手抓住竹竿猛地一拽,将媛儿拉入水中。”
“很是恶劣。”实在令人汗颜。
“知道就好,不要再像以前一样。” 木思轩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继续说道,“当时我们愤怒极了,暗暗发誓,这次绝对不会再轻饶你。我们赶紧游过去,手忙脚乱地救起媛儿。她已经呛了好几口水,身体也有点发抖。我抱起媛儿和他们一齐上了岸。这时,初雨、冬梅带着几个家丁来了。我让家丁们到水里搜寻你,然后抱着媛儿进了清雨轩,初晓、初雨也跟着进去了。但一进门,我们都快气疯了!你居然独自坐在书桌旁悠闲地剥莲子!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救媛儿时你趁机爬上岸的,我们居然没人注意到。你见我们进来,得意地笑了笑:‘莲子不错,大家都来尝尝。’初晓愤怒地对你嚷道:‘太过分了!’他冲到你面前,甩了你一个耳光。你愣住了,笑容僵在脸上。只见你缓缓站起身,眼里燃烧着的怒火似能把人毁灭。‘我恨死你了!’一声尖叫之后,你居然将比你大五岁的初晓扑倒在地,对他又抓又咬又打。初晓被吓呆了,居然没反抗,任你扭打。初雨想将你们分开,一个不留神,吃了你一拳。这时初晓回过神来,一把将你推开,而你又继续扑上前去。我只好放下媛儿,赶忙将你们扯开。你,脸有五指印,头发散乱,衣服凌乱不堪。他,涨得紫红的脸上多了几道血痕,左眼青紫,右面颊印上了牙印,嘴唇被咬得红肿,衣服也被扯破了。初晓一言不发,悲伤地看了看大家,离开了清雨轩。初雨也跟着走了出去。本来说好玩半个月的,初晓、初雨他们当天就收拾衣物回了苏州。”
“真难以想象!”以前的我这么猛?
“没有哪家的女孩子像你这样野蛮的。奶奶她真不该请人教你武功。你仗着自己会点三脚猫的功夫,到处欺负人。”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当天夜里,媛儿就发起烧来。大夫说她受了惊吓,又在身子不适的时候浸了凉水才会生病的。媛儿这一病,病了十来天才完全康复。作为这次闯祸的惩罚,奶奶打了你二十戒尺,并罚你连续三个月每晚跪两个时辰搓衣板。三天后,姑父居然上门提亲,说你和初晓有了肌肤之亲,初晓应该对你负责。奶奶倒是挺乐意的,但娘却一口回绝了姑父。娘当时说:‘只是两个小孩子家打闹着玩的,岂可当真?况且妍儿还这么小。如果真要结亲,可以把媛儿嫁给初晓。’但奶奶又不高兴了,说媛儿是太后指名要入宫的。姑父只好返回了苏州。过了些天,媛儿病好后,给你求了情,三个月改成了二十天。那件事发生以后,你脾气变得更加古怪,成天板着脸,好像谁都欠你钱似的。媛儿想逗你开心,你却对她恶言相向。”
“她受了惩罚,心里不好受,只是发了点小孩子脾气。”木思媛辩解道。
“你到现在还维护她。就像这次出事,也不能算是你的错。谁会想到水性好的她会出事?”木思轩对她说道。
“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说。
“不,责任主要在我自己。如果不是有上一次的事情,这次应该不会成这样,我就像那个喊狼来了的小孩一样最终害了自己。”明白了前因后果,终于也能理解他们了。
“那个喊狼来了的小孩?什么意思?”他们问道。
“和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类似的一个故事。”那个狼来了的寓言好像是国外的吧。我把内容大致讲了一遍。
他们惊讶连连,均道,以前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我居然也知道了烽火戏诸侯,还会讲连他们都没听过的故事。
我诚挚地说:“我对我以前的恶劣行径向你们道歉,请求得到你们的原谅。今后我不会再胡搅蛮横了。也希望你们别再用以前的眼光看我,能真正和我融洽相处。”
“好!一言为定!”他们和我击掌为誓。
我想,娘看到我们这样一定会很高兴,还有我那遥远时空的父母,我只有好好活着,也许你们的心灵才能得到安慰。
来了几个小时,都还不知道现在是何年何月何日,也不知道自己的年龄。想到这里,我问了出来。
他们告诉我,今天是奉贤二十年的三月二十四,下月初八是我十岁生日,没几天了。
奉贤?宋朝有这年号吗?没印象。我现在是十岁,有点小,还要好久才能长大。既然我是十岁,那他们就是十三了,个子好高啊。
他们给我介绍了家里的大致情况。我爹木钰生前为静海侯,除拥有世袭的爵位外还做丝绸生意。如果他还活着,今年该有三十八了。爹的前妻在生产大姐后去世。大姐名思婉,今年十八,两年前嫁往了金陵徐家。我们的娘白淑妍是爹娶的继室,今年三十五。爹去世后,生意由娘和莲姨打理。奶奶唐敏今年五十七,太后的亲妹妹,人很和善,此时正在金陵陪伴怀孕的大姐。
二哥木思轩在爹去世后已经袭得了爵位,是个名副其实的侯爷了。但他说这个爵位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底下多的是,而媛儿则很可能会进宫做太子妃。
木思媛说,她才不想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还说要像姑姑一样与自己喜爱的人相守,当年姑姑为了姑父连皇后之位都抛弃了。
我便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连皇后之位都不要?
木思媛说,这要从太后说起。太后不太受先帝宠爱,一生只生育了一位公主。当今圣上是先帝长子,其生母为当时的徐淑妃,她产后血崩而亡。先帝仅立其为康王,并无意立为嗣。太后将康王视为己子,抚养其长大。盛元八年,康王六岁时,宫中备受恩宠的刘贵妃诞下一子,即瑞王明晟。(越听越觉得不对,这宋朝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先帝一度欲立瑞王为太子,但均被外曾祖父和一班大臣阻止。他们说,立皇嗣应该立嫡立长,瑞王仅为皇三子,不可为嗣。盛元十二年冬,康王终于被立为太子。刘贵妃很不甘心,她意欲加害太子,幸被太后识破。先帝得知此事后将刘贵妃打入冷宫。刘贵妃父亲在军中很有势力,见女儿被贬,意欲谋反,被现任皇后冯仪之父冯舜用计除去。宪宗便将当时年仅十岁的冯仪赐给十一岁的太子做了良娣。盛元十八年五月,先帝驾崩,庙号宪宗。十六岁的太子登基,冯良娣被立为贵妃。皇上认为自己能够登基为帝多亏唐、冯、徐三家,欲对三家大肆封赏。但当时外曾祖父已经去世,唐家仅剩太后和奶奶二人。太后说,她已经不奢求什么了,若真的要封赏就封赏木家吧。皇上便封了奶奶为一品荣贵夫人,又欲将爷爷的静海侯加封为静海公。但被爷爷拒绝。爷爷说:“微臣并无寸功不敢受赏,恐遭天下非议。”皇上非常赞赏,叹道:“有父如此,其女品格必高。”他有意将皇后之位留给姑姑木锦,那年姑姑才九岁。次年,改元奉贤。奉贤三年四月,皇上纳了位胡人女子为德妃,遭到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据说当时金銮殿上撞死的大臣就有好几位。不久后,从各地赶来的数千士子聚集在正阳门前,要求处死德妃。百般无奈下,太后将德妃鸩杀。天下为此事议论纷纷。当时皇上为平息言论,下了禁口令。此后再无人敢谈论此事,就连史书中也隐去了她名讳,仅以德妃相称。木思媛停顿了下,说她在这里说的,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德妃之事虽然平息了,但姑姑却从此寒了心。她说,德妃本无过,却让她含冤而死,这帝王之家最是无情。她去找太后,说自己相貌丑陋、资质愚钝,不足以配人君,请求不要入宫。太后不准,说是皇后之位本来就是为她留的,及笄后她必须入宫。十四岁那年,姑姑遇到了姑父叶夙言,毅然跟他私奔。姑姑入宫之事就此作罢,但叶家却因此事受到了严厉处罚,不仅被夺去安国公的爵位,还被罚没在钱庄的所有存银。后来,已育有皇长子的冯贵妃被立为皇后,其子明熙被立为太子。
原来那个什么初晓的姓叶,“叶初晓”这名字虽然好听,但人就窝囊点了,连以前的我都打不过,我想他多半瘦得像根豆芽菜似的,呵呵。
木思轩说,“有其母必有其女”,姑姑她其实是跟奶奶学的。奶奶唐敏月下奔情郎的故事被演义成无数版本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当年奶奶身为高宗皇帝首辅唐相次女,(奇*书*网。整*理*提*供)太子妃唯一的妹妹,求亲的王公大臣几乎踏破门槛,但奶奶一个都看不上。有一年,在皇宫的宴会上,奶奶对爷爷一见倾心,又打听到爷爷尚未成亲,当晚就夜奔了。爷爷和奶奶一辈子都很恩爱。如果不是爹去世给爷爷造成巨大打击,爷爷应该还能活更久。
“我们家原来有过这样的风流韵事。家里还有其他人吗?感觉人丁有点稀少。不知道我们爹是否纳了妾?”
“怎么会有?”他们有点讶异。
“古代男人不是都三妻四妾吗?”我觉得很奇怪。
“古代男人的确是如此,但现在不是了。太祖皇帝立下的婚配制度是:天子一后四妃,诸王一妃二孺人,其他男子一律一妻,严禁□、养外室,违制者严惩不怠。”木思轩说道。
“太祖皇帝当年确实规定了一夫只可娶一妻,并且查封了全国的妓院青楼。但皇位传到他儿子高宗手里后,这制度又有了变化。高宗说太祖自己做圣人也就算了,还想要全天下男人都陪他一起做圣人,便解了这烟花行业的禁。自那以后,天下的青楼歌坊兴旺起来。很多男人放着家里的妻室不管,成天在外面沾花惹草,有的在外面养女人,有的整天往青楼歌坊跑。这扬州城里竟有两条街上开满了妓院教坊,家家生意兴隆、户户夜夜笙歌。二哥,你说是吧?”木思媛挑起了秀眉,意味深长地看了木思轩一眼。
木思轩没有回答,表情似有些不自然。
“其他人也就算了,皇帝后宫只有五人还真第一次听说。”
“太祖当年登基后,遣散原北梁皇宫中的所有太监和大部分宫女,定下新的制度:皇宫内只使用六十名女官、八百名宫女,不再使用太监。女官是通过殿试从官宦、富庶之家甄选十二至十五岁德才兼备的女子。宫女从平民之家选取年龄相若、身体健壮的女子。女官任期十年,期满,出宫自行婚配,俸禄终身享用。宫女为期也是十年,期满,赐财物归,自行婚配。”
“这制度挺开明的。”
“比起历代皇帝的确开明多了。更令人赞叹的是,太祖皇帝他这一生只有沈后一名妻子,后宫四妃之位全部空悬。”
“沈后她美得倾国倾城以致太祖看不上其他女人?”
“她容貌姣好,但算不上是倾国倾城。甚至,她年龄比太祖还要大上三岁。”
“哦?说来听听。”
“太祖皇帝登基前为北梁的睿王,是北梁景帝外孙,自幼由景帝皇后抚育在宫中。十六岁那年,他出宫自立了王府。景帝欲为其择妃,拿来不少名门闺秀的画像和资料。太祖翻看了下说:‘皇外祖,她们都只有十三四岁,年纪太小。辉儿想找十八以上的,并且一定要先看本人。’景帝询问了很多文武大臣。他们的女儿十五六七岁时就已出嫁,并无十八以上的。后来景帝问到沈侍郎。他吞吞吐吐地回答,自己倒是有一个十九岁的女儿,只是怕配不上睿王。景帝问他何故。他说自己次女先后订过两门亲事,但都还未及过门,对方就死了。后来就没人敢再下聘,这样在家蹉跎几年,年纪就大了。景帝便命其次日携女觐见。第二天,景帝在昭阳殿召见了沈氏父女。沈后她容颜秀丽,气质端庄典雅,应答时落落大方,不似小女儿般扭捏。景帝召来太祖。太祖一见沈后,目光再也无法移开。他跑到沈后面前一把将她抱住,激动地说:‘晚秋,我真没想到在这里居然能见到你!你知不知道,这些年来我想你有多苦,我再也不要和你分开了!’沈后神色尴尬,面上泛起片片晕红,欲挣脱开,却被太祖紧紧抱住不放。她只好请求太祖放开,说这样有失礼仪。太祖无奈地松开怀抱。沈后正了正神色,疑问道:‘妾身以前并未见过王爷。不知王爷从何处得知妾身闺名?可是妾身父亲大人说的?’沈侍郎说自己并未曾说过。太祖面露神伤地说:‘你真的不记得我了?’沈后说自己以前确实不认识他。太祖思忖了一会说:‘就算是前世也一样。我再也不会和你分开。’遂娶其为妻。”
“你讲得绘声绘色,真像亲眼所见似的。有的地方不是太理解,前世?”
“一部分是正史上载的,另一部分是野史中描述的。我也不清楚太祖说的前世是何意。本来太祖定下的宫规是很好。但是到了高宗这一代,他宠幸了好几位女官。这几位女官一辈子都没能出宫。后来,宫中就有了条不成文的规定:女官、宫女十年期满,若还是处子之身,可以出宫自行婚配;若已受宠幸,就只能在皇宫终老。因为拥有清白的身子、出众的才貌、良好的家世,出宫后的女官往往会受到达官贵胄们的争聘。有的人甚至为了能够娶到女官独身到二十来岁。”
“你讲的历史真是闻所未闻。这个大宋朝好不一样啊!历史上怎么也有过周幽王?到底有过哪些朝代呢?”
(以下内容篡改历史比较严重,可绕过。)
“历史上的朝代依次是,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十一国。”
“等等,怎么是十一国?为什么不是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史书上只有十一国,唐朝止于天宝十五年。
“不是吧。怎么会呢?那现在距离唐朝终结有多少年了?”怎么和我以前知道的历史不一样?我们那个时空的历史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不会被改变,否则就不会有我的存在。但他的话好像又是真的,这里的历史也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难道两个时空错开了?”
“有一百五十四年了。当年安禄山在范阳叛变,一路南下,陷洛阳,破潼关,擒哥舒翰,直入长安。唐玄宗仓惶西逃,马嵬驿兵变,杨妃被迫自缢。太子李亨北上,在灵武即位,是为北唐世宗。天下群雄并起,纷纷自立起各自的政权。从北唐建立到大宋建立的这六十三年间,原唐朝疆域先后存在过北唐、北燕、后赵、后汉、东齐、北梁、吴、后陈、后楚、南越、南蜀等主要的十一个政权,史书把这一时期称为‘十一国’。”
“怎么天下分裂成这个样子?难道李亨没能收复国土吗?”
“北唐世宗毕生致力于收复失土,但手中既无良将又无良兵,终未能如愿。传两代后,北唐为后汉所灭。”
“怎么会没良将?郭子仪、李光弼不是吗?”
“郭子仪是谁?我没听说过。李光弼倒是有的。”木思媛说。
“怎么会没郭子仪?不会啊。那有李白吗?他当年不是救了郭子仪,后来郭子仪又救了他?”
“你说的是太白刑场哭壮士故事中的子仪?”木思轩在沉默了很久后第一次开口。
“刑场哭壮士?没听说过。”
“据说当年李太白游并州时,遇到一辆囚车,车内的囚犯相貌非凡。解押者说,这是位犯了军法的军官。太白便去找当地官员求情,但没能成功。行刑之时,太白在刑场大哭,哀痛之极,指天怒骂道:‘汝如此不长眼!子仪一死,安史之乱孰能平定?’。众人不解,但均为之心痛。一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待风沙平定,壮士尸身和太白均了无踪迹。有人说是太白带走了尸体,也有人说是神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