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你能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在史玉柱眼中你就是个难得的人才。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中都设有“用户体验中心”这个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用户的需求并改进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如果你是资深的玩家,你肯定明白这群用户的需求;如果你加入网游公司,一边玩游戏,一边提意见,一边拿高薪,岂不乐哉?
  还有的朋友看起来像抬杠,他说自己就喜欢睡觉,这个也能当工作吗?答案是当然可以。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酒店试睡员”这种职业,它不仅是一份非常舒服的工作,而且据说最高月薪可以拿到万元以上,其基本工作就是到各地的酒店轮流住宿,然后撰写住店评论。“酒店试睡员”要求应聘者具有敏锐观察力与感受力,热爱旅游,乐于分享所见所闻。这种职业最早在国外出现,不过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很多旅游网站已经开始试水这种业务。
  就连这种最简单的“玩”与“睡”都可以成为工作,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做,但玩也要玩出水平,睡也要睡出感悟。关键是你怎样做得比别人好呢?如果你不喜欢、不痴迷、不专业,那恐怕这种美差就与你无缘了。
  问题到了这里似乎简单了,喜欢什么就做什么,怎么还有那么多人迷茫呢?事实上,就是偏偏有很多人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为什么呢?
2009年,小沈阳火得一塌糊涂。一时间,他的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成了很多人模仿的经典句式。在娱乐至上的年代,这句颇具哲理意味的反思看起来也不那么严肃了。我们这次面对的问题似乎也让人哭笑不得: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感到迷茫呢?为什么许多人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了呢?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们思考这样一个宏大的命题时,也许会觉得无从下手,那么不妨先回顾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看看是否能从中发现什么——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能找到一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不到结婚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上面这段关于80后的描述,在网上广为流传,甚至一度一天当中,会有多个朋友通过聊天工具发送这段话。毫无疑问,它写出了80后的心声——“这世界变化太快,而我们什么都没赶在点儿上。”
  我是80年2月出生的,可说是80后的老大哥了。看了网友的总结,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这一代人正承受着时代的剧变——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出生的,改革带来的变迁都无一例外地作用到我们身上。
  然而,与巨大的社会变革相矛盾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准备好,甚至可以说没有做任何准备。我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下,我们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学习上。即便高中的政治课中提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更多的时候,我们根本意识到这场变革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只知道背背概念,知道每道问答题需要回答几个得分点。
  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突然觉得一下子自由了。远离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4年后的就业更仿佛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于是大多数人在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中放纵了自我;于是我们看到大批大批的学生在网吧中包夜,成双结对的俊男靓女出入校园。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图书馆门前的长队,只是这种情况更多的时候发生在期末考试前的突击时刻……
  总而言之,在我们真正走出校园之前,我们对这个社会是知之甚少的,即便我们蜻蜓点水地参加了几项社会实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各行各业的工作究竟如何开展、其中的从业者需要什么技能、他们的工作状态如何、他们面临哪些压力与痛苦等问题都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在我们走出校园的那一刹那,就好像黑暗的屋子突然打开了窗,耀眼的阳光射进来,一下子什么都看不见了!
  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找到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每一代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但轮到我们80后这一代的时候,社会变得太快,相对来说,给我们留下的自我认知时间被大大压缩,这个过程也就显得特别漫长与痛苦。
  80后的父辈们的青春是可以被“安排”的,而我们连“被安排”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只能自己在谋生中不断探索。另一方面,80后又是自我意识逐渐清晰的一代,年轻人内心中渴望独立与被承认的冲动随着欧美主流文化的扩张逐渐被唤醒、强化。
  我们小的时候有了流行歌曲,我们渐渐懂得美了,渐渐知道了酷的感觉——虽然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小虎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偶像派”;BEYOND、郑智化让我们心潮澎湃;“四大天王”可以让小女生们整个演唱会都在尖叫;王菲的个性与叛逆更是让很多人如痴如醉……
  流行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文化的流行更能潜移默化人们的心智。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我们相信自己就是英雄。但,我们这种自信却有那么一点儿盲目。当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陌生的现实”与“盲目的自我”的强烈碰撞。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接踵而至,于是我们愈发感觉到“陌生的现实”如铁一般坚硬,而“盲目的自我”却被碰得头破血流,愈来愈困惑,愈来愈找不到方向。
  或许,这就是我们迷茫的原因,这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原因。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可能还有些措手不及,因为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思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人生轨迹曲线
很多朋友在网上看到我的连载之后都感慨,“要是早几年看到就好了”,“毕业前看到就好了”……是啊,我当初毕业的时候也没人和我说这些,如果我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了,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我们降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在逐渐认识自己与环境。但是很不幸的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与社会深入认知的机会,已被应试教育制度剥夺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从这幅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一生中取得的成就轨迹好似一条抛物线,职业规划专家一般把人生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成长期(0~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与下降期(65岁以后)。通常来讲人们事业的高峰出现在40~50岁,之后会逐步进入下降阶段。
  图中有A与B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两人同样是在44岁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但是B2的位置要远远高于A2,也就是说B的成就要远远高于A。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抛开两人背景、机遇、性格、智商、学历等具体的因素,仅仅曲线的走势中可以发现,B从出生之后的人生加速度就一直要高于A,特别是在25岁的探索期结束后,B1的位置就已经远远高于A1了,可以这么简单地理解——B在成长与探索阶段所做的尝试,对自己与社会的认知要远远高于A,所以他在今后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就也就“顺势”要远远高于A。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轨迹不会像数学图形这么简单。人的一生充满了变数,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但是,这幅图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越早认识自己、越早了解社会,在青年时期尝试得越多,我们今后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相同年纪下,你比别人节省了时间但却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对照着这幅图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免会觉得有些惭愧。大多数80后都有着幸福的童年,在这个阶段,我们都在天真无邪地玩耍。我们很少有主动认识自我的意识,我们的家长也大都没有现代的教育意识去引导我们。而在14~25岁的探索期中,初中与高中被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这期间基本与社会是隔绝的,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真的想要什么了;而上了大学之后,就像前文所说,大部分人在游戏与恋爱,这短暂的自由时间似乎还没来得及充分享受,我们就毕业了。
  于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本应该在探索期完成的任务,不得不被推后到建立期。这就使得25~30岁这一阶段的生活显得特别“拧巴”,大多数人的迷茫也就根源于此。
  当我请职业规划师给在校的大学生提一点儿建议的时候,那位规划师毫不犹豫地说:“在大一的时候认识20个师兄师姐,这样,你可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可以从他们那里完成自己的职业兴趣探索,从而尽早判断你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1)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都会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看起来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但是它却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无论我们今后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恐怕我们都不会开心。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了,问题是怎么认识自己呢?有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呢?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只有你亲身经历的东西,你才会印象深刻,你才知道你自己是否喜欢它,你才知道你是要坚持,还是要放弃。所以,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如果你还是一名大学生,想毕业之后马上参加工作,那么我建议你早点去实习,然后把你在不同地方实习的经历、感悟记录下来,最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在你毕业之后的职业选择方面,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如果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已经参加工作了,但是你还不清楚自己将来要朝哪个方向发展,相比于大学生,你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尝试了,最好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你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这些方法可能多种多样,当我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经历过无数次的内心折磨与探索,我把自己的经验称之为“忆画问画”,它是四个方法的首字连接而成的。
  ·忆童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其实,每个人的本我早在我们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展现出来了。回想一下你自己童年的生活,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身上被掩藏了的特质。
  我周围的同学已经陆续生了宝宝,朋友家一个女宝宝叫小溪,还不到一岁,但是她已经有自我意识了。当妈妈问“小溪是谁啊”,她就会慢慢地举起左手。刚开始我们还不相信小家伙是在对妈妈的提问作出回应,于是妈妈又问“小溪是怎么哭的”,小家伙嘴一咧,发出很尖锐的一声“咿”;妈妈又问“小溪是怎么笑的啊”,小家伙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妈妈又问“谁是馋猫啊”,小家伙模模糊糊地吐出两个字:“妈妈。”……
  怎么样,很神奇吧?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们的脾气就已经渐渐形成了。有的孩子特别小气,有的孩子特别大方,有的孩子很害羞,有的孩子天生就很开朗,有的孩子天生对声音敏感,有的孩子天生对色彩敏感,其实这些小时候展现出来的特质,就是我们基因独特的地方,遗憾的是我们所处的年代,很少能因材施教。
  当我们采用“忆童年”的办法检视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团队角色”这个视角开始。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西游记》,其实唐僧师徒四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团队:唐僧——领导者——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孙悟空——专家——业务精湛,能力超强;猪八戒——协调者——团队润滑剂,有矛盾都靠他协调;沙僧——劳动者——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这四个人的角色)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在任何一个公司里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逻辑想想自己小时候,在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都承担了什么角色。如果你走到哪里都是孩子王,那么你无疑具备做“领导者”的潜质。我在MSN《职场人生》中与一位做风险投资的朋友讨论创业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时,他说他发现很多创业者小时候都是孩子王,因为他们天生地具有一种将人“笼”在自己身边的能力,而这正是长大以后创业过程中建立团队所需的关键素质。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2)
如果你不是孩子王,但是大家一起玩儿的时候,你总能想出新点子,或者你的手艺总比别人好,比如你做的泥人特别像,你做的风筝飞得最高,那么,你似乎在某一领域具备专长,将来适合在某一领域中成为专家。
  如果你小时候特别活泼,总能逗其他孩子笑,小朋友都愿意和你玩儿,但是与孩子王相比,你似乎缺少点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你不像孩子王那样有主见,但是只要有你,孩子群中就充满了乐趣,你在哪里都显得特别合群,那么似乎你适合做一个协调者。
  如果你小时候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点,小朋友们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般说来,这类人的个性不是很强,对别人与自己的要求都不多,知足常乐,长大之后他至少能做一个任劳任怨的“劳动者”。
  其实,以上的办法只是一个简单的划分。人性是复杂的,甚至在某个阶段我们会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童年时,我们在与小伙伴玩耍时形成的“无意识团队角色”,往往能说明我们在与其他人“相互作用”时更倾向于承担的一种团队角色,而这种“天性”也往往会在我们走入社会后体现出来。
  如果你觉得仅仅依靠童年的表现来判断不够准确,那么你可以把这个思考继续下去。回想一下你在同学中的角色,你在学生社团中的角色,以及你在实习时在同龄人中承担的角色,看看这一系列的角色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这种角色是基本一致的,那么这种判断就是基本准确的,很可能你在正式工作中,也会不自觉地就承担了这个角色。
  ·画坐标
  通过“忆童年”的方法,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性格倾向有一个基本判断,但是如果你想在自己的性格与从事的工作之间找到联系,并且希望它能够更科学一点儿的话,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画坐标”的方法。
  可能有些人知道ACT(American College Test),通俗地讲,它相当于美国的高考。在出国热高温不退的今天,很多中国孩子也正绞尽脑汁地研究这项考试,希望能借此进入美国名校的大门。我们这里且不谈这项考试,其实ACT也是一个组织的名字,它不光运营着“美国高考”,还在教育与员工发展领域提供广泛的评估、调研、信息与培训等服务。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种方法,ACT把它称之为“World…of…Work…Map”(职业地图),这个地图把工作分为12大类,26个组,涵盖了美国所有的工作。这份职业地图从研究工作的任务入手,显示了不同工作之间的关系。
  其实,没有必要把职业地图介绍得那么复杂,我们只需抽象出它的精髓,并且我们要用它来重点说明你的喜好、倾向与工作的关系,希望能通过它帮助你选出自己喜欢的工作。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坐标应该怎么画。
  它的横坐标一端是人,一端是物,表示你的工作对象是人还是物;纵坐标一端是数据,一端是观念,表示你工作的对象是数据还是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你喜欢与人或者物打交道,还是喜欢与数据或观念打交道来区分不同的工作。
  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这几个概念:“数据”指的是事实、数字、文档或者工作流程;“观念”指的是知识、洞察力、理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或者一种做事的新方法等;“人”指的是与人打交道的方方面面,比如关心别人、服务、领导力、销售等;“物”指的是机器、工具、原料等。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你是谁,你想要什么?(3)
我们把每一个坐标轴都分成了三个级别,分别是一般、喜欢与热爱,从原点开始沿着箭头方向,喜爱的程度逐级递增。请在图上标出你最喜欢的一个点,如果你确信除此之外其他坐标轴上的点对你毫无吸引力,那么意味着你是一个十分纯粹的人,这个点所在的坐标轴就代表你的职业兴趣。如果你标注的不止是一个点,那么请把你标注的所有点连接起来,两点连线会与坐标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