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富贵-第3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颇有才气,因此当时的名流如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钱易、宋白、孙何、丁谓、张咏都曾与他唱和。但他传奇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在政坛上闹的那些事儿。
因为其才气,被赵廷美召入王府,成了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并且与卢多逊来往密切。后来赵廷美与卢多逊“谋反”,无论从赵廷美角度或者卢多逊角度,潘阆同样罪该万死。
然而就在京城密集抓捕下,潘阆居然神奇地逃了出去,逃到中条山隐居。然而中条山隐居生活太苦,他终是一个假隐士,非是林和靖。因此耐不住,可要生活啊,于是出来卖药,王禹偁在长洲县做知县时,他在杭州绍兴一带卖药,大约生意做得不好,又跑到成都卖药。然后他通过好友的口风,看到抓捕风松下去了,于是又来到京城,于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讲堂巷开了药铺,以刘少逸、鲍少孤二人者为药童。
虽然因这段经历,让许多人以为不耻,但为了生活,也没有做错。因为去过的地方多,所以写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如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淳化年间,王禹偁在商州十分苦逼,潘阆卖药生意越做越大,手中也有了钱,便送了许多白银资助,因此老王同志很感激,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闲似野云终不仕,闭如笼鹤已多时。飘飘又去黄河北,更负中条几首诗。
不仅老王,还有那么多贵人与他交好,包括寇准,后来的权相丁谓,上位也是必然,当然这些人不大好介绍,于是有意无意地便让他与王继恩相会。
寇准希望张洎相助,王继恩也希望有雅士成为他的好友,一拍即合,因此在赵匡义面前说了好话,赵匡义便赐其为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
然而这时候高人与王继恩越走越近。
于是第二次传奇开始。
不过也奇怪,他犯了这样的大事儿,被抓后,赵元侃居然不久又将他释放,还给了一个滁州参军的官做,孙何与张咏还亲自替他送行。一直到十年后,平安老死在泗州任上。
潘阆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但还有一个前提,一个藏在张耆家中同乎没人注意的美丽妇人的心情。
这个女人快成妖精了。
若不是到了关健时候,她都不会找宋九。然而那一次以后,她又彻底消失。
但若疏忽了她对赵元侃的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谁不念家乡好,为什么史上宋朝有交子,正是因为四川缺钱用,不得不用纸币代替铜钱,然而这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包括许多假币。于是刘娥认真派官员筹划交子,由官府出面发行交子,解决四川用钱紧张的问题。
大家都是格老子……
王继恩在巴蜀的胡作非为,刘娥听闻后十分不满,这种心态也影响了赵元侃。
赵匡义不行了,王继恩就担心了。
他的好朋友,高高人潘阆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背下悄悄地说:“王总管,南衙(指开封府尹赵元侃)曾自谓当立,若立,对你不利啊。不如建议陛下重立皇储。”
王继恩傻了。
“立不当立者。”
那个皇子最没有希望做皇帝,这样扶上来才会感谢你。
“这怎么可能?”
“事在人为,如此……这般即可。”
于是王继恩找到赵匡义,秘密说道:“陛下,奴婢听闻陛下重病后,太子殿下在府中庆祝。”
这句话太过恶毒。
不过王继恩低估了赵匡义的智商,而且宋九临行前也对刘娥说过,不动如山,若动,可以动,学习唐高宗吧。因此赵元侃时常进宫探望赵匡义。
可能史书上因澶渊之盟以及拜神仙将他列为昏君,实际这个人还可以,也重感情。每次探望时那种悲伤也是真情的流露。
赵匡义便不相信,便派人秘密查了一下,查出真相。
然而没有王继恩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赵匡义没有处执王继恩,仅将高人潘阆贬官,用做警告。
事情到止应当就差不多了。
可这个王继恩胆贼大,本来可能会没有事,这一回真有事了。
他愁肠百结中便想到了另一个人,李皇后。
王继恩找到李皇后说道:“皇后,陛下龙体欠安,御医束手无策,皇后要早做准备。”
悲伤的李皇后莫明其妙。
“皇后,昔日登基,奴婢一直参与其中,虽然陛下得登大位,乃天下重望,随后恕臣斗胆一句,德芳德昭秦王之死,天下人不是很服气。正是这种原因,开宝皇后死后,王禹偁等人纷纷不顾陛下威严,上书不平。陛下在,群臣可以压制,陛下不在,群臣未必能压制。五代更替,往往原因莫明其妙,况且是这等原因。以奴婢之见,不如扶持大皇子登基,一是大皇子曾替秦王以及两位太祖皇子鸣不平,另一边又是陛下长子,他登基后,双方都会服气,国家自可平稳过渡。并且太后收养大皇子之长子,与大皇子也走得更亲近一点。”
还不说,李皇后真心动了。
什么德昭兄之死,天下不平,那与她有屁的关系?
主要就是从感情上,李氏与赵元佐更近一点。
而且如潘阆所说,立当不立者,正是赵元佐不可能上位了,自己扶立起来,才会有功劳。
李氏犹豫不决。
那就好办!
“况且李大将军召回京城担任都殿前指挥使之职!”
第四百九十九章 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身体越来越差,也担心身后事,便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将宋九贬到苏州。
第二件事便是李继隆。
然而他功劳大,又是国舅,要命的还是武将。在地方上就能带兵,而非是文官,因此只好调到京城,变相地释去兵权。
还有一件事让李氏也掉下了水,那就是赵匡义上位的顺利。
赵匡义上位有多难,那么多精兵猛将都是赵匡胤一手培养出来的,赵匡胤还是不明不白死掉的,丈夫还不是顺利做了皇帝?现在这些精兵猛将却是丈夫培养出来的。
不管那个儿子都是丈夫的亲生儿子。
还有大哥在背后做保障,怕什么?
李氏猛傻了。
事后宋九差一点想将王继恩与潘阆大卸八块。
本来赵元侃上位,李氏也支持的,那么没有王潘二人,上位后赵元侃兄弟还是会很和睦,毕竟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件事,蒙在谷里的赵元佐惭愧不安,终生不与弟弟相见。
不仅如此,国家不敢用李继隆了。
那是与神将级别的耶律休哥打了平手的人物,甚至某种意义上李继隆比耶律休哥更厉害。
等于让二人将国家一座重要的长城自己毁掉了。
不过眼下危机越来越重。
得到李氏同意,王继恩更加如鱼得水,又拉拢了两个重臣,第一个是知制诰胡旦,不是宰相,可这个职位能写诏书啊!
此公同样也是一个想急吼吼上位的人物。
其次是范仲淹的二岳父李昌龄,不知道怎么被王继恩游说,居然说服了。
有写诏书的,有宰相,还有军方大佬李继隆。宫中有李氏与王继恩,几乎大局已定下来了。
但有一个人让他们有点儿头痛,那就是吕端。
最糟糕的是王继恩先行做得太急,已经在赵匡义面前进了谗言。因此怕吕端面见赵匡义时,赵匡义将这件事说出来,让吕端有备。于是王继恩又做了一件更傻的事。
吕端到宫中问赵匡义病情,这不是要讨好,皇位过渡在封建国家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却没有见到,被太监打发出来。
吕端便隐隐感到不对。
于是他用牙笏写了两个字,大渐,让密吏带给赵匡义。
这个大渐意思就是病危。
很含糊的一个意思,若是赵匡义看到就明白了,不是你病危,而是可能宫中有不好的动态。
但是也没有听到赵匡义答复。
这让他担心万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危在何处,那些人在密谋。因此想找人商议都不敢找。还好,他这时担任好几年首相,包括东府一些胥吏,与他关系皆相处得不错。
因此王继恩在谋划,他也在谋划。不过相比王继恩,他更加被动。
但很万幸。
潘阆终是一个小博士,得到内情比较晚,因此他进献妙策时间更晚。王继恩动手得便同样晚,赵匡义这次病重,没有熬多长时间。因此留给王继恩时间并不长。
还有就是宋朝的制度,惩唐朝宦官专政的危害,宋朝太监数量一直很少,也不让太监掌握大权,甚至不喜大臣与太监交结。
这才将吕蒙正贬下去。
若吕蒙正在,他是首相,又与王继恩穿一条裤子的,大事可去矣。未必赵元佐上台后会变得很坏,但这个头开下去,那么可能就象东汉那样了。
时间在吕端忐忑不安中迅速过去,不久后,赵匡义病逝。
王继恩带着李皇后的口旨,请吕端进宫议立新君。
至此,吕端已经猜出来,不管宫中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胆大妄为的王继恩一定参与其中。
但他面上没有任何表情,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收拾一下就进宫,你到房里将我的那个书盒子里的先帝所赐墨诏拿出来。”
王继恩没有想到其他,就进去了。
他刚进去,两个胥吏拿来一把超级大锁,将门锁上。
王继恩拍打着门:“吕相公,你要做什么?”
“先帝驾崩,国家危急关头,请王总管忍耐一会。”说完吕端从皇城中的中书离开,前去后面的内宫。
王继恩继续恫吓中书的胥吏,可是吕端安排好了的,无论他怎么恫吓,胥吏就是不开门。
李氏看到了吕端带着大臣们进来,没有看到王继恩,心情就开始紧张起来。实际这时候她发一下狠,说先帝临崩前下诏一定要立楚王,吕端还真没辄。或者王继恩在边上提一下醒,大事又休矣。
然而王继恩关进了中书小黑屋,李氏又非是刘娥、高滔滔、向太后那样的人物,紧张之下,说了一句:“宫车宴驾,立嗣为长,顺也,今将奈何?”
按照规矩是要立长的。
不过赵元佐不是不立,却犯了严重错误下去的,如今有了一个皇太子,赵元侃!
在这个大义面前,立嗣为长算个屁啊。况且李氏又语气不定地心虚地补了一句,今将奈何?
应当怎么办啊?
吕端心里说道,哦,知道了,这件事还有这个皇后参与。
不过她这种语气,吕端也就放心了,这不是干大事的人,便盯着帘后语气坚决地说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
然而有的大臣趁机附和,特别在胡旦与李昌龄两人带动下,后殿中开始出现支持李氏的声音。
吕端大笑:“诸位,你们置皇太子于何地!”
赵元侃不仅是开封府尹,而且又得到皇太子的封号。你们现在改变,那不是立新君,是在谋反,包括太后你也在谋反。
仅是一句,诸臣闻之恐悚,没有一人再敢说话。
李氏看不到王继恩,又看到吕端语气如此坚决,以为事败,外面早就有了安排,只好默然。
吕端趁热打铁,让太监立即将赵元侃喊到宫中,不过这时候李氏还磨磨蹭蹭的,将赵元侃一起拉到帘后。
吕端想骂娘,你是想找死啊。
不过这时候不能动怒,不能激动,站在殿下不拜,请卷帘。
千万里面不要坐着其他人。
李氏一步步被逼,一步步后退,又沉默一会,让太监卷帘,看到是赵元侃坐在里面,吕端这才带着大臣们山呼万岁。吕端让参知政事温仲舒宣遗制,赵元侃正式登基。
当然,王继恩也放出来了,不过王继恩这时候哭都没眼泪了。
但吕端高明就高明在接下来所做的。
发生了这种事,换谁恐怕都要清洗,不知道多少人会被抄家灭族。
可没有,随着安排赵元侃继位仪礼,以及山陵。
提拨太子宾客李至为工部尚书,李沆为户部侍郎并参知政事。他们是赵元侃的亲信,并且李沆以前就担任过参知政事一职,不算过份的做法。
接着让郭贽出知大名府,郭贽还有些不大明白,恳辞,赵元侃说道:“魏地重寄,卿宜速去。”
郭贽无奈退下。
然后赵元侃问辅宰,郭贽愿留,如何?
有人便说,近例亦有之。
赵元侃道:“朕初嗣位,命贽治大籓而不行,则何以使人!”
实际过了许久大家才明白过来。
河北乃是李继隆的根据地,宫中差一点政变成功,李皇后也是主谋之一。因此大名府尤为重要。所以赵元侃才让耿直的郭贽前去看守它。
然而这些话儿不大好说出口,可是郭贽没有弄明白,反而请辞,赵元侃便想要改变主意,便问宰相,可这些宰相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反而说近例有之。
赵元侃无辄了,想来想去,还得要郭贽去大名府。
郭贽到了大名府,赵元侃才动手,在吕端暗中策划,一次十分温和的惩处。正是因此,北宋政治风气越来越温和,远不象其他王朝那样充满了血雨腥风。李昌龄责授忠武节度行军司马;宣政使、桂州观察使王继恩责授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胡旦,削籍流浔州。
不过李氏依然还加了太后,至于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归本镇。
官职很大,有节度使,有太傅,有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那都是职,不是差。至于镇安军节度使原来是管辖陈颖二州,军城在陈州。也就是你乖乖在陈州呆着吧,哪里都不要跑了。
其实李继隆真的很冤枉,他从头到尾一点都不知道。
更冤枉的乃是赵元佐。
怎么说都是一个妈养出来的,于是复封楚王,听养疾于朝,然后亲近去看望他,赵元佐就是不开门,说:“虽来,不敢见。”
俺这个大哥做得很惭愧啊,被人利用了自己居然不知道。
到这时候李氏才产生后悔,不管怎么说赵元侃做得十分仁义了,若没有这件事呢?相信以他以前的态度,一定会将自己当作亲生母亲一般,自己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哥也不至于跑到陈州提前养老。
因此郁郁寡欢之下,几年后去世。
作为始作俑者,将许多人坑得不轻的大诗人雅兴很高,几年后张咏去杭州,写了一首诗:
吴山挂魂碧,浙江入梦清。旦暮东南望,徒使华发生。君今运邦计,不得同舟行。即听江仓丰,伫见汴廪盈。
晓帆迭迭飞,夜橹连连鸣。贪吏诫守廉,饥民苏念生。岸花有异态,沙鸟无娇声。钱塘太守贤,好共致升平。
将李继隆废掉,还太个屁平!
但这次潘阆会十分十分的悲催……
第五百章 大秘密
接着追皇叔涪王廷美为秦王,赠皇兄魏王德昭太傅、岐王德芳太保。
这时候赵匡义的尸体还没入山陵。
有人说赵元侃,不,现在改名为赵恒做得有些刻薄。实际不是,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之所以有这种不自信,那是他的成长环境。大哥,并且是一个妈养的亲大哥那种下场,再到二哥。他好不容易做了皇子,什么都不敢做。他在开封府第二年,开封下属十七个县都反映发生严重旱灾,百姓颗粒无收。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老好人,他还有一个更好的儿子,中国历史上唯一能被称为仁的皇帝。
于是他骑马下去看了看,看到后忍无可忍,便下令免税。
这是爱民的表现,有这样的接班人,宋朝人应当幸庆才对,然而却有人打小报告了,说皇太子夸大旱情,收买人心。
赵匡义一听大怒,立即派人调查,那些天赵恒在开封府里吓得憟憟发抖。幸好下去调查的人当中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官员,他回来后说确实严重,减免的税还不够。
赵恒才躲过一劫。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要么会变成杨广那样的疯子,要么就变成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正是这种心理,才有了澶渊之盟。当然现在情况不同,那时候巴蜀乱了又乱,西北狼李继迁成长起来,夺下灵州,宋朝的大环境确实太过恶劣。
所以在这种性格下立即追封赵德昭兄弟与赵廷美,不提赵德昭兄弟死得多屈,赵廷美当真是谋反?
反个鬼吧。
这是安反侧,释宿怨,以前谁对谁错,那是我老子与两个堂哥、叔叔的事,与俺无关。俺们也追封了,儿子孙子也加官了。没俺的事了。
各位再用这个借口反对朕,那就是你们的错。
接着再放内宫宫女。
实际这时候宫中的太监与宫女真的很少,赵匡胤时最少只有二百三十人,赵匡义时只有三百人。
说句不中听的,就是一些大家族家的仆役可能都超过了这一数字。
又追赠小潘氏为皇后,美丽的小潘早早去世,也是他心中的一个痛。
随着起用曹彬为枢密使,无他故,曹彬听话,在军方有很大的影响,用之安定军心。李惟清怎么搞下去刘式,并且将刘式活活气死,赵恒看得清楚,用钱若水代替李惟清同知枢密院事,继续以向敏中,以及他的老师夏候峤为枢密副使,周莹为宣徽院北使。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搭起来,东府吕端、王化基、温仲舒、李至,李沆,西府曹彬、向敏中、夏候峤,以及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