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日落:老佛爷与光绪-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光绪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源所在,非常清楚站在面前的正是谋害自己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她虚伪地俯视着他的脸,在得知他快要走完人生之路时无法掩饰内心满意的心情,因此光绪淡淡地回禀说:
“太后,我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不过,李莲英一直对我耿耿于怀,这段时间都是李莲英亲自为我抓药。喝药的结果,如您所看到——我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了。”
老佛爷知道不可能轻易蒙混光绪,但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过,她还是派人前去把李莲英叫了过来。
“你到底给皇帝用的什么药?”她假装气愤地盘问,“你看他病得越来越严重了,这肯定是你平日照顾不周!你是不是在配药、熬药时出了什么问题?”
精明狡诈的李莲英当然不容许太后对他有任何的批评,便八面玲珑地回答说:
“小人岂敢!我完全是遵照太后老佛爷的懿旨行事!除了老佛爷的特殊口谕之外,我怎敢擅自做主?”
请允许我在此说几句题外之话。我清楚地记得,光绪曾经告诉过我他的一个怪梦。当我还在老佛爷宫廷里担任她的贴身侍官的时候,光绪在梦中曾经预见过自己的死,当时觉得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皇上把这个奇怪的梦叙述给我听,然后问我是否认为那是他临近死亡的预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古里古怪的字,这个字和汉字繁体“寿”字似是而非。那绝非光绪所认识的字,也绝非我所见过的字,此外还附加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光绪在纸上粗略地勾画出梦里的这个字以便让我看得清楚。除了中心那个部分描述得不够充分外,字的上方是云,字的左面有个奇怪的动物与之相对,字的右方则有一道从上向下的锯齿状闪电。
现在我们接着往下叙述刚才所言之事。当然,看到光绪的模样,老佛爷知道他快要没命了。她企图推卸自己的责任,把他的死归罪于李莲英,而李莲英根本不吃她这一套——可是老佛爷并未就此解除李莲英的看护任务,她令他继续照料这位一生坎坷、濒临死亡的君主。
有个太监名叫小德张,他离宫后居住在天津,他给我讲述了光绪临死时的详细情况。光绪之死是发生在我离开皇宫不久之后。小德张说,光绪弥留之际的卧室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李莲英日复一日地看守在那里,他巴不得生命垂危的光绪不要发出任何一点儿响动。他像一只盘旋在光绪头顶的邪恶之鸟,口头上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怜悯之辞,两只眼睛却透露出显而易见的嘲笑之光。李莲英从早到晚阴沉沉地站在那儿决不轻易离开,直至他如愿以偿地对光绪施加了某一种报复为止。他虚情假意地安慰光绪,说他相信皇上很快就能起来四处走动。但事实上,他却遵照老佛爷的懿旨,在光绪仍然神志清醒距离死亡还有几个钟头时,他就派人为他穿上寿衣。那是要等到他去到最后的安息地时才穿的!
光绪弥留之际身处的卧室,如同地狱一般令人毛骨悚然。尽管这位生命垂危的君主本来完全可以谴责李莲英,但此时他只有不断抬头仰望这个心狠手辣的太监。这个太监只不过是在等待光绪咽下最后一口气,并且等得还相当不耐烦。这位垂死的君主还明白,老佛爷也在室外的某个地方焦虑地等待着他辞世而去的消息。
四十三、光绪帝之死(3)
珍妃的姐姐瑾妃,那个始终不讨光绪喜欢的胖胖的嫔妃,在他临终前来到了他的床边。但是,她只能勾起光绪对珍妃的无限回忆,回忆起她是那么凄惨地走过人生最后的旅程。而如今,光绪自己正在重蹈覆辙。所以,光绪内心倍感痛苦,拒绝看瑾妃一眼。
来到光绪临终病榻边的还有他的皇后,那位不幸的女子面色极度苍白。老佛爷亲自挑中她并将她赐予光绪为后,但她却一直为他所深深厌恶——于是,她的到来只是令光绪紧紧闭上疲倦的双眼,把痛不欲生的脸庞转向冰冷的墙壁。光绪就在多重痛苦的交错折磨中凄惨地离开了人间。
我不惜笔墨地讲述光绪临终的每一个细节,仅仅是因为这个令人伤心的故事与慈禧指定的宣统皇帝——有时也称为溥仪,这个继承了光绪帝位的溥仪以“小皇帝”之称闻名于世。光绪的去世是大清王朝一种毁灭性的征兆。尽管我力求完全公正地对待老佛爷,为她对光绪之死所负的责任找出些合情合理的借口。但是,在我仔细地分析了这些事实后,没有找到任何一点他们谋害光绪的正当理由,更找不到令老佛爷几乎终身虐待他的真实缘由。
不过,关于她对荣禄之死的感受我的叙述是真实可信的。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当荣禄的死讯由太监禀报给老佛爷之时,我正和她在一起,我亲眼目睹在他永远地离她而去之后,慈禧简直就判若两人。她的灵魂和老当益壮的雄心都部分地随其肝胆相照、倾心相爱的人一起进入了坟墓——还有她部分理智也随之一起进入了坟墓。现在她已十分衰老了,这不仅因为她年事已高,而且还因为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也许她常常被想象的危险所困扰。这一切都导致她判断失误,臆想出一些虚幻的事情,甚至认为整个天下都结成同盟与她作对——并且她把这一切罪责归咎于光绪,因为他竟在军事政变前就敢公然反抗她。除此之外,我再也无法为她找出任何借口了,而且,可能这个借口并不能自圆其说。我觉得,无论我将会遭到什么样的谴责,我都该把自己知道的一切真相公诸于众——因为我一直没有忘记老佛爷曾经对我说过的话:
“我希望你知道我的真实生活,以便某一天你回到真正属于你的另一个社会时,你能够向世人讲明真相。这些真相我极其小心地隐藏着,尤其是隐瞒于外国蛮子的世界!”
西方人难以理解东方人的思想观念,但是我觉得自己十分理解老佛爷。我一直认为皇太后是一位善良的老太太,她爱我,我也爱她——虽然她肩上的重任又繁多又艰难,但是她却不乏人之常情。当时,只有她才能坐到那个至尊的位子上,对于这些我记忆犹新。然而,对于光绪之死,对于她另外一些可怕的行为,特别是对于义和团运动——尽管我自己的家庭属于“二毛子”一度处于危险之中。对于这一切,我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
假如,她今天仍然坐在统治中国的宝座上……
当然,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推测也是毫无意义的。
当慈禧太后预感到自己已临近死亡的时候,她决定再亲自指定一个皇帝。这个皇帝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因此我不厌其烦地叙述了这位可怜的溥仪。
四十四、雷同的厄运
慈禧在她六七十岁时,手里的权力达到了她人生的顶峰——她掌握着四万万中华子民的生杀予夺。因而,她坚信自己将永远地坐在大清王朝的宝座上。可是,如果要有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就必须有一位屈从于母后意志的幼君,否则皇太后摄政就不可能。所以,慈禧任命年幼无知的光绪继承皇位,使他成为不幸的统治者——或许溥仪比光绪更为不幸——虽然名为皇帝,事实上他从未真正作为一国之君名副其实地行使统治权。
皇太后一直坚信征兆、经验的影响和结果,她平时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要事先择定黄道吉日。基于这样的习惯,她认为登基大典事关国运,或许她认为也与个人的政治命运关系密切,于是她亲自挑选了良辰吉日,在半夜把光绪召来。而这所有的预兆都表明,光绪在政治生涯上是不会成功的。大多数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类似这样的行为,他们认为这是十分不可理喻的,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这种表现是愚昧无知的迷信。在他们看来,一个能力非凡、长期以来履至尊而至六合成功统治泱泱中华大国的女人,怎么可能如此笃信占卜、预兆和符兆之类的事呢?然而,从来没有一个清晨慈禧不查阅皇历,以确定当天是否好运当道,当天要做的是否会事成功就。只有中国人懂得其中的意义,因为占卜或我们所认为的与占卜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令西方人难以置信。
慈禧知道,自从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死后,她的臣民就盼望她任命另一个皇位继承人。因此,她选择了光绪,当时他大概只有4岁。她之所以选择一个懵懂稚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还要经过多年才能达到独立执政的年龄,这样她就可以作为皇太后行使摄政大权,代替他掌管朝政。
但是,在她做出这一任命和发布懿旨之前,她一定先要查阅与此有关的符瑞和凶兆。她查看相关书籍——那本书几乎就是她的圣经,就像《旧约全书》是犹太人的法典一样。
她希望以此确定小皇帝登基的良辰吉日……
于是,她在午夜时分召来光绪,让他登上了中国皇帝的宝座。
有关午夜登基的历史缺乏详细记载,除了它表明这种类似和雷同大概预示着灾难以外,对本书这段叙述关系并非没有关系。光绪,这个最不幸的皇帝在午夜时奉旨登基,成为名义上的皇帝、实际的傀儡,因为这个王朝已经拥有一位专制的统治者——慈禧。光绪在位时期生活极其悲痛,不幸凄惨终了生命。有关他的一生,流传着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其中的是非真假令人实是难以分辨。光绪是我认识的一个古怪的人。他对我非常友好,对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怪人来说,能与我有这样的友谊实在难得。儿时的光绪是个没人理解的孩子,他是在太监的照料下成长起来的,最低微的太监都认为他无足轻重。虽然他是一国之君,但作为一个人,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皇太后也对他漠然置之而独揽朝政大权。起初作为一个孩子,光绪也难以讨得她的欢心,而最终他死时已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从生至死,他这短暂的一生中充斥着连续数载的痛苦和误解,甚至充满了不信任和仇恨。除是研究历史的学者之外,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在慈禧皇太后统治时期还有一位光绪皇帝!不少圣旨都是以他的名义发出,不过,或许他对这些圣旨一无所知。即便知道一些,大概也是在圣旨发布很久以后了。
或许,慈禧不可能说清她对光绪反感事出何因,但她却总是伺机对他泄恨。为了使光绪感到自己没有实权,她总会玩弄一些小花招,而且绝不放过任何这样的机会。光绪对慈禧行事的动机始终心存疑虑。因此,他在位后期,按照习俗他必须食用母后餐桌上撤下来的食物,但吃完后他总是迫使自己吐出刚进到胃里的食物。尽管生活毫无公理地虐待他,但是他却不希望自己中毒身亡。宫廷里的生活对他来说充满了无休无止的恐怖。
关于光绪生性懦弱这一点,我至今记忆犹新。否则,他有可能为中国成就无数的好事。他头脑机智灵活,但却不敢使用。当皇太后独断专行发号施令时,光绪吓得走起路来连两腿都软得发抖。从小时候认识到慈禧倔强的个性起他就被她镇住了,他从来没有能够抑制住自己对这个邪恶女人的畏惧。他的一生是一场没完没了的噩梦。光绪在他自己皇宫里所受的苦难远远超过了拿破仑在阿尔卑斯山上所受的苦难。因为即使在阿尔卑斯山时,拿破仑也有行动的自由。尽管历史上光绪是满清王室倒数第二个皇帝,但他仅仅徒有虚名而已。我现在仍然能想象出这一情景:那个高贵但有点文弱的男人在皇宫里踯躅、徘徊,他对周围一切都毫无兴趣。那时,太监们密切监视着他,他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都要向老佛爷禀报。太监像恶魔一样任意摆布皇宫里被太后惩罚的人,而李莲英就是死死附在光绪身上的恶魔。他暗中偷偷监视光绪,对他进行造谣中伤,以便他本人能够继续受宠于慈禧。
历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出像光绪那么不幸的皇帝了。
清朝最后两位皇帝的登基,存在十分类似的不祥之兆:慈禧亲自挑选了吉日良辰举行加冕礼,召光绪进宫登基加冕;慈禧也为小皇帝溥仪挑选了举行加冕礼的良辰吉日。并且,他们两人都是在午夜时分进宫去迎接自己的厄运。
四十五、皇帝悲哀路(1)
除了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以外,光绪是第二个倒霉的小皇帝。他在人生的痛苦中挣扎着离开了人世。他弥留之际的卧室是个阴森恐怖之地。慈禧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人,她时而温和有加、时而残忍备至,在弥留之际的床榻边等着光绪咽下最后一口气。此时,慈禧仍然不愿意显露出对他的一点怜悯之心,她传达懿旨让太监们把皇袍覆盖在他身上。当时,光绪还没有咽气,心里尚且十分清楚:他的痛苦人生就要走到尽头,这件皇袍是他长眠地下时要穿的寿衣。慈禧仿佛就是光绪床榻之前索命的幽灵。光绪在她的“懿旨”授意下中毒,而此时此刻毒性正在他的体内逐渐加剧。慈禧已如其所愿地看到了毒药的效果,因为光绪死时他的腹部已经令人惨不忍睹。然而,心狠手辣的慈禧却是听之任之,置之不顾。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光绪所经历的不幸,只因为光绪的经历对溥仪的悲剧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慈禧皇太后因年迈而满脸皱纹,40年来的仇恨淤积在她的心头使她一直大为不快,但是面对病榻上奄奄一息的光绪却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以此对他的逝世表示哀痛——因为她深知这一死亡是由她本人一手造成的。她也深知光绪自己内心十分清楚,索取他性命的罪魁祸首就在他床榻之侧,现在正心满意足地俯视着他临终的痛苦。慈禧毫无仁慈之心,她没有采取任何方法阻止毒药对光绪的摧残,也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悲伤之情。直到光绪可怜的躯体停止痛苦的痉挛不再挣扎以后,她便头也不回地走出了那充满死寂和恐怖气息的房间……
她以最快速度传达圣旨召见小溥仪,准备让他继承刚刚丧命的光绪的帝位!
为此,太监们刚离开那个倒霉皇帝弥留的卧室,便又匆匆忙忙赶到静谧的醇王府。王府里原本已经灯火熄灭,众人都已安睡。忠于职守的太监便通知这些不了解内情的人一起恭候圣旨的降临。王府里顿时灯火通明,仆人和奶妈都被唤醒,他们来回奔跑,异常激动不安——一个拥有无比幸福童年的孩子在梦乡中突然被唤醒,并被告知他将登上一个责任重大的位置,从今以后举国上下都要对他誓死效忠。
幼小的溥仪被从美梦中唤醒之后,揉着双眼哭了起来,因为他还没有睡够。他不要当什么皇帝,他只想睡觉,接着做他孩子的梦。不管梦里会遭遇到什么样的不幸,但总比违背他幼稚的意愿强迫他去接受眼前的现实要好得多。
“来,儿子,”父亲醇亲王说,“太后已经传圣旨来了,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她老人家会不耐烦的。光绪皇帝已经驾崩了,中华帝国的宝座还空在那里等着你去坐呢!”
但是,可怜的溥仪只是啼哭不止。对于天真无邪的他来说,帝王的权力和宝座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慈禧的懿旨已经传到王府了,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能改变溥仪面临的处境,甚至即使发生奇迹都不可能改变这既成的事实。
溥仪的奶妈手忙脚乱地把他从床上抱起,那是王府中资历最深的一位仆人,她曾以同样的身份伺候过童年的醇亲王。尽管溥仪又哭又踢闹个不停,她们还是为他穿好了衣服,一切就绪等待出发。可怜的溥仪简直就是一只等待宰杀的羔羊。
正如前文所叙述的那样,被惊醒了美梦的溥仪一直啼哭不止。与此同时,所有的仆人都在对此窃窃私语、说三道四。他们说即将登基的小溥仪又哭又闹,这显然不是一种吉祥的预兆。中国的仆人很少接受过正式教育,因此他们并没有多少高深的知识,但是他们对凶吉征兆却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对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事情总是极为敏感,而在其他人看来,这只不过是莫名其妙的心理作用而已。这些仆人非常恭顺,他们一向疼爱小溥仪,在他们内心深处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在把一个人的灵魂当作祭品——但是到底要把他奉献给什么?答案远非他们能够想象得到。他们仅仅清楚自己内心所想的,因为他们并没有足够智慧的大脑。不过,他们对这件事情不乏先见之明——当溥仪在穿戴准备中哭闹不止时,他们感到非常悲戚,于是相互嘀咕着这不祥之兆。宫廷太监们的脸色严肃而忧郁,使这些谦恭温顺而满怀恐惧的仆人联想到食肉的猛禽。这些太监受到慈禧的派遣,前来迎接她垂帘听政以来的第三个小皇帝。太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在醇亲王府里他们缄默无语,但是神色愠怒。因为,令他们讨厌的小溥仪还在啼哭不止。
四十五、皇帝悲哀路(2)
这就难怪王府里的仆人不禁要嘀嘀咕咕;难怪他们会诚惶诚恐滴溜溜转动着眼珠;难怪他们对太监要细细地进行察言观色,以期发现某种宝贵的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