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日落:老佛爷与光绪-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莲英将他的巨额财富埋藏在他私邸的地板下,现在他又把它们挖了出来。他还如同过去多年以来那样,管理着那些皇宫的奴仆。在一段短暂的时间内,老佛爷异乎寻常地热衷于重建紫禁城往日的繁荣。朝廷又成了昔日的朝廷,庭院里又回荡起皇族的脚步声以及宫女和侍从们张弛有度的笑声。
  老佛爷逃离京城所失去的并没有像她预计的那么多。她把她的逃亡视作一种耻辱,而洋人则把它作为嘲弄她的笑柄。但是,他们无法追踪她到穷乡僻壤,她也完全能够以此来嘲笑他们。尽管他们想报复她,却也无能为力。至于她的朝廷,在两年之久的流亡中一直坚如磐石,从来没有分崩离析。虽然许多人背离了她,她身边的人数锐减,但背离她的都是没有太多价值的仆人。
  现在这些仆人重新回归到她的身边,而且被她宽容大度地留了下来,让他们重新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工作。
  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朝廷就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令人难以置信慈禧太后曾经逃离过紫禁城。老佛爷的百工巧匠夜以继日地着手进行紫禁城的修复、重建和整顿。除了老佛爷,对恢复重建工作表现最积极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太监总管李莲英。
  善于经营的李莲英掌管着订立修建合同之大权。在与百工巧匠讨价还价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忘记敲诈勒索一番,于是从中为自己又狠狠地捞取了一笔外快。
  就这样,紫禁城、颐和园和西苑很快又复苏了。
  但是,老佛爷对几件事始终固执己见,坚决不做出任何让步。
  虽然李莲英惯于拍马逢迎,他以惯常的谄媚方式提醒老佛爷最好修整修整颐和园内的几条石路。老佛爷始终没有答应,这几条石路上外国炮车轮子轧下的痕迹历历在目,整修之后必然会消除这些痕迹,但老佛爷希望它们永远留在那里,以此使她牢记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以及提醒她对洋人永不泯灭的仇恨。
  西苑的北海内,有一座建筑在战争中被削去了一角,出于与上述相同的原因,重建时也没有得到修复。
  老佛爷至死都没有采纳李莲英修复这些残迹的建议。洋人留下的这些痕迹,老佛爷仇恨洋人的记忆以及由它们所象征的一切,至今在颐和园和北海还可以见到。而在她离开人世以后,就没有人再关心这件事了。
  在老佛爷回北京不久后,外国联合部队的代表就递给她一张单子,这实际是一张“黑名单”,上面列出了对义和团运动应负有责任的人员的名字,以及要求对他们给以的处分。虽然,老佛爷是一位极其自尊的统治者,对她来说这无疑是强迫她吞服下一剂苦药,但是她还是接受了他们的这些要求。当她看到端王的名字赫然在册的时候,她的痛苦稍稍舒缓了一些。她为这整个事件谴责了端王。端王身为皇族成员,他不会像其他许多人一样被斩首,也不会被枪毙。对端王的处罚就是终身流放。按照大清刑律,端王全家男女老幼都必须随他一起流放。
  这就给老佛爷提供了一个机会,这样她既可以废掉那不合适的太子人选,又可以不必承认自己在太子废立问题上的错误。
  圣旨下来,太子被废。他这是受了父亲的牵连,也因为外国蛮子有这方面的要求——当然更主要的是因为老佛爷希望寻找一个借口来废黜他,不过这她并不需要明说。于是,大阿哥就要随同他父亲一起被流放他乡。
  即使这样,老佛爷也不会完全承认她所选的太子是非常不好的。她向大家表明她认为大阿哥与端王的罪行没有任何牵连。并且,虽然她口头上下令将大阿哥流放,但是众所周知,大阿哥从来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北京城。所以,在他最终真正受到惩罚之前,他还有机会去为非作歹,从事更多的勾当。
  大阿哥是嘉庆下达不立太子的圣旨后的第一个皇太子,大致情况基本如此。这件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老佛爷性格倔强,一旦她决定了的事,就绝对不能改弦更张,除非外部客观环境给她施加了难以承受的压力。她的这种刚硬的性格使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她十分了不起,但也正是这种倔强固执给她的人生带来了许多艰难困苦。立大阿哥这个案例就是她出于对光绪极端的憎恨,不惜挖空心思来进一步贬低他。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慈安在世的时候,他曾使她如坐针毡。另一个原因是他的许多行为在她看来表现了对她的极不尊重。
  我们可以由此看到,老佛爷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特别是一个有个性的女人——理性不能使她承认她所作所为有许多是错的,她任性、过分自负,并且有极强的虚荣心,可能是这些性格特征给她的臣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
  老佛爷流亡回来了,可是她的处境十分窘迫。举国上下以及所有外国使馆的人都知道她是为何逃亡的,多数人把发生恐怖事件归罪于她。可是对她来说,她的任务就是重新获取她失去的昔日威严。她一向不屑于卑躬屈膝、忍辱含垢或请求别人的原谅。她实现自己美好梦想的方法,从来都不困难。
  她重新登上中国君主的宝座,这和她以前曾经坐在那里完全一样,似乎没有发生过任何不幸的事情。她发送请帖,邀请外国大使及夫人来参加宫廷宴会。她像往常一样主持早朝,接见群臣。在过去的两年中,她一直通过信使将谕令经过无数的驿站传递给这些朝廷大臣。
  她的表现极为泰然,一点也不像曾经发生过什么异常事件。以至于连她的敌人都开始怀疑过去发生的事是否果真与她有关。
  她表面看上去是那么轻松愉快,面对所有洋人都装得若无其事。她是中国历史上个性最强的人,她完全拥有自我克制的超凡力量。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十、孩子的降生
三个世纪之前(1644年——译注),有个皇帝吓得用一条白练自尽身亡。据说,直到今天,他上吊用的丝带仍悬在北京紫禁城内那座名载史册的煤山上,在萧萧的寒风中轻轻摆动。在被围攻的城门外,一位满族皇帝的儿子正英勇奋战,力图进入京城,他是遵照父王之命率兵前来援救明朝皇帝的。但是,这位皇帝命中注定要成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尽管那位满族皇子成功地杀入了紫禁城内,但是一切都为时太晚了——由于这位怯懦的明朝末代皇帝眼见大势已去,认为活着已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于是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根本不知道满清皇子率兵援救之事。因此,当攻入皇城的人们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一切都已经结束,大明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
  虽然那位满族皇子来得太迟,以至于未能及时拯救向他们求援的皇帝,但是他却因此进入了紫禁城,并取代自缢身亡的崇祯皇帝而登上了皇位。从此,开创了满清王朝。其后,满洲人掌握皇权将近三百载,在王室中先后曾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慈禧太后,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慈禧已经离开人世许多年了,中国的子民们早已剪掉了表示忠诚于满清王朝的长辫子。只有那些对中国的巨变一无所知的山野村夫,抑或那些忠诚于满清王朝的遗民仍然蓄着辫子。他们不愿接受这种全新的自由,因为失去了天赐的统治者,他们单纯、诚信的灵魂得不到安慰。他们再也不能拜倒在豪华的宝座前,再也不能为他们甘愿被奴役的举动而感到自豪。举国上下,辫子作为一种忠于满清皇权的象征已经消失了。虽然慈禧已经离开了人世间,但是全国各地却还有个别人对她忠心依旧。这种人一旦被发现,自然就会可怜地遭到别人的嘲笑。人们通常暗自思忖:这个可怜的人还不知道大清王朝已经不复存在了。他们认为在那可怜人眼里老佛爷还活着,因为中国现在多灾多难,她只是暂时离开罢了。他们相信,有朝一日她还会回来,到时她肯定会封赏那些对她一向忠心耿耿的人。就像一些著名的预言中,充分发挥才干的人们获得报酬一样,他们在耐心等待他们的忠心得到回报。
  取笑者也许会讥笑偶尔见到的长辫子,但是他们既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毕竟,到现在依然忠诚太后的只有那些躬身劳作的穷苦百姓!
  很久以前,一位满洲将军的千金爱上了出身卑微的步兵统领。那个女孩乳名唤作“兰儿”,而那个步兵统领叫荣禄。他们两情相悦,依依相伴,只有那些一往情深的恋人才能理解他们之间的爱恋之情。并且,兰儿的父亲也赞同女儿所作的选择。兰儿内心一直感到十分幸福,荣禄内心也感到非常甜蜜。他们都以为有一天两人将会喜结连理。要是他们果真做了鸳鸯,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就会与今不同了,也就绝不会出现那位可悲的末代皇帝——溥仪。
  但是,也许兰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心灵深处暗藏着一种野心。这种极度的野心使她最后登上了中国权力的顶峰,使她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不过,这野心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悲伤和痛苦,她和荣禄不得不劳燕分飞。虽然她深深地眷恋着荣禄,荣禄也由衷地爱恋着她,但是他们之间一堵分开皇室和臣民的可见而不可逾越的厚墙把他们隔离开来。这种野心,使她临终前孤独凄凉地躺在床榻上。尽管那时她还没有断气,但是那些往日一贯受她宠信的人却背离了她,恨不得尽快把她送进坟墓。由于缺乏爱情和对爱情的忠诚,慈禧的人生注定是失败悲凉的一生。
  皇太后慈禧,这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她破例任命荣禄为军机大臣,以便在自己的一生中他都能和她形影相随,对她尊崇敬畏、忠心耿耿。但是,他仅仅只能作为一个深深爱恋她的男人而为她鞠躬尽瘁。然而,所有这些相伴的岁月里,虽然他们各自知道两人之间眷恋如初,但是他们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荣禄不能与她执手相望,甚至不能触摸她皇袍的折边。慈禧不断地赐予荣禄及其家族荣华富贵。但是,对于他们两人来说,所有这些东西都毫无价值。生活中唯有一件东西是他们都渴望获得的,然而他们却再也没有机会没有可能获得。
  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荣禄这样赤胆忠心,从来没有一个人在爱恋中对自己的爱人企求如此之少——对此慈禧内心十分清楚,她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回报他对她无私无求的爱。当然,她不可能知道,在她一生中欠下的数不胜数的情债中,她最后一次补偿是最不仁慈的补偿。那就是,她指定荣禄的外孙来继承光绪的皇位,从而制造了又一位可悲可怜的帝王。这位帝王将在悲愤和痛苦之中统治着他的末代王朝,他的一生将因此不再得到幸福和安宁。
  皇太后慈禧曾钟情于荣禄,现在他的女儿喜得贵子。太后对荣禄的深情,只有她本人心知肚明。当荣禄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她久久地紧闭双眼,双手搭在膝上,紧握的拳头因过度用力以至于指关节发白,脸上掩饰不住悲痛的神情。但是,当她凭着高傲的、独有的毅力控制住自己以后,她所面对的世界一下子阴暗下来,过去那充满友谊和美妙阳光的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她如同木雕泥塑一般没有了喜乐!
  慈禧特地发懿旨为荣禄隆重治丧。荣禄的葬礼因而在北京令人久久难以忘记。这场令人大开眼界的葬礼,让众多的平民百姓见识了大人物葬礼的隆重。
  他对她一直是忠心耿耿,他的女儿喜得贵子。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要把这一喜讯通过赠送鸡蛋告知本家族所有的亲朋好友——蛋,染红的蛋,这表明一个男孩子诞生了。
  这位娇弱的新生儿在一个月之内不能离开他的房间,但是他诞生的喜讯早就禀报给了皇太后。皇太后亲自为他命名,他的名字现在全中国家喻户晓,她所赐的名字是溥仪。在所有得知他诞生的人中,任何人都没有预见到,甚至连为他赐名的慈禧也没有预见到:他命中注定地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末代君主。他的人生道路因此而荆棘丛生。假若命运之神稍稍关照他的话,他本该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人们不禁要扼腕叹息,要是出于好心的慈禧能够先知先觉就好了!
  皇宫里任何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孩子诞生了,他已由疼爱他的慈禧太后赐名为溥仪。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十一、慈禧的思虑(1)
在整个老佛爷时代,慈禧的宫廷富丽堂皇、威名远扬。朝臣百官云集,礼服长袍、端庄得体;宾客满堂,云衣霓裳、仙乐飘飘。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太监,长袍服饰艳丽多彩,使太后的宫廷熠熠生辉。老佛爷有众人不及的爱美之心,她一向仪表端庄、服饰华美、举止优雅。她眼光犀利挑剔,对衣着举止方面的缺陷十分敏感。她的随从对此都十分了解,因而总是避免在这方面触犯喜欢吹毛求疵的她。老佛爷自己的许多行为举止都非常谨慎,总是遵循着严格的礼节和各种清规戒律,因为她要“母仪天下”——以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全国的子民作出表率。
  参加任何宫廷仪式,都是置身于一种美妙而令人敬畏的场景之中。即使是宁静的宫廷仪式也像一条连绵不绝、变化莫测的彩带,不断变换着的图形构成一幅幅永远更迭不止的美景!
  小溥仪,那位可怜兮兮的小皇帝,由他母亲带着前来觐见慈禧的时候,他可能才有两个多月。小家伙被裹在一个笨重的大红襁褓中。他安静地躺在母亲的怀抱中,既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也不关心这次觐见对自己的意义。他乌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可能吸引小孩子们眼球的任何东西。他的小脸显得有些干瘪,简直是一幅描绘无能相貌的杰作。
  这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前来觐见慈禧,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按照宫廷礼节,所有的觐见者都必须向太后叩头,但是这位母亲由于双手抱着婴儿而不能磕头。她让一位身边的小太监替她抱着婴儿,她怀着忠实臣民的谦恭之心向太后施行了这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小太监接过婴儿后,低头俯视着厚实的襁褓包裹中的小脸,不禁伸出手指轻轻触摸那干瘪的脸蛋。小太监面带笑容注望着那双对周围茫然无知的眼睛。
  由于某种难以言说的但是并非不可理解的原因,所有的太监都喜欢这个新生的婴孩,而慈禧宫廷里的太监向来人数众多。此时,他们围在这个婴孩的周围,一边看着摸着,一边低声细语地品头论足。对此我一直深感疑惑不解,难道这些谙熟宫廷是非的太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位身份重要的小贵人?难道他们从这个婴孩的谦卑之中预见意识到了清王朝的结局?难道他们看到了将属于他的悲痛和伤心?有可能是这样吧。太监对许多事情的理解向来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许因为他们自己常常需要被别人理解,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真正理解。
  那婴孩的母亲在向太后叩头施礼。我对那一幕场景至今记忆犹新,现在我仿佛仍然能看见这位未来皇帝的母亲,正跪在那里向那个被称作老佛爷的女人叩头。那女人将来有一天,不久将来的某一天,将把一顶倒霉透顶的皇冠戴在一个不能自立的婴孩的头上,而他们的王朝将在一片混乱中覆灭。回顾这段历史,我认为溥仪的母亲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自豪,就像所有孩子的亲生母亲一样。这个婴孩在皇宫里受到太后的接见,这对他来说的确是件值得骄傲的事。这给予了他无上的荣誉——不过,这婴孩并不知道,而他的母亲知道这一点。或许她当时甚至这么想:这是溥仪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宫廷。将来有一天他长大懂事以后,她会告诉他,并向他证明他有权为这一荣誉而感到自豪。也许,若干年后皇太后会想起他,那时他将会得到更多的荣誉。
  因此她从小太监手里接过婴儿,用一只宽大的手臂将他托住,让他也向太后磕头;那婴儿的双眼半睁半闭,干瘪的脸上毫无领会体悟的表情。他在母亲的手臂上,就像一个机械的玩偶,一弯一躬地向老佛爷致敬。
  老佛爷漫不经心看了他一眼,便移开了她的视线,不再去关注他。看上去,她对荣禄的外孙十分冷淡,而且这种冷淡好像是她故意装出来的。果真如此吗?正如我前文叙述的那样,荣禄去世的时候,我正好和皇太后在一起。我知道她依然深爱着荣禄。因为她有时把我当成贴心人,因此我对她不可能有误解。我知道这样猜测她对溥仪表现出的冷淡态度无甚意义,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对这种态度的怀疑。

四十一、慈禧的思虑(2)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那种出奇的冷淡是一种奇怪的征兆。
  难道就是在那时,她就打算指定那个婴孩来继承皇位以偿还对荣禄的一点情债?难道她已经意识到清朝末日快要来临,因此策划让那个婴孩当皇帝,而他将在革命炮弹的威胁下诚惶诚恐地放弃皇位。这样,她就可再次报复醇亲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