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吕家兄弟的答案很简单:无视刘章、刘兴居,对京城各方势力不管不问,直接挑了一个人去和刘襄干架。重要的是,他们挑出来的这个人,让我很难理解。我弄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情况,难道吕产、吕禄是两头猪?
他们不是猪,但不比猪强多少。因为他们挑出来的这个人叫灌婴。
灌婴很会打架,这是事实。就能力而言,灌婴要比刘襄厉害的多,当年灌婴在项羽阵营中横冲直撞时,刘襄还没投胎呢。在灌老头的面前,刘襄连提鞋的资格都不够。
灌婴能力很强,可他是刘邦的嫡系,和你老吕家关系并不怎么密切。如果这一次是刘邦派他来的,相信并不会出现什么异常。然而你吕产算个什么东西?这个时候把本已远离军权的灌婴揪出来,雄纠纠气昂昂地带上十几万部队出去游行,这不是作死是什么?
人家刘襄本就是冲着你老吕家来的,你现在派一个刘家的嫡系和老刘家的人去干架,这个天才的部署,让人无言以对。
说实话,我真没弄明白吕家兄弟是出于什么目的,难道是“以夷制夷”?只能说他们没做好定位,也没认清形势,也可能是老吕家人太不济,连个会带兵的人都找不到。
应该说,灌婴对他老吕家的危险系数要远在刘襄之上。
事实也的确如此。
当灌婴带领大军出发的那一天,一直在幕后隐忍不言的陈平开心的笑了。实力的天平终于发生了变化。机会到来了。
灌婴率领大军跑到荥阳后,暗自琢磨“诸吕欲害刘氏而自立,破齐而归,无疑助纣为虐。”随即给刘襄写了一封信,约定双方讲和。
刘襄很有自知之明,没必要也没信心去和灌婴干架,因此也停下了脚步。至此,政府军与革命军都驻扎了下来,搞起了联欢,唱着歌、喝着酒看吕产、吕禄的笑话。
而与此同时,京城里也并不安宁。就在灌婴掌握军权的那一刻起,陈平、周勃也开始了动作。
前边我介绍过,陈平、周勃暗中帮助过刘章,而事实上,他们却代表着另外一股势力。虽然陈平等人是刘氏的忠实追随者,但在这些人的眼里,刘襄、刘章并不能代表刘氏。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所追求的也不过是利益的最大化。
应该说,这是一次三方势力的博弈,一个是宗室,一个是外戚,第三个就是功臣。所谓“宗室”就是指老刘家人,代表人物刘襄、刘章;“外戚”就是老吕家,代表人物吕产、吕禄;而“功臣”的代表人物就是陈平、周勃,当然包括灌婴。
在前段时期,“外戚”的实力最强,“宗室”次之,而“功臣”的实力就要弱的很多。
这不难理解,吕氏掌控大局,手握军权,实力比较雄厚;而刘氏虽在朝廷里没说话的资格,可毕竟还留下几个诸侯王,这些人的日子虽然不太好过,但手里多少还是有一些军事武装,这就是说话的资本;而“功臣”在京城没军权,在地方没武装,在“外戚”和“宗室”的夹缝中求生存,日子过的比较凄惨。
按理说,在这种状态下,“功臣”这一方是很难形成气候的。人家老大、老二抄家伙干架,赤手空拳的小三只能扯着嗓子吼两声,呐个喊、助个威还行,登台演戏的机会并不多。这就是随后几千年来,“外戚”和“宗室”拉锯的过程中,群臣只配当配角的缘故了。(后来登上舞台的宦官,算是“宗室”的衍生品,或者说是替代品。)
吕雉在世时,“外戚”的实力达到了巅峰,为了共同的敌人,“宗室”和“功臣”开始慢慢靠拢,最终达成了默契。纵然如此,“功臣”依旧只能当个配角。当然,前提是不发生意外情况。
意外还是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还得拜吕产、吕禄兄弟俩的帮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这个意外事件就是灌婴重掌兵权。十几万大军握到手后,陈平等人立马从偶像派变成了实力派。至此,“功臣”这支独立的政治势力有了底气,这些人展直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权力争夺的洪流之中。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支势力的崛起,无论对“外戚”还是“宗室”,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有一天,老二和小三联手把老大被打压的萎靡不振时,老二、小三就该撕破脸了。
不过到目前为止,老二、小三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因为他们共同的敌人依然顽强地活着。
不过活的时间并不长,因为老二率先出手后(刘襄起兵),小三也开始动手了。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
在史料中,毫不客气地把吕家人定性为坏蛋。事实上,这是不公正的。就如吕产,他就不算是个坏人。
吕产这个人,不狠毒,不腹黑,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优柔寡断。他的能力一般,之所以能混到相国的位置上,全靠姑母吕雉。
应该说,吕雉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她希望吕产能挑起重担,守护老吕家的安全。事实上,她也是这样安排的。为了保险起见,还为他配了个助手——吕禄。
吕禄这个人就更不能算是坏蛋,这个人智商一般,有点老实,还有个更大的毛病——胆小怕事。
这兄弟俩,一连办了几件蹩脚事,把老吕家带进了深渊。
吕雉死后,吕家兄弟动过诛群臣的心思。可万没料到,这俩位仁兄凑在一起研究了半天,稀里糊涂、毫无结果。更大的问题是,俩人的保密工作做的很不好,让朝廷中正在迷茫彷徨的一些人,毫不犹豫地投进了敌人的怀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话套用在这对兄弟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
要说俩人有这种想法并不过分,反而说明他俩的脑子还挺正常。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皇帝听他们的,军队听他们的,然而一些老臣不听他们的。而这些老臣们,恰恰就是自己一头独大的最大障碍。
这个时候,“诛群臣”不失是一个不太保险的选择。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斗狠。“诛群臣”就是斗狠。吕家兄弟的想法,就是对这个词的升华。
树立几个反面典型,拉出来溜溜街、游游行,搞倒搞臭。再搞几天恐怖专政,一举搬掉眼前的绊脚石。若如此,纵然有人起来造反,也不会给对方里应外合的机会,使自己太为被动。如果真的这么搞了,对吕家来说肯定会留下后遗症,但至少他们会闹腾的更久一些。
当然,我这个办法过于阴毒,除过董卓、曹操那一类狠角色外,一般人是干不出来的。并且这是一把双刃剑,要么你弄死了别人,要么被别人弄死。当然,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至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能力:手腕老道、眼光独特、心狠手辣,还得善于打仗。
不幸的是,吕家兄弟不占一项。如此看来,这个办法不适合他们。
如此一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似乎是个死胡同,没有了可选择的余地。
事实上也不尽然,因为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参考。当然,这个办法更需要一些手腕。
这个办法就是“树威”。
这些年来,一直是吕雉站在前台表演,吕家人虽然身份比较高,但真正亮相的机会却比较少,在群臣中的威信也很不够。仅靠吕雉的余威来驾驭天下,迟早是死路一条。因此,就需要站出来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也许有人会问了,那又该如何“树威”?
实际上,这一点我也讲不好,不过有个生活中的小经验可供参考。
搞过企业管理的人可能会有这种经历。在企业中,如果有个人犯了个小错,造成了一些影响,但还没到极其恶劣的地步。这个时候,管理者就该有行动了。
通常情况,会采取一个办法——考核。罚款、通报等等手段,可以选择性使用,也可以多措并举。这种办法叫限制性举措,也就是限制某些行为的发生。应该说,“诛群臣”和“考核”两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用这个办法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事,大家都在用,没什么出奇之处。但这个简单的举措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那位犯了错的员工会抗议。不就是一个小错误嘛,何必大惊小怪。若碰到一些二球伙,说不定会抄起烂砖就蹲在你回家的路上,拍不死你。其次,那些没犯错的人会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幸亏犯错的不是我。但侥幸过后,他会以同情者的姿态去那位被整的同事面前卖好,说什么不讲人情了,恐怖专政了等等一些东西。最终的结果是:管理者被孤立了起来。
对抗就这样产生了。
然而,作为管理者,事情不能不办,问题不能不解决。
另外一种办法就相应而生——奖励。也就是说,这个人犯了错,但不处罚他,而去奖励那些没犯错的员工。这种办法叫鼓励性举措,也就是鼓励某些行为的发生。
大家可以试想,其他员工都奖励了,而唯独没有你的份,这难道不是“考核”的变异版?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然而,一个词语的变化,却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试想,你无缘无故得了个奖,心里会怎么想?肯定觉得公司挺够意思,甚至巴望着别人再犯错。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然,无论结果如何,最起码管理者没被孤立。既把事情办了,还得人人说好。
应该说,“奖励”这两个字就是吕家兄弟应该采取的“树威”办法,而且是唯一行得通的办法。这是我个人认为的。
当然,对吕家兄弟而已,“奖励”这两个字需要动一些心思,搞一些手腕。
我们不妨试图探讨一下。
陈平,给你升官,别当什么丞相了,直接干太傅,交出实权,别在朝廷上乱参和。你不喜欢钱吗?多给你点,前提是别说话。敢胡来,对不起,第一个办法依然管用。
周勃,升官,太尉干了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丞相那个位置你也可以待两天。也许有人会疑惑,让周勃干丞相不是给吕家自己过不去吗?不过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人除了能带兵、会打仗之外,其他方面没多大本事。不让他干太尉,就相当于连名义的军权也交了出去。没有了军权,这个人就是个废材。事实上,汉文帝就用这个办法对付过他。
夏侯婴、灌婴等等这些老将们,升官,前提是远离军权。
对待所有人,两个字——升官,职务不够上封号。但对这些人中是应该区别对待的。吕家嫡系,去部队里边混;其他闲杂人等,去边缘部门混。
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升了官,但吕家人完全掌军权。
当然,如此搞法,肯定有个别人会不愿意,会蹦出来闹一闹。这个时候,就该用“考核”那两个字了。树立几个坏榜样,砍几颗人头,也不妨大局。
应该说,我讲的这个办法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具体效果如何,我也不敢打包票,因为这种理论探讨性的东西,并没经过实际验证。但我个人认为,这无疑是吕家人应该选择的一个办法。
然而,吕家兄弟并没有做出选择。他们只在“诛群臣”三个字上动了一番心思后,就再也没有下文,坐等局势的发展。这无疑是危险的。
决定他们命运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个事情就是刘章写给大哥刘襄的那封信。当刘襄传檄天下、组团旅游之时,摆在吕家人面前的将是另外一道难题。
但不幸的是,吕家兄弟依然填上了个错误的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说,陈平、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差劲。
第十二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
刘襄的内部工作做好了,自然把目光投向了外围。
也许有人会认为,刘襄现在该挥师西进了。然而,刘襄并非如此直接,因为他很不简单。
刘襄手上的兵力有限,并且还没几个像样的同伙,甚至连个起兵的理由都没有,这个时候傻着脸往长安跑,简直是活的不耐烦了。因此,他认为需要找些人过来帮忙,造一些声势。
第一个进入他眼帘的人是琅琊王刘泽。刘襄看中了他。
刘泽之所以如此荣幸,并不是和刘襄的关系有多么好,只是因为他俩的地盘离得近,并且相对刘襄而言,刘泽手中的兵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因此,刘襄准备用自己的方式拉他入伙。
我上边介绍过,刘襄是个满肚子坏水的家伙,他拉人入伙的方式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当然,刘泽也不是个善茬。这一老一少两个滑头能搅合在一起,还真是别有一番景象。
刘襄派一个叫祝午的去游说刘泽。
在刘泽面前,这个姓祝的唾沫横飞、长篇大论地侃了好大一会,最终说了这么一句话:“齐王愿将全国之军交付大王,待大事已定,齐王将拥立大王称帝。”
这个结论让刘泽兴奋异常,他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碰到这种好事,馅饼竟然从天上掉下来直接砸进了嘴里。
刘泽兴奋地反问一句:“既然如此,齐王何不率军前来?”
祝午砸吧一下嘴,撒了他这辈子最成功的慌:“齐王年幼,不懂军事,此时不敢离兵,恐有所变。特使臣来相请大王亲临齐国,将齐兵交付大王,共同西进关中。”
这一下,刘泽乐开了花。
这些年来,他根本就没把刘襄放在眼里。要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泽年过半百,而刘襄连胡子都还没长出来,刘泽过的桥比刘襄走的路还长。刘泽当年跟刘邦打天下时,刘襄连开裆裤还没穿上呢。黄口小儿,自然入不得刘泽的法眼。
兴奋的刘泽快马加鞭、毫不犹豫地跑去了齐国。
在这里,他享受到了别样的待遇。这次经历,相信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刘泽屁颠屁颠跑来后,齐国大军他没看见,不过牢头狱吏他到是认识不少。因为到齐国后,刘襄根本就没搭理他,直接把他软禁了起来,好吃好喝好招待,吃饭睡觉都可以,只是不能随便乱跑,大有为他养老送终的意思。真是后浪推前浪,一浪要比一浪强,直接把前浪撂在了沙滩上。
刘泽的肠都快悔断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在江湖上混了一辈子,竟然栽在刚出道的毛头小伙手上。这不仅丢人,甚至还可能丧命。
就在刘泽懊悔之时,刘襄也没闲着,派祝午原路返回,打着刘泽的名义,接管了琅琊**权。
刘泽算是想明白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没跌进了自己的嘴里,而把自己给吞了进去。
这一次,刘泽栽了个大跟头,让他懊恼非常。前边我讲过,这个人也不是省油的灯。这一次,完全是吃了自负的亏。一旦他耍其滑头来,一般人是很难招架的。
在这憋屈的几天里,刘泽在懊恼之余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准备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忽悠一把刘襄。
刘泽在刘襄的面前说了这么一段话:“齐悼惠王(刘肥)是高皇帝(刘邦)的长子,推究根源而言之,大王您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长孙了,应当继位。今群臣正在由谁称帝之事上犹豫不决,而我刘泽是刘氏家族中最长者,我可游说群臣,推举大王称帝。现留我在此毫无益处,不如让我进京谋定此事。”
刘泽为了脱身,完全是睁眼说瞎话。刘肥从出生起都没和“嫡子”沾过边,现在刘泽竟然用这么句话忽悠刘襄,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虽然刘泽完全在胡扯,但比较入耳,刘襄听的心花怒放。但刘襄并没放刘泽归国,而是备上马车,指定专人负责,送刘泽进京。
刘泽很想归国,但他乘坐的是一趟直达车,目的地长安。虽然他在路上动了几番心思,可最终都没能绕道。
纵然如此,刘泽还是值得庆贺的。毕竟逃离虎穴,成功脱身。
送走刘泽,刘襄开始有新的举动了。
刘襄找了几个人,写了篇水平极高的通告,专业称谓——檄文。然后传檄天下。
虽然刘襄识字不多,但他找的抢手却很是老道。文章不长,但把吕家人骂的狗血淋头,连吕雉都没能幸免,非常解气。
当然,刘襄也不仅是为了过嘴瘾,他的这一举动无非是给自己的西进找个油头。这篇檄文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