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得不佩服这位仁兄,打仗水平到底咋样不得而知,但他这股不怕死精神着实令人钦佩。不过他刚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招来一片反对,最终老娘薄姬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跑了过来:儿啊,你消停消停吧。

    刘恒对老娘是言听计从,这次亲征,又泡汤了。

    虽然刘恒不能上战场,但这一仗是非打不得了。人家主动找上门,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打仗不是儿戏,不是甩开膀子说走就走的事情,准备工作还是要有的,虽然时间紧迫,但这个环节少不了。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刘恒接连下了七道诏令:

    第一道:诸侯国按规定时间、规定路线,率军勤王。为了避免发生上一次刘兴居私自改变路线的行为,刘恒还专门给这些人设置了监军。

    第二道:调集各路大军轻装简行,急速进京。

    第三道:所有官宦私养的门客、家丁,全部编入正规部队,随军出征。

    捎带解释一下,刘恒此举不仅是为了扩充人数,更重要的是避免有人趁机闹事。

    就在刘恒有条不紊地备战时,稽粥也没闲着,继续南下,直抵彭阳。可以翻开地图看看,这是甘肃省的最南端,再往前走就进入了陕西地界。这一下,匈奴人实实在在来到了家门口。

    给刘恒留下的时间不多了,再不加快进度,也许匈奴人就能跑到长安城下过夜。这是刘恒不愿意看到的。

    时不我待,刘恒急急忙忙布局了,几道诏令接连出台。

    第四道诏令: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调兵车千乘,骑兵十万,驻守长安。

    第五道:

    卢卿,军五万,奔上郡;

    魏速,军五万,入北地;

    周灶,军五万,都陇西;

    即刻启程,以备匈奴。

    第六道:张相如、董赫率军二十万,挥师北上,正面迎敌。

    第七道:刘恒亲自坐镇京城,负责后勤补给。

    上边我提到了好几个名字,大家也无需太过关注,只需知道他们都曾跟随过刘邦打天下,都是些有实战经验的老头就行了。说白了,这些人在我的这本书里都是些龙套,也许他们在那段历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史料的缺失,只好委屈他们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的扔。稽粥满以为通过常年的打家劫舍,自己的实力已今非昔比,大可和汉朝一决雌雄,砸锅卖铁才凑够十四万人开了过来。可没想到刘恒没怎么费劲就凑了三十五人去和他干架,夸张的是家里还留了十万人备用。土豪金和苦逼青年的差别真是太大了。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
    两个侍卫骑马在帐外折腾一番后,绸缎早被扯成稀烂。披着烂布头跌撞进帐,俨然两个叫花子。大帐里,嘲笑声、谩骂声此起彼伏,搞的二人极其狼狈。最终,怨毒地望着汉朝使团,大有拔刀相向的意思。

    这个场景是中行说所期望的,他的兴奋溢于言表。踱步上前,指着侍卫身上的烂布头,颇为得意地开口了:“大单于,汉朝绸缎不如我匈奴毡裘耐用,汉朝食物不如我匈奴潼酪可口,何必喜爱汉朝之物?”

    如果中行说这句话是就事论事的话,那他紧接着说的内容就厉害了,“匈奴人口不足汉朝一郡,而能与其争强,其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衣食习惯于汉人不同。若匈奴改变自己风俗,喜爱汉朝之物,则我匈奴危矣。”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的眼光很独到。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就在有其独特的风俗,而风俗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衣食习惯。

    记得高中时,历史老师经常讲到一个词——“融合”。真佩服汉语言的博大精深,既能把很浅显的东西搞的异常复杂,也能把极其复杂的东西弄的简单明了。只用两个字,就把饶半天舌才能解释不清楚的东西,总结的淋漓尽致。

    记得上学那阵,历史老师经常讲:“融合”是件好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但中行说的话很明显是在和历史老师唱对台戏。这个人绝对不是个好学生,放到现在,能不能上高中都很成问题。

    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我一个,汉朝使臣也是其中之一,他很快提出了反对意见:“此言差矣!多年来,两家罢兵,边民乐业,且我皇诚意和亲,永接秦晋之好。中行说因私仇而破坏汉匈和亲大略,该当死罪,请大单于明鉴。”

    中行说拧着脸向使者走进了几步,指着一言不发的“公主”说道:“宗室之女算是‘公主’?和亲以来,汉朝何曾送来真正的‘公主’?诚意何在?”

    使者的心凉了半截。这是和亲的软肋,多年来一直用这种方式糊弄匈奴人,可眼前的这个阉货死心塌地的要当汉奸,把这个软肋抖搂出来,一切都完了。

    使者大怒,转身质问中行说:“皇帝亲自册封,何以不是‘公主’?”

    老上单于没等他两个争辩,站起了身,踱到公主面前,几乎是趴在她的脸上问道:“你是‘公主’?若是,可为阏氏;若不是,就被送上帐外的柴堆。”

    事已至此,已没多少可周旋的余地了。

    史料没有留下下这个女人的名字,可这个女人却展现了很多男人都难有的勇气。她仰起头,直视着老上单于:“中行说与汉使所言均是事实。我大汉公主何等尊贵,怎可屈身大漠?卑女能代替公主,不胜荣光。”

    这句话,把老上单于气的哇哇乱叫。冲着帐外吼道:“来人,拉出去!”

    侍卫冲到她跟前时,这个女人冷冷地说道:“我自己能走”。说完,转身向帐外走去。

    汉使想上前阻拦,早被身后的两个侍卫按在了地上。

    望着公主离去的背影,汉使怒了。和亲闹到这个地步,连公主的性命都没能保全,哪还有脸回去。

    管他娘的,干吧!

    当一个人生死度外时,什么话都敢说。汉使把能想到的难听话一股脑地往老上单于和中行说上招呼,连匈奴人“妻群母”的话都给骂了出来。匈奴人打架的能力很强,但骂街水平却很一般。弄得整个大帐就听汉使一个人连蹦带跳地扯嗓子吼。

    汉奸中行说看不下去了,清了清嗓子,忙替新主子和他对骂。

    老上单于伸手摸了摸脸,“赶紧让这个人陪他们的公主上路!”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可见真被骂急了。

    烧死公主,砍掉汉使,汉匈之间撕破了脸。按理说下边的套路很简单,直接开打就行。

    大帐里所有匈奴人都是这么想的。当然,这也是中行说所期望的。

    然而,就在一片请战声中,中行说却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大匈奴和汉朝必有一战,而并非此时。”

    中行说的反调惹的匈奴人一片责骂。

    老上单于伸手制止了哄闹,阴着脸瞪着这个太监:“讲!”

    中行说那老母鸡嗓又一次在整个大帐回荡:“大单于,汉朝地广物博、人口众多,凭一战而使其消亡绝不可能。汉军虽强却无法远袭,故可骚扰,‘敌休我袭,敌进我遁’,掠其人口、财物,充我实力。待我匈奴养精蓄锐、兵精粮足,方可决战。”

    老上单于点了点头,坐回自己的虎皮椅上。

    应该说,这是中行说汉奸生涯中最有价值的一句话。过往,匈奴人和汉朝打仗主要以抢东西、过日子为目的,至于最终要把汉朝怎么样却从来没有想过。更没有个对付汉朝的大政方针,想到哪干到哪,率意而为。

    而中行说这句很简单的话,考虑的却是对汉十年、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打家劫舍。这对匈奴人来说,是一个质的升华。

    从此以后,匈奴人开始对汉朝频繁骚扰。文景两朝,匈奴人从没停下过南下的脚步。这个局面愈演愈烈,直到汉景帝时,万般无奈的刘启把亲生女儿送去匈奴,才使汉匈双方真正消停了一段时间。

    “那此时我们就这样坐着?”老上单于斜着眼问道。

    “大单于何不趁此和亲,派人前往答谢,稳住汉朝皇帝,迷惑汉军,然后派兵奇袭汉郡,定然收获颇丰。”

    老上单于大笑而起,“狡猾的汉人!”

    随即,中行说替新主子写给刘恒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所用绢帛的规格材料比汉朝的大一号,用印也大一号,信的内容写也比较嚣张。这封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问汉皇帝……”中行说让稽粥处处压刘恒一头,算是出了口恶气。

    匈奴人甩着两膀在长安城转了一圈,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信的内容宣贯了一遍,然后拍拍屁股走路。

    匈奴人前脚刚走,刘恒就把面前的桌案掀的底朝天,他的肺快被气炸了。不过匈奴人虽然说话很不客气,但这毕竟算是答谢,这次和亲看来是成功的。有这种认识的人,不止刘恒一个。

    然而,大家刚松了一口气,匈奴骑兵突然奇袭云中,掠夺人口、牲畜、财物无数。

    边郡告急的消息传到长安,差点让刘恒吐血。这次和亲,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七节好一根搅屎棍(三
    在汉朝,中行说虽然是太监里边的文化人,但要放眼整个朝廷,他连给别人提鞋的资格都不够。说他是个“牛尾”,一点也不算过分。

    而在匈奴,就大不相同了,他绝对算是个“鸡头”。匈奴人从来不注重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饿了吃,吃了睡,如果实在闲的没事干,就出去溜达,捎带抢一些生活必需品。这种日子虽然有些单调,但比较痛快。

    这个民族存活了上千年,可至今到底有没有文字都很难考证。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行说到来前,匈奴人连个计数方法都没有。虽然难以置信,但这确是事实。

    如果用识字多少来评定人的话,汉朝的太监算是一群文盲,匈奴人绝对算是一群白痴。中行说一辈子都在和文盲、白痴打交道,真够为难他了。

    就这样,中行说顺理成章地成了老上单于身边唯一的一位智囊。这个汉朝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在匈奴却发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效果,都得归结于中行说这些年来的研究方向。时事政治、机谋权变研究多了,还真不是盖的。由此可见,机会时刻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着,无论对坏人还是好人,都很励志。

    得到老上单于的信任后,中行说很快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亲使团也很快发现组织里少了一人,但在别人的地盘上,不方便大张旗鼓的找人。毕竟公主还在,少一两个太监似乎无关紧要。

    和亲大礼照常开始了。

    阵阵羊角吹过,紧接着是震天的鼓号。和亲使团踩着鼓点迈进了单于大帐。

    上首,老上单于左手轻抚案角,右手紧握酒爵,冷眼盯着鱼贯而入的汉朝使团;下首,席地而坐一群虬须大汉,笑声骂声此起彼伏。和亲,对匈奴人来说,是一件很长脸、很荣光、也很值得庆祝的事情,此情此境,对汉朝使者来说是一件十足的嘲讽。

    当然,这也是汉朝使者无可奈何的事情,“弱国无外交”,大家心里都清楚,“和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史书中,没有留下这位使者的名字,只知道他姓朱。这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并且他有个很有名的老爹——平原君朱建。

    我在前边介绍过朱建这个人,生性耿直,精于谋略,但不善权变。先跟黥布混,却反对黥布造反,黥布兵败后朱建被抓到长安,但刘邦惜才饶了他一命。在这段时间里,审食其想拉拢朱建,但朱建却很不给面子。后来朱建死了老娘,穷的买不起棺材板,会说话的陆贾从中穿针引线,审食其出面为朱建老娘办了葬礼,也把朱建本人收入麾下。

    再后来刘长在都城嚣张一段时间,干掉了审食其,作为审食其的智囊,朱建也身受牵连。因此,刘恒派人前来缉捕。缉捕队至门后,朱建拔剑准备自杀。几个儿子甚至捕快纷纷上前阻拦,认为此案尚未定性,自杀有些可惜。可朱建扬面长叹:“吾死,祸不及汝等矣。”遂抹了脖子。朱建自杀的消息报进未央宫,刘恒也深为惋惜,叹了口气:“吾无意杀之”。

    朱建死后,刘恒把他的大儿子召到身边,任命为中大夫。这个儿子就是本次和亲的使臣。

    这位仁兄的能力一般,没学会老爹的谋略,却继承了老爹的骨气。

    站在单于大帐,他静静地扫视全场……突然,角落里的一个人影让他心中一凄。太监,中行说。

    “他怎么会在这里?”一丝凉意徒然浸袭全身。当他再次把目光投向虎皮椅上的老上单于后,终于明白了,“中行说投靠了匈奴。”

    当他想明白这一层后,不自觉地向身前的“公主”投上了一眼:看来此行凶多吉少。

    事已至此,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他深吸一口气,镇定心神,微微弯腰向老上单于行过礼后,清了清嗓子但没有发言,而默默地扫视嘈杂的全场。

    老上单于挥了挥手,大帐里渐渐安静了下来。

    使者缓缓展开国书亮声念到:“大汉皇帝敬文匈奴大单于……”国书的内容很长,其中开列了此次送来的礼物。使者每念一项,随从配合地将相应的箱子打开。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使者合上国书时,大帐里又开始嘈杂起来。

    当然,此时没有了笑骂,而替代的是对金银珠宝的赞叹声。对于这一切,老上单于一言未发。

    出现这种场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匈奴和汉朝虽然势不两立,并且热衷于搞非法活动,频繁南下“打砸抢”,除了为赚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更多的却出于满腔的羡慕嫉妒恨。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喜欢汉朝的东西,甚至有些向往汉朝的生活方式。对这些大老粗们,从来不会去掩饰对金银珠宝和锦绣花缎的艳羡。

    当然,这并没有在场所有人的眼球,坐在角落里冷眼观望的中行说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汉奸生涯正式开始了。的确,对他这种刚找到新主子的人,自然会把握一切能够把握的机会。这么好的机会如果不表现一下,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中行说起身上前,弯腰向老上单于行了一礼,扯着老母鸡嗓说到:“臣有一言,不知道大单于可愿一听?”

    老上单于冷笑道:“狡猾的汉人,有话直说。”

    中行说扭身对使者冷冷地“哼”了一声,踱步到绫罗绸缎跟前,抓起几匹,很不屑地在手中抖了一抖,阴阳怪气地问道:“汉朝皇帝就我们大单于送来这么些东西?”说完将手中绸缎扔于地上。

    这个人真是一块当汉奸的料,刚改换门庭,饭都没吃几顿,就完全把自己定位成了匈奴人。

    中行说的举动让使者极其愤怒,咬着牙狠声说道:“亏你还是汉人。”

    中行说拉着驴脸又冷冷地“哼”了一声。这一“哼”,引来大帐一连串放肆的笑声。

    中行说转身对老上单于言道:“大单于可否令人穿上这些东西,骑马出去跑上二十里再回来?”

    他的这个要求,让在场所有匈奴人都有点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个太监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然而,汉朝使者心里却很清楚,他这是在干什么。因此,亮声说道:“此人是我大汉子民,随本使前来和亲,不当在此进言。为汉匈关系为虑,请其出帐……”

    老上单于哈哈大笑,伸手打断了他的话,指着中行说对使者言道:“我更相信他。”随即对外吼道:“来人!”

    大帐外很快冲进来两名侍卫,本准备抓人,却听到老上单于指着地上的绸缎:“穿上那些东西,骑马跑出二十里再回来!”

    这个命令让侍卫很无奈,滑稽地拉一些绸缎在身上缠了几圈,跌跌撞撞地冲出了大帐。

    在一片笑声中,中行说冷冷地看着两人离去的身影。

    使者凑过身,压低声音在中行说耳边骂到:“卖主求荣的阉货!”

    中行说倒也不反驳,又“哼”了一声,静待侍卫的返回。如此一来,汉朝使团被冷落在当场。这次和亲已闹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二
    中行说就是一个会习惯性不满的人。

    这个人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