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汉往事-第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这个地方几乎已深入汉朝腹地,若匈奴以闪电战高歌猛进的话,很快就能赶到长安,刘恒的布局将被搅乱。可一旦陷入僵局,身处北地将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因为若上郡一军挥师向西,一时三刻就能截了北退后路;陇西若有一军向东挺进,也将堵住他西溃路线。
况且,刘恒并不光在这两个地方做文章,因为魏速五万大军的目的地恰好就是北地。
魏速似乎是迎着稽粥去的。可他并没如此直接,因为他兜了个大圈,躲过稽粥的正面,经天水,过安定,闷着脑袋往稽粥的屁股后边钻。正因如此,这位老兄虽然距目的地最近,可真正进入战场的时间却比较靠后,别人已经打的热火朝天了,他还在路上跑步。
刘恒的意图真是太明显了。这是一个瓮中捉鳖的布局,说白了,他是要包稽粥的饺子。既然来了,那就别走了。
当然,为把这个布局做好,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少不了的——稽粥的正面。如果正面挡不住稽粥的脚步,上边所做的一切都是闲扯淡。
刘恒在稽粥的正面是投了大本钱的——张相如、董赫,率军二十万。
刘恒的布局的确挺好,但打仗,在很多时候打的是时间差。如果在汉军完成布局前,匈奴骑兵很不配合地南下长安,牵着汉军鼻子转两圈,这个布局也就很难凑效了。
然而,刘恒忙着布局时,稽粥正在回中宫搞“打砸抢”活动。稽粥自己为汉军“争取”了一些时间,真是难能可贵。
就在匈奴大军在回中宫惬意地烤火时,张相如、董赫二十万大军及时地抵达了彭阳。
由于匈奴人受生活习惯影响,当初攻下彭阳后,并没怎么设防,这让张相如轻轻松松地找到了个栖息地。汉朝二十万大军开进彭阳城后,稽粥继续南下的道路也基本上被堵死了。
这个消息让稽粥吃了一惊,他没想到刘恒的动员能力如此强劲,短时间内竟然能组织一支庞大军团。
稽粥是个不服输的人,虽然前期是突袭,但既然敢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地跑来,就不怕打硬仗。因此,整顿人马,直指彭阳。
可稽粥这第二次光顾,就没以往那么顺利了。他打马跑到彭阳城外,张相如很不客气地用弓箭招呼了他一顿,把马背上的稽粥气的哇哇乱叫。
可城内的张相如却乐的大笑。手下二十万大军,稽粥却用十四万骑兵攻阵,他要不乐得开花才是怪事。说实话,他就怕稽粥不来彭阳,而在汉军四壁合围完成前,四处乱窜。现在你稽粥来了,正中下怀。
稽粥在城外攻打了两天,毫无结果。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身边的中行说讲话了。这个汉奸的花花肠子很多,给他的老祖宗们填了不少麻烦。
中行说的话是这样说的:“大单于何不示弱汉军,假装退却,诱敌出城而歼之。”
稽粥狞笑着看了中行说一眼,用马鞭指着他,冲身边的人说道:“就按他说的办!”
当日,匈奴大军退后二十里。
次日,再退二十里。
这个状态一连持续六七天。
匈奴人的举动让彭阳城内的张相如和董赫坐不住了。说白了他们这次就奔着挨打来的,如果稽粥现在撤出战场,扭头回家则罢了,但要是突然抽筋,绕道往长安跑,闯出祸来,刘恒肯定饶不了他姓张的和姓董的。
没办法,出去吧,就是送也的把稽粥送回他老家,不能让这位老兄再四处乱转了。
但这两个人并没有傻着脑袋倾巢而出,留张相如继续守城,董赫率军十万出城追击。
大军出城了,这是一次危险的举动。应该说,此举正中稽粥下怀。
幸运的是,董赫身边待了一个年轻人,名字叫程不识。
也许有人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可在汉朝,这个名字却和那个“李广”是并列的,甚至要排在“李广”之前。
就在董赫撩裤腿追击匈奴时,程不识站了出来:“将军勿急,可将大军分为四队,前后两军为步兵,徐徐前行;两翼之军为骑兵,左右护卫。若有变,亦可应之。末将愿率前军前往。”这句话,救了董赫的命。
董赫点了点头,按程不识的建议摆出了一个奇怪的阵型。在经典游戏“三国群英传中”有一个玄襄阵型,在游戏中,这个阵型很扯淡,玩家们通常不喜欢这个造型。然而在实战中,这却是一个挺不错的布阵方式。
就这么个阵型,与其说这是在追击匈奴,不如说是列队游行。你想,步兵在前提两条腿去和匈奴人的大马赛跑,想想都觉得是件很无厘头的事情。
然而这个无厘头的布局,决定了整个战役的局势,因为这是一个步步为营的打法,稽粥这次算是深有领教。
提着两腿走路汉军很快追上匈奴骑兵。当然,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他追上了匈奴人,而是他还没追出多远,匈奴人就主动扑了过来。
匈奴骑兵的确不是盖的,很快把最前边的程不识围在了中间。
这个局面,稽粥应该很快乐。而事实上,他也并没有高兴起来。因为他刚把程不识围起来,汉军后队也很快跟了过来,并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匈奴人给围了起来。如果仅是如此也就罢了,关键是汉军两翼骑兵却在匈奴骑兵的屁股后边频繁骚扰。
你围我,我围你,汉匈两支大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搅合到了一起。更为关键的是,就在两支部队难舍难分之时,彭阳城内的张相如也不甘示弱,立即带队又在最外层设置了个包围圈。
骑兵若发动不起冲击,威力立马减半。这个景象,在白登之围时曾出现过。冒顿当初很是头疼的事,稽粥也适时地体会一把。
仗打到这种地步,稽粥这次旅游活动基本上可以收场了,因为刘恒这次派了四路大军,仅这第一路已让他头疼,其他三路若要赶来,说不定还真能包了他的饺子。
然而,稽粥不是孬种,咬着牙和汉军对阵了几天。当然,在这几天里,过的最难受的非程不识莫属,因为这位兄弟被围在正中央。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十节好一根搅屎棍(六
介绍到此,也许有人会产生疑惑。匈奴突然南下,刘恒仓促间何以能组建这么个庞大军团前去应战?
汉文帝时期,朝廷常规军约在七十万左右,京城南北大营合计二十来万,地方驻军加起来约有四五十万。
这个数字虽然很庞大,但能随时送上战场的并没有这么多。
首先,关路隘口的驻军是动不得的。比如荥阳,平时驻军约十万,遇紧急情况最多能抽出来五万人就很不错了,因为这个地方如果人数太少,难免会使一些不安生的诸侯蠢蠢欲动。至于北方诸郡的驻军就更别提了,虽然在紧急时刻会在这些地方抽调人手过来帮忙,但不能全指望这些人。因为他们本就处在阵地的最前沿,匈奴人有事没事跑去骚扰,已让这些人疲于应付了。
其次,各地驻军在短时间内也赶不过来。别忘了,汉军的主力是步兵,等他们提两条腿从边防线上跑到京城,黄花菜都谢了。至于各路诸侯的军队,就更没指望了。这些年来,朝廷防贼一样防着这些人,不断削弱其兵力,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快被弄成了光杆司令,抓个逃犯都很吃力,别说领兵打仗了。纵然如此,刘恒还不忘在第一时刻让他们过来帮忙,一则多个蛤蟆二两气;二则让他们亮亮家底,免得有人浑水摸鱼。
说白了,朝廷在短时间内能动用的兵力,也就京城南北大营及附近的一些兵力,总人数不会超过三十万。那刘恒的四十五万人是怎么凑足的?多出的十五万人可不是小数目,一二十天里就莫名其妙地冒了出来,着实令人费解。
然而,当我们层层剥开包裹真相的外衣后,就会突然发现,刘恒捣鼓的这个数字一点也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之所以会有这么过效果,得益于西汉的兵役制度。
汉继秦制,规定不份贵贱,男子20岁在官府登记,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23岁起正式服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如遇战争需要,须随时应徵入伍,直到56岁止。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全民兵役制。
并且汉初军训制度较为严格,除演练射御、骑驰、战阵之外,每年秋季都进行教阅,又称“都试”。边郡则常由太守亲自组织实战演习——“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
有了这两条制度,想凑足四十五万有实战经验的大军,简直易如反掌,只需要查查户籍簿就行了,方便快捷。
记得央视大剧《汉武大帝》里有这么一个场景,汉武帝后期,曾走访民间,一眼望去,满大街都是缺胳膊断腿的老百姓。观此场景,武帝悲痛欲绝,留下来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书——“罪己诏”。那部电视剧上映时,有人问我,匈奴人没来京城肆虐啊,何以弄的满大街残疾人?问题的症结就在那条兵役制度上,因为所有男人都是兵,有的现在是,有的曾经是。十几年恶仗打下来,所有人都有机会上战场。只要上了战场,变成个残废就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但不管怎么说,刘恒凑足了这么多人,开去了前线。
稽粥这个人也挺有意思。他打掉彭阳后,并没把目光投向长安,反而下了一道命令——回攻固原(固原在彭阳之北)。
这道命令让身边的中行说极尽抓狂。尽管他费尽口舌,还是没能把稽粥给拉回来。就这么一折腾,为刘恒“争取”了二十多天备战时间。
也许有人会疑惑,明明都快到刘恒的家门口了,为何扭头又跑了回去?难道是闲的没事干,完全在瞎溜达?
事实上,稽粥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他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固原,关键原因是这里有一个很特殊的城池——回中宫。
这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巡行此地的行宫,随后几经修建,颇具规模。汉朝成立后,回中宫依然发挥这它的作用。既然是皇帝的行宫,自然有一些金银财宝之类的东西,虽然不是太多,但对没见过世面的匈奴人来说,已经极具吸引力了。
说白了,稽粥现在还只是个见钱眼开的职业强盗而已,他如果能对这些摆在眼前的金银财宝不动心,那才是怪事。
最终,匈奴人调转马头,奔向了固原。
而就在此时,汉朝四路大军也正朝着相同方向进发了。
一听有东西可抢,匈奴人立马来了劲,争先恐后往固原跑,谁都不愿以拖后腿。这些人一口气跑到回中宫,几番冲击,撬开大门,然后就开始了搬家工作。前前后折腾了好几天,还是有很多好东西搬不出来,没办法,既然来了就得让汉朝人领教一下什么叫职业强盗。最终,一把火烧掉了回中宫。
就在稽粥带着小弟们惬意地烤火时,四路汉军陆陆续续抵达了指定地点。
如此看来,刘恒这次能够顺利挡住匈奴人的脚步,还的感谢有稽粥从中帮忙。如果中行说算是“汉奸”的话,那稽粥这一次可以称得上是个“匈奸”。
稽粥的确是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不是他这么无厘头地胡乱搞,他手下的这十四万匈奴铁骑也许真能改写历史。
也许有人会反对。的确应该反对,汉军三十五万,比匈奴多了二十多万,只要会算加减法,谁强谁弱似乎一眼就能看明白。但在战场上,强弱之势并不是靠加减法算出来的。
这么来说吧,汉军人数虽多,听起来很牛气,但真要打起来的话就不是那回事了。
此时三十五万汉军中,绝大部分是步兵。步兵钻进了防御工事,比如城池之类,那骑兵就无可奈何了,毕竟骑着马爬不上城墙。
可一旦步兵站到荒天野地,那就完了,人数再多,也搁不住整队骑兵的轮番冲击。记得巨鹿大战时,项羽就凭借5万骑兵硬生生地冲散了王离二十万大军。
如果稽粥挥师南下,直奔长安,不给汉朝调集大军的机会,或者给提腿赶路的汉军迎头一棒,说不定还真能把西汉王朝搅的天翻地覆。
但历史没那么多如果。
第十六章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
有些事情,干了还不如不干,完全是出力不讨好。刘恒搞的这次和亲就可归到这一类。
从白登之围到吕雉驾崩,二十多年时间里,汉匈总态势是以“对话”为主,以“对抗”为辅,在试探、摩擦中相互融合。期间虽然有对抗,但双方都还比较节制。应该说,在这段时间,汉朝的边防线上相对比较安宁。
可自从刘恒继位,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先是老冒顿突然抽筋,打马南下,刺激一下刘恒,让这位兄弟差一点亲征。可毕竟年龄不饶人,冒顿搞了那一次自助游后,就再也没犯过劲,只蹦跶了几天就嗝了屁。
冒顿翘辫子,刘恒很高兴,恨不得大宴三天庆祝一番。可没想到,继任的稽粥更不像话,不光撕票,还在中行说的挑唆下频繁南下,让刘恒烦不胜烦。
更加过分的是,自从匈奴确立了‘敌休我袭,敌进我遁’的办事方针后,把打砸抢活动搞的如火如荼。
赶又赶不走、逮又逮不住,这让刘恒抓狂的挠墙。
就这样,刘恒一连挠了十年墙。
按理说,刘恒痛苦,那他的对手稽粥应该很快乐。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这位老兄也饱受煎熬。
这听起来很搞笑,然而却很真实。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情况,关键原因还在于中行说为匈奴人确立的宏伟目标——让汉朝消亡。
这个目标真是太宏大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行说也为匈奴人定下了具体办事方针——杀人放火、掠地抢财、扩充实力。
这个办法乍听起来很有效,但经过几千年实践证明,它很扯淡。从古至今,有很多人采取这种办法,包括曾经的日本人,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没有真正成功的。也许有个别人短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从长远来看,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无可估量的。比如后世的蒙古人、满人,当初高高兴兴地跑来,耀武扬威地混了几十年,最终还是被赶了回去,更夸张的是连自己都差点成为汉人的一部分。谁胜谁败,真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明白的。
稽粥这十年来,为了自己的宏伟目标没少下功夫,把抢劫工作干的如火如荼。
可抢着抢着他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打家劫舍干了十几年,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了不少,但汉朝依然很强大。年龄不饶人,照这个局面发展下去,熬到去公园遛弯、逗鸟的年龄,也难见汉朝消亡的一天。
最终,稽粥愤怒了。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愤怒的稽粥和同样愤怒的中行说对了一下脑子,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史料记载: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
这是继白登之围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南征。说它汉匈之间的一次决战,一点也不算过分。
而此时的汉朝却一无所知。
十年来,匈奴人经常流窜作案,频率很高,但破坏力有限。习惯经验害死人,汉军就在这上边栽了个大跟头。
北地郡尉孙卬感触颇深。开始发现敌军动静时,孙卬认为老邻居又缺少生活必需品了。每年都要来来回回跑好几趟,早都见怪不怪了。
当匈奴人漫天遍野扑了过来时,孙卬才发觉形势不对。然而为时已晚,他还没来得及调集大军,就被包了饺子,根本没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就被砍掉了脑袋。
北地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刘恒震惊,他做梦也没想到,稽粥会突然来这一手。北地失守,门户大开,若稽粥长驱而入直奔长安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但震惊之余,他还多少有点激动。十年来,匈奴人频繁南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游击战让刘恒烦不胜烦。虽然动几次心思要和匈奴决战,可匈奴人到底在哪都没弄清楚。可不成想,稽粥竟然亲自跑了过来。来了好,免得去找你,麻烦。
对刘恒来说,这无疑是个决战的机会。
稽粥,你来吧,老子正愁找不到你呢。忍了十几年的刘恒准备发泄一下。发泄的办法很简单——亲征。
不得不佩服这位仁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