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汉往事-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刘将闾派人去和刘卬谈判。

    刘卬无所谓,既然来了那就谈呗,反正闲的没事,有人聊天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双方就各自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将闾表示自己不愿意和刘卬打仗,也不愿意陪他造反。建议双方罢兵,你去造你的反,我守我的城头。

    而刘卬却很坚决。要么陪我造反,要么交出城池滚蛋。如果主动出降饶你小命,若不然就等着饿死吧。

    谈来谈去,双方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都不肯让步,最终不欢而散。

    谈不拢那就接着打。可打了一阵还是没进展,那就接着谈。就这样,双方打打谈谈地僵持了下来。

    刘卬把自己的造反事业搞成这么个局面,真是太有才了。刘濞几个月后送给他的那个评语真得挺有深度——废物!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位仁兄还会把这个场景演绎三个月,我们就不陪着他们在这里折腾了。

    吴楚大军正在刨墙根,刘卬四兄弟也在挖砖头,六个王爷都闹了起来,还有一位仁兄没来得及介绍——赵王刘遂。

    也许有人会认为,赵国身处腹地,与梁国接壤。照刘濞拟定的进军路线,刘遂应该第一个抵达梁国城外。按常理推测,这位仁兄最容易做出成绩。

    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这位仁兄根本没动静。

    当然,我这么讲也不全对,刘遂也是有所举措的。

    刘濞起兵的消息传来后,他也排排场场地搞了场誓师大会。在会上,杀了几个人祭了祭大旗,又慷慨激昂地做了番演讲,宣布革命。然后……然后,回家睡觉。

    也许有人会纳闷。造反是很隐秘的一件事,要么老老实实待着,要么带着你的手下出去悠转。已经红口白牙地宣布参加革命了,却屁事不干,没事找抽的吧你。

    刘遂就是这么一个人。前边提到过,这个人花花肠子很多,每做一件事都要拉别人做挡箭牌。当初刘遂曾派人去匈奴搞串联,军臣单于也满口答应将会率军南下。对此,刘遂深信不疑。

    当他搞完誓师大会后,在第一时间知会匈奴人。然而,匈奴人不但没有大规模行动,反而连小规模骚扰都不搞。这让刘遂很失望。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匈奴人也是人,没道理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下四处乱跑;更没道理去替你们几位堵抢眼。趁火打劫可以,挑大梁的事情免谈。

    自己的事情看来自己干。不过也没关系,刘濞等人已经采取了行动,适时配合一下也是可以的。但刘遂依然不准备采取行动。

    要说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他身处汉朝腹地,四周环敌,并且仅靠自身实力去和梁王刘武硬拼,似乎有些划不来。

    在权衡利弊后,刘遂很沉气地坐了下来,静待刘濞、刘卬等人的进程。

    这一等就将近一个月。

    就随后故事的情节来看,最终他也没能等来刘濞等人。虽然高调造反,事实上一直都在他的王府大院悠转。

    也就是说,在这次“七国之乱”中,闹腾最严重的也只有吴楚联军,其他几路人马也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刘濞要早知道和他联合都是些什么货色的话,肯定会收敛自己的嚣张,规规矩矩等着朝廷来削藩的。(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
    刘濞的这篇檄文虽然写的很精彩,口号也提得很响亮,但效果并不太好。

    这大出了他的所料。

    按照他的本意,这篇文章下发后,天下诸侯将群起响应,一时三刻能把聚众造反工作搞成组团旅游活动,只需手拉着手到长安转一圈,就可大功告成。可不成想弄成了这么个结果。

    这也怪不得旁人,只能说他刘濞没认清形势。

    造反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弄错了还能扭回头重新来过。一旦上了这条贼船,想下来可就难了。朝廷“削藩”, ;在理论上诸侯们都将是受害者。但这只是理论上而已。毕竟没削到自己的头上,就算有朝一日“削”掉几个城池,仍不失是一方诸侯,最起码日常生活无虞。

    可一旦跟着刘濞造反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好好的日子不过,去搞刀尖上舔血的干活,况且不见得能成功;纵然成功,自己依然是个诸侯,还不见得有保障。既然如此,何必蹚你这潭浑水?

    心理层面上已然接受不了,技术层面就更不可理喻了。

    刘濞为了显摆自己的实力,也为给诸侯们壮胆,好让大家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他把兵力、财力、以及外援都介绍的清清楚楚。听起来很热闹,但经不住推敲。

    有些时候,谎话不能侃的太离谱,否则会适得其反。没了可信度,就只能是“没钱赚吆喝”,自己逗自己开心算了。

    首先说兵力。

    吴国再富,人口再多。也不可能凑足他所说的50万精兵。

    西汉刚建国时。总人口也就在1500万左右。历经三代。在“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人口增长的确迅速。到汉武帝初期(汉匈决战前),达到最高峰——5700万(包括领土扩张)。也就是说,从七国之乱至汉匈决战还有二十多年时间,按此倒推,汉景帝继位初期,人口最多也只有3500万左右。

    他吴国才多大地盘?不到全国的二十分之一,况且是穷山恶水的丘陵地带(在当时)。总人口能达到150万就阿弥陀佛了。在这个总数中,除去女人、小孩及老弱病残,就所剩无几,能凑足25万人已算他刘濞有能力。

    各路诸侯都不是傻子。这么多年来,朝廷想方设法削弱大家,实力都很有限,能凑个十万大军已经很牛了,大部分诸侯砸锅卖铁也不过三五万人。可刘濞很能吹,张嘴就说自己有50万精兵,听起来热闹。却没一个人相信。事实上,刘濞还真算是个“牛人”。他把十四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男丁全部集中了起来,兵力的确很“雄厚”。不过要缩水很多——二十万。

    连刘濞自己的兵力都不能相信,其他方面军就更不靠谱了。

    兵力水份大,财力也不例外。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真是说谎话不打草稿。

    有个矿山就了不起了?朝廷的矿山多了去了,也没见刘恒父子有“花不完”的一说。后宫妃子们还要搞纺织,夸张的是刘恒还会穿补丁。皇帝还没夸下这海口,你刘濞一个土财主就敢拍胸脯喊“自己很有钱”,也太自不量力了吧。还说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这明显是瞎球扯嘛。

    刘濞这篇檄文在各路诸侯面前传阅一遍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骗子。

    檄文能传出这么个效果,真不知道刘濞作何感想。

    事实上,刘濞顾不上想这些,现在的他还正惬意着呢。当闻得淮南王刘安将“发兵响应”时,他激动的坐不住了。刘安信口开河的一句话,坚定了刘濞的决心,他认为绝大部分诸侯都会像刘安一样“无厘头”。

    既然如此,啥废话都不用说了,干吧。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刘濞起兵,西渡淮河,进入楚国。两家合兵一处,开始了这次汉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之乱”。

    刘濞准备分三步走。

    第一步,吴楚联军向西挺进,赵国及齐地诸军及时靠拢,会师梁地;

    第二步,合兵灭掉梁王刘武后,继续向西,拿下荥阳,攻克洛阳;

    第三步,以洛阳为临时驻地,挺进关中,占领长安。然后杀了晁错,干掉刘启,自己当皇帝。

    之所以他会选择梁国这条路,一是离长安很近;二是要先剪除朝廷羽翼;三是为第二步做准备,因为梁国就横亘在荥阳之东,不干掉刘武,荥阳和洛阳是肯定去不了的。当然,他清楚这一步走的将会很艰难,因为刘武的实力很强劲,一点也不比他刘濞逊色。这得益于朝廷的扶持。

    刘濞选择洛阳作为第二步的目的地,也是做了充分考虑的。洛阳是汉朝的东都,城大人多,政治意义也很明显。只要打掉荥阳、占了洛阳,此次革命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就算灭不了刘启,最起码称帝关东,分而治之的机会是有了。

    关于第三步实际上无需解释。大可用直尺在地图上比划比划,两地的距离并不太远。如果占了洛阳而不去长安,就有点浪费感情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错的行军路线,刘濞的如意算盘打的很不错。

    当然,能否顺利执行这条路线是有个前提的——各路诸侯配合,就算不出来帮忙,至少得腾出路来让自己通过。打仗就是打时间差,如果自己在路上磨蹭时间太久,那就不是太好了。

    而事实情况却并不像他考虑的这么简单,因为很快就面临了一个问题。不,是多个问题。

    因为他拟定的这条进军路线首先需要经过淮南。

    当然,此时的刘濞没想这么多。因为淮南王刘安曾表示给予支持,就算衡山王刘勃唱反调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孤掌难鸣,在吴楚联军面前闹不出什么花样。

    可当刘濞高高兴兴地跑到淮南后,问题出现了——刘安不但没出来接他,反而被弓箭乱射了一顿。并且又得到消息,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严守城池,很不配合。当然,刘安现在正处于软禁状态,根本出不了门。

    这么个情况让刘濞勃然大怒。娘个蛋,老子“无私”为大家谋福利,刚迈出一步就碰到这么三个愣头青。没办法,打吧。

    的确,不打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不打掉这些人,自己也通不过;就算通过了,粮路也很危险。

    就这样,刘濞在这里搬了十几天砖,最终把刘安兄弟三人赶的四处乱跑。(未完待续。。)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
    造反也是个技术活,最起码得有个说法,总不至于蹦出来喊一声“造反有理”,大家就会傻着脸跟你干的。也就是说,油头还是需要有的,就算糊弄不了别人,娱乐一下自己也不错,说不定还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濞就找到了个合适的油头。他虽然性格张扬、脾气暴躁,但干出来的事情有板有眼,很像那么一回事。造反前,他召集“智囊”,琢磨了几天,群策群力,写出了一篇很有名的战斗檄文。

    檄文的内容很长,摆事实讲道理弄了一箩筐。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朝廷出了贼臣,无功于天下,却侵夺诸侯封地……皇帝多病,志气消沉,不能省察……我决定举兵诛杀贼臣……

    观点很直白:朝中有奸臣,皇帝不顶用,我刘濞不辞辛劳出头帮大家的忙,诛杀奸臣。照此说法,他刘濞还真是天下第一大好人。

    只表达目的是不够的。刘濞既然敢出头当“好人”,自然需要亮亮实力。没实力,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没人愿意跟你干。

    刘濞就亮了实力,他很敢吹。檄文中明确表示:吴国精兵五十万;南越诸王又遣来三十万;赵国二十万;楚国二十万;齐地诸王不下三十万;并且匈奴单于也将出兵帮忙……

    照他这种算法,轻轻松松就能凑足二百万,根本不用打,排着队去长安走一圈,仅凭挤就能把汉军挤死完。

    他还颇有创意地在檄文里炫富:开铜矿、铸金钱;整军备、蓄粮草,三十多年省吃俭用就是为了干这件事。由此可见。刘濞真有先见之明,早几十年前就知道将来会有个晁错的人要“削藩”。

    刘濞高调炫富。不是没事干显摆来了,而有很强目的性。说白了。是在鼓励大家结伴造反,并且还对每项造反成绩做了明码标价:斩杀大将赏五千金,封食邑一万户;斩杀列将赏三千金,封食邑五千户……

    还没怎么着呢就开始以老大自居,刘濞算是过了一次嘴瘾。

    弄到这地步依然没完,下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忽悠人的水平:我的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谁要立了功,根本不用来吴国取。我直接给他送过去。

    按照刘濞的说法,造反简直是一件很简单、很快乐、很赚钱的一件事,零风险、高回报,谁要不干就是傻子。

    在这篇令人啼笑皆非的檄文最后,总结了六个字——诛晁错,清君侧。

    不得不承认,刘濞虽然是个大忽悠,但这个口号却提得挺响亮。按他的说法,自己搞出这么大动静。并不准备反抗朝廷,更不是要当皇帝,只是杀晁错而已。他刘濞好像是在大公无私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然而,就这么一个胡诌乱扯、谎话连篇的东西。还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檄文发到各路诸侯手中后,绝大部分人嗤之以鼻,可有一个人却动了心思。这个人是淮南王刘安。

    刘安的老爹叫刘长(刘邦的小儿子)。就是前边把谋反工作搞成荒唐闹剧的那一位。当初刘长谋反不成被抓,汉文帝没砍他的头。反而要把他往深山老林送。行至半路,刘长觉得太丢人。绝食而死。

    四年后,刘恒为稳固帝位,也出于一片好心,把刘长的三个儿子找出来,将原淮南国一份为三,全部封王——长子刘安为淮南王,次子刘勃为衡山王,小儿子刘赐为庐江王。

    虽然大家都被封了王,但心境却不尽相同。刘勃和刘赐虽然对老爹的死很伤感,但也没什么非分之想;可刘安就不同了,耿耿于怀,一门心思想要谋反,而且整天瞪着两眼找机会。

    要说刘安这个人挺有与意思。做为一方诸侯,把自己的生活搞的很枯燥。不爱射猎放狗跑马,专好读书弹琴,并且文学造诣很深,还留下了一部很有名的书——《淮南子》,当然这是刘安集数千宾客共同完成的,非他一人所作。夸张的是这位仁兄还爱搞发明,豆腐就拜他所赐。说白了,这是一个爱读书、搞学问的书生而已。

    俗话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刘安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在造反这件事上,还要比老爹搞怪的多。

    刘濞的造反檄文传到淮南后,刘安激动万分——造反的机会来了。当即在吴使面前表态:发兵相应。

    说干就干。也不做准备,直接召集臣属,打开天窗说亮话,商议造反。

    他慷慨激昂地表完态后,淮南国丞相站了出来,“如要发兵,臣愿为统军将领。”

    听丞相这么一说,刘安乐了。难得丞相如此热心,积极主动地帮自己解决难题。既然如此,那就是你吧,反正我也不懂军事。

    就在刘安怀揣感激之情准备睡觉时,丞相有了举动。不过他的举动把刘安搞的眼花缭乱。

    丞相得了军权后,放出话“护卫大王”,并当即派兵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王府包围了起来,别说外人进不去,连刘安自己都出不来。

    接下来是修筑城墙,整军备战。但其选择的对手不是朝廷,而是刘濞。

    传檄竟然传出了反效果,是刘濞始料不及的。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檄文在另外一个地方竟也有相似的效用。

    这个地方是齐国。

    当檄文传到齐国后,刘将闾开始犹豫了。事实上,他这么多天来一直在犹豫。

    前些天刘卬撺掇六兄弟造反,当时刘将闾就不太看好此事。现今事到临头,的确该做出抉择了。

    就在此时,济北王刘志慌不择路地跑了过来,斥退左右,劈头盖脸就问了一句,“真要反?”

    刘将闾一脸茫然,在六兄弟中,他俩关系最好,说话也很直接, ;“你说怎么办?”

    刘志压低声音,几乎是在自言自语,“不如做观其变!”

    刘将闾默默地点了点头。

    事实上,刘濞这篇檄文所引起的反效果还不仅这些。当吴使捧着这篇瞎扯淡的东西送给庐江王刘赐时,刘赐微微一笑不置一词;而衡山王刘勃却反映强烈,当即表示要效忠朝廷,誓于属国共存亡。当然,并非他对朝廷多么忠心,只是认为刘濞搞的这一套不太靠谱罢了。(未完待续。。)

    ps: ; ;由于头绪太多,感觉不是太好,似乎没把这篇内容写全、写好。
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
    削藩的诏令勾起了刘濞多年来对朝廷的不满,犹如洪流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虽然年过六十,仍不辞劳苦,决定干上一票。的确是该动手了,朝廷此举引得天下诸侯不满,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