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情色电影精品鉴赏Ⅱ-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康妮的真情终于打动了梅勒斯,他们相拥在一起。发生了这么多事,他们相信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  
                  
 作品分析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那个法国导演居斯特·加克金(详见本书《“O”的故事》)执导的又一部“晴色”电影,女主角仍然是他的第一部“晴色”电影《艾曼妞》的女主角西尔维娅·克里斯特尔,风格仍然是“晴色”与唯美。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原著是英国20世纪小说家戴…赫·劳伦斯创作于1928年的小说。在英国被禁30年,出版该书的企鹅出版社被控出版淫秽作品,直至1960年才被宣告无罪,小说亦同时解禁。这部小说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作品。本片由英、法、德三国合拍。中国作家郁达夫对这部名著有过精彩的论述:“这书的特点,是在写英国贵族社会的空疏、守旧、无为而又假冒高尚,使人不得不对这特权阶级发生厌恶之情,他写工人阶级,写有生命力的中流妇人,处处满持着同情,处处露出了卓见。”
无论讨论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还是讨论居斯特·加克金的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性。
郁达夫说劳伦斯的小说描写“尤其要使人佩服的,是他用字句的巧妙。所有的俗语,所有的男女人身上各部分的名词,他都写了进去,但能使读者不觉得猥亵,不感到他是在故意挑拨劣情。我们试把中国的《金瓶梅》拿出来和他一比,马上就可以看到两国作家的时代的不同和技巧的高下。《金瓶梅》里的有些场面和字句是重复的,牵强的,省去了也不关宏旨的;而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却觉得一句一行也移动不得。他所写的一场场的性交,都觉得是自然得很。”
劳伦斯的所有作品都试图表现一种所谓“真正的女人”的理想。在他看来,女人必须使她的存在服从男人的存在。这是他对性别关系的看法。在《为查泰莱夫人一辩》中,劳伦斯这样表述:“如果婚姻不是持久和极端阳巨崇拜的,如果它不是向着太阳、大地、星辰、月亮和海浪的节拍,向着岁月、世纪和光辉,它就是虚幻的东西。如果婚姻不是基于血的交感,它就是乌有。因为血是灵魂的本质。”正因为如此,两条血流蜿蜒地交织在一起,拥抱着生命的整体,这种结合奇迹般地丰富了生命。
劳伦斯认为自己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最好是拿给所有17岁的少女们看看。”居斯特·加克金的电影《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则以唯美的视觉语言揭示了女性独立性意识的自我萌发和自我救赎。
居斯特·加克金是用视觉语言说故事、说情欲的高手。
影片序幕由狩猎和舞会两个场面组成。居斯特·加克金在狩猎场面选用不同视角、不同景别、流畅的移动和超常的焦距以及精准的剪接点,使狩猎场面充满动感,凸现出青年克利夫·查泰莱的生机勃勃。舞会场面则通过镜头的分切与组接和各藏机锋的对话组成豪华、奢靡的空间。
狩猎和舞会是20世纪初期上流社会生命力的象征。居斯特·加克金仅仅用了两个时空和有限的对话就有条不紊地交代了人物身份、人物关系、性格定位、时代背景和悲剧根源。序幕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康妮直视镜头的特写,她的目光充满期待与忧虑。叙事上她在为参战的丈夫克利夫担忧,美学上那是康妮全片的心理定位。
序幕之后,居斯特·加克金立即组接了一组连续移动的空镜头,犹如一双眼睛在唏嘘感慨中抚摸着查泰莱家族空无一人的舞厅、悄无声息的台球室、寂寞的壁炉、无言的楼梯,还有油画中的列祖列宗……直到摄影机停在正在刺绣的康妮和轮椅上读小说的克利夫·查泰莱身上,空旷的厅堂里只有这一对夫妇。克利夫用一句话结束这个段落:“亲爱的,又过了一天。”康妮起身推他去休息——一场战争把一个贵族变成瘫子;把一个贵妇变成了看护。查泰莱家族的豪宅犹在,查泰莱家族风光不再。居斯特·加克金以视觉的反差影响着观众心理的反差。他很会掌握叙事节奏。
康妮与克利夫过着无性的生活,她的寂寞是肉体的也是心理的。一个来访的老女人三言两语撩拨起康妮被压抑的欲望,居斯特·加克金用白马、大树和神秘的夜使康妮的情欲之梦视觉化。尔后又将康妮惊悸、渴望的目光和守林人梅勒斯健硕的裸体组接,表现了一个偷窥的情欲场面,这个场面是欲望的唤醒。
居斯特·加克金对小说改动最大的是看护波太太的性格定位。原作中波太太的性格定位有些模糊,甚至有些讨厌。为了电影的叙事,居斯特·加克金把波太太的性格定位明晰化,塑造成一个自信、宽厚的仁者。成为联结康妮与克利夫的情感枢纽,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这一改动十分重要,因为小说是语言艺术,可以反复观看细细品味。而电影是视觉艺术,是一次过的,不可能停下来反复观看。电影家必须确定一个可以在瞬间被观众认同的具体形象,赋予明确的性格特征。使思想变为可以直接感觉的,为整个系统服务的形象,从而使观众无障碍地进入规定情境。
影片《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某些对话很有文学品位。例如,康妮无意中看见梅勒斯的肉体后与克利夫关于脸和人体的议论。康妮认为,许多古代雕塑所以能够打动人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脸而只有人体,人脸可能凝固虚伪,人体则让人看见生命的瞬间。这可能是康妮第一次反驳克利夫,性的觉醒说到底是人的觉醒。
议论过后。当天晚上,康妮抚摸自己的身体。居斯特·加克金把她的抚摸与梅勒斯的抚摸叠化在一起,把两个不同质感的肉体和不同时空产生的欲望组合在一起,这种组合远远超越了一加一的叙事组合,而是一种诗意的组合。那既是欲望的苏醒,亦是生命的苏醒。康妮与守林人梅勒斯的偷情过程是她寻找自我的过程。梅列日科夫斯基对人的自我意识过程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在自己的身体中意识到自己,这是自我之根;我在他人的身体中意识到自己,这是性之根;我在所有人的身体中意识到自己,这是社会之根。”康妮从他人的身体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她的性之根。康妮从自己的身体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她的自我之根。
居斯特·加克金把偷情拍成了人性的颂歌,拍成了诗。他用送钥匙的动作作为两性沟通的象征,那把钥匙在打开守林人梅勒斯院落之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两个人的情欲之门、心灵之门。梅勒斯在一个浓雾把一切都简化为剪影的清晨为康妮送钥匙。广角镜头的大全景把查泰莱庄园的那棵大树拍得有如有意夸张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人和大树都是剪影。这种简化使梅勒斯和康妮成为男与女两性的符号,这种简化又使一个具体动作升华为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伊甸园。
康妮与梅勒斯的第一次偷情是狂暴的,肉体和心灵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居斯特·加克金用一个激烈的音乐主题表现突然而至的狂暴。从林中偷情开始,偷情成为心灵的颂歌,每一次都出现一支由小提琴演奏的爱情主题,深情、销魂。莋爱在居斯特·加克金眼里如此美丽;情欲在居斯特·加克金心中如此神圣。
居斯特·加克金把最好的光线都给了康妮与梅勒斯。我们都知道英伦三岛以阴天居多,为了突出情欲的压抑,以及克利夫的心理阴暗,本片的基调也是阴暗的。然而,当林中莋爱使康妮真正体验到情欲的美妙之后,她再次来到林中小屋时却是一个难得的晴天,而且是一天之中光线最美、最丰富的好时光。居斯特·加克金以全片最明亮的光影隐喻主人公心灵的光明,隐喻情欲之火点燃了人的生命火焰。
而康妮与梅勒斯的雨夜交欢则拍得恍如梦幻。看梅勒斯把花朵撒在一个洁白美丽的人体上你会以为人类又回到了伊甸园。
将人体与情欲诗意化,将诗意视觉化,只有优秀的电影才做得到。在这个意义上,小说和电影没有可比性,也不应该进行这样的比较,那是两个不同的艺术“系统”。
居斯特·加克金始终让康妮与梅勒斯的偷情平行进行。以热烈、销魂的情欲与克利夫的自负、自欺、虚伪与卑下的灵魂相对照,使地位卑微的闪烁着生命的火焰,使地位尊贵的散发着卑下的气息。这种平行结构展示了两种本能,一种是美丽的、生命的本能;一种是邪恶的、阴暗的本能。当克利夫发现康妮与梅勒斯偷情,康妮旧话重提说起他当初曾经允许自己有另外的男人时,克利夫仍然只能以地位差异和可能的继承人掩饰自己的虚伪与食言。即使没有那场战争,即使他没有瘫痪,他的性格也是僵死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鲜活的生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人性。他只关心没落阶级的成规,空虚守旧,假冒高尚。
影片最后一个段落,克利夫瘫坐在轮椅上,听到脚步声,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康妮”——来者却是波太太。康妮与梅勒斯走了,永远离开死寂、虚伪、阴暗的查泰莱庄园了。波太太关上窗户将克利夫与生机勃勃的外界封闭、隔绝。
居斯特·加克金以美为中介,将诚挚与背叛、情欲与精神、本能与超越的两极近于完美地连结在一起。这大概是他最富于诗意的、最有品位的“晴色”作品了。
居斯特·加克金在本片体现出的主要风格元素:
1。以唯美的视觉语言揭示女性独立性意识的自我萌发和自我救赎。
2。注意视觉语言的叙事与表情。
3。文学名著的电影化改编。
4。较多的叠化,表现时间转换的同时创造诗意。
5。以光影的变换表现心理的变化,凸现心灵之美。  
                  
 《世界###电影精品鉴赏》第二辑
 《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四卷本)第一版出版仅月余,即告售罄。
足见现代人对心灵沟通之渴望;足见影迷朋友对电影消费市场“真货”之渴求。为感谢影迷朋友以及诸多影视同仁的殷殷之情,南方出版社已经再版,并于近期推出《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之续编(两卷本)。
续编坚持“电影是人类重要的诉说语言;晴色的诉说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的诉说;晴色电影是人的电影;晴色的发现是人的发现;百年晴色电影的历史就是百年艺术电影的历史,也是百年人的历史”的宗旨。
坚持在客观、平等、真诚的前提下与影迷朋友进行电影本体的、美学的、人学的对话。
坚持聘请热爱电影,愿意与莘莘影迷做朋友的电影家、文化学者亲自撰稿。
《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续编》经过大量的、慎重的市场调查,收入世界晴色电影精品50部,篇目涵盖迄今为止经典的与最新的世界晴色电影;角色涵盖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名人。更有“实时性”,更“尚新”,更“经典”。
电影是当代人类美的集大成者。与之相应和,在前编基础上《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续编》装帧更精美;图片更多、更精致;电影小说更有文学性;作品分析更接近电影本体,不仅分析作品表现了什么,更注意分析作品是怎样表现的;更突出“比较”的特点;更有“国际接轨”之特色;更突出参与电影市场消费的“参照”功能。
晴色是无悔的金丝线编织的风景。阅尽人间春色之后蓦然回首,有你,有我。晴色是多情的杜鹃血写就的迷梦。梦中拾起一片飘零的红叶,给你,给我……  
                  
 世界###电影精品鉴赏(第二辑)目录
 A
1。阿特米西亚(法国、德国、意大利)
2。爱经(美国、印度)
B
3。波拉X(法国)
4。不要让我死于周日(法国)
5。不忠(美国)
C
6。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英国、法国、德国)
D
7。堕落(意大利)
F
8。法国悲情城市(法国)
G
9。戈雅(西班牙、法国)
10。鸽之翼(美国、英国)
H
11。回旋(意大利、捷克)
J
12。假装我不在(法国)
K
13。卡米尔·克劳黛(法国)
14。捆着我,困着我(西班牙)
L15。雷克雅未克101号邮区(冰岛、丹麦、挪威、法国)
N
16。你的妈妈也一样(墨西哥)
17。女孩(法国)
P
18。抛开你的手帕(法国)
S
19。珊德莉(美国)
20。生活的发现(韩国)
21。世界中心(美国)
22。饰面(法国)
23。四季商人(德国)
T
24。苔丝(英国、法国)
25。唐璜(法国)
W
26。我的男人(法国)
Y
27。夜间守门人(意大利)
28。忧郁星期天(匈牙利、德国)
29。山节考(日本)
30。欲望的隐晦目的(西班牙、法国)
Z
31。终止分裂(捷克)
32。钟点情人(法国)  
                  
 序(一)
 文/蓝春雨
《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的出版让我们结识了更多热爱电影、热爱生命的影迷朋友。人们对电影的执着,对本书的关注出乎意料,令人感动。一个根本的共识是:本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从电影本体、美的本体、人的本体关注人类本能欲望,关注人类美好情怀。第一次以坦然、纯粹、真诚的视点正视人体,正视情欲,正视人类自身。这是一次美的总结,
是一次文化的发现,可能也是激起真诚而又广泛对话的根本原因。
朋友们殷切鼓励我们:这种对话只能深入,不能中断。感动之余我们更加体会到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最重要语言之一——电影的由衷热爱,以及人们通过电影进行心灵沟通的深切渴求。现代人借助科技手段极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现代人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心灵的逼仄与隔绝。因此,超越的思索和心灵的对话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需求。鉴于此,继《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四卷本)之后我们又出版了《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第二辑(两卷本)。
《世界晴色电影精品鉴赏》第二辑收入世界晴色电影精品32部。体例、文化取向、美学精神仍如前编。区别是所选篇目更精当、题材更广泛、作品分析更接近电影本体,更具有“全球”意识,更注重对话精神,图片更多,装帧更精美……
不仅我们中国人,整个人类都有一种惰性。即:凡是续编,无论电影还是图书常常一蟹不如一蟹,越做越糟。我们却要反其道而行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越做越精。21世纪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致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没有理由不精致。我们曾经说过,人类需要和高贵的心灵对话,需要拥有精致、深刻的精神体验,那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原体验。既拥有惬意的、轻松的精神消费,又拥有精致的、深刻的精神体验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诗意的人生。
献给朋友的书——与朋友的对话不能有丝毫的虚伪和粗糙,一定要真诚、美丽、精致。
因为世界电影百年本身就是人类以精致、美丽、真诚的视觉语言进行心灵对话的历史。仔细梳理一下百年电影史,无论从电影本体、美学本体还是人的本体切入,我们都会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对话精神。而本编的每一部影片、每一个流派几乎都构成了一种连接现实与梦幻、物质与精神、过去与未来的人文现象。
例如“新德国电影”运动及领军人物法斯宾德。
我们不止一次说过,真正的电影在欧洲。这不是一种偏爱,而是对世界电影美学思潮的发展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梳理之后得出的必然结论: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的欧洲;“二战”之后,欧洲连续产生三个对世界电影发展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电影流派——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和德国的“新德国电影”运动。这三大“电影运动”把电影的种种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无论当代电影如何发展,无论当代电影家多么伟大,无论他们的电影新作如何杰出,我们总能从中找出这三大“电影运动”的影子。其中,尤以“新德国电影”运动对当代电影的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1962年春天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称“旧电影已经死亡,我们对新电影满怀信心。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电影语言……我们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这个宣言本身就是人类对话精神的体现,此后德国电影逐渐摆脱传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走向世界,成为当时欧洲电影与世界电影对话的新的一极。
“新德国电影”的电影家在电影的题材、叙事结构、风格以及造型语言的运用上各有建树,异彩纷呈。然而,他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对电影艺术诗学特征的探索却有着某种美学的一致性。即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并将其纳入宏观的历史视野,将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他们重视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从而克服了现代主义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在较高层次上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生动融合与有机统一。
“新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