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近钱学森-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笔敝泄钤绲募杆形魇礁叩妊弥弧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钱均夫入求是书院时,监院(相当于教务长)是陈仲恕先生,乃陈叔通之兄。清末翰林陈叔通先生也执教于求是书院,与钱均夫友情甚笃。
  1902年,钱均夫与许寿裳、经亨颐、陈衡恪等一起到日本东京留学。经亨颐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女儿经普椿乃廖承志夫人。陈衡恪则后来成为名画家。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朋友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钱均夫来说,许寿裳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许寿裳(1883~1948),字季,号上遂,浙江绍兴人,跟钱均夫在求是学堂相识,后来成为教育家。许寿裳为人忠厚,注重情义。
  当钱均夫、许寿裳来到日本,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过语言关。他们到东京之后先入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那时许寿裳结识了也在那里学习的绍兴同乡周树人——后来以笔名鲁迅传世。当时,鲁迅从南京陆军学堂附近的矿路班毕业,比钱均夫、许寿裳早半年来到日本。从此,许寿裳成为鲁迅终身挚友。在鲁迅病逝之后,1937年他与周作人共同编撰了《鲁迅年谱》。他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成为研究鲁迅的重要著作。许寿裳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转往台湾大学任教。1948年2月18日,许寿裳在台湾大学宿舍不幸遇害身亡。
  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之后,钱均夫与许寿裳、经亨颐于1904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钱均夫为史地科。在日本,钱均夫与鲁迅交往颇多。鲁迅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曾详述“从章先生学”的经过。章先生,即国学大师章太炎,杭州余杭人。许寿裳写道①: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2)
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我们同班听讲的,是朱蓬仙(名宗莱)、龚未生、钱玄同(夏)、朱逷先(希祖)、周豫才(树人,即鲁迅)、周起孟(作人)、钱均夫(家治)和我,共八人。
  周作人则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当时听课的情形:“一间八席的房子,当中放了一张矮桌子;先生坐在一面,学生围着三面听,用的书是《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上去,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发挥新义,枯燥的材料却运用说来很有趣味。”
  1908年春,钱均夫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此后,在日本考察教育半年。
  辛亥革命前夜,许寿裳、鲁迅、钱均夫先后从日本回国:1909年4月,许寿裳回国,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监学(即教务长)。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又称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7月,鲁迅回国,经许寿裳推荐,鲁迅到该校担任化学教员、生理卫生学教员。紧接着,1908年冬钱均夫回国,又经许寿裳推荐,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史地科主任教员,不久又兼任浙江高等法政学校心理、伦理教员。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监督(即校长)原为沈钧儒。他是清末进士,后来赴日本留学。他思想倾向革命,所以担任校长之后,校内*空气浓厚。1909年10月,浙江巡抚改派浙江教育总会会长夏震武兼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监督,发生了鲁迅所说的“木瓜之役”。那是因为夏震武思想保守,尊孔读经,鄙视科学,与鲁迅、许寿裳、钱均夫等“海归”产生尖锐矛盾是理所当然的。鲁迅等人称夏震武为“木瓜”,杭州话的意思是木头木脑、不懂事理。于是,1909年11月10日起,鲁迅等人发动“木瓜之役”,反对夏震武,教师们纷纷辞职。钱均夫也积极参加“木瓜之役”,跟鲁迅站在一起。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这样写及①:
  我因为新旧监督接替未了,即向旧监督辞职,不料教员们也陆续辞职,鲁迅便是其中之一。教员计有朱希祖、夏丏尊、章嵌、张宗祥、钱家治(钱均夫)……统统搬出了校舍,表示决绝。
  学生奋起响应,举行罢课。夏震武无奈,离职。“木瓜之役”可以说是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里的一场“辛亥革命”。
  “木瓜之役”胜利之后,许寿裳辞去监学之职,前往南京。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在绍兴府中学堂当教师。夏震武则在辛亥革命之后回到故乡浙江富阳,束发古装,足不入市,以清王朝遗老自居,封建到底。
  钱均夫也离开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木瓜之役”之后,许寿裳、鲁迅、钱均夫原本已经分处南京、绍兴、杭州,然而辛亥革命风云际会,却又促成三人齐聚北京*——这是三人在日本、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相聚之后第三次相聚。
  许寿裳、鲁迅、钱均夫的重聚,又是许寿裳在牵线,如同当年鲁迅、钱均夫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由于许寿裳在那里担任监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全国各省区纷纷响应,宣告脱离清王朝。12月29日,各省区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并建立中央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应蔡元培之邀,许寿裳在“木瓜之役”之后,赴南京任**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经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1912年1月,鲁迅赴南京任*部员。从此鲁迅在*任职长达14年,直至1926年离开。
  1912年5月,*迁往北京,许寿裳、鲁迅随*北迁。到北京后,许寿裳任*佥事(地位则略高于科长)、普通教育司司长,鲁迅任*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许寿裳在举荐了鲁迅之后,又举荐了钱均夫。
  钱均夫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1913年,钱均夫重回杭州,在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任校长。
  由于许寿裳举荐,在1914年初,钱均夫携全家前往北京,出任北洋政府*视学。《鲁迅日记》在1914年1月22日的日记中写及:“22日,张阆声、钱均夫到部来看。晚复关来卿先生函,又复宋子佩函。夜濯足。”
  鲁迅日记中后来还多处提到钱均夫:
  1915年3月13日,午后同齐寿山、与钱均夫至益昌饭,又游小市。
  l916年4月21日,钱均夫来。
  1917年7月2日,钱均夫代买江苏碑拓十八枚,直九元。
  1918年1月23日,微雪……午后寄季市《新青年》一册,赠通俗图书馆、齐寿山、钱均夫各一册。
  1918年3月11日,晴。上午分送图书分馆、钱均夫、齐寿山,《新青年》各一册。又寄季市一册并函。赠戴螺舲笋三枚。下午得徐宗伟函,即复。陈师曾与好大王陵专拓本一枚。又同往留黎厂(引者注:即琉璃厂)买杂拓片三枚,一元。又《曹全碑》并阴二枚,二元。
  1917年,*总长范源濂任命钱均夫为吉林省教育厅厅长,钱均夫未赴任,仍在*担任原职并兼任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
  1928年,政府南迁,钱均夫随之南迁,任南京政府*普通教育司一等科员。
  1929年,钱均夫回到杭州,在浙江省教育厅任督学。
  1931年,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秘书。
  1934年冬,52岁的钱均夫因病退休。后来,从杭州移居上海。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虽说钱家到了钱均夫这一辈的时候,家道中落。钱宅之内最新的一幢楼也变卖了。不过,作为杭州富豪的章家却不重钱财,倒是看中钱均夫的才华和人品,把女儿章兰娟嫁了过去,还把方谷园2号作为嫁妆让女儿带到了钱家。
  在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千年封建王朝那惊天动地的岁月,钱学森来到人世,在方谷园2号度过他人生最初的岁月。
  钱均夫按照钱家“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新生儿属“学”字辈。至于名字,沿用“木”字旁,因为他的同辈堂兄弟,除了都用“学”字辈之外,名字都用“木”之旁,诸如钱学榘、钱学梁、钱棠(钱棠按辈分应名钱学棠,因其母亲名字中有“学”字,为避讳取单名钱棠)。钱均夫最初曾用双木——“林”字,后来索性再加一木——“森”,更加蓊郁葱茏,充分体现繁茂之意。并且,“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又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
  钱均夫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钱学森的教育更加倾尽心力。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钱均夫兴趣广泛,给了钱学森颇多影响。钱学森在晚年曾经对秘书涂元季这么说及父亲:
  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非常高兴,说我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我比他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已九十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生于1887年,大家闺秀,温良谦恭,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尤其是当丈夫忙于公职,她以更多的时间教育幼小的钱学森。
  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章兰娟颇有几分数学天赋,心算很快,在钱学森小时候,她常跟钱学森做心算游戏,从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
  钱学森父母对于独子钱学森的培养,不遗余力。钱均夫作为留日归来的学者,给钱学森选择了正确的教育途经:不进私塾,而是接受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不久的现代教育。
  出身豪门,章家宽绰的财力,加上父亲作为教育家的指点,钱学森可以说是走过了一条最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钱学森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学校:
  初小: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高小: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中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大学:国立交通大学
  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可以说,钱学森所受到的教育是最良好的。当然,这一条由一系列名牌学校组成的学习链条,只是客观的条件。应当说,这一学习链条的设计师,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先生。
  就主观条件而言,钱学森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而又认真。
  一颗丰满的种子,落在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气候中,茁壮成长为亭亭大树。优秀的主观条件和优越的客观环境相结合,便打造出名牌科学家钱学森。所谓十年树木,所谓百年树人,钱学森就是这样炼就的,这位导弹专家就是这样在扎扎实实的学业基础上腾飞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打下“基础的基础”
对于今日的读者而言,“蒙养院”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其实,蒙养院也就是幼儿园。在民国十一年(1922)以前,幼儿园叫“蒙养院”。民国十一年一月二日,总统黎元洪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蒙养院改称“幼稚园”。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幼稚园改称幼儿园,而在台湾仍称幼稚园。
  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9月24日,清政府派出端方、载泽、戴洪慈、徐世昌、绍英五大臣出使西方考察。端方在归来之后,认为“东西各国之富强莫非发源于教育”,而教育要从小抓起,仿照西方在中国创办蒙养院。所谓“蒙养”,即“蒙以养正”,就是从小就“正本慎始”。
  1914年初,由于父亲钱均夫从杭州进京在*工作,三周岁的钱学森也就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宣武门的一座四合院里。
  当时,蒙养院在北京还是“稀有元素”。能够把孩子送进蒙养院进行启蒙学习的,差不多都是达官富贾。钱家当时包了一辆“洋包车”(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拉的人力车),由女佣陪同,接送钱学森到蒙养院。
  常言道,“三岁看到老。”三岁时的启蒙教育,关系到此后的整个人生。那时候,在蒙养院里,孩子在“修身话”中接受做人之道的教育,在“行仪”中学习行为举止,在“读方”中识字,在“数方”中学习数数和加减,在“手技”中搭积木,在“乐歌”中初习歌舞,在“游戏”中活泼成长。
  1917年,不满六岁的钱学森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通常,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都是教育质量上乘的学校,因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而师范院校附属中小学正是师范院校进行教学实践的基地,所以师资优秀而充沛。钱学森的父亲在*任中小学科科长,当然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钱学森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在师范院校附属学校就学。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1931年与北平师范大学合并,改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即今日北京师范大学。钱学森依然乘坐“洋包车”上下学,不过,这时的钱学森比上蒙养院的时候要顽皮,在车上不时左顾右盼,有时趴在车上从后面的车窗朝外看,有时朝路人做鬼脸。不过,到了学校,钱学森在课堂里却是聚精会神,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当年小学的学制是四年初小,两年高小。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念了三年初小,九岁的钱学森便在1921年转校到和平门那里的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念高小,给钱学森打下了“基础的基础”。
  创办于1912年的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就是由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陈宝泉亲自兼任。陈宝泉拟定了办学目标——“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既为实验,须敢为前人所不为之事,创前人所未创之先”。这所小学始终保持着在全国小学中的实验性与示范性上的领先地位。
  进入高小的钱学森,已经渐渐懂事。
  钱学森的级主任(即班主任)是于士俭先生。在解放后于士俭先生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
  钱学森后来回忆说:“记得我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级主任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赵孟畹热说淖痔傩矗鲜θ绻囱吹貌惶茫妥吕矗兆抛痔傩匆桓鲎郑槐室换亟蹋词裁刺宓淖郑图袷裁刺宓淖郑榉ǚ浅:茫鼓悴坏貌幌舶榉ㄒ帐酢!
  值得提到的是,当时邓颖超也在该校教书,虽然当时邓颖超并没有教过钱学森。邓颖超在1920年毕业于直隶女师(即河北师大的前身)。同年8月18日,她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教,是该校第一位女教师。1922年夏,邓颖超离开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应天津达仁女校校长马千里之聘到该校任教。
  钱学森见到邓颖超,总是称之为“邓老师”。
  1984年秋,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任期即将届满,需要推选新的主席。众望所归,钱学森被提名为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力辞这一职务。钱学森说,自己只是个科技人员,不是一块“当官”的料。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他不会同意担任力学所所长,也不会同意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和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一系列职务。这些职务后来都是在他主动而坚决要求下辞去的。尤其是钱学森知道,担任中国科协主席之后,还会兼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当时主持科技领导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请出了“王牌”——钱学森的老师邓颖超。邓颖超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