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就是曾国藩-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乡村的私塾生活宁静而又平淡,就好像一杯白开水一样。但曾国藩对于读书做学问,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并且对烦人的八股文章,也表现出足够的耐心。这一点让曾麟书尤为欢喜,知子莫若父,从儿子身上,他已经看到那个梦想离他越来越近。

  其实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耐心比拼的过程,谁咬牙坚持到最后,谁就可能获得成功。

  虽然乡野中的这种平静隐逸的生活就像冬眠一样,让人都快失去了知觉,但人是好面子的动物,尤其是生活在养尊处优环境中的曾国藩,虽然还比较年幼,却极其重视自己的面子,他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挑战或蔑视他所谓的面子。从小他就很有心计,谁要是和他过不去或得罪了他,他就会深记在心,找机会狠狠地报复一下。

  九岁那年,曾国藩跟随父亲到桂花塘一位姓欧阳的人家中就读。一天,他与主人家的小孩发生口角,小孩子间吵吵闹闹,在所难免,可主人却宠惯自己的孩子,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曾国藩痛骂了一番。

  无奈,为了保住饭碗,当时在这家私塾教书的曾麟书不仅把自己的儿子责骂了一番,还连连向主人家赔不是。主人家这才罢休。

  本来事情就该这样结束了,可这件丢面子的事情偏偏发生在曾国藩身上,注定不会就这么草草了结。

  果不其然,曾国藩把这件事暗记在心,到了放学的时候,偷偷把主人家的金鱼缸底部打破,水干鱼死,他这才解恨离去。

  可见,曾国藩是不好惹得,明的不行,我就给你来暗的,当时他肯定在想:谁惹老子生气,老子就让你付出血的代价。

  虽然曾国藩在少年时和普通人一样,也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但是,他并不是长期沉溺在这狭小的恩怨相报中,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常常自我反省。这样,他才成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9。书生得志
白杨坪这个小村庄注定盛不下曾国藩,翅膀慢慢变硬的他更向往外面的大世界。

  虽然清政府已经如大海中的一条破船,随时都有可能被巨浪打翻,但在封建社会里,谋个一官半职是读书人最大的理想,曾国藩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在爷爷和爸爸的殷切期望下,儿时的曾国藩只能告别他的乐园,加入了追逐功名的大军,踏上科举考试的道路。

  14岁时,在当地的读书人中,曾国藩就已经小有名气了。

  那年,父亲的一个资历很高的老秀才好友欧阳凝祉(字沧溟)到湘乡来看曾麟书,见到了曾国藩的诗文后赞赏不已。

  这位欧阳凝祉是衡阳、湘乡有名的学者,尤其诗文写得棒极了,功名虽然不高,但是非常自负,也算是一个异类,能得到他称赞的人实在不多。

  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才学,欧阳凝祉当场出题考问。曾国藩据题赋诗,对答如流,这使得他大为惊奇,认为这孩子将来一定前途无量。于是,当场和曾麟书订了儿女亲家,成就了曾、欧阳两家的儿女亲事,欧阳之女便是后来曾国藩的结发原配。

  这位欧阳夫人比曾国藩小五岁,面对父母的媒妁之言,曾国藩只有从命。从此,他的生活中多了一个陌生的女子,或者说是多了一个陌生的玩伴。

  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曾国藩16岁,父亲让他参加长沙府举行的童生府试,结果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中童生。但是,对这样的成绩,他并不满意,认为考官阅卷不公平,要不,自己的成绩一定能稳居榜首。

  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已满19岁的曾国藩,在家人的介绍下与10岁的弟弟国潢来到衡阳唐氏家塾,跟汪觉庵学习。

  在唐氏家塾学习间隙,曾国藩每天早晚在湘江边散步,看着江上专心致志垂钓的渔翁,便觉得他们就是世界上最快活的人。每到这个时候,学习的烦躁厌倦之情就会烟消云散,前途莫测的忧虑苦恼也会得到片刻安慰:人生苦短,转瞬即逝,当什么大官,建什么功业,还不如当个渔翁快活自在!

  对未知的前途莫名的烦恼,对一个渔翁都能羡慕成这样,真是一个活脱脱的书生样。

  在学习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国潢那小子聪明伶俐,又会来事儿,还时不时地送老先生一些礼物,深得汪老先生喜欢,经常被夸奖。而曾国藩沉默寡言,反应又慢,汪老先生对他的诗文只用“也好”二字敷衍。 

  据说,有一天,曾国藩背书不流畅,汪老先生训斥道:“你这个天生的蠢货笨蛋,就这智商还想读取功名?你将来要是有点出息,我给你背伞!”谁知,曾国藩始终把先生这句气恼的话铭记在心。后来,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曾国藩在京城参加会试,高中进士,还乡拜谢老师汪觉庵时,特地带了把伞,进门便放在汪家的神龛侧。后来在告辞时,已经走出了家门,突然对送行的汪觉庵说:“我忘了带伞。”汪觉庵连忙双手拦住说:“曾大人在此稍候,等我取来便是。”汪觉庵取了伞再来时,曾国藩不冷不热地说:“谢谢汪师,今天给我背伞了!”汪觉庵猛然想起当年的气话,半天哭笑不得。

  曾国藩在衡阳只读了一年书就学完了该校的课程。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曾国藩从衡阳唐氏家塾汪觉庵师处回到自己所在县的涟滨书院就读,取号“涤生”,即洗涤过去,重新做人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不妨插话说说什么是号。

  号,也称别号,这是古人除名与字以外的一种特殊称谓。古人的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而取号却要自由得多,不受名、字的约束。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古代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文人雅士,喜欢为自己取号。

  号一般都有一定的寓意在里面。比较常见的以住地为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蒲松龄号柳泉居士等等。还有以室名、斋名为号。如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居江西上饶时,内有一室叫“稼轩”,故自号稼轩居士。也有用号来表白志趣,抒发性灵。如欧阳修晚年曾自号“六一居士”,这是指的六个一: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个老翁。

  古人的号可谓是千奇百怪,各式各样,举不胜举,故在此不再啰嗦。

  曾子城自己为自己取号为涤生,一定是为了表明抱负而取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座右铭,是一种提醒和鞭策吧。不过,从改号的举动中,我们不难看出,青年时期的曾国藩还是热衷于求取功名的。

  在山清水秀的涟滨书院里学习不到一年,曾国藩的学业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

10。成功男人背后的贤内助
23岁时,幸运的曾国藩在父亲考取秀才的第二年,也一举成功,中了湘乡县的秀才。

  这一年,家人为他与订婚已经9年的欧阳小姐成亲,曾家张灯结彩,喜联高挂,大摆筵席,乡人忙忙碌碌,好不热闹。

  23岁中了秀才后才结婚,这在当时是突出的晚婚了。可见,曾家对曾国藩的读书和功名要求极为严格,没有功名不成亲,即讲究先立业后成家。

  关于这段金玉良缘,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话说曾国藩早年曾在欧阳凝址先生门下读书。刚开始,欧阳先生对曾国藩并不看重。一次,曾国藩一屁股坐在教室的门槛上,欧阳先生愤怒地大声呵斥:“你这样乱坐,成何体统?”   

  面对老师的呵斥,曾国藩竟然面不改色,从容答道:“我就是要坐在这个门槛上。”

  顶撞老师,这在当时是万万不允许的,在老师的话就是真理的年代,顶撞老师铁定是要挨罚的。

  因此欧阳先生很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怕挨板子?”

  曾国藩道:“坐在这里是我的自由,打板子是你的权利。”

  欧阳先生想不到曾国藩小小年纪竟然出口不凡,大为惊叹。此后,他将满腹经纶尽心传授,曾国藩的学识也大有长进。 

  由于对学生的偏爱,欧阳先生还当起了月老,他跑到衡山脚下一王姓人家去说亲,王家听了欧阳先生对曾国藩的一番赞美之词,同意与曾家结为秦晋之好。但是后来,王家发现曾国藩并不像欧阳先生讲的那样有出众,曾家家道也不见得怎么样,于是对于曾王两家的婚事也一拖再拖到了成亲之日,曾家宾客齐聚,准备迎娶新娘时,王家却好说歹说就是不肯让新娘子上轿。媒人欧阳先生更是又恼又羞,无地自容。忽然,欧阳先生心生一计,把曾国藩叫到一边,悄悄说:“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只怪老朽有眼无珠。今天佳宾满座,空闹一场花了银钱不说,也不吉利,老朽有一女儿,只是长得不雅,你如果不嫌弃,便可以马上派人接来成亲。”曾国藩平日听说欧阳先生的长女名秉钰,知书识礼,只因为小时候患天花脸上长了一些麻斑点,虽然年方十八,还没有许配。但到底什么模样他也没见过。

  此时,曾国藩未多加思索,当即表示:“承蒙先生不弃,学生受宠若惊。”这样,曾国藩便与欧阳氏拜了天地,入了洞房,做了恩师的乘龙女婿。 

  说来也巧,欧阳氏嫁到曾家后,大病一场,满脸雀斑不翼而飞,貌美如玉。欧阳夫人不仅才艺出众,而且嫁到曾家后,勤俭持家,下厨烧灶、纺纱织布,事事都干得漂亮极了。众人都说曾国藩有福气,娶了个好媳妇。

  真是古有梁鸿迎娶孟氏女,身粗貌陋,诸葛孔明聘黄氏女,肤黑发黄,但是这二人最后都成了名人。现在曾国藩迎娶贤惠的欧阳女,有了一个贤内助,也许就注定了曾国藩日后名垂千古。正应了那句话: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

11。 为明天蓄势待发 
考取了区区一个小秀才,曾国藩自然不会满足。第二年,他便告别长辈与娇妻,离开家乡,来到省城长沙,进入全国著名的书院——岳麓书院读书,准备参加这年的乡试。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侧,紧邻湘江,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在宋代便被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历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修建完善,至今仍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历史已逾千年,是世所罕见的“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名闻天下,它具有务实的学风,十分注重对学子道德情操的培养,是湖湘学派的中心基地。大部分学子都云集到这里进修,准备参加全国大考,博取个好功名。

  这么好的书院,相当于现在的贵族学院了,学费自然不便宜,一般人还真读不起,可见,曾家为了让这个蟒蛇投胎的子弟成才,真是下够了血本。

  岳麓书院可考的山长(相当于校长)共有55位,当时,岳麓书院的山长、主讲是名声显赫的欧阳厚钧,这位欧阳先生是进士出身,曾任郎中、御史等职,四十二岁时因为照顾年高的母亲,回到湖南,在岳麓书院教学二十七年,弟子三千,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曾国藩入学岳麓书院之前,没有什么好朋友来帮助他,只知道追求功名,志趣不高。自从进入岳麓书院之后,他师从欧阳先生,系统地学习了儒家著述,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加强了修养,人生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此刻的曾国藩深知:自己出身农家,没有什么靠山后台,要想出人头地,只有奋发读书,考取功名,否则将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再说,如果取不上功名,也对不起长辈们对自己的厚爱,所以,在岳麓书院,曾国藩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贪婪地沉浸在诗书中不能自拔。

  任何地方都有调皮贪玩的学生,虽然都年纪不小了,可那些出身富贵的公子哥怎么能忍受这种枯燥的生活呢?在曾国藩的身边就有一个不学无术、贪玩成性的富家子弟。

  这个公子哥不仅自己贪玩,还动不动就找别人麻烦。因为曾国藩的书桌正好放在窗前,那人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户中照射进来的,你坐在那里把我的光线挡住了,赶快搬开。”

  真是无理取闹,不过,曾国藩不会和这种人理论的,他舍不得浪费这读书的宝贵时间。

  “那我把桌子放在什么地方好呢?”

  “放在你的床边。”

  曾国藩果然把自己的书桌放在了自己的床边,继续读书。

  到了晚上,曾国藩还在用功读书,那人又来了:“喂,你叽里咕噜地磨叨个不停,还让不让人睡觉啦?”

  无奈,曾国藩只好改为低声默读。

  曾国藩对这种人始终是避而远之,不加理会,这个人几次自讨没趣后,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别人身上,不再找曾国藩的别扭了。

  其实,对于无聊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加理会,如果你去和他理论,正好上当,因为他很无聊,理论不出什么结果,只会更加无聊。

  岳麓书院大门上有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说明岳麓书院在历史上人才辈出。纵观岳麓书院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北宋,山长周式便“教授数百人”。南宋理学家张栻出任山长后,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培养出一批“岳麓巨子”。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来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历时两月,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吸引了数千士子纷纷前来听讲,就连饮马池的水也见底了,可见,岳麓书院就是读书人功成名就的摇篮,影响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明清至民国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鼎盛时期,一批批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人物都从这里走向社会,当然也包括中兴名臣曾国藩。

  在岳麓书院期间,曾国藩深得欧阳山长的喜爱。欧阳山长曾告诫曾国藩:作为士人,我们要以书院前辈为榜样,延续儒学的“圣脉”,并且经世致用。在欧阳先生的谆谆教诲下,这个个二十多岁的湖南青年就这样开始了自己奋斗的征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12。 中举仅仅是个开始
一年后,曾国藩参加秋季的省城乡试,考取了第三十六名举人。

  两年连中两级,这对曾家来说,已经是破天荒了。

  曾国藩考中举人后,父亲异常高兴,带着他到自己十分敬佩的岳丈江沛霖家拜望。曾麟书让儿子曾国藩将中举的试文拿给外公看,江沛霖仔细阅读之后,赞叹不已,对女婿说:“我过去就知道你的后代会大有作为,我没说错吧,不过,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中举才仅仅是个开始,这既是肯定,又是鼓励和更高的期望。江沛霖的话给曾国藩留下了一生都无法忘怀的印象。 

  曾国藩成为举人老爷后,曾家上下欢欣鼓舞,大摆筵席,接待亲朋好友。当全家还沉浸在喜庆之中时,曾国藩便备好行装,准备前往京城,参加来年的进士会试。   

  在去京城之前,祖父曾玉屏把曾国藩叫到身边,意味深长地问他:“孙子,你寒窗苦读,如今中举了,将来想做什么?”

  曾国藩答道:“爷爷,孙儿只为做官。”

  曾玉屏又问:“为什么要做官呢?”

  曾国藩又答道:“当了官,就好养家糊口了,让我们曾家的每一个人都过上好日子。”

  曾玉屏很高兴道:“说得好,说得对。”     

  接着,曾玉屏的一席话让曾国藩终生难忘,这个与众不同的乡下地主用一种过来人的智慧,语重心长地对曾国藩说:“官是做不尽的,千万不可以骄傲,满招损,谦受益。还有,做官不光是为我们曾家,还要为天下百姓,为皇上分忧。”

  “是,爷爷,孩儿记住了。”曾国藩满眼都是佩服和仰慕的目光,爷爷的境界之高,出乎他的意料之中。

  离开家门的时候,曾国藩回头望了望院落中的那棵巨藤,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自己正在向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他好像感到成功正在向自己招手。

  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京城,天子所在的地方,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曾国藩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13。 未知的京城
同年冬天,曾国藩进京准备会试,途经长沙岳麓书院,在这里结识了后来成为他终生至交的刘蓉。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轩,清代湖南清省湘乡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他的散文《习惯说》中的名句。二人共同的志趣使他们成为了至交。

  在岳麓书院,曾国藩和刘蓉彻夜长谈,交流做学问的心得和做人的道理。住了几天后,二人才依依惜别。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曾国藩终于来到了天子脚下。在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眼中,京城充满神奇和未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