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老子哲理和孔子论语-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言
《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论语》成书于战国初年。《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老子》作为道家的经典,它们互为补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老子》最初的传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现在存世的最早的传本是西汉时期河上公的《老子章句》,以《道经》三十七章为上篇,以《德经》四十四章为下篇。三国时期魏国的王弼编的《老子注》没有分上下篇,但也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道德经》这个名称从那个时候开始流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在海内外引起了新的研究《老子》的热潮,但帛书并不是最好的《老子》版本。

  《论语》是孔子去世以后,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几乎遭到灭绝。西汉初年,《论语》出现了三个版本:《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融合了《齐论语》编成《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蓝本,参照《古文论语》整理的《论语》,成为后世通行的版本。《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最真实的资料,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本书力求运用现代汉语完美地表达原文的思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翻译和解释融合在一起,并且从“道德和仁义”的角度对《老子》和《论语》进行了比较论述。《老子》的原文以王弼的《老子注》为蓝本,并且参考了《帛书》和《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论语》的原文则是通行的版本。本书主要参考的著作有:

  《老子》傅惠生校注,陈鼓应汉译,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老子解读》作者岑庆祺,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论语通译》徐志刚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论语今读》李泽厚著,三联书店2004年版。

  《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华历史通鉴》李罗力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版。

  《汉语大字典》1986…1990年版。《汉典》在线网络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老子》和《论语》是政治智慧,也是人生智慧。它们产生于动荡不安、战乱不止的春秋时代。老子强调道法自然,我们可以把《老子》作为一面镜子去看历史;孔子强调忠孝仁义,我们可以把《论语》作为一面镜子去看生活。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人生智慧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和仁义。

  高广宜2007年7月于东华书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道德和仁义
(一)

  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我们如何才能够完善自身?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也曾经历过无数的苦难。

  当战争的硝烟随风远去,和平的阳光照耀牧场。

  我们回首往事、眺望远方,在宛若银河的星际图上,

  两位圣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那是道德和仁义的思想。

  伟大的老子宣扬了道德,高尚的孔子讲述了仁义。

  道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仁义是我们心灵的故乡。 

  (二)

  道德啊仁义。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

  我们需要怎样的仁义?在一个有阶级的社会里,

  在一个为利益而争斗的时代,讲求道德和仁义,

  能够实现永久的和平吗?道德和仁义,

  与其说是一种思想,不如说是一种智慧;

  与其说是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信仰;

  这种思想、这种智慧、这种信仰,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子哲理
如华山之雄伟,如泾水之明澈。

  力量改变一切,柔弱常胜刚强。

老子的传说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曾经在周朝做过掌管藏书的史官。

  有一次孔子前往周都(今洛阳市),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言论流传下来。君子生逢其时就出去为天下做事,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隐藏自己。我听说那些善于经商的人,总是深藏自己的财富而不显露。作为君子不但具有高尚的品德,而且表现出谦和愚钝的样子。请抛弃你身上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以及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孔子走的时候老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送人财物,仁善之人送人言辞。我不是富贵之人,借仁善之人的名义,用言辞为你送行:聪明深察的人经常面临死亡,因为他们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的人经常危及自身,因为他们喜欢揭发别人。做子女的不要只顾自己,做臣属的不要只顾自己。”

  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兽可以用网去捉,会游的鱼可以用线去钓,会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如何乘着风云飞上天去的。我见到的老子,就像龙一样!”

  老子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日益衰落就离开了周都。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去隐居了,请为我们留一些书吧。”于是老子写了《道德经》,总共有五千多字,然后就飘然而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老子的下落。

上篇·道经
第一章  玄妙之道

  可以行走的道路,不是永久的道。可以表达的名称,不是永久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所以通常要从无的方面,去观察道发生的变化;通常要从有的方面,去观察道表现的形式。无和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不断地探求这样的道理,是认识一切变化的大门。

  第二章  圣人无为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有长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音响就有声调,有前面就有后面,这是永恒的道理。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情而不刻意地追求,重视行为的引导而不无谓地说教。让万物自然地兴起而不加以宣扬,让万物自然地生存而不据为己有,让万物自然地发展而不自恃己能,让万物自然地成熟而不自居其功。正因为圣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顺其自然

  不崇尚贤能,可以使民众不争夺功名;不看重稀有的货物,可以使民众不去偷盗;不炫耀各种欲望,可以使民众不发生混乱。所以圣人的治国之道是:净化民众的心灵,满足民众的温饱,弱化民众的志向,强壮民众的筋骨。使民众没有过多的智谋,也没有过多的欲望;使那些智力超群的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圣人有所作为又能顺其自然,国家就没有不能治理的事情。

  第四章  万物之宗

  道是无形的,然而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多么的深奥啊,它似乎是万物的开始;多么的迷惑啊,它似乎没有、又似乎存在。我也不知是谁产生了道,好像先于天帝之前,道就已经出现了。

  第五章  天地至仁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地生存;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由地发展。天地之间的气象,仿佛处在巨大的风箱之中。虚静的时候好像空洞无物,发动起来又像要穿破一切。言语多了道理反而讲不清楚,不如保持平和的态度。

  第六章  天地玄根

  生命和精神不会灭绝,是因为有玄妙的母性。玄妙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它似乎永远存在,作用却不会显现。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啊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生并且久存,是因为天地的运行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生。所以圣明的人总是先为别人着想,反而赢得别人的尊敬;总是置身度外,反而能够保全自身。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吗?所以他能够成就自己。

  第八章  上善若水

  完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能够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更近似于道。他们善于选择居住的地方,善于保持心灵的沉静,善于与他人友爱相处,善于信守自己的诺言,善于处理国家的事务,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善于把握行动的时机。正是因为他们不争强好胜,所以不会招来无谓的怨恨。

  第九章  适可而止

  坚持盈满,不如及时地停下来。显露锋芒,不可以长久地保持。金玉满堂,没有办法能够守藏。富贵骄纵,是为自己留下祸根。功成身退,合乎天地自然之道。

  第十章  道德自然

  精神和形体在一起,能够永远不分离吗?专心用气以至柔顺,能够像婴儿一样吗?清除杂念反省自身,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吗?面对世间的诱惑,能够安守本分吗?明白所有的情况,能够态度超然吗?道产生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产生而不据为己有,使万物兴盛而不自恃其功,使万物成熟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深厚的道德。

  第十一章  有利无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轮轴上,由于轮轴的中间是空的,才有了车辆的用途。揉和陶土制成器皿,由于器皿的中间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由于房屋的中间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用途。所以说有构成了万物的形体,无发挥了万物的作用。

  第十二章  清静守正

  五色俱全令人眼花缭乱,五音俱全令人听觉失灵,五味俱全令人口舌干燥。纵情狩猎之后,令人心态发狂。见到稀有的货物,令人行为不轨。所以圣明的人讲求实际而不追求浮华,懂得弃舍而能有所获取。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受到尊宠或遭到侮辱,人们都会感到惊恐不安。人们重视巨大的灾祸,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什么受到尊宠或遭到侮辱,人们会感到惊恐不安呢?地位低下才会有受到尊宠的感觉。受到尊宠的待遇后就会惊慌失措,失去尊宠的待遇后又会惊慌失措,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人们重视巨大的灾祸,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呢?我之所以会感觉到巨大的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的存在,如果我没有了身体,我还会感觉到灾祸吗?所以说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看重天下的人,可以委托他为天下做事情;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来治理。

  第十四章  恍惚体验

  视而不见名为夷,听而不闻名为希,摸而不得名为微。这三种感觉不可以分开去考证,所以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从上面体验并不清醒,从下面体验并不糊涂,反复体验却无法描述,最后回到心无杂念的境界。这种境界没有事情却能了解事情的状况,没有物体却能看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体验。面对恍惚时它早已经开始了,追随恍惚时它早已经结束了。用古老的道理,去判断今天的事物,能够知道它们的由来,这样做就是遵行道的规则。

  第十五章  善道之士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体察细微的变化,探求通达的道理,深刻而难以认识。正是因为他们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们犹犹豫豫的样子,像冬天要涉足江河;他们小心谨慎的样子,像提防四邻来围攻;他们严肃庄重的样子,像刚刚到场的宾客;他们和蔼可亲的样子,像冰凌已开始消融;他们敦厚质朴的样子,像未经雕琢的素材;他们开朗豁达的样子,像山中空旷的峡谷;他们深不可测的样子,像浑浊不清的流水;他们淡泊宁静的样子,像波澜不惊的大海;他们潇洒飘逸的样子,像广阔无垠的天空。谁能在混乱的时候平静下来,慢慢地清醒?谁能在安定的时候行动起来,慢慢地进取?坚持这些道德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们不肯自满,所以能够去旧创新。

  第十六章  归根复命

  到了极度虚无、极度静止的时候,万物又会开始运作,我因此观察到循环返复的道。事物的变化虽然复杂纷纭,但是都会回归它们的根本。回归根本的时候就会静止,静止以后又会重新开始。循环返复是万物的常理,了解了常理才能够明达。如果人们不了解常理,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了解常理人们就会有包容之心,有了包容之心才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地做事情才会周全,周全地做事情才能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才符合道的运行,遵守自然之道才能够长久,使自己终身不陷入危险的境地。

  第十七章  圣德明君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人民亲近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欺侮他。统治者的信用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总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他不轻易地发号施令;大功告成、事情办妥之后,老百姓都会说:我们自然会这样去做的。

  第十八章  大道若废

  大道废弃以后,会提倡仁德和义气;智谋出现以后,会带来大量的虚伪;六亲不和的时候,会讲究孝顺和慈爱;国家昏乱的时候,会显现忠勇的臣子。

  第十九章  执道无忧

  放弃圣智,民众会得到百倍的利益;放弃仁义,民众会恢复孝慈的本性;放弃巧利,大盗和小偷会自然消失。用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方法,不足以治理好国家。所以要使民心有所归属,就要使民众保持纯朴,减少私欲,放弃迷惑人心的学问,达到无忧无虑的状态。

  第二十章  我本愚人

  唯诺与阿声,能有多大的区别?美善与丑恶,又有多大的区别?人们所畏惧的事物,不可以不畏惧它们。我好像走在荒原之上,还没有看到尽头。众人熙熙攘攘的,仿佛去参加丰盛的宴席,仿佛在春天登上了高台。我孤独淡泊的样子,好像没有任何表现。我浑浑沌沌的样子,如同婴儿没有长全;我拖拖累累的样子,好像已经无家可归。众人都仿佛得到了满足,我却好像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俗人仿佛清醒明白了,唯独我好像昏昏欲睡。俗人仿佛明察秋毫了,唯独我好像蒙在鼓里。众人都仿佛有所作为了,唯独我显得愚顽而笨拙。我之所以特立独行而不同于世人,是因为更加重视了解事物的本源。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明智而通达的品德,应该遵从道的运行。道作用于世间万物,惟有恍惚可以体验。惚惚啊恍恍,其中能够感觉到真象;恍恍啊惚惚,其中能够感觉到实物。多么的奇妙、多么的幽深,其中自有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真实而不虚幻,其中自有可信的道理。从古至今,恍惚体验得到了传承,运用它可以认识各种事物。我如何知道各种事物的本相呢?就是运用这样的方法。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

  人受了委屈,反而可以保全自己;弯曲的物体,反而可以得到伸直;低洼的地方,反而可以被水充满;破除了旧的事物,反而可以创立新的事物;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贪多反而陷入迷惑。所以圣人常用自然之道处理天下的事情。不坚持成见,所以能够更加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分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够不断进取。正因为圣人不去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古人常说:“委曲可以求全。” 难道这是空话吗?诚心全意地去做就会从中受益。

  第二十三章  道德相随

  清静符合自然之道。狂风不会刮一上午,暴雨不会下一整天。是谁在刮风下雨?是天地啊!天地的狂暴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所以说顺从道行事,道就会与他相伴;做积德行善的事情,德就会与他相随;做失道失德的事情,就会成为失道失德的人。与道相伴的人,道也乐于帮助他;与德相随的人,德也乐于辅助他;成为失道失德的人,会遭受失道失德的报应。一个人的信用不足,人们就不会信任他。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踮起脚跟是站不稳的,跨步前行是走不远的;坚持自己成见的人,是很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他人的赞同;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多少功劳;自我矜持的人,也不见得能够长久。在有道之人看来,这些行为就像是:吃剩的饭菜、多余的肉瘤,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去做这类事情。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一种事物浑然一体,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听不到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可以看作天地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地称它为“道”,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