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黑人总统奥巴马--无畏的征程-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政:服务中低阶层
  奥巴马的内政总体是服务中低阶层,照顾少数族裔和对移民采取开放的姿态。
  在税收上,奥巴马奉行政府干预和调节政策。而作为保守党的共和党则不主张政府干预,奉行传统的“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和自由市场。
  在贸易方面,奥巴马提出要重启北美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对于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奥巴马也强调要实行公平贸易。共和党提倡贸易自由,不主张贸易保护。
  在对待移民的态度上,麦凯恩与极端保守的共和党人略有不同,他主张移民立法,支持在学习英语并缴纳罚款的前提下,让非法移民合法化,强调在美国…墨西哥边境设置篱墙。奥巴马也强调进行边境管制,但是他的移民政策比麦凯恩更为宽松。
  携带枪支问题一直是美国人讨论的中心话题,在这个问题上,麦凯恩沿袭共和党的一贯立场,代表富人、农村和小城镇居民,要求放松枪支管制。但是奥巴马代表的中下阶层,也是枪支受害者最大的群体,强烈呼吁加强枪支管制。
  对全民医保,奥巴马的目标是推动“全民医保”计划。麦凯恩信奉保守的自由市场的理念,强调改革现有的医疗保险体制,通过加强竞争,降低保险成本以及通过减税的方式鼓励、补贴家庭购买医疗保险。
  奥巴马与麦凯恩在能源政策上有交叉。但是奥巴马更加激进,几乎可以做“绿党”的代言人。
  对于教育制度改革,奥巴马与麦凯恩都主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一个都不能少”计划,不过麦凯恩没有教育补助计划,他主张发展特许和私立学校。奥巴马则提出给每个学生4000美元的学费税收优惠,但是该学生必须承诺完成10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而对于年收入超过万美元的家庭则不享受这个计划。
  堕胎、同性恋、干细胞研究也是美国人关心的话题,麦凯恩站在保守的立场上,持反对态度,而奥巴马则持开放的态度。
  外交:对话而不是对抗
  奥巴马和麦凯恩的外交政策的对立集中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俄罗斯问题上。
  在伊拉克问题上,与希拉里前后矛盾说辞不同,奥巴马始终持反战主张,这受到了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麦凯恩则坚决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战争政策,不但不撤军,还要增兵。
  奥巴马在伊朗问题上主张在没有先决条件下与伊朗领导人谈判。麦凯恩则认为伊朗完全不可救药,反对任何总统层面的会谈,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外对伊朗进行全面制裁。
  以色列问题与伊朗问题密切相关。奥巴马对伊朗的态度引起了以色列人的高度警觉。不过,后来奥巴马称,他的无条件对话是要求伊朗放弃对哈马斯和真主党的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色列面对的危险。
  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关系上,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同声谴责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但是,麦凯恩比奥巴马更强硬。
  策略调整是一把双刃剑
  选举期间的一切政策调整都是为了获胜。
  奥巴马先是调整了他的口号。初选胜利以后,奥巴马竞选团队决定将“我们相信改变”(Change we believe in)调整成为“我们需要的改变”(Change we need);这样一来,奥巴马的口号调整迫使麦凯恩承认美国需要改变,奥巴马主导了选战的方向。
  奥巴马的第二个调整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大选政策要逐步向中间靠拢。初选走两边,大选走中间,这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轨迹。
  当然,改变立场是一面双刃剑,一些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开始质疑奥巴马的态度。微调策略可以拉拢一部分人,但也会得罪一部分人,区别只在于数量多少的比较,但是毕竟难逃负面评价。所以,在关键时候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以理服人。
  要想获得选民认同,自我宣传是一个思路,“借树开花”有时也许更有效,奥巴马想到了出访。此时,麦凯恩早就先行一步,周游列国并“满载而归”。即使这样,奥巴马也必须迎头赶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出国:访亚欧刮起“奥氏飓风”

  媒体宠儿:一“马”当先
  与麦凯恩相比,奥巴马最缺乏的就是军事外交经历,这也是许多美国选民担心之处。
  奥巴马无法向国人证明自己的作战能力,但是,他可以证明自己的外交能力。他要做的是摆明姿态,阐明主张,远交近攻,假外交之手,打消选民疑虑,夺取选民信心。因此,初选刚刚结束,一份出国访问路线图已经放在了他的案头。他选择了中东和西欧。
  奥巴马尚未出访,已经有200多名记者报名参加。美国三家主要电视台均派出了重量级记者随行,其风头远远盖过麦凯恩。所以,随之而来的政治风险是,一旦奥巴马说错话,做错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伊拉克:美军的伤心地
  伊拉克战争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现在伊拉克是美国人的伤心地。五年的伊拉克驻军带给美国人的不再是光荣,而是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对伊动武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
  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布什坚持不在预算案中加上撤军时间表。作为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麦凯恩是布什伊拉克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他投票支持布什对伊作战,发动参议员支持布什的对伊政策,坚决反对在国会军事预算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
  2008年3月16日,共和党预选硝烟尚未散尽,麦凯恩就马不停蹄地抵达伊拉克。他在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和美军驻伊最高指挥官彼得雷乌斯会晤时,一再表示伊拉克形势正在好转,不但没有到撤军的时刻,甚至还要增兵。麦凯恩甚至称,为确保胜利,美军不惜驻军伊拉克100年!当然,他似乎在唱独角戏,伊拉克总理并不领情。
  中东之行:揭穿麦凯恩的“谎言”
  奥巴马第一站不是去了伊拉克,而是来到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重镇”阿富汗。7月19日,他在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会晤后声称,卡尔扎伊总统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不够,如果他当选为美国总统,将要派出两个战斗旅约7000名士兵到阿富汗清剿恐怖分子。
  奥巴马第二站来到了伊拉克。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和马利基早就知道了奥巴马的伊拉克政策,悄悄地向奥巴马道出了在好战的麦凯恩面前不方便吐出的“实情”:请美国尽快制定一个撤军时间表,最好在2010年完成撤军。奥巴马连忙顺水推舟,重申了他的主张,如果他当总统,16个月内就会撤军完毕,美国人民需要撤军。
  奥巴马引用伊拉克领导人的话,向美国选民暗示,麦凯恩想要常驻伊拉克100年,完全是反客为主,一厢情愿,伊拉克人根本不领情。
  在访问了阿富汗与伊拉克后,奥巴马追随麦凯恩的足迹,来到了以色列。其目的和麦凯恩一样,除了表明政治立场外,就是为了获取美籍犹太人的选票。但是,奥巴马更希望促进巴以谈判解决冲突问题。
  奥巴马驾到:今夜柏林无眠
  麦凯恩的欧洲之旅波澜不惊。在欧洲人看来,麦凯恩只不过是布什的接班人而已,而欧洲人绝不甘心被美国人捆在伊拉克战车上,所以反战示威此起彼伏。麦凯恩能从欧洲全身而退,已算侥幸。
  奥巴马却给欧洲带来了“疯狂”。
  柏林刮起了“奥巴马飓风”,奥巴马在那所受的待遇不亚于美国总统——700名警察护卫,20万人顶着酷暑提前进场聆听他的演讲。而在美国,参加奥巴马演讲###的观众最高记录是万人。
  对于奥巴马的演讲,大多数德国人表示欢迎,德国前总统魏茨泽克说,很多人认为美国不再关心德国,奥巴马的演讲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执政党重量级议员冯·克莱登却认为,奥巴马面对德国人演讲,但传递的核心信息却是面对美国选民。
  重要的是,在柏林,奥巴马“政治营销”战略成功了。
  英伦背书:布朗“无心之失”
  7月25日,奥巴马短暂访问法国。年轻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一改法国人对待美国不冷不热的态度,对年轻的准总统奥巴马惺惺相惜。
  在会晤后,奥巴马与萨科齐共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而在数月前麦凯恩访问法国时,却是麦凯恩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在英国,奥巴马与前任首相布莱尔和现任首相布朗分别举行了会晤。当奥巴马离开英国回国后,布朗发表了一篇文章,称赞奥巴马和民主党的想法有助于美国渡过艰难危急时刻。这就等于公开为奥巴马背书,从而打破了英国不干预美国选举的传统。
  7月19日,奥巴马出访时,盖洛普民意调查奥巴马支持率仅领先麦凯恩两个百分点;7月29日回国后,奥巴马支持率已经领先麦凯恩六个百分点,看来出国收到了奇效。
  当然,奥巴马已经离开国内好长一段时间,而麦凯恩却已步步为营,一些重要的州岌岌可危。奥巴马要赶紧回国,重拾铠甲和刀枪,同麦凯恩展开大选前的较量。
  首先,他必须挑一个合适的副手。
  

4。副手:寻英雄求得良将辅佐
等待:副总统的痛苦生涯
  有人说,美国总统的权力犹如帝王,副总统的地位形同虚设。
  当然,总统去世或辞职,副总统可以补任,美国立国以来共有9例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在43任总统中有9人是继任,这个比例的确很高。
  根据美国宪法,副总统虽然不是参议院议员,却是参议院议长,在法案表决打成平手的时候,才可以投上一票,这当然是制胜的一票。副总统还要协助总统完成部分行政事务。
  现在,每个政党都会同时提名本党的总统候选人和副总统候选人,副总统与总统候选人共进退。美国两大政党总统候选人需要通过初选产生,副总统候选人则只需总统候选人提出即可,所以奥巴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访合适的人选。
  寻枪:奥巴马访遍天下英雄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奥巴马专门委任三个人成立了遴选委员会,组织寻访团,遍访各路英雄豪杰。
  对于奥巴马而言,这个副手必须能够弥补他经验的不足,最好有行政、外交或者军事资历。针对共和党和麦凯恩的抹黑手段,副总统候选人必须能够冲锋陷阵,敢打敢拼,充当唱白脸的角色。
  当然,还要考虑到副总统的支持者和所在的州是否有助于拉拢特定的选民。
  英雄谱上值得考虑的包括“女英雄”希拉里、弗吉尼亚州州长、奥巴马的哈佛校友、50岁的蒂姆·凯恩、参议员埃文斯·贝伊、 新墨西哥州长、61岁的拉美裔人比尔·理查森及前美国参议员爱德华兹,但由于各种原因,均遗憾出局。
  当然,英雄谱上还有一位最为关键的人物:小约瑟夫·罗宾内特·“乔”·拜登(Joseph Robinette “Joe” Biden,Jr。)。
  拜登:少年壮志今得酬
  拜登今年65岁,爱尔兰裔天主教徒,是特拉华州资深参议员,连任六届。他29岁就在特拉华州竞选国会参议员成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会参议员之一,堪称政治奇才。拜登1987年就竞选过总统,2008年,他再次参加初选,但是很快就退出。
  拜登年龄没有麦凯恩大,但是资历却比麦凯恩老很多,国会议员生涯比麦凯恩长10年,参议员生涯长14年。他做过国会司法委员会主席,现在则为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
  在政治风格上,拜登以发表冗长演讲著称,当然他在抨击对方立场时毫不留情,所以作为唱白脸的副手,拜登显然是对付麦凯恩的一把利器。
  当然,拜登的负面效果也不容忽视。
  选择一名资深参议员作为搭档,似乎与奥巴马的“改变”宗旨不符。而且以拜登的经验弥补奥巴马外交军事上的欠缺,本身就表明了奥巴马对自己的不自信。
  现在奥巴马要团结曾经反对过他的各路英雄,向美国总统宝座发起冲击。
  顾问:300外交谋士
  外交是奥巴马的软肋,为了平息国内争论和弥补自身不足,早在出国之前,奥巴马就公布了一份外交政策顾问团名单。这份名单包括:
  克里斯托弗,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国务卿;
  奥尔布赖特,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国务卿;
  佩里,前国防部长;
  大卫·博伦,参议员、前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
  苏珊·莱斯,前助理国务卿;
  安东尼·莱克,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纳恩,前佐治亚州参议员,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
  霍尔德,克林顿政府时期总检察长;
  汉密尔顿,前印第安纳州众议员,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
  格利高里·克莱格,前国务院政策计划办公室主任;
  理查德·丹泽格,前海军部长;
  蒂姆·罗默尔,众议员,“9·11事件”专员;
  吉姆·斯泰伯格,克林顿政府时期国家安全顾问。
  上述名单中的十三人只是外交政策顾问团主要人员。
  建立如此强大的外交顾问团,既显示了奥巴马求贤若渴的品质,又摆明了要与麦凯恩分庭抗礼的决心。
  满载着各国好评如潮的“贡品”,收获了政治奇才“大副”拜登,建立了庞大的外交顾问团,“奥巴马战舰”开始驶向丹佛。在那里,民主党要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群英会。
   。。

5。团结:群英会丹佛吹响号角
民主党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横卧着号称世界七大自然奇观、美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而民主党的现状就有点类似“科罗拉多大峡谷”, “初选后遗症”在两个月后依然没有弥合,一些希拉里支持者拒绝支持奥巴马,还有一些奥巴马的支持者因为他立场的调整展开了攻击。
  民主党将全国代表大会选在了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毗邻大峡谷,奥巴马似乎要向大峡谷发起挑战。民主党要将丹佛大会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改革的大会和胜利的大会。
  八年前,奥巴马没有正式代表身份,只通过大屏幕眼巴巴地看着戈尔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四年前,他被邀请参加全国代笔大会做基调演讲,为克里与爱德华兹鼓劲;今天,他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在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
  “美国梦”就是这样一步步实现的。
  丹佛名人秀
  2008年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从8月25日到8月28日四天的时间里,除了修改党纲和一系列走过场的程序外,主要议题就是两个:讲团结、反分裂;拥护奥巴马,反对麦凯恩。
  在这样的大会上,政治明星要一一登台亮相。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媒体是奥巴马的上帝,最好的位置留给媒体,通过媒体向选民传达信息,而媒体往往是具有倾向性的。
  民主党代表大会显示出其为不同于共和党的群体。白人占65%,非洲裔黑人占23%,拉美裔占11%,黑人和拉美裔代表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数,而男女代表各占50%。
  围绕团结制定四大策略
  为了实现民主党的团结议题,奥巴马主导的代表大会展示了四个方面的策略。
  策略一,突出党内标志性人物,打消疑虑。8月25日第一天的开幕式上,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迪恩和众议院议长佩洛西都呼吁代表和选民们支持奥巴马。而当身患癌症、正在住院治疗的资深参议员泰迪·肯尼迪意外地出现在大会现场,气氛达到了顶点。
  策略二,突出希拉里,释放选民情绪。看到政党的分裂,奥巴马才真正领略到希拉里的厉害。因此,必须突出希拉里,让希拉里倾诉、表达和受尊重,从而缓解选民情绪。
  为了凸显对希拉里的尊重,民主党安排希拉里做第二天的压轴演说,希拉里在演说中号召自己的支持者团结在奥巴马的身边。
  策略三,突出变革口号。在整个代表大会期间,最为突出的口号就是团结和改变。泰迪·肯尼迪谈改变,希拉里和克林顿也谈改变。
  策略四,突出草根阶层和国际家庭背景,拉拢蓝领选民、少数族裔和中间选民。蓝领选民是希拉里的支持者,少数族裔在个别州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而中间选民则常常决定了选举的胜负,奥巴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奥巴马:我们不能独行
  奥巴马在8月28日面对万名观众发表接受提名的演说,将大会推向了高潮。这次演讲的主题就是“改变和团结”。而这一天是马丁·路德·金的纪念日。
  情报战:搅局和反搅局
  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共和党人决不能坐视不管,他们发动支持者在丹佛举办抗议活动,从而破坏民主党和谐热烈的气氛。
  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前,媒体关注点都集中在了丹佛。为了避免本党声音被媒体屏蔽,共和党在丹佛民主党大会会址一英里左右的地方设置了“战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