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树供"的传说-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六十四
回到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出版社、熟悉的办公桌椅,满载而归的余启明有股说不出的兴奋,唤发极大热情地终日端坐办公桌、电脑前,戴着花镜在一字一字地组稿件,并翻阅外出期间存下的信件。办公桌上高高的一落稿件和照片,其中有稿件、有咨询信,也有来自各地读者的信件。当他撕开一信封,随着信纸抖露出几张风景照片,一张信纸落满密密麻麻的字,读着信文的余启明原本笑吟吟的面容渐变得紧锁双眉一脸的不悦,他显然被信中所言打动,随着阅读他愈发地拧紧眉头地有些动容,伸手展开彩照片看着。这是几张山野风光照,其中一张为在光秃的山峰上疮痍满目,布满因乱挖掘树木而留下大大小小的坑洞、树木残骸、土石裸露,画面有如古战埸的惨烈状;一张照片是光洁的山脊,仅在悬崖峭壁边稀疏地点缀着少有的几株松柏树;一张照片为一座位于山边用砖石块围拢成,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偌大院落,其间除几间小屋外整个院子里全是堆码很高的干枯死树垛,而旦大多是古松柏枯树;一张照片为在己显光秃的悬崖峭壁处,有人身背、手提工具自山顶用绳索向山腰间系下,在半山处有人在一株粗壮的老松树边锯着,山下的几人正翘首相望;照片里表明那些发财心切又不懂植物生长规律的窃树贼人,乱伐胡挖的后果;看看照片再读信文余老越发地激动起来,只见他忽地一下把手中的照片摔到办公桌上,气恼地望着前方,过了一会儿才又重拿起信封细细地读着落款的地址。满脸无奈地摇晃着头一屁股坐下,不语。
一时期沉寂无语的余启明,脑中一个曾有过的却模糊的念头渐渐地浮出,一点点地明朗起来,他抿着的双唇与紧锁的双眉也渐渐张开,舒展。此刻眼前的令人触目惊心的照片和感人肺腑的信文,让他终于明白了:在回北京列车上搅拢他心不安神不宁,令他焦虑的,就是眼前一切所表明问题的深层原因所在。他仿佛又重见乘火车回京沿途所闻所见,如此众多的青山硬是被人齐刷刷“切”下一半,露出白花花的断壁残垣与残留的青山直楞楞对峙着,裸露的山石仿若狰狞的怪物,似乎是要吞食山下的绿水田地。刺人眼伤人心的景象让他一下子记起,那些各地城郊山地别墅群,曾令许多人羡慕不己的财富的象征,开山填壑地依山而建,由水泥、山石、瓷砖、塑钢组合的小洋楼,这其实……他突然明了式样中看的欧式建筑,恰是一座座的“开山之作”。现如今的人呀,真真的是太过分了,人类本应顺应山野平川,依山傍水地居住生息繁衍,而今却为了显示财力满足物欲,竞然可以肆意地破坏山林植被,不计后果地“开山劈地”地大造人工景区,尽然以个人独居山中,占尽山光水色为荣。结果是如此众多的群体,弄得现在大地上的山,不再象古画中的青山那样,或雄伟或幽深,观后令人发思古幽情,河水也不再有书中描写那样清澈,渴了的行者随时俯身捧水而饮的画面。“现在这人?!太不是东西!”“总讲山是大地脊梁,可现如今硬是掘坟墓似地挖山不止,挖得都露出了脊梁骨了,真是混蛋之极!”一向儒雅风范的余老从来不出口不逊的,此时此刻想到这歧愧对前人、后人的恶行,他不禁暗骂了起来。
内心痛快地感慨之后,一句似歌词般的反问句式的话:“我拿什么拯救你”,某著名作家时下很流行新作的书名,鬼使神差般地闯入余老的脑际。知识分子传统的国与家意识,社会的责任感让他心神不安宁起来,他的心绪也由志愿者的骄傲,演变到纵容兆事者的自责起来。按理讲,这事有你余启明啥事呀,无奈,混身的无奈,让他竞如同苦行僧般自虏地自省吾身一番。不无内疚地在思索着这原本顺理成章甚至理所当然的话题:我写了、编撰了半辈子的盆景书籍,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了,但我从未思想过现在的社会,现代的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样,一部新书出版了,令我高兴;再版了,令我兴奋;再再版了,更令我喜悦;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也就心满意足了。可今天这情深意切的读者来信告白和前些日子在与各地方盆景人的交往中,令我感到有一个很急切又很重要的,也是在以前从未意识到的事实和它背后带来难以补救的恶果。他仿佛听到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现在的人们与盆景界,最迫切需要的是传统文化,盆景文化,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今天残酷的事实告诫我们:唯有人们,特别是盆景的经营商要有职业道德,要有环境保护的公德,才能将地球上己经稀缺的树木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这才是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根本,要知道地球上当没了野象,那牙雕艺术就会自然终结,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牙雕从产生到消亡这期间也不过才一个世纪,一百年呀!。那些令自己曾引以为自豪并不断编辑出版、再版的盆景书藉,它告诉人们,教会人们的仅仅是盆景树桩创作技艺,仅仅是制作与养护的手艺与单纯个人感官欣赏。盆景文化教育的缺失,则明显造就了对艺人艺德培养的缺憾。这很像汽车在高速公路高速道上低速压道行驶;在城市街巷里随便呜喇叭,让人讨厌,这种行为在国外是不允许的,城市噪音污染要罚款的,高速路上见后面有比自己快的车,应该是主动避让到自行车指定车速道才对。可是在咱们的驾校里,只讲交通规则、讲驾车技术而不讲驾车道德课,于是各地城市街道汽车乱呜笛,乱超车、高速路快行道、超车道上压道慢行,心安理德……全无基本行车驾驶的素养和道德。这些驾驶员的不该,责任在驾驶学校里,教材里没有,教员没讲、驾驶学校没这方面的内容要求。所以……所以……盆景和盆景书籍本应具备培养人与树木、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以文教化功效,起到制作与欣赏二者最好沟通的媒介作用,却没能凑效。信奉“无知者无罪”民间的格言,以不知为完美的意识,不作横向比较的习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喜欢纵向地以过去时标准去影响自己的行为。
余老明白了:失缺的课程,让社会上的一些人因为“利润”,因为“显富”,因为“无知”,令功利性在这为数不少的人群中肆意泛滥,做出破坏环境毁灭资源,愧对后人的行为。那些破损的山岩,山野残存的草木,要几百、几千年才能恢复甚至永久失去过去的风貌。终止住破坏大好河山的行为,也唯有先把人作好,整治好,让古老艺术实现教化人的功能才行。这顿悟出的意识,让余启明陷入从未有过的深深懊丧中,让他一下忆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掷地有声的话语:“我们的世界今天没有多少树了。”这话,他以前却从未如此这般地想过,其中意味着什么,这是更深层拯救人类自身的意义。
面对刚刚寄来的照片和信文字里行间的描述,他顿实觉得自己肩上有了一份重量,一种责任感由然而生,一种曾经深切体会过的情感经历。那是多年前去山东曲阜参观孔林时曾经有过的感受。当时面对偌大的有着千年历史并情系天下华人的孔氏家族墓地,竞然满园的古林木因遭受严重病虫害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造成满园林木衰败的凄惨状,余老痛心之极至不能容忍的愤慨。那次旅程结束刚一回到北京,连夜写了篇题目为《谁来拯救孔林》激情澎湃的评论,一篇严词抨击破坏历史文物园林、古林木行为的文章,投稿园林报社,隶属于政府园林管理的机关报。然而令他不解并耿耿于怀的是所写的批评稿子,仅因该景区为“世界文化遗产”,怕被因公开暴露出管理问题着惹麻烦,未被报社采用。在经历不可思意的事情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每逢这时候,余老总是嘲讽地劝慰自己:“还要历练,历练”。
回忆起的事实,也勾起他那时一段情感的记忆。一种对人明知故犯行为动机的思索,那些人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呢?他自问自答地在内心辩论,答案其实很清楚:那样做与不那样做的区别在于文化教育的结果。就是说人要有文化,这里指的是一种广意的包罗多门类的文化,就像他时常与女儿辈的青年人调侃讲:别瞧你们大学都毕业了,也还只能说是有知识,但没什么文化。因为文化,因为文化人,在余老的名词解释里“文化”是个即有要知识,除了知识专业之外,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木的了解,同时又要有德性包括文化修养和从艺的德性,这才是真正的有约束个人行为的文化人。余启明气恼之余也在想,按理说这些搞树桩、玩盆儿的人,还都得有点艺术细胞,多少也该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吧?可今天信中和照片说的这些事情,胆大妄为之举让人触目惊心,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这些人真是太缺少艺德道德了,太不应该了或者说就根本不配搞盆景,想到这里,愈发气恼的余老激动得将照片和信纸狠狠地摔在办公桌上,拂袖而去。
六十五
今天读者来信反映问题的是一位山东泰安地区的一位小学教师,在泰山脚下的农村小学里教书。他信中所说的是在当地因乱挖掘山上的树木,己严重地破坏植被,造成山上水土流失和山洪。他讲照片是他本人*的,照的是泰山旅游区山的背面山上,因失去泰山松,山体变得毫无前山因依山有松,松傍山而生的泰山风光的经典景色;照片还有山地遍布因被挖出树木后的千疮百孔的惨状,触目惊心的特写照,它让人看后只有心痛、憎恶。信中说在他们哪里,这样的事几乎天天都有发生,那些人都是城市来的搞盆景的人,只要相中山上的哪株树,跟村上人讲好三万、二万的价格,就有人去又锯又挖地将整个树挖掘出,送到出资人手中。那些来买断山上树木的人中间,大部分是大城市经销树桩作盆景生意的花商,也有城里喜欢盆景的“大款”。他们都是因为有了钱,要将原本属于大自然的生物精灵和生命揽入个人的怀抱,居为私有。那些因贫苦而穷怕了的老乡们为了生活为发财,终不顾及法律与道德挺而冒险,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去换取养家糊口的昧心钱。利欲驱动让这些不法之徒,干起比起种地或作其它营生多获利的,而且那是无本的生意。这些世代生活在这块风景优美却贫瘠土地上的农民们,他们无心思过多地想身外的环境破坏,大刹风景的景色;去思想因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祖辈赖以生存的乡土生态破坏带来的难以弥补后果。但是当有天他们看到因个人行为的后果,事后明白时,定会后悔终生。为人师表的责任让老师们,直接想到的是出版盆景书籍的出版社,于是写了这样的信文。他可能是想让出版社制止或不要再出版这样的书为代价,去刹住社会上的不法行为。多么让人肃然起敬的乡村老师,他带的学生一定都是守法的,热爱树木热爱生命的,余启*存感激地想着。
盆景书籍刊出的盆景佳作照片,都是具大树“身形”又身形多为“残疾”般的另样的美。因为凡是山野间的植物能够在自然界原生态下生存,往往都是生物种群和本物种中的“强者”。它们用顽强的生命力与本不适其生存的苛刻的自然条件争斗,并得了生存的权力,代价是树木残疾的“躯体”,变形的“面目”,适者生存的自然界法则。在干年几百年几十年间淘汰了不计其数物种的“同类”和“异类”,原因是自身难以适应山间旷野的生存空间。山石间稀缺的土壤、少有的水和肥,唯有那些树木中的“强者”则以残缺、变异的形象的代价侥幸存活,并以其“丑陋”的绿色形象得到人们的青睐。在盛世收藏的今天,稀缺的生物造型更是身价百倍,也终于着惹来“杀身之祸”。因原来历经磨难本己活下来的生灵,一旦失去原本的生存条件、被人为残酷地截肢断擘,势必造成众多的或是多半数的“强者”生命力己不在,变成枯树桩而葬身那山脚下大院的墓地中。就这样,这些名山上长势奇特,为山野带来无限画意与诗情的生物,这些曾被历朝历代山水画家们搅入各式的用水墨、水彩、油彩创作的不胜枚举画作中。显现无限风光的树木,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山川美景风光不再依旧。
想到这里,余老越发地坐不住了,因为他真真切切地记得:几年前应邀去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当地环保陪同人员所讲有关于进入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注意事项,其中严肃且严厉地反复叮嘱道:什么叫原生态,就是不得有任何有违自然现象事故,说到底就是在原始森林,你要保持那里本来状态的一切,换句话说:既使是身边脚下俯倒的小草也不要扶起,要它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那才是原生态。今天余启明看着令人发指的照片和情真意切的信文让他心急如焚,“野蛮,野蛮人的野蛮行为!”怎样才能止住,余启明愤慨又无奈地摇着头。
他的南行采风也让他看这样的事实,在一片片小洋搂的村落中很难看到一棵大树、古树。曾几何时,村村都有古树,几百年的古柏、香樟树、槐树、梧桐树什么的,那些要两三个人合抱的大树、古树,一时间全没了踪影。才几年的光景竞砍伐了那些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在山边、河岸、田野间的大树。那些在承包地的古树很难幸免,全部都被整棵树地卖给城里人或伐倒卖掉给那些收木头的贩子,再送去工厂制成所谓的木雕,做成什么展翅的鹰、奔跑的马、金蝉拜福呀,毫无雕刻技法可言,作品千人一面的模仿制造,一堆粗俗至极的玩艺。好端端的古树、名木经过人手,变成了小块小块的木料,又变成拙劣庸俗之物,剩下的就是些木屑了。于是千百年古树从这块土地上消失,村里地头失去了浓密树阴下供人们*、休憩的场所。人站在远处眺望平坦坦、光秃秃的地表,己全然没有了古村落娓婉错落、光影变幻那种自然村落特有的神秘。村镇原本的景色与韵味,让出生在这里的人无论在离家多久,在回家路上,只要地平线上刚刚显露出从孩童时就熟悉的村落中田埂旁林木轮廓,显露出几代人熟视的大树身影,心跳会加快,呼吸会急促,他踏上了家乡、故土。现在这是怎么了,才十来年的光景呀?!“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唯有这样的评价,这样的言辞在他愤懑的情绪中涌出。。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十五
今天读者来信反映问题的是一位山东泰安地区的一位小学教师,在泰山脚下的农村小学里教书。他信中所说的是在当地因乱挖掘山上的树木,己严重地破坏植被,造成山上水土流失和山洪。他讲照片是他本人*的,照的是泰山旅游区山的背面山上,因失去泰山松,山体变得毫无前山因依山有松,松傍山而生的泰山风光的经典景色;照片还有山地遍布因被挖出树木后的千疮百孔的惨状,触目惊心的特写照,它让人看后只有心痛、憎恶。信中说在他们哪里,这样的事几乎天天都有发生,那些人都是城市来的搞盆景的人,只要相中山上的哪株树,跟村上人讲好三万、二万的价格,就有人去又锯又挖地将整个树挖掘出,送到出资人手中。那些来买断山上树木的人中间,大部分是大城市经销树桩作盆景生意的花商,也有城里喜欢盆景的“大款”。他们都是因为有了钱,要将原本属于大自然的生物精灵和生命揽入个人的怀抱,居为私有。那些因贫苦而穷怕了的老乡们为了生活为发财,终不顾及法律与道德挺而冒险,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去换取养家糊口的昧心钱。利欲驱动让这些不法之徒,干起比起种地或作其它营生多获利的,而且那是无本的生意。这些世代生活在这块风景优美却贫瘠土地上的农民们,他们无心思过多地想身外的环境破坏,大刹风景的景色;去思想因他们的行为,对他们祖辈赖以生存的乡土生态破坏带来的难以弥补后果。但是当有天他们看到因个人行为的后果,事后明白时,定会后悔终生。为人师表的责任让老师们,直接想到的是出版盆景书籍的出版社,于是写了这样的信文。他可能是想让出版社制止或不要再出版这样的书为代价,去刹住社会上的不法行为。多么让人肃然起敬的乡村老师,他带的学生一定都是守法的,热爱树木热爱生命的,余启*存感激地想着。
盆景书籍刊出的盆景佳作照片,都是具大树“身形”又身形多为“残疾”般的另样的美。因为凡是山野间的植物能够在自然界原生态下生存,往往都是生物种群和本物种中的“强者”。它们用顽强的生命力与本不适其生存的苛刻的自然条件争斗,并得了生存的权力,代价是树木残疾的“躯体”,变形的“面目”,适者生存的自然界法则。在干年几百年几十年间淘汰了不计其数物种的“同类”和“异类”,原因是自身难以适应山间旷野的生存空间。山石间稀缺的土壤、少有的水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