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树供"的传说-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十九
余启明与园主人长时且情绪激昂地阔论着,谈笑着,席间各自穿插讲着有关盆景的趣闻、笑话。情趣盎然的陆园主率先讲道:早年他的女儿在美国上学时,一次美术课上讲到中国绘画,在他们那里许多的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传统水墨绘画,甚至还以为所见各式的水墨画卷都是一个人所画。于是我女儿大讲中国国画的写意性,她从山水画说到画家的创作过程,讲画前先去名山大川去采风,打尽腹稿满载而归。回到画室将所见所闻融合并结合个人的感受和臆想,去创作出有意境的画作。在讲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时,她还以徐悲鸿的水墨奔马为例,讲西方绘画是写实的,马的皮毛、骨架都清晰可见。而中国画的马仅勾勒出轮廓,表现出神韵即可,那些细部则留给观赏者去想象,在联想中“描绘”出马的全貌。讲完后,我女儿还得到美国老师的赞许。

  听着满面堆笑的园主对爱女不无自豪的故事,余老深有感触地点着头,他明白这是中国画讲究“留白”这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盆景也一直沿用。原创的中国盆景特别是山水盆景往往直接借鉴中国绘画的布局,在浅盆中分成主次地大小两丛林,在盆的一端植上大的树桩,在另一端植有一丛小些的树桩,盆中间留有一段空间,令大小树桩丛成间隔遥望相互盼顾状。裸露盆壁或布有白沙没“作为”的空白,则是留给人们去想象的空间,可以是江河水面,是田野……又比如悬崖式树桩盆景,在高几架的盆中向下探出一斜棱的劲枝,在斜枝垂一定长度的端部又向上折回枝叶,这如同瀑布斜下般的枝叶造型被称为“探海”,意指树桩高悬枝干向下伸入如立悬崖处伸向崖下水中,凌空的云、盆下的水面意象,则全靠树桩动势的造景去调动人的想象来体现;经典的“文人树”盆景则更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主干修长、跌枝凌厉、树冠上昂的树桩造型,尽显昂扬清秀,如飘然而至的“诗仙”“词圣”,一副傲骨眺望远方状。观文人树作品,人仿佛顺着树冠、枝叶向上望去,苍穹、大地、人世间,尽在树桩稀疏枝干的上下左右间处的“留白”处显现,树桩的形象与内中的气韵让人联想到现代、古代大画家笔下表现吟诗狂饮歌舞文豪的画作,捋须昂扬地冲着白云深处渲泄内心的世界。这样的艺术的峰巅之作,达到此境界“画意”的盆景佳作,唯有谙熟中国绘画的盆景大家方可把握,也正是“文人树”盆景之所以被视上品之作的原因所在。这样的艺术处理正是盆景留白的典型创作技艺。

  盆景创作的“留白”艺术处理恰恰是中国盆景人对生活与自然美的独特认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震撼,以巧工之美的造景,令生活中的美提升到艺术美。独到的盆景技艺却始终同中国画一样地被闭关锁国般在国人中传承,而少有对外的文化输出,甚至邻邦日本盆景都少有影响和表现,日本的盆景喜欢将树桩直立盆正中,不留余地地充满整个“画面”;在树木造型与气势上很有特色的欧洲丛林式盆景,以制作精细慎密著称丛林式树木盆景,也是密林葱葱地充满整个盆钵,“密不透风”地整齐规矩;中国盆景作品中下的空间,是让欣赏人去想象出“水”或“山”的意象。在盆中的“留白”以表现天空、大海什么的,留给人们去想象,这艺术理论与审美欣赏习惯常见于中国画,中国的水墨画画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全是利用鱼、鸟的动态姿势,以画面大块空白来表现水、表现天空,独有的技艺,独到的表现。几干年培养了中国人的欣赏习惯,通过想象与联想的艺术的“再创作”,达到人与艺术的共鸣,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在作品中“留白”的艺术处理,可谓中国盆景之艺术特征之一,留有让人参与再创作的空间吗,与“画中”的景物沟通,与作者共享美感。

  余启明很清楚这些,于是他冲着老先生感慨万干地说道:“中国盆景对外介绍就缺少像你女儿这样的义务文化宣传员呀!”接着余老面带苦涩地笑着讲起:说个不是笑话的笑话吧,记得多年前,有个搞国际旅游的翻译朋友跟我讲的真实故事,有个欧洲老年旅游团来北京,一老妇人对随团的中国翻译讲着想观赏什么却因语言又表达不清,于是又是比划又是说地讲了好半天,年青的翻译仍是不得要领,老妇人情急之下一手指着路边的树,一手掌心向下压去并边用英文反复唠叨着:“Dwari   tfee,Dwari  tiee”,后来翻译终于明白了她讲的“侏儒 树”是什么了,指的是中国的盆景了。”说到这里,听讲的陆老先生才恍然明白,不禁大笑起来,边笑着边用手捂着嘴,险些喷饭。大家说着笑着,笑着说着,沉浸在似乎是永恒的话题中,真实的苦涩的笑话,让人明显地感受其中透视出中外文化背景下,共同被美誉为“绿色雕刻”的树木造型绿色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域或不同时空分别称之为“盆景”、“盆栽”不同称谓的艺术各为何物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十
喜欢并系统地学习过绘画的余启明,有着自己对中西文化艺术知识的了解和独到的认识,他知道:在中国称之为盆景,欧美地域被称为“盆栽”的立体造型艺术形式,被冠以“小老树”的认知,意指一种长不高大却树龄很大的树型,园艺上称为植物的矮化现象。完全是不同语境下对同类同种艺术形式的典型认知,这样的印象与称谓对于所在当地人们来讲都是恰当合适的,艺术的外在表现和文化内涵,都极准确地表达出他们各自对这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但这绝非是中国盆景的艺术真谛,中国盆景绝非植物矮化而是自然界有的或曾有的或臆想的大树、老树,是经艺人们的巧工而为,成为古树的缩影,自然界中树木的形神在盆盎中的再现。面对相同景象,大致相同称谓的艺术形式,如此迥然不同的认知,全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同种同源艺术形式的变异和文化的异化现象。

  余老在想;中外盆景在艺术创作形式与文化理念上有明显的区别点,如同中国画与西洋绘画从原理到艺术思维方式到创作技艺都迥然不同,甚至有不可同日的差异。就说透视方法,一个是散点,一个是焦点两种完全不同的透视原理;创作技艺方面一个是写意的,一个是写实的;创作思维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是依据建立在创作者对自然现象人文景观大量的采风基础,在进入艺术创作的审美感兴时个人产生的“意象”,又包括“物象”与“心象”即调动想象、联想的功能来创作作品;而西洋画靠的是作者的眼睛和瞬间的情感,通过观察和感受去认识、表现外部的世界;于是同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作品表现出:“有我” 或“有你”如分水岭般潜意识的表现,这也是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洋绘画的意识特征。中国山水画中所表现出的荣衰与冷暖画意皆系画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在古画中经常出现蓑衣渔翁、读书人或对弈者,恰恰是创作者的“心”或“身”即个人意志在画中的出现。西洋画的创作视角是站在欲画景观之外,客观地用眼睛观察所能见的一切,用色彩、光去表达作者的情感。写实的西画作揭示了画者以旁观的视角,构建了所画画面之外仿佛“有你”,即作者身影的意识,观西画人也会感受着同样的心境与视觉美感。

  “桔生准逾南则为桔,生于准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余启明一下记起并在心中默诵《考工记》中的这段文字,这就是桔逾准而北为枳的道理,地气然也。盆景的对外传播的历史,对内传承的历史,不同的时空也因地制宜地有了各自不同的东西,甚至“味不同”,盆景与盆栽的异同实属正常……余老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刘哓,他知道这些对于刘晓也不会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完全搞明白的。

  刘晓也没顾及到老师的少言寡言,以为老师可能是在构思他的论文或是身体累了在休息,于是他竞自地摆弄起从佛山买回来的各种各样陶瓷配件。余老望着刘晓津津有味地摆布着小桥、小亭子、姿人、牛、马的各色陶瓷配件,并试图组个什么景观地左右调度着,于是也兴趣盎然地凑近,他指着精巧的工艺品笑道:“你说说为什么我们中国盆景喜欢摆放配件呢?”他眯起眼睛直盯着刘晓,一幅像在考问学生回答问题似地神态。刘晓望着老师的认真样子,一下竞不知如何回答,他支吾着:“好看吧,不,这可以邦助点明创意和理解题名呗。”情急之中他记忆起余老曾讲过的关于题名的故事,于是脱口而出。对于第子的回答,余老不置可否地“嗯”了声,回答总算沾边。

  余老在想:回去要写个东西,好好讲讲这配件在中国盆景中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还有要讲讲中国文人审美历来在各文化艺术门类中的表现,盆景配件仅是历史痕迹。一时间,他己经在构思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论据,他想:应该首先从中华民族几干年的文明史,讲无时无处地培养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欣赏习惯,他们习惯散点透视的艺术创作技法,习惯写意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习惯对艺术作品的参与或是再创作。同属于写意体系的中国盆景艺术,中国人欣赏起来会很容易与作品产生“共呜”,从多艺术元素组合的作品中得到大的信息量,并因此得到审美享受的满足。比如盆景中的茅屋、凉亭、钓鱼翁、对弈者配件的设置,也是与中国绘画异曲同工的同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和丰富了中国盆景艺术语言符号,其中的任何摆件无一不寓意在盆中造景里“有我”即作者心声的表现欲。

  这作法甚至可以追朔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出世“隐居”的思想根源,本可以说是对现实的逃遁,但在中国文人心目中也是人的另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仕途不畅并不消沉,而是积极地认识人生,他们“移情”山水。以人和大自然的高度溶合开启另样的人生憧憬,另辟蹊径地赋予新生活,这确是中国文人的智慧之处。于是山水绘画中的渔翁、山野茅屋、山亭里对弈者、书生都成了表达个人心志向往的象征。作者将自我意识溶入“画境”的意识也同样溶入中国盆景艺术文化理念的作法。西方绘画讲究客观地站在局外观察、临摹自然景观,也就是创作者始终身处“画面外”的视角和地位,明显区别于中国古画、盆景作品的身在其中。欣赏西方绘画作品,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一种你在画外的创作意识与思维角度,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同样反映并作用于欧美“盆栽”艺术,带来“盆景”与“盆栽”不同称谓的同类艺术品内在的明显差异。

  讲中西文化艺术的区分,且不用谈什么中国花卉静物画、山水绘画与盆景艺术,贯串着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物与宇宙的“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了,什么竹、梅、兰、菊为“四君子”啦,水仙喻为“碧波仙子”啦,这就是文化艺术的民族性区别吧,让西方人一下了解不大可能,慢慢来吧,经济全球一体化走了多少年呀!还有外国人在学中国的相声呢,余启明理性又很乐观地想道,因为他有能够说服自己的理论依据。

六十一
余启明对于中国盆景艺术前景的自信,源于他对艺术发展趋势的理性认识。兴趣广泛偏爱视觉艺术,对绘画、雕塑都很有兴趣的他,对各艺术门类的各种信息都很关注,各类中外画展、雕塑展他总会挤出功夫去光顾。特别是近几年法国、德国来华的各流派画展、雕塑展几乎一个不落,特别还对法国的印象派画展览情有独钟地看了两遍。用他的话讲:看出了点门道,用他的话说:这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水墨绘画应是“近亲”,两种绘画在创作技法与思维的方式和艺术发展的进程,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讲:二者同样是依据作者对外部世界瞬间捕捉的光影下景色的创作,不同的是中国绘画将所捉捕到的时空延续,在采风过程将若干个这样的“瞬间印象”累积、叠加成为一整体的“印象”。用他的话就如同光影艺术的电影语言的“蒙太奇”效果,用光影叠化的方式,将多个时空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闪现、重合、交融,绘出一个符合中国人审美欣赏习惯的更趋完整、完美的“印象”。传统的中国画用水与墨并通过在宣纸的渗与涔,表现出的浓淡运近效果,创造出满足人们可以感触到的感受。给人以一种相似、相同的感动,恰似采用各色油彩的涂抹而成,表现出层次感很强的油彩绘画一样的瞬间视觉“印象”。

  余启明曾以法国印象派画技与传统中国水墨画画法的内在关联比照,得出二者在艺术思维与创作效果有相似之处,甚至是一致的结论。以众多的中外名画作作比照,反复地阐述中国绘画的写意性特征与西洋印象派绘画抽象性内中的默契:他以为这以不同绘画理论的艺术实践,得出相同相似的艺术效果,以现在的比较分析,得出让余启明没想到却不惊诧的结果:它是人类认识和表现外部世界的共识;是各以擅长的艺术表达手法,不谋而合地创造着形式雷同的艺术品;这应该是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发展进程的必然。这现象就如同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陶瓷器的应用顺序,世界各民族都有由陶到瓷,由低温瓷向高温瓷并又都有了釉瓷。人类的巧工可以有先后、高底,最后结果却是惊人的一致,这就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必然。从生物学的角度,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区别仅是皮肤,如果不考虑皮肤,人都一样的,那绘画还能有多大差异,余启明这样的认知。

  余启明从中外绘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视觉器官以不同的透视原理,去表现外部世界的认识,他联想到了盆景。盆中栽培的树桩是写实的却又是写意的,貌似矛盾又不矛盾之处,在于树桩的形与势与态是仿照自然界中树的实际,刻意地“仿造”,但在作者心中却是活在心中的大自然万物或干万棵树木的缩影,一种凝练后的大美,并以这样的意象开展艺术的创作。这就是画作与盆景的不同,不仅仅指形式上平面与立体的区别,主要是情感认知上的差异,盆景艺术与人的沟通可以用体悟来说明,树的劲干柔枝嫩叶、树的颜色、湿度,树的呼吸,人都可以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感知,去体验感受。绘画艺术与人的沟通可以用“感悟”来表述,眼前纸或布上的美景让人感动的是作者认知、表现外部世界的心灵与技法。人与盆景的联系多是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就像人仰望高矗的大树,内心充满了敬重与感激,是情义的流露;人与绘画的联系是对画作表现出自然美的愉悦,是一种爱的激烈情绪的表达。绘画与盆景二者不尽相同的“悟”,有着太具体的情与义的区别,想到这里余老也只是心中领会其中的异同却又一时难以几句活能讲明白的,言传不出。

  余启明自德国世界盆栽大会之后两年多的日子里,多日的郁闷终化作了一种信念,寻求渲泄情绪的手段。这使余老日渐强烈地意识到:要以自己行动改变这令人压抑的状况。要让全世界的人明了:盆景是中国固有的艺术。为了寻找一个他所谓的理论依据也是艺术阐述的突破口,他泡图书馆、资料室,想办法占有更多的资询材料,并且系统地对欧美文化艺术和盆景艺术文化进行研究,经过中外文化比较对照,他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欧美国家人们对艺术美追求的是一种体现出优美、祟高的东西,以他们的盆栽与中国盆景相比较,造型特征更突出,更典型。作品要么规范均衡;要么更加的恣意夸张;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大多是采用极端的艺术语言,比如西方的绘画就有学院派、抽象派、印象派、荒诞派甚至野兽派,但他们坚持真情的表露是一致,世界上各民族人民对自然界美与审美的认识确是惊人一致的,就象中国绘画与西方印象派绘画的例子。欧美国家象征和平、友爱的小天使,一个惹人喜爱的赤身小男孩,背上插上二支飞禽的洁白翅膀,于是可以任其翱翔,为人类传达爱与美的信息。长有飞翅的小天使,欧美地域人们何等浪漫的想象力呀;可当你看到中国敦煌石窟内壁画上婀娜飞舞的美女:飞天,她们不凭借任何外界条件,在空中上下左右自由自在飞舞时,你一定惊叹中国人、中国先人们的无尚智慧,倍感骄傲与自豪,这是何等的创意与审美……余老每每想到这里,惬意里又夹杂着几分焦虑,本可以直接让中国盆景艺术去影响那里的人们,认知什么是盆景,却历史性地错过时机了。

  “桔生淮逾南则为桔,生于准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样的文字比喻,是余老用以阐述中外盆景同异的论据,却不知是否能说够讲明白“盆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