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树供"的传说-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因此很是吸引观者的眼球。

  对眼前的东西早己司空惯见的余老不耐烦地几次回视刘晓,以示催促。当他看见刘晓对这些艺木创新作品表现出的少有的热情时,他也被感染似地转身懒散地踱步过去。余老指着博古架上各款式的微型盆景笑道:“有意思吧,从六十年代一经面世,至今几十年的传播,现在微型盆景己在全国各地普及,并且在全国盆景展中独立设奖项,连国外都有人制作。这可是上海人的创举,也是体现出世间万物适者生存,应运而生的道理。”刘晓听得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地呆呆地凝神望着余老。此时余老紧闭着嘴角抿出一丝不易查觉的笑意,甚至是有些沾沾自喜。他环顾了一下四周,近处的微型盆景和展馆外远处那些窗外伸出挂有衣物竹竿的老式楼房,典型的上海弄堂民居与风趣的民风。余启明饶有兴致地引出了话题:“我正在写着一篇关于居住条件与盆景规格形式关系的文章,主要想从艺术文化历史上寻求盆景几何尺寸的变化规律,试着从中剖析盆景规格与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关系,剖析盆景从唐朝时宫廷内养植的大型、宋时庭园的中型,元时民间的小型化,明清代以置于几案上为最佳者的史实。文中特别讲到上世纪中期中国内地几十年的不顾及民生造成全国性住房的紧张,当时居全国人口第一,人均住房面积最低也居全国之首的也是上海。但是天性活泼、见多识广的上海人热爱生活,喜欢园艺特别喜欢盆栽、盆景,于是创造了弄堂里、小阁楼中的大自然,微型盆景、壁挂式盆景、立屏式盆景等,放在柜厨上、挂在墙壁上不占地方,这就是上海人的智慧,创造了适者生存,少占空间却同样富有雅趣的微型盆景艺术创新形式。”

  听到这里,刘晓方才渐明白余老刚刚谈话时鬼秘神情的内中。他故意讨好且一本正经地说:“我觉得还要加入因现代居住环境的变迁为盆景的尺寸标准又带来有向大中型发展的新变化,比如北京人过去住平房、住四合院有院子可以种花草,可以摆人可搬动的盆景,以便冬天搬到室内,比如您家。可是现在大多数都住楼房了,在大客厅里养了又不用搬动,所以这盆景尺寸还要变化,包括盆土都最好用人工基质才好,不然土壤生虫又成问题,唉,人工基质又太轻不好固定树桩,还得用营养液,您说是吧?您的大作什么时完成?何时版出?您可要让我先睹呀。”得意的余老笑哈哈地:“当然,当然。你讲的因今天生活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是要写上,比如近来己有不少的创新,象喷雾式山水盆景就很受欢迎,放在居室内又观景又加湿,两全其美呀。又比如盆器的底孔也要变革,而且无底孔就没了漏水漏污的问题放哪儿都行,还要解决水多了怎么办,很有意思,至于你说用人工基质不利固定树桩,我曾用石板捆扎树根部盖上硅石、泥炭土再植上绿苔,很好的。这样吧,我们明天去见一位盆景大师,擅长微型盆景制作,圈内很有名气。去年他在咱们社出的那本《微型盆景艺术》的画册,我的编辑。他人很热情现在还常与我电话联系,我们去拜访一下他,你也可以多看一些微型盆景了。”话题经两人越说越展开,谈到了几架与盆钵的造型与色彩协调、谈到盆景与家俱的风格与摆置配套、谈到了居室摆设盆景的心理和生理效应……话题其实就是一个:就是人的生活环境与盆景大小、摆置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成因。

三十五
上海的早晨,显然是一天中最热闹、喧哗的时刻。街道上各种交通工具发出的响声;早市里招呼声讨价声;早餐店老板的叫卖吆喝声……共同奏鸣着上海晨曲。余老与刘晓几经转乘公交车,来到市中心黄浦区内高楼大厦背后的一条僻静的街道,这是条老街,街道两侧花岗岩的马路牙子的边角己被磨圆。沿街是一排排十几年前到处可见,现在渐少有的旧式的二层居民楼,暗红色细砖墙、暗红色平瓦的坡型屋顶、青灰色条石的门框、黑色无光泽油漆的对开式街门,被叫作“石库门”的旧式民居。

  在上海被称作“石库门”的老式民居,构成旧时上海除了洋房和棚户区外的最常见的占绝对多数民居形式。“石库门”的叫法可能与大门的结构有关,大门采用青石条作门楣和门框,门是乌漆厚实木板做成,上面有三角形、园弧形、长方形门头装饰的门扇。在沪方言把物包套,勒固另一物叫:“箍”,以条型石“箍”住门就叫“石箍门”,于是就因“箍”与“库”音近,而将文字写成了建筑上用字的“库”。“石库门”为老上海典型民居,以大门紧闭后形成高墙小院的独立空间,在喧嚣的市景里,创造了闹中取静、温馨私密、恬静宜居的民居,百年上海人钟情的石库门生活。石库门建筑又是个精细的城市空间布局系统。在这里,住者进门入户,出门是弄堂,出窄弄堂到宽弄堂再到街道,依次有序地展示城市的人文格调。石库门民居为中西合壁建筑,它即有中国四合院的闭合空间结构,也有西式楼的内部组成和外墙上的西洋建筑浮雕花图案,典型的海派人文吸纳百川的特色风格。

  在一座石条门楣上写着“威海路五弄二号”紧闭的双门前,余老又细心地对照了一下信封上的地址后轻轻敲响门。开门是位长者,有六十开外,清秀的面庞、睿智的神情,随着他眼睛瞬间的对焦和脑海记忆库的搜索,余老与开门者两人同时地互道:“你好!”两只手也同时握紧,居所主人是上海乃至全国赫赫有名制作微型盆景的大家赵利民老先生。随即余老与刘晓二人被主人让进了门,进门是天井,即是被墙体、厢房、客堂、附房、天井围墙、后围墙和大门的高墙围拢而成的仅几平方米大的小院,天井不大的空间上下左右摆满了各种家什和众多的盆栽,各样的绿植滋长在小盆小罐。从院落摆布到使用功能倒像个多功能的厅堂,它是院与外部的联接,阳光、雨露从这里投入,院内花草由这里向外绽放。迎面客堂是会客厅,厢房是饭厅兼居室、劳作间的多功能厅。客堂室内不多的几件家具,一些老式旧桌椅和老式米柜,家具经不断地擦拭已少有油漆,清楚地露出木料的本色和纹理,看得出房主人的勤劳和生活的精细。房子只有前后不大的窗户,室内显得有些昏暗,在屋内一隅有窄窄且陡立的仅供一人上下的木制楼梯通向二楼,楼上是卧室兼书房,上海平民的典型普通民居。

  房主人见来了北京出版社的客人,热情地招呼着喝茶并迫不急待地说起盆景和盆景书。刘晓趁此机会在院内、屋里随意地看着。红砖墙围成的小院里见缝插针般地充分利用空间,在搭成多层的几架上放置各样的盆景,大多数是小型的树桩包括附石树桩盆景,所用盆器很讲究,多是中上等成色,价格不菲的各色造型精美的工艺紫砂盆,屋内两扇迎阳面的窗台上和书桌旁都放有做工极好的红木料的方型、园型、葫芦型状博古架,博古架格层上面摆满干姿百态的微型盆景。所用盆器如酒盅大小,有园柱形、常方型、椭圆型、多角形、莲花瓣形数不胜数的各式各样的盆钵,多为紫砂盆也有少许的小石盆和釉陶盆、瓷盆。盆中裁种的各类植物虽小犹荣:一株株用五针松、地柏、小叶罗汉松、龙柏、六月雪、小苏铁、雀舌黄杨、矮干文竹、小凤尾竹、榔榆、雀梅等常绿植物种,经独具匠心的蟠扎、修剪制成的或直干式树冠矗立,或斜干式劲枝抚远,或悬崖式枝叶探海下垂,或枯干式枯木逢春,或提根式蟠龙巨爪状,各式各样不胜枚举。精心巧手制成的微型盆景显而易见的人工痕迹,大大地制约了人的想象力,“迷你”的树桩,让人联想到平常所见的各式盆景,而不能像观传统盆景中的树桩那样可以联想到树木、树林,这大概是人思维的习惯性所致,人大脑联想与想象是递进的,逐步地以小见大的原则。但就眼前的生活空间相对而言,在不宽敞居所里能有摆置盆景的意境已经是很惬意了,况且如此琳琅满目的绿色雕刻艺术。

  因地制宜地开辟艺术天地,这恰是人适应环境的本能和对美的永恒追求。余启明想:这道理正是拟写文章的论点之一,他知道先人千余年间由盘腿平坐向双足垂地端坐起居方式的变革,所带来居住房屋及生活家具的巨大变格,桌椅板凳、床具等的式样由矮短向长高变化,向方便人使用与视觉习惯方向变化。也因此促就了盆景由先期设置在庭院园林中简易、拙朴的大中型(相当于今日尺寸标准)作品,向登堂入室,摆放在几案、书桌的中小型盆景转变。也就是盆景自汉唐后至元代始至明清代鼎盛时多以精巧的中小型盆景为时尚,均体现了当时期人生活环境与方式变化而带来对视觉艺术的观赏要求。

  刘晓瞥见在厅门前放着盛满水的塑料盆中沉浸着几盆各式的微型盆景,于是好奇地蹲到前面端详起来,赵先生一见用上海腔的普通话告说:“你们敲门时,刚好在浇灌。”刘晓不甚明白地回视老者,余老随即接着赵先生的话补充说:“这种小盆不便直接浇水,就用盆水浸泡的方法,待盆景慢慢吸足水。”刘晓顿时全然明白地点点头,他环顾红墙内暇小且整齐有秩的生活环境,狭窄陡立的楼梯、低矮的阁楼,褪色掉漆擦拭得净光瓦亮少有的几件家具。作工精细红木博古架上摆设的纤细且不失老态的小树桩和各种仅拳头大小造型与色泽上乘的赏石及精美绝仑的各种形象的木质本色微型根雕,眼前的一切都显合谐、匹配,精巧,他强烈地意识到微型盆景原创于上海,当属应运而生。当然也属无奈之举,是那些远离土地、山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人对绿色的想往,这念头让刘晓一下想起早些时候读杂志介绍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过草类盆景和苔藓盆景,并且很受日本国人的追捧,这些非传统盆景形式的艺术创新,在日本被称作“近代盆景”艺术。于是他问及余老草类盆景用什么草这样的话题,,不想余老只是面无表情楞楞地扫了他一眼,全无的兴致地转身离去,问了不该问事的刘晓自知讨了个没趣,他懊悔地拍了下自己脑袋,聪明人办了糊涂事。                         

  (上海“石库门”民居)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十六
告别了因为异常热情,口和手不住地说和动的赵老先生,余老与刘晓走出狭长的弄堂,穿过路面又宽些了不少的总弄堂后,来到更宽敞的街面,通行汽车的街道。俩人来到大街不远处一座在上海随处可寻,被花草树木奇石装点得很有文化品味且精巧别纹的街心花园。余老和刘晓歪靠在座椅上小作休息,两人漫不经心地观看才完工不久的街头园林景观,沉浸在周围上上下下一片绿色中,体验着难得的闲暇休憩。这是在数憧高层楼中间夹缝的一块高水准制作的绿地。碧绿的嫩草布满起伏不平的土坡,坡地上种植一片挺拨向上的水杉林,新吐出翠绿的嫩叶,呈一层层地伸向四方状逐级地伸向高处,如同尖尖的锥形塔状。在周边的花坛里种满各色的花卉,园内有铺就健身脚踏按摩的卵石弯曲小路,在路两侧的座椅上,三三两两地坐着周边的居民。二人有些羡慕地看着人群中的懒散晒着阳光男女老少,受到感染的余老与刘晓也同样享受着悠闲,眯起眼睛晒着太阳。刘晓睁开眼四处上下环顾一番突发奇想地说:“余老,您看看这高楼围绕中的绿地,象不象个大盆景?”余老一时还未听明白刘晓的话,当他的目光顺着刘晓手指的指点,向四周的楼房和眼前绿地上下看着,突然笑了,他指着刘晓说:“有那么点意思,而且你我成了什么呀?”“摆件,活的摆件呗,山石盆景里的休憩人摆件,只不过不是磁的,是活的人,哈哈”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

  余老听了却没有笑,他眼睛一亮说:“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件同样的感受,一个月前我去离家不远的陶亭公园,天下着毛毛雨,岸边柳树和草坪都刚长出新绿,桃花盛开,站在湖边望去是花红柳绿好景致呀,我取出相机正要拍照,一看显示屏画面,才发现在公园的周边不知什么时候起形成了一圈高高的新楼房,更有甚者竞有几幢高层楼深入公园内部,将园内景色隔断。并且在新建的楼顶还高高地树立着几个方方正正的大红字广告牌,太刺眼了。那公园画面就真像你说的一样,俨然是一个大的山水盆景,站在园中观去全然没了以往山青水秀,绿树蓝天的画面,高楼下的土坡、树顶的楼玻璃反射光耀眼,真是大刹风景,让人看了心中犯堵,气得我扭头回家了。”

  余老说的陶然亭公园是座落城南的一座很有些年头的老公园,早年是一少有人迹的荒野园区,曾是城南平民墓地。公园名称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并有座高矗湖边名称叫慈悲庵的古庙而驰名,而后来逐渐衰落,人去庵空。几十年前因地处城南偏僻,少有游人并少修缮,周围一派荒芜颓败而显苍凉,曾是旧时京城的别有情调的清幽景色。园区内的慈悲庵是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近代诸多的社会名流、志士曾在此游历和从事各种活动。包括胡适和李大剑、周恩来等诸多人都曾来过这里。整座古建筑座落在砖砌的方方正正距湖岸丈许高的平台上,使庙宇建筑如楼台,要沿一宽宽的如城墙马道般的斜坡台阶上去。庙宇门朝东方,其北、西、南三面临湖水面,并各有游廊围绕联接木雕窗户的厅堂。其间放有茶座桌椅,在其中落座,可以三面观水远眺,往西往北望去可见燕山山脉,俗称西山的延绵身躯,招著来不少的文人雅士来此或品茗观景或舞文弄墨,至今在西厅的南、北两面墙上有不少的名人墨宝,其中有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一首诗文石刻:重上陶然亭望西山中的“天际浮云西山犹在”诗中道出此景的别致,但是也己为“绝句”或绝笔,如今西山依旧,美景己望不到了。站在白石老人昔日站着的地方,眺望西方是一片酱红色的高楼屏障,北面、东面都是楼宇围拢着湖水和园内的林木,共同构成了一个“盆景”巨无霸。公园周边渐围拢的高楼则成了这公园山水盆景“盆钵”的一部分,不协调的景观和狭小的空间感,让那些进园观赏园林美景而至的人们心中也不再陶陶然。

  余老说着越发得气恼起来,他环顾着周边义愤填膺地感慨地道:“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素有借景的作法,那是园内小空间借外部大景观作背景,为拓展园内观景的视野的一种造园艺术手法。还记得我们在扬州的个园,四季假山的秋山,山顶端的“驻秋阁”吧,登高既可俯观园中全景,又可远眺扬州瘦西湖水色、平山堂和观音山诸多的园外景观,这叫借景!形成远山近水,山水一色,扩大了园林空间,令人观景心旷神怡才好。可现在咱们是反其道而行之,用高楼遮景挡景,使原本天水一色的园林空间一下子变小,变丑了……真让人不可思议“。气恼之极的余老忽又嫣然苦笑,解嘲般地对刘晓讲:“说来是个笑话,我那老相机有个遮幅功能,我可就从来没用过,这回却派上用埸了,拍了个窄幅画面照片,跟电视里看宽银幕电影片似的,上下够不着。洗出相片仅仅只有正常拍照的片子中间部分大小,上下都是黑的,将取景框内碍眼的楼房排除掉。真的,真是可笑。相机的遮幅功能终于派上用场了,哈哈哈……”刘晓听着,看着余老因愤慨而极度自嘲地故作愁眉苦脸的沮丧样子,更是笑得前仰后合。望着刘晓天真的憨态,余老满脸的苦笑却不失严肃,心中有伤而且是尚在淌血的他,仍是一副愤懑的样子,那神态就仿佛此刻他就站在公园的湖畔,正望着公园旁陡然矗立遮挡众游人视线的楼群似的。余老忽地站起甩出一句:“那叫没文化,不懂得公共道德,不懂得什么是环境地理。不!”余老略停顿了一下继续道:“也不是,要说多少年前就懂得搬掉天坛公园里有碍观瞻的土山,连在八十年初建造北京大观园公园时,还知道在沿园东墙边种上一排高大杨树,用来遮掩墙外红色居民楼呢,而如今的设计规划者却在围公园而建楼,这是在破坏公园环境!……这就说明他们不是不懂!!是利欲驱动,利欲驱动下的怪胎!”说罢,他不禁使劲地摇摆着头,满腹怨恨地抬身迈着大步气呼呼地走开了。                                                                                                                                    

  (被高楼围拢的陶然亭公园) 。 想看书来

三十七
余老说的天坛土山事,是发生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那个要全中国“深挖洞、广集粮”的年代。于是在全国各地在北京的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