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9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某仙人都这么说了,阿尔克斯尼斯自然只能豁出去了,希望他的演技能骗过美国佬吧。话又说回来,b…24确实是好飞机,引进了确实能提高红军的远程轰炸能力。和制导武器比起来。在当前作用恐怕更大。
那李晓峰为什么对b…24并不太感兴趣呢?原因很简单,首先红军已经有了pe…8,航程比b…24还远。在远程轰炸和巡逻方面,暂时也能凑合。改进pe…8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而pe…8毕竟是自己的飞机,改起来得心应手。
另外b…24虽然好,但这也是一架相当难飞的飞机,从引进到生产到训练飞行员,最少也要一年吧?一年后红军还会缺远程轰炸机吗?恐怕不见得,而且随着b…29的诞生,b…24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反正之后还有仿制b…29的机会,仿制个更差的b…24干啥?
在李晓峰看来这些宝贵的资金完全可以投入到制导武器项目上去。花一到两年攻关,在1944年。红军将获得精确打击能力,这不是更强大吗?
当然,这些心里话李晓峰是不会告诉阿尔克斯尼斯的,一心沉迷于大型远程轰炸机的空军元帅恐怕不会接受他的意见,所以暂时还是给他留一丝念想吧。不过制导武器项目仅仅空军一家出钱还是太少,很快李晓峰又找到了海军,成功的说服了海军也掏一部分腰包。
具体的来说,制导武器项目被分成了三块,其中雷达制导武器项目的经费由海军负责,对于某仙人勾画的雷达制导反舰火箭,海军的兴趣不是一般的大,二话不说就掏了腰包。
而这个项目最后也进化成为红海军的第一代反舰导弹,1944年,一枚使用液体燃料装备火箭发动机的p…1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1)成功试射,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装备红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并在二战末期成功的击沉了日本海军的数艘驱逐舰和巡洋舰。
当然,现在我们重点要提的不是p…1反舰导弹,而是空军对地精确打击项目中的电视制导导弹和无线电驾束制导导弹。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前者,但是在研发初期,让空军更感兴趣的是后者的前身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更简单,至少红色空军以为更简单。这么说吧,红色空军最初设想的这种导弹,其原理就跟后世遥控航模差不多。投弹手目视锁定目标,然后通过遥控器遥控导弹攻击目标,真心是简陋之极!
但是在研发过程中,红空军很快就发现这种简陋的项目其实技术含量也不低。首先,怎么遥控导弹就是个大问题。当年的无线电水平实在太次了,一个简单的信号传输就让无数的技术专家揪头发。
最开始,专家们准备用导线传输(和德国人的思路一致),但是很快就发现,飞出去的导弹很容易扯断导线或者被载机的螺旋桨切断。而且这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平飞实验环境,换做真实的战场环境,载机和导弹都在高速机动当中。导线根本就撑不住。反正最初的实验中,十次里导线断了五次。飞出去的导弹每每都变成了窜天猴,又一次甚至飞回来击落了载机。
很快。有线制导方案被放弃,红军开始全力攻克无线电指令设备。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大量的时间,总算是搞定了。
当时空军以为这下就没问题了,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高兴得太早了。按照空军原本的设想,制导完全由投弹手目视解决,这就需要投弹手准确的观察目标和导弹的一举一动。但是在实战中很快就发现,这尼玛根本就做不到!
为啥?很简单,你想想投弹手瞄准镜的视野就那么大,既要锁住目标还要观察导弹。在战场环境下这现实吗?稍微做一个机动或者遇上了气流,他恐怕就会丢失掉导弹的踪迹,那时候还谈什么精确控制?
于是乎毛子又开始想办法了,既然一个人既观察目标又观察导弹不现实,那就将这项工作分给两个人,两个人配合应该没问题了吧?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又被否定了,因为没办法配合!观察导弹的看不到目标,观察目标的也看不到导弹,配合各毛啊!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毛子断然放弃了目视制导的方案。换成了无线电驾束制导。很简单,给轰炸机装一部制导雷达,投弹手目视发现目标之后。将雷达对准目标发射无线电波。而导弹装上雷达波接收天线,然后顺着机载雷达电波的方向飞,这不就能准确制导了!
应该说这个想法是很不错的,工程上也能够实现,而且也简单,投弹手其实就相当于干了一个打手电的活,剩下的都交给导弹自己了。不需要人为的操控,多简单啊!
简单吗?恐怕一点都不简单,为什么?当年的雷达性能太差。而空军使用的瞄准雷达实际上就是海军雷达制导导弹项目的副产品,这是一种圆锥扫描体质的单脉冲雷达。
这么说吧。这种雷达的波束中心线(即波束最强辐射方向)与天线机械轴(即波束旋转轴)成一定角度。当雷达天线连续旋转时,波束便绕着机械轴旋转扫描而形成一个圆锥体。
而前面说了。空军的设想是导弹沿着波束的方向飞。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导弹在空中不是直线飞行,而是跟波束一起绕圈,呈现螺旋状飞行轨迹。
导弹在空中打转转可不是什么好事,将直接影响攻击的精度,而且这还是最轻的,你想想,载机在空中也是要机动的,雷达波束自然也会跟着扰动,一个弄不好,导弹就会丢掉波束,结果自然是没办法击中目标。
经过长久的实验,空军发现,这种雷达制导的方式不是不可行,而是极大的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这么说吧,除非载机四平八稳的做直线飞行,否则导弹几乎不可能击中目标。
战场上轰炸机敢这么四平八稳的飞吗?肯定不行的,那等同于活靶子。所以这个看上去很有希望的驾束制导方案也被放弃了。万般无奈之下,空军只能朝电视制导这个方向努力了。
所谓的电视制导,简单的说,就是导弹弹头是一台摄像机,经过它捕捉和瞄准目标,然后将目标的影像信息传递回载机,通过电视荧幕直观的显示在投弹手眼前。投弹手只需要控制导弹朝目标飞就行了。
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困难。首先那个年月的“摄像机”性能很差,在高空和高速飞行中能不能准确的识别目标就是个问题。
其次,“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必须传回载机,这又涉及到了信息传输的问题,前面说过了,那个年月无线电工业不发达,要及时准确的将画面传递回去技术要求很高。
一开始,毛子就被难住了,又准备用有线传播糊弄,但很快发现,那个容易断线的老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只能埋头攻关,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1944年,这款极其简陋的电视制导炸弹诞生了。
实话实说,当时这枚导弹性能真心不敢恭维,电视制导的导引头分辨率很低,反正传回载机屏幕上的画面惨不忍睹,模糊得只能分辨出大概的物体(十米计),就像是过度曝光而且焦距定错了照片一样。就是这样的“照片”还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有,时不时屏幕上就是一片雪花,得控制手猛摇天线或者猛锤屏幕才能再次收到信号。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哪怕是信号再差,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投弹手都能在十公里外发起攻击,而且导弹的攻击精度也能控制在一百米左右。
也许在后世,这样的精度是惨不忍睹,但是在当年,已经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哪怕这种第一代电视制导炸弹无法准确的攻击固定目标,做不到定点摧毁,但是红军却将弹头换成集束弹或者子母弹,专门用来从“防区外”打击和压制德军的高射炮阵地,为接下来俯冲轰炸机精确俯冲投弹扫清障碍……
ps:鞠躬感谢ss警卫旗队、呼延哈哈、醉酒无枫、闲读天下书、光辉的宪章和尤文图斯同志!
223 闪电行动(上)()
就在李晓峰忙着搞定制导武器问题的时候,他的老对手图哈切夫斯基也没闲着。进入10月份之后,图哈切夫斯基是过得比较郁闷的,政治局和军委几乎是全盘否定了他的一切主张,而且总参谋部的权力是大大缩水,颇有一点上下不靠的感觉。
自然的,图哈切夫斯基对当前的状态肯定不满意,也一直在积极的想办法“东山再起”,只不过仓促之间没有太好的机会和办法而已。
而这一次,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反击功亏一篑,没能将敌第一、第二坦克集群的主力留下,这就让图哈切夫斯基看到了机会。
他觉得这是翻盘的好机会,如果他能想办法留下敌人的主力,这是不是将证明他图哈切夫斯基还没有过时,依然是红军的中流砥柱呢?
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都是老狐狸,而且手下的部队机械化程度相当高,如今是玩命一般的逃跑,谁能追得上?谁又能拦得住?
此时的德军第一、第二坦克集群正在快速地向乌涅恰方向逃跑,而最近的红军第12集团军先头部队还在杰格加涅夫卡,反正从图上推演来看,那是不存在拦截的可能。
实际上布良斯克方面军已经基本上放弃了追歼德军主力,重点放在了吃掉德军阻击殿后部队上,如果能吃掉这两个军,不说一举扭转红军在各条战线上的颓势,怎么说也能打一个翻身仗!
罗科索夫斯基下一阶段的作战计划重点就放在这上面,按照他的计划,歼灭了敌军的阻击部队之后,布良斯克方面军将徐徐推进。在12月中下旬将战线稳定在俄罗斯和乌克兰边境上。这也算是“圆满”的完成了军委交代的任务,至少某仙人是能向政治局交差了。
而就在罗科索夫斯基准备有条不紊稳扎稳打的执行这一套计划时,图哈切夫斯基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布良斯克方面军依然存在全歼敌人第一、第二坦克集群的可能。总参谋部已经制定好了‘闪电’行动的全套方案。只要严格地按照方案执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当罗科索夫斯基看到闪电行动的文本时。当时就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这项计划实在太大胆也太疯狂了!
疯狂的闪电,这就是后世史学家对闪电计划和当时的图哈切夫斯基的评价,因为这个计划确实很疯!
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设想,红军将集中近卫空降兵第一师以及空降兵第2、3、4、5旅在乌涅恰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抢在德军的前面占领这座关键的城市,将德国装甲部队留在伊普济河东岸,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围歼德军创造战机。
这完全就是纯种的图哈切夫斯基风格的战法。在图哈切夫斯基版本的大纵深作战中,伞兵或者说他想象中的机械化伞兵就是用来快速切入敌后交通枢纽,配合主力部队打歼灭战的兵种。
只不过,在之前,红军的伞兵因为种种问题,一直没能发挥出图哈切夫斯基设想中的这种功能。首先三十年代初期图哈切夫斯基被迫下台之后,伞兵受重视的程度被大大降低了,当时红军陆军的两驾马车是骑兵、装甲兵,伞兵只能靠边站。
比如李晓峰就大刀阔斧的裁剪了空降兵,将原本图哈切夫斯基时代的一个完整空降军(五个空降师)直接裁减为五个空降旅。配属给空降兵的tb…3也被重新扔给了远程航空兵,更不用说将图哈切夫斯基时代的飞行坦克计划一刀切掉。
这么说吧,从1935年到1940年。空降兵的规模几乎没有增长过,唯一能让空降兵部队高兴的就是专业运输机里…2取代了半吊子的tb…3。
当然,李晓峰并不是不重视空中突袭作战,只不过他觉得伞降在当时问题多多,效率和消费比并不是特别高,和直升机机降相比,伞降显得有点鸡肋。所以在那个时代,红军空降部队的重点放在了机降上,一度的伞兵被划给了空军。
不过等图哈切夫斯基第二次上台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伞降的忠实拥护者。他再次拔高了空降兵的地位。将伞兵从空军抢回了陆军不说,还立刻宣布伞兵直接接受军委和总参谋部的指挥。并重新扩充伞兵的编制,重新将旅改为师。
这就诞生了刚才提到过的近卫空降兵第一师,该师的前身就是近卫空降第一旅。只不过空降兵的扩充工作刚刚开始不久,卫国战争就爆发了,也仅仅有这个第一旅改编成了师。其他的四个空降旅依然维持原有规模不变。
讲心里话,当时图哈切夫斯基是一肚子的火气,严厉地谴责了李晓峰“胡作非为”,他认为如果空降兵如果没有停止发展,现在有五个空降兵师而不是五个旅,那情况将完全不一样。
“那么,在第一次大反击中,我就能一举投入五个师奇袭敌后,将把敌人的后方闹个底朝天,那时候战局将完全不一样,胜利完全是有可能的!”
有可能吗?只能说图哈切夫斯基太高看了空降兵的作用,抛开空降兵的伞降属性不提,说白了他们就是精锐的轻步兵。那真心是实打实的轻步兵,重武器几乎是没有的。
就拿红军的空降兵举例子,除了轻武器优先装备突击步枪很先进之外,重武器上就很寒酸了。连一级的支援武器,普通步兵师有60毫米迫击炮和榴弹机枪,但是空降兵装备的是超轻型的迫击炮,比标准的60迫要轻,同时弹丸威力和射程也小不少。
这还是连一级,在营一级和团一级差别就更明显了,普通步兵在团营级别装备有120迫和82迫,但是在空降兵这里就剩下了82迫(120迫太重。空降兵暂时带不动),区别最大的还是师旅级别的支援火力,普通步兵师有76加、122榴和130火箭炮。而空降兵就只有超轻型的76榴和107火箭炮(还是六管的)。
这样的轻火力对付标准的轻步兵师都吃亏,对付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那就只有被爆翔的份。看看二战中大规模空降作战。除了开始阶段利用奇袭的优势占过一点便宜之外,越往后走,空降兵就混得越惨。
在诺曼底、在市场花园,盟军的空降兵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空降兵本身火力弱,而空投收拢过程又太费劲,太容易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被吊打。
而这一次,图哈切夫斯基不光要让伞兵去攻占城市。还要让他们正面抗住装甲部队的攻击,怎么看这都像是去送死!
反正罗科索夫斯基和李晓峰都不看好他的闪电行动能取得成功,也试图劝说这位元帅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过很遗憾,此时的图哈切夫斯基已经有点疯狂和偏执了,他强硬地推行着这个很是疯狂的计划。
“我们将集中全部的运输机和相当一部分四发轰炸机用于空投伞兵,将一口气将一个伞兵师又两个伞兵旅空投到乌涅恰附近。其中近卫第一伞兵师负责占领城区和机场,第二伞兵旅和第三伞兵旅负责攻占桥梁。当上述任务执行完毕之后,第4、第5伞兵旅再跟进,直接空降在乌涅恰机场。”
任务说明倒是没什么出奇的。只不过在这份平凡当中却隐藏有巨大的危机。比如运输机的问题,之前红军相当一部分运输机都被用来保障基辅的补给,空投和空运成为了这座孤城唯一的生命线。而为了执行闪电作战。这一部分运输机将被抽调走,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一天要消耗多少物资,本来空投和空运都只能勉强给基辅军民吊住一口气,如今连这口气都没了,基辅的情况会不会陡然恶化?
而且谁也无法保证空降作战会一番风顺,一旦有个闪失,布良斯克方面军是鞭长莫及,那真心只能看伞兵被德国装甲部队吊打的。不过前面说了。图哈切夫斯基豁出去了,这是他的奋力一搏!
12月9日。闪电作战开始了,从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以及远东方向抽调来的运输机云集在斯摩棱斯克。数百架里…2运输机以及同样数量的b…17、图…3、pe…8,甚至还有一部分老掉牙的tb…3蓄势待发。而刚刚坐火车抵达斯摩棱斯克的空降兵们根本就来不及喘息,就开始整顿装备随时准备出击。
仅仅休息了一天,在图哈切夫斯基迫不及待的命令中,伞兵们被塞入了机舱,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之后,他们抵达了乌涅恰上空,随着机舱里绿色信号灯亮起,舱门被打开,很快,一片片白色花朵就在空中绽开。
第一波次进行空投的是近卫第一空降兵师,该师万余名官兵在师长加育劳夫的带领下跃出机舱,直奔乌涅恰市区和机场而去。
这里必须实事求是的说明一下,在空降过程中,不管是运输机、轰炸机还是近卫伞兵第一师的官兵们都没有太大的损失,图哈切夫斯基这一招疯狂归疯狂,但确实在德国人的意料之外。不管是古德里安还是克莱斯特都没有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