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血强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章
序章
宋朝,积弱积贫?
宋朝,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伟大的王朝之一。在他所处的三百二十年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文明,带领着地球上最大的民族:汉民族完成了从中古世纪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本国的文治武功,更重要的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启发了全人类走向了新的重要文明阶段,他的伟大千百年来受到全世界所有人的热情讴歌。
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人却给本国的一个朝代扣上了一顶“积弱积贫”的帽子。虽然“积贫”一说过于荒谬,几乎不值一驳,但“积弱”却让不少人信以为真。一提起宋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靖康之耻、厓山之劫。一说到澶渊之盟,也等同于晚清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大肆鞭挞,虽然这些人并不知道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更有人将宋朝建立文官政府的伟大功绩丑化成了皇帝极端专制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宋朝“文弱”的证据。她们只为树造一个“弱宋”的形象,无视宋朝三百二十年的超长国祚,无视宋军在对辽、夏、金、元等强大帝国时取得的辉煌战绩,将宋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绩一笔抹煞。我从小生长于这样的舆论环境,自小也深信不疑。但是,现在,我必须拿起键盘,对这种荒谬绝伦的论调愤怒的说:不!!!
如果我们屏蔽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从头来审视这三百二十年及其前因后果,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宋人由于痛感五代十国之血腥,深知武将掌握军权是人类战争的一个重要源头,于是逐步制定了文官掌握军权的制度。这项伟大的发明也成为文明国度的一致选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实施军队国家化,文官掌军权,但凡反对这项制度的人无不是妄图以战争来成就个人功业的狂人。遗憾的是,现代很多善良的百姓也被这些人所蛊惑,跟着鼓吹武人掌军的好处。不可否认,宋朝在文治上的成就要更高于武功,于是有些人就利用极端辩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一句“崇文抑武”来误导善良的百姓相信这个文治发达的宋朝武功就很弱,进一步推论出是宋朝的风格软弱所致。
真的是这样吗?
毫无疑问,宋朝是儒家文明的巅峰时期,儒家作为一种文化,不是一种武功,他反对杀伐。但他文明却不文弱,恰恰相反,长期受到儒家温良恭俭让教化的人民在平时最温和,并不热衷于侵略别国,但是当他们面对野蛮的入侵,那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却是人类自古以来最伟大的力量。试想,人类历史上多的是灭国时国君向敌人乞降的例子,可曾有过灭国之后,皇帝率领整个统治集团十余万人同时滔海自尽宁死不屈的例子吗?有,那就是南宋的厓山,对比起最“尚武”的蒙古大汗向明将蓝玉摇尾乞降的场景,这,就是文明人的刚强。
险恶星球,浴血时代
地球上的中国,并没有生在一个完美的地理位置,我们的祖先直面辽阔的蒙古草原,一次又一次接受着游牧蛮族的冲击,虽有汉唐之强盛,反复剿灭匈奴、鲜卑、突厥等众多强大的游牧部族,但也难免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惨剧。而至中唐,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强大的契丹帝国崛起了。这不是一个游牧部落,这是一个完善的帝国:他的首领不是大单于或者可汗,而是皇帝;他的政府不是部落首领联席会议,而是和汉人一模一样的府台三省六部;他的人民不是按部落划分,而是按照州府郡县的设置管理;他们不仅仅只会放牧和抢劫,他们也懂得各行业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他创造的灿烂文明影响了整个东北亚和东欧,甚至一度被斯拉夫语系民族误认为是正统的中华帝国。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帝国运行到数十年极盛之时,我们的宋王朝才诞生。
而不仅仅是契丹,还有西夏、金、蒙古,和契丹一样的强大帝国接踵而至。他们绝对不能和前代的匈奴、突厥等同视之。即使如此,宋王朝在面对他们的时候表现也绝不软弱,而正是由于对手的强大,这三百二十年的壮烈战史才显得更加震撼。三百二十年中,宋军与辽、夏、金、元的正规军展开了一次次战场竞技,各方都体现出极高的指挥才能和战术素养,早已不是汉唐时代靠主将的主观判断和士兵的士气作战的原始时代。这其中尤以契丹第一名将耶律休哥与宋军名将李继隆之间的激情碰撞最为精彩,这一系列战役堪称是冷兵器时代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遗憾的是现代人一句“弱宋”就把这些披满先人肝胆的英雄赞歌通通一笔抹杀,我们真的能这样做吗?
宋辽之间的大战尤为激烈,虽然宋太宗两次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的雄图均被契丹将士的浴血奋战所阻,但宋军虽败却丝毫不显“文弱”,而辽军的数次更大规模南侵也都被宋军击败,很多人对这几场宋军取得的更大胜仗却选择性失明了。著名的澶渊之役,年轻的宋真宗面对契丹帝国承天皇太后、辽圣宗母子,勇保瀛、莫二州,战斗进行至僵持阶段时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小将石保吉阵毙契丹名将南院大王萧挞凛,迫使萧太后签下著名的《澶渊之盟》,正式承认宋朝占有关南三州。现在很多人把《澶渊之盟》歪曲为晚清不平等条约,误导了不少人。当然,最后宋徽宗朝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定:攻打契丹。在收买了契丹主力部队“常胜军”并策反了很多契丹境内的蛮族(包括女真)后,短时间就灭掉了这个世界第二大国。值得一说的是,灭辽的主力分明是宋军,但后人出于贬损宋朝吹捧女真的目的,将女真说成灭辽的主力!试想一个根本没有后勤保障的蛮族部落,只有六千轻骑兵,连穿的盔甲都是由宋朝赞助的军队,怎么可能灭掉强大的契丹帝国?诚然,女真从契丹帝国的后院发难,并出其不意,直取望京,深显兵法之妙,确是宋军灭辽的好帮手,但绝对不能被视为灭辽的主体。
至于西夏,才是北宋真正的敌人。自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后,再无战端,而西夏帝国占据东西方国际贸易的必经之路,大收关税,成为了宋朝的眼中钉。现在很多人喜欢说“宋朝被小小的西夏欺负”。其实西夏绝非一个小小的国家,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而且收宋朝的关税也是刀口上舔血的活计,更不敢“欺负”宋朝。西夏也是一个仿宋式的、组织结构和文化都很完善的大帝国,尤其是占据着东西方国际贸易的要道,工商业发达,冶炼技术出众,马匹质量高,所以军事也很强大。宋夏之间有过多次拉锯战,夏军当然也取得过一些胜利,某些人就把这些胜利夸大说成是宋朝的“文弱”,却无视西夏多次战败,对宋朝称臣,继而称子的事实。尤其是宋神宗元丰伐夏,气势不可谓不恢宏,共调动五个方面军,作战部队近四十万,十余名蕃将,数万蕃军,后勤部队上百万,堪称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军事作业。在对待西夏问题上,宋朝一直是采取能抚则抚,不能抚就坚决打击的策略。多次将西夏打败,令其称臣继而称子。元丰伐夏之后,名将章楶发明了堡垒推进的“浅攻”战术,一度将西夏帝国逼入绝境。西夏军虽然中途偶尔会形势好转,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战略态势是宋军主攻,西夏利用地利死守,最后将强大的西夏帝国打得“不复成军”,远远不是现代某些人所描述的“小小的西夏都可以欺负大宋”。
女真族的金国充分利用宋朝没有长城工事的战略缺陷以及宋朝廷指挥上的失误,快速突破到开封城,掠走了宋朝宗室,制造了著名的“靖康之耻”。我并无意为这样的败仗*,这确实是宋朝的一个大耻辱,但也不能因为这一次就抹煞了全部。莫说是宋朝,汉唐帝国也都曾有过类似的羞耻纪录,罗马、波斯也都被蛮族攻入首都烧杀抢掠过。面对这样的史实,我们更应该揭批蛮族的罪恶,而不是嘲笑文明的“软弱”。而且不可一世的金兵后来也遭到宋军的强势反击,宋军岳飞、韩世忠、刘锜、虞允文、孟珙等名将多次令女真受辱。最后孟珙将军蔡州合围,歼灭了女真部族,将金帝的尸体带回临安祭祖,一雪百年国耻,难道这不正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想一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正是正史对南宋军队的最恰当评价!
蒙古最终灭亡了宋朝,是的,没有人否认这个事实,但这也不能作为“软弱”的证据,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都是要灭亡的,评价刚强与否怎能以最后被灭为标准呢?任何事物都是要灭亡的,关键看他在灭亡时候的表现!刚强不是强暴,衰弱不是软弱。强暴的人以为恃强凌弱就叫强,自己衰弱的时候又摇尾乞降,这不叫真正的刚强。而当他们面对衰弱的对手,爆发出的那种壮怀凛烈,那种真正的刚强,他们同样无法理解,只知道对方的力量已经比自己弱而已。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帝国在灭亡时表现得非常软弱,唯独大宋,独力支撑,尤其是钓鱼城之战,小小孤城抗击蒙古巨兽数十年不下,还打死一个蒙古大汗,最后蒙古被迫同意破例受降而不屠城。厓山战败,皇帝赵昺、丞相陆秀夫率领整个统治集团十余万人滔海殉国,可以说这份壮烈与刚强,人类世界绝无第二!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你还能说他软弱吗?
是谁在污蔑我们的祖先?
我们翻遍宋朝的正史,实在看不出为什么会被冠以“文弱”的帽子,那现代人为什么就喜欢先入为主的认定宋朝很“文弱”呢?难道是野史小说的抹黑?我想也不是,有宋一代,民间习武风气最盛,政府在各地设置团练使,鼓励民间习武,并在民间举办各种武艺竞技。 “锦标社”、“角抵社”、“英略社”等都是宋代民间著名武学组织,其民间尚武竞技之风,历朝历代所不能及。这也给后代的小说家们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和题材,所以后代小说野史家最爱以宋朝为时代背景描绘他们心目中的武侠世界。但凡关于宋朝的野史小说,《水浒传》、《杨家将演义》、《七侠五义》、《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传》无不是浩气充塞,碧血横飞。梁山好汉、杨家将、七侠五义、乔帮主、洪帮主、郭大侠、神雕大侠,甚至黄裳、独孤求败,他们正是宋人的野史形象代表,从他们身上,何来“文弱”二字可寻?在金庸的武学体系中,以宋朝的武学水平最高,这绝非偶然,可见野史也并没有将宋朝描写成“文弱”的倾向。
所以,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我都没发觉能够说明宋朝“文弱”的倾向,但现代人却异口同声的大喊:“弱宋!弱宋!”是的,当时我就惊呆了!
那好吧,各位宋人的后代,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从头到尾审视一番我们的祖先在宋代的壮烈战史,来看看大宋到底是一个“崇文抑武”、“强干弱支”、“守内虚外”的软弱小国,还是一个钢筋铁骨、热血镕金的伟大王朝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一章 五代十国: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
第一章 五代十国: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
再伟大的帝国终也有尽头
唐昭宣帝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西元907年),一个令中国人无比丧气的年度,就在这一年,伟大的大唐帝国终于走完了他289年的漫长生命,而留给天下苍生的却是一个不亚于五胡乱华的超级乱世:五代十国。
唐朝,公认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宋人喜欢以“汉唐”并称,将其视为本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时代,现代人也偶尔以“唐人”作为中国人的别称。唐王朝建立了伟大的文治武功,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唐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也成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为代表的“唐诗”,与后世的“宋词”相并称,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最高峰,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再伟大的帝国也有其寿命极限,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
千余年来,后世不吝溢美之辞,热情讴歌大唐王朝为中华民族带来的光辉与荣耀,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唐王朝在军事上的强大,其实也很大程度的透支了汉民族的安全。唐王朝为了加大对四邻的征战力度,大量征调周边蛮族部落的力量,最典型的模式是某位蛮族部落首领被唐帝国驱使去征战,战胜之后就被授予节度使等头衔,并且给予一定的待遇。这在后世被很多人当作“民族融合”的典范,并以此认为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明”、“包容”、最具民族融合性的一个时代。这当然是其值得赞赏的一面,然而事实还有另外一面不可忽略:唐朝刚刚覆灭,紧接着就是中华历史上最为血腥残酷的时代:五代十国。
记得冯小刚在拍摄《夜宴》时曾专门解释过为什么第n代导演拍摄大片都喜欢选择五代十国作为背景时代,理由正是因为这个时代最混乱,最无序,皇帝最多,观众都对不上号,所以在看片子的时候不会去思考片中人物指的是历史上的谁谁谁。换言之,他们可以随便乱拍,反正只要挂上了“五代十国”这块牌子,观众就看不懂了。
唐帝国给蛮族部落首领封官许愿,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事实上,在初唐和盛唐时代,唐王朝几乎每一次对外作战中都活跃着部族雇佣军的身影。在著名的怛罗斯战役中,安西都护府都知兵马使高仙芝所带领的唐军中有十余万人都是西域、突厥、鲜卑各部的雇佣军,只有万余名直属汉军。在向西进军初期,这些雇佣军作战勇猛,汉军都不用上场,就已经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当唐军和*帝国(阿拔斯王朝)的二十万大军在怛罗斯城外药杀水边会战时,唐帝国的雇佣军也一度表现优异,当高仙芝判定战场局势对己方非常有利,可以对敌军实施最后打击时,他将这万名汉军直接投入前线。然而就在这一刻,十万蛮族雇佣军临阵叛变(当然事先并非没有预谋),与二十万*军夹击唐军,导致高仙芝全军覆没,只有三千人强行突围逃走。此后安西都护府虽然获得朝廷批准重新集结兵力与*帝国再战,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了,中国人的势力从此退出了西域,让此地渐渐成为回教的势力范围。
而整个大唐帝国的盛衰史似乎就和这场战役一样:大量征调蛮族部落的雇佣军——不用汉军上场就取得一场接一场的胜仗——册封节度使等头衔——叛变——盛世结束——陷入极度的混乱。
不可否认,在唐朝前期,唐玄宗(李隆基)用这样的办法在短时间内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建立了非常耀眼的武功,但是这个办法也给汉民族藏下了极大的危机。这些接受帝国册封的蛮族部落首领们,虽然头顶节度使等官衔,但并不是真正的帝国官僚,而是拥有独立主权的部落领主。在早已废除了分封建土制度的中华帝国,整个帝国的权力都是属于中央政府的,没有任何个人能够拥有独立的主权和军权,所有的官职都只是朝廷的差遣而不是私有财产,上级随时可以收回差遣。但是部落领主却不同,整个部落都是领主的私有财产,中国皇帝可以册封或取消他们的虚衔,但是都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整个部落的所有权,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带领自己的部落起兵造反。所以在盛唐的顶峰时期,安禄山、史思明还可以举行“安史之乱”,并成功攻陷长安、洛阳,就这样使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强大帝国突然走向极度衰弱,并开启了一个乱世,这在后来的宋朝、明朝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因为太多的藩镇和部落挤压了中央王朝的发展空间,甚至一度达到了“政令不出关中”的地步。帝国内部的门阀贵族和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宦官专权也限制了皇帝集中力量,使唐帝国在某位大有为之君的率领下奋力反击,实现伟大中兴也成为了一种奢望。再之后,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为了*起义,唐帝国没有拿出更好的办法,而是饮鸩止渴,册封了更多的藩镇节度使,让他们组建私家军队去对付起义军。
唐代最成功的农民起义家无疑正是黄巢,当年他参加科举不第,眼看着同学们金榜题名走上仕途却没有自己的份儿,在郁郁离开长安城之际写下了一首《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遍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在唐诗中本来不算特别出众,不过在巨导张艺谋先生拍摄了*巨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突然就出了大名,尽管大多数观众并没有搞清楚这个很长的片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秋天到来的时候,所有的花朵都凋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