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1)
1962年,胡适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在宝岛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四年,静静地躺在台北近郊的墓园中,“不少过境台湾的学人会在这里献上一束鲜花,脑中彷佛滑过一世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沉浮。”
  随之云散的是一些慧星般的名字或者浮突在书册上的脚迹。1976年,林语堂病逝于香港,随后移灵台北。雷震1979年病逝,由于他生前要求不声望,丧礼稍嫌冷清。1987年,梁实秋病逝台北,留下了后人难忘的学术典范。钱穆,傅斯年、罗家伦,蒋梦鳞……斯人独去时,身后留下怅然一片。他们当年渡海赴台,身负在学术与政治两岸间不得自拔,但如同一篇推定胡适先生身后的断论所称:
  “可以认同的一点是:胡适是个学者,甚至是很著名的学者,然伟大与否则各有认识。胡适一生既有在中国推行民主的大志愿,又遭遇了国共双方不待见的尴尬,直至国民党败退台湾,胡适受蒋介石之邀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胡适的自由、民主实践也只是纸上之梦。不过,1962年在台以院长身份去世,多少使国民党政府博了个尊重文化人的名声,这对胡适来说,是幸与不幸,都难以盖棺定论。”而这些逝去经年的名字,又何曾有几个脱离出政治的评价与学术的功成。当年钱穆曾被毛泽东点名批评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能控制的极少数人”。为了对抗1966年中国内地的文化大革命,蒋介石发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73岁的钱穆在此时受邀移居台湾。学术终难脱逃政治使用的尴尬。而多年后的今日,他的著作开始大面积地登陆,人们已忘记了他身上的那些政治的痕迹 ,甚至忘记了他在台湾,更多的人记住的不过他是中国的一位学术大家而已。而那位雷震先生,所推行的主义则成为后人追认他的方式。这些从一九四九年后就与故国大陆脱离开文化传承的学界大师,则在今日再渡大海,被大陆学界追认与传承。
  历史的吊诡与传承启合总会有自己的迷样通道,他们不过是符号或者是传奇部分的音符。更多的政治的外表退去,在今天,对于中国一代,我们看到的仍然是他们迷样的背影。年代不过是背景。
  文化断层,在中国已经日益成为沉重并且隆重的话题。从“五四”的文化断层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出现过多次断代。对过去的文化精髓的淡忘或无视,已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这种文化知觉麻木的现象并非是新知识爆炸的副产品,而是更多地因为了知识屏蔽的结果。
  1949年,中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国家发生了变化,政治发生了变化,人情发生了变化,事物发生了变化,文化发生了变化。这一年,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从人文上来讲,很多文化大师都去了台湾;从物质上来讲,故宫的大多数国宝被转移到了海峡对岸。
  这一个地理与政治意义上的文化断代,不期然地也给国人的心理造成了文化断代。以人文为例,那些前半生对我们还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其后半生就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以及文化记载之中。这种遗忘居然很清晰地就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在将近一个甲子以后的2007年,当我们重新回顾这些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对他们的记忆与认识仍有许多的残缺。他们离开中国内地之后的行踪、作为,并不完全记载于我们的文化档案里。
  譬如,并非很多人都知道:那个被鲁迅痛骂的梁实秋,他后来对台湾的英文教育影响甚大;而被毛泽东点名批评的钱穆,受到蒋介石的高度礼遇,晚年又被卷入民进党对国民党的###之中;罗家伦,曾经的清华大学校长,他在台湾曾经努力推广过简体字,最后落寞地成为一个国民党党史研究家;1967年,从海外被邀至台湾定居的林语堂,在岛内掀起一场“红学”大辩论,他以客卿身分与蒋介石相处在台北阳明山上;蒋梦麟,当年的北大校长,晚年居然成为了“台湾现代农业之父”,他还坚持推动了台湾的人口节育政策;而上世纪40年代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心理学系的湖北黄冈人殷海光,在台湾经历了从追随蒋介石到反对蒋介石的巨大转变,最终成为台湾自由知识分子的领袖;还有雷震,1950年他成为蒋介石的智囊,却最终反对蒋而成为台湾著名的政治迫害案件主角……。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2)
这些文化大师,当年的知识精英分子,现在我们已习惯于称呼为文化大师,他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不连贯的。在这个时候来重读他们,寻找他们留在台湾的故事,他们的名字一个个重新被激活:梁实秋、钱穆、罗家伦、林语堂、蒋梦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胡适……他们的晚年都在台湾度过,他们将自己的背影留在了海峡那边。
  还有更多的背影,我们无法一一纪录。我们想说明的是,我们如何选择以及为何选择这些背影并不是本书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能告诉你的是,这些名字与这些人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他们存在的意义。这九个人,是我们用在台湾多年的研究经验,这些经验不是史家的,也不是学术的,而是人文的,甚至是报告体的,甚至是他们的一些生活要件,或者是细节,或者是他们的一些野史,更或者是报道中的传说。我们是站在记者的立场来还原的历史报道。所以这不是他们严格的历史传记,而只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记录。
  而更为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将如何去修复我们被损坏的文化硬盘。这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也是我们编着这本书的初衷。
  1,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
  早年以文学批评的笔锋闻名 随国民党迁台 文学创作 《莎士比亚全集》问世 程季淑意外过世 浪漫性格如火 从鸿雁往来到互结秦晋 最后的岁月
  2,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自幼苦读 北大任教时期成一家之言 投身香江教育 创办新亚书院 赴台演讲意外 造就一段姻缘 从新亚书院迈向创设中文大学 一代鸿儒离港赴台 素书楼讲学 著作等身 数度到港探亲 与亲属团聚 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晚年凄凉 遭政治批判清算 哲人西辞 政治纷扰却依旧不断 正视历史 胸怀中国
  3,罗家伦:被政治消磨去了五四光芒
  被政治消磨了五四光芒
  起草五四宣言 性格惹争议?追随蒋介石 开办大学教育事业?国民党迁台 印度外交生涯告终?提倡简体字 遭各方围剿?“文坛祭酒”配合国民党“文化清洁运动”?国民党五四运动样板?精神透支过世 书画珍品捐赠台北“故宫博物院”?“五四”成名光芒 让政治消磨殆尽
  4,林语堂: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
  享誉西方文坛 奠定大师地位?1949年未随国民党去台?南洋大学争议促使态度转变?国民党全力拉拢 赴台定居?著作等身 论战不断?晚年曾因《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年近八十才戒烟成功?因心脏病突发过世?孔子之外最广为西方认识的中国文人
  5,蒋梦麟:经世济国与晚年孽婚
  孙中山文胆 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由学转政 出掌农业?推动土地改革 实践均富理念科学增产 培育人才?为了人口节育不惜被杀头再婚婚变 拖垮了健康与精力?黯然病逝?和光同尘 择善固执
  6,殷海光:“五四之子”的自由悲歌
  由热血青年到国民党文胆?《自由中国》的全面批判?惨遭封杀与各界批判?被逼离台大   含恨而终?“五四之子”的光芒
  7,雷震:与国民党恩怨斗争的一生
  中华革命党出身 党政资历完整?效忠蒋介石成党政红人?迁台首创《自由中国》?关系质变 遭两蒋指责为共宣传?屡提批判建言 遭国民党围剿?提倡反对党 种下祸根?蒋介石违宪三连任酿风波 中国民主党成形?蒋介石下令 雷震冤狱十年?莫须有罪名?胡适无可奈何 在精神上与雷震一同坐牢?雷震案与后续的整肃?四十年后冤狱始得平反?不屈的人格 高贵的灵魂
  8,傅斯年:治学与办事能力兼具的教育家
  五四健将 开创史料学派?自由派学者 却与国民党关系千丝万缕?从北大到台大 献身教育?草创台大 为台湾奠立最高学府?四六事件?贡献这所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天下英雄独使君?百代之下望见其人,仍光芒万丈
  9,胡适:文化大师最后的腥风血雨
  在美国的《自由中国》发行人?赴台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两边都倾心 两边不讨好?猝然去世?是是非非留与后人评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梁实秋 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1)
梁实秋,以散文、翻译、批评闻名于世。年轻气盛时,他曾与鲁迅等左派作家大打笔战,被冠上“资本家的乏走狗”称号;更被毛泽东点名批判,成为了“资产阶级作家”代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梁实秋在百般无奈下偕妻女去台,虽然躲过了一波波政治运动的侵袭,但从此再也无缘踏上他所深爱的故乡。
  到了台湾后,梁实秋决心自断宦途,致力于教育与翻译,历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语研究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并在台湾各大专院校兼课。梁实秋于1956年在台师大创办中国语言文化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外国人学习中文的重要训练机构。1966年,梁实秋自台师大退休后,专事写作和翻译二十余年,至死方休。
  梁实秋与元配夫人程季淑育有四名子女,二女儿夭折。梁氏夫妇去台时仅带着小女儿梁 在祖国大陆。与他们一起相依为命的幺女后来在取得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等教育博士后,定居美国。由于思女心切,再加上程季淑患高血压身体孱弱,梁实秋夫妇于1972年移居美国西雅图。可惜,这种享清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74年4月30日,两人如往常一样牵手在街上散步,不料路边突然倒下一铁梯,压在程季淑身上。程季淑被压伤,最终不治,享年七十四。梁实秋痛不欲生,遂动笔写下记述四十七年恩爱岁月的《槐园梦忆》,期待能稍解心中思念。
  但是在程季淑过世后不久,年逾七十的梁实秋又火速地陷入爱河。他与明星韩菁清自热恋而结婚,不但众所瞩目,更掀起文坛一波波的涟漪。
  在文学主张上,梁实秋年轻时服膺浪漫主义,亲近崇天才、主情感、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却在进入哈佛大学修习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教授的“16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课程后,转为重视儒家,主张古典清明的新人文主义;在行为上,程季淑的过世,却是梁实秋生命的重大转折,从他出版的《槐园梦忆》到过世前预留的遗嘱中都可看到,原本行事趋于理性的梁实秋,突然在晚年行为转向浪漫,就像是弥补年轻之不足。
  早年以文学批评的笔锋闻名
  梁实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6日生于北京,籍贯浙江,学名治华,字实秋。1915年考进外交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梁实秋开始尝试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六期,第一篇散文《荷水池畔》 1921年发表于《晨报》。
  1923年8月,梁实秋自清华毕业赴美留学前,与程季淑定下三年之约。离别前,梁实秋竟大哭了一场。后来在赴美的船上,梁实秋与同船的冰心等人结为好友。不过相较于说自己要去研习文学的冰心,梁实秋则不客气地说,他到美国要学文学批评。在美期间,梁实秋先后于科罗拉多大学英语系、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并与留美学生共同创办大江社,出版社刊《大江季刊》。
  1926年2月15日,梁实秋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镌》上发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外界一致认为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分水岭:转而重视古典,主张在理性的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1927年2月,因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新婚的梁实秋夫妻离开北平,避居上海。这一年梁实秋经常以“秋郎”为笔名发表小品文,部分作品后来结集成《骂人的艺术》交新月书店出版,畅销一时。
  到上海后,梁实秋担任《时事新报》编辑,又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转任暨南大学教授,后历任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知行学院、青岛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世界日报》和《北平晨报》副刊。
  七七事变后,梁实秋离家独自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并于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
  1938年12月,梁实秋接任《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却意外遭遇了相当大的抨击。原因在于,他在一段关于编政的文章中,提及反对抗战八股的空洞文字,表示“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微不同”。他表示,虽欢迎有关的抗战文字,但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搭上去。有人着文抨击、指责梁实秋在抗战中要找寻与抗战无关的真实材料是自相矛盾,甚至展现了资产阶级学者的糜烂生活。梁实秋气愤地以文章反击,却又为左派增添了批评他的新依据。。 最好的txt下载网

梁实秋 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2)
随国民党迁台
  1949年,梁实秋随国民党搭“华联轮”到台湾,之后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十余年。在台湾,时人只知梁实秋是文学与翻译大家、谦谦君子,没人还记得,梁实秋有支常以言贾祸的利笔。
  在主编《新月》时期,梁实秋因为与鲁迅等左翼作家论战,与创造社的成仿吾、文学研究会的茅盾、太阳社的钱杏邨、语丝社的韩侍桁,有“全国五大批评家”之称。但一连串的纷争,让他成为左派作家眼中的头号“战犯”,并被毛泽东点名批判。甚至于1940年国民参政会筹组华北慰劳视察团时,延安方面直接由毛泽东点名拒绝梁实秋与余家菊来访。
  在抗战后,梁即表明“无意再作任何评论,唯读书尚知努力耳”。去台后的梁实秋,着力在散文、翻译和英汉字典编纂方面较多,对台湾的英文教育影响尤其大。其曾经用来讥讽时政与政治人物的快笔已然封了起来。
  其实在抗战胜利后,梁实秋一家由于找不到门道,在四川多待了一年,后才搭乘国民参议会的专轮返回南京。当时国共内战已爆发,局势大乱。梁实秋与程季淑商量后,决定重返北京师大英语系任教,并四处兼课,以维持家用。但随着解放军挺进京津,梁实秋于1948年底带着儿子文骐、女儿文蔷南下到广州中山大学任职,长女文茜则留在北大继续就读。
  1949年6月底,梁实秋受国民党政府###部长杭立武之邀到台湾参与“国立编译馆”工作,遂举家迁台,但梁文骐选择留在新中国而返回北京。
  梁实秋抵台后,先由昔日清华大学同班同学徐宗涑安排住在家中。随后台湾大同公司总经理林挺生经介绍认识梁实秋后,不但立刻将德惠街一号的日式住宅借给梁实秋一家暂住,并安排梁实秋在大同工业学校授课,解决了其温饱问题;日后林挺生主持的协志出版社又延续了这份交情,帮梁实秋出版了《英国文学史》这部两百多万字的巨著。
  国民党政府原本帮梁实秋安排了“国立编译馆”人文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不过因为“国立编译馆”馆长是由杭立武兼任,与其在“###”的工作“两头烧”,因此一度由梁实秋代理馆长。
  但是与妻子商议之后,梁实秋无意于继续当官应酬,因此在1950年杭立武辞职后,也主动请辞,从此不入公门。并于1955年应台湾师大校长刘真邀请,出任文学院院长兼英语系主任,直到退休,前后在台湾师大工作了十七年之久。
  文学创作
  梁实秋的散文以《雅舍小品》为代表,总计出版四辑,收录各种说古道今的长短文,悠闲自由、清新脱俗,建立了他写作散文的声望。但这部在四川写成的散文名著,虽然获得商务印书馆的青睐,但因为战争、金融混乱,始终没有付印。因此台湾正中书局不断造访梁实秋,要求代为印行《雅舍小品》时,梁实秋百般为难,并告知正中书局需为版权负责后,才让这部名著顺利问世,成为畅销一时的热门书。
  但是梁实秋初抵台湾的前十年,出版的都是翻译小说,中文创作少之又少。仅在1951年,谣传作家冰心在祖国大陆因故死亡,这让梁实秋相当伤心,特地写了一篇《忆冰心》。直到1958年,梁实秋才写了一本薄薄六十页的《谈徐志摩》,传记兼散文的写作风格,令文坛耳目一新。对于文坛给予的掌声,梁实秋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第二年,他在《实秋自选集》自序中说:“我研习的学科是英国文学,我的职业是教书,在著作上可以说是等于零。”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