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4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倍,才能令达到目前的英国水平……”
唐浩然一边走,一边用略带着嘲讽的言语去表述着一个事实,现在随着中国工业规模的扩充,欧洲的言论对中国越发的不利,“****论”的腔调总是不断的见于欧洲的报纸上,这甚至影响到了中国同德国之间的关系——德国曾经也是“****论”的主持者,不过现在,迫于来自英国的威胁,德国正处于摇摆之中。
“对于英国那样的国家来说,在他们看来,只有我们放弃舰队,甚至放弃国家的工业化,他们才会觉得放心,但这可能吗?显然没有任何可能!”
用力的吸一口雪茄烟,唐浩然的语气变得激动起来。
“或许英国可以停止与我们的合作,但是不要忘记,资本总是逐利的,美国的工厂依然向我们敞开大门,还有德国的,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在工业上的投资,将会超过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每年数十亿的市场,是英国人无法忽视的,他们以为,停止了现在的合作,就能阻止我们的脚步吗?不!”
用夹着雪茄烟的手指摇了摇,深知资本力量的唐浩然非常清楚,在另一个时空之中,即便是在冷战期间,美国以及西方的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仍然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向苏俄转让技术,出口设备,更何况是在这个没有任何制约的时代,只要中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利益,他们就会乐意转让一切技术。
这也是当初完成统一后,立即垄断外贸的原因,并非仅仅只是通过贸易垄断获得出口利润,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家企业对进口贸易的垄断,从而获得规模优势。在满清时期,设备的进口是分散的,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更无法通过规模令生产企业同意转让技术,但现在,即便是一根棉线,也是由贸易公司经营,所有的公司无论是公营或者私营,其设备进口必须通过提交清单的方式,由贸易公司统一进口。
其规模性远比某个体所能相比,最终的结果是,规模化进口使得企业获得了更为廉价设备,而通过大规模的进口,其外方生产企业亦同意转让技术,对于中国而言,这才是最大的收获。现在,英国所禁止的不过只是与军舰建造有关的技术——比如海军急需的15英寸舰炮。
“显然没有这种可能,英国人或许可以禁止他们的企业为外国提供15英寸舰炮,但是,全世界并非仅仅只有英国可以提供这一技术,德国,德国也可以……”
是的,德国同样可以提供火炮技术,尽管现在德国的火炮技术并不见得比中国更先进,毕竟早在几年前,中国便从英国引进了14英寸舰炮技术,但是如果两国合作的话,唐浩然相信应该能够突破15英寸舰炮的技术障碍,实在不行,完全可以尝试自己进行。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现在中国已经到了需要全方面调整外交的时刻了。
“根据我们的目前所掌握的情报,英美极有可能达成了某种针对我国的秘密条约……”
这才是唐浩然真正担忧的地方,他并不担心德国的态度摇摆,很快,随着英国对德国毫不客气的打压,全促使德国全面反英,到那时,德国势必将会主动向中国递出橄榄枝,至于俄罗斯,早在两年前,中俄两国就已经真正和解,甚至在波斯的问题上,俄罗斯更是支持中国对波斯石油的控制,当然,作为相应的回报,中国也表示了其对土耳其领土要求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是口头上的,毕竟土耳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德国的半个盟友,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德国应该不至于牺牲土耳其。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加深,中国与德国的结盟,将是指日可待的,但是问题在于——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尽管对于未来,唐浩然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甚至已经打定主意,在未来的战争之中,将会与德国人、俄国人一同,彻底的,从根本上瓦解英国的殖民帝国。但是,对于战争是否会爆发,他却没有底,毕竟另一个时空中的教训,清楚告诉他一个事实——一战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实际上,一战从不是因为海军竞赛导致的。
相比于德国,英国唯一的优势在于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英镑的国际硬通货地位。然而,这并不等于英国可以无限之地负债融资。实际上,如果考虑到德国的财政收入和国债总额占国民总产总值的低水平,德国的融资水平并不比英国差多少!
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如果不是战争爆发,从而使得这场英国通过海防法案所确立的“两强标准”挑起的“海军竞赛”被以外的终结的话,那么国民生产总值和大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已经被德国超过的英国,迟早会被自己拖垮。而英国迟早也会接受德国海军实力至少相当于英国皇家海军60%甚至更多的事实,就像他在稍早时候接受了年轻的美国海军在全球炫耀武力一样。
而在另一个时空之中,1913年,丘吉尔向德国提出在一年内都停建军舰的“海军假日”提议后,提比茨就已经察觉到了英国无力再继续支撑海军竞赛的窘境,在向威廉二世提交的报告中他明确指出:“就海军政策而言,英国人在财政,政治和海军技术方面的力量均已达到极限”。英国此时唯一可以避免海军和国家财政双破产的办法,就是破坏德国的海军法案。这无疑意味着,只要排除英国方面的干扰,继续推进海军计划,那么要不了多久,提比茨的风险舰队理论就将使德意志帝国赢得英国的友谊。
正像现在中美两国就海军问题达成的某种共识一样,尽管罗斯福野心勃勃,但是他必须要考虑到国会内部的反对党态度,甚至即便是他侥幸坚持扩充海军,总统换届之后,继任的总统还会继续坚持海军扩充吗?这些都是疑问。
不过在另一个时空之中,对大英帝国来说“幸运”的是,萨拉热窝的枪声成功地改变了这一切。
而在这个时空之中,是否会有那一声改变世界的枪响?
这才是唐浩然真正无法确定的,这也正是现在随着历史的改变,发生的一个最大的变化。
假如,战争没有爆发的话,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
此时,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予他答案,他能做的仅仅只是依据历史上的经验,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去决定未来,决定这个帝国的未来。
而他同样非常清楚,一但作出错误的选择,对于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
第361章 失败(为新书求推荐)
(无语的新书《铁血宏图》已经同步更新,您的每一个推荐、每一个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极为珍贵的!新书不易,还群:,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嘿嘿!再次重申,新书不会影响老书!老书会正常更新。ps:这推荐是为新书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错了!)
虽然是江南,但晚秋的清晨还是显得有些清凉。天空泛出鱼肚白,早起的鸟儿已开始鸣叫起来。在那古老的城墙上那钟楼依如往昔一般,再一次敲响了钟楼,低沉浑厚的钟声在城市上空久久回荡着。
随着天空渐渐通亮,城外钟声敲过之后,整个城市苏醒过来。城里的房屋鳞次栉比,一个紧接着一个,一片紧接着一片,虽高低有别新旧不一,却都是一样的颜色,从远处望去青灰色一片。
似乎相比于过去这座小城,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却能够体会到与过去的不同。现在那些女人们再也不需要忍受着异味端出马桶将其放在门前,等待着掏粪工将其收走——去年,旧城区下水道的筑通,淘汰了城外的粪场,同样也淘汰了百姓家中的马桶,当然,初时居民们并不乐意,就像对自来水的抵触一般,但在卫生警察的介入后,水井被填封,木马桶被没收,人们纵是不愿,也只能接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如同卫生警察不定期的检查居民家居卫生环境,为了应付检查,他们总是会将家里家外打扫干净,以避免扫街的惩罚,习惯一但养成,便会一直延续下来,司空见惯了,大家自然也就习惯了。
当然,还有小孩上学,从五年前开始,当第一所国民小学堂于城隍庙中开办之后,那些从北方来的教员,便在警察的陪同下逐户上门通知——所有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必须上学,这是强迫的,无论男孩女孩,不上学的话,父母会被课以重罚。初时有人不当成回事,可随后,随着多人被警察局逮捕,老百姓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可以强迫的。
无论是否适应,在过去的六年里,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适应着,适应着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大都是由官府强加的,也正是这种强加,使得人们正在养成新的习惯,也使得这城市出现新的变化,比如那宽达的十米的主街,还有街道两侧的路灯,现在,对于城中的人们来说,他们已经适应了这些变化,正如同他们适应了每晚路灯点亮城市的一幕,许多事情一但成为习惯,就很难改变。
正如同此时,那些排着队往学校走去的学生娃,已经不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对于城中的市民来说,这些早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站在学校的门边,作为校长的程希远看着学生们排队进入学校时,脸上总带着笑容,每当学生们向他鞠躬问好时,他也会微微鞠首欢迎他们来到学校,做为校长,每天,他都会在校门处等待着他的学生。
六年前,以童生的身份进入市速成师范学习——当年数以百万计的童生、秀才,大都进入师范,这是在废除科举后,朝廷于所有人的最后一次安置。于师范毕业的他参与创办了这所学校,现在,曾经的同僚们大都已经调往其它学校,只有他还留在这里,作为校长管理着这所学校。
对于学校里的学生,程希远总有着很多的期待,尽管这只是一所四年制的义务初小,但去年,超过八成的学生考取了高小,而其中六成选择继续就读,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比例,毕竟从全国来看,即便是在城市中愿意继续读高小的比例也不超过30。毕竟高小虽然仍免除学费,但其并不是强迫的。
“只要他们中间,能再有三成的人愿意读初中,然后……”
当然,程希远非常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与高小的免费不同,中学教育是收费的,除非学业优秀者会给予免除学杂费外,每年需要二十元的学费,虽说现在的工薪家庭每个月也有几十元的收入,但不是每个家庭都愿意掏出这笔钱,贫民阶层就更有心无力。况且,孩子上了学,家里还少了一个人干活不是?
想到这,程希远不禁想到去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十几名学生,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贫民阶层,原本,他们的家长甚至都不愿意让他们继续读书,作为他们曾经的校长,他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去游说他们的家长,但是,明年呢?明年他们高小毕业之后呢?
“哎……”
长叹口气,心知这些事情已经不再是他所能问及的程希远,看了下时间,在时针指向八点的时候,他便进了校园,校工见校长进校,连忙关闭学校的大门,再有学生来,便算做迟到了,要留堂打扫校园卫生作为惩罚。
依如往日一般,在老师们进入教室前,教室内是哄乱的,学生们在那里吵吵喳喳的说着话,而在老师进入教室的瞬间,教室中立即恢复了安静,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清了清嗓子,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朗声说道。
“向陛下御影敬礼!”
向御影敬礼这是国民小学的典仪,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浸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现在的中华帝国一般,将陛下的御影悬挂至每一所学校以及公务机构,而在学校之中,这些儿童每天都要向御影敬礼,久而久之一种潜意识的臣服与效忠,就会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之中被烙进他们的意识之中。
当然,没有任何人觉得这有什么,毕竟即便是在西洋国家,在典礼仪式上向御影敬礼,都是再正常不过之事,但却没有任何国家像中国一般,通过每天清晨的这种带着敬畏之心的敬礼,去进行某种洗脑,这当然并非出自教育部的官员之手,实际上完全出自皇帝本人,是基于对心理学的了解,他才会颇费苦心的制定了一些政策。
“背诵《教育敕语》!”
在中国,每一所学校里的每一个学生,每天上课前都必须背诵《教育敕语》,《教育敕语》是六年前国家初建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凡是受到基础教育者都必须背诵,做到人人过关,个个会背的。而这种背诵同样也是出自皇帝本人的授意,洗脑正是通过千万遍的重复,正是在这种每天不断的重复之中,这些背诵者才会受《教育敕语》那短短几百字的影响,这短短的几百字,看似不长,可却在他们人生中最易受到影响的儿童时期,通过每天的重复,将其烙进他们的大脑中,记忆里,最终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不断的影响到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举措。
“……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和于夫妇、信与朋友、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习学业以启发心智、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法……”
教室中传出的孩子们那稚嫩的背诵声时,程希远的神情显得极为凝重,他也随着学生们一同背诵这《教育敕语》,尽管中国直到现在都没有议定宪法,但在某种程度上,这部《教育敕语》却被人视若中国的宪法。
而之所以会被如此理解,是因为在《教育敕语》说明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均要一体遵守。皇帝遵守意味着政府不改变教育宗旨,百姓遵守是要奉行。不过,皇帝与臣民“俱拳拳服膺”,表明它具有约法的性质,与旧时绝对****君主制下皇帝自外于自己命令的情况有别。而且现在帝国常用的“上下一体”不只是君主要求臣民与他“一体”,而是君主也要受到约法的约束,与民众成为一体。
或许,相比于其它,这部《教育敕语》中透露出的含义才是最重要的,作为旧时的读书人程希远自然对《敕语》中的“忠”与“孝”持以赞同态度,这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也正因如此,对于新朝,这也是他最欣赏之处。数之历朝历代,从未有像中华朝一般,如此重视教育。正如《教育敕语》中透露出的重视教育之意,程希远相信,也许十几年,这些一代人长大之后,他们绝不会阻止自己的孩子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因为他们是在《教育敕语》的影响下的第一代人,他们比自己的父辈更清楚教育的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
作为教育大臣的蔡元培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的神情显得有些谨慎,在教育部中,他是一个另类——并非科班出身,教育部很多官员都是毕业于国内或者国外大学,本就是学习教育出身,而他这个壬辰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却是在受到“壬辰之变”的冲击,方才接触西学,三年后,应袁世凯的邀请任浙江中西学堂监督,不过尽管并非学教育出身,但在随后的十年间,在他的努力下由中西学堂演变的中西大学,早已经成为江浙一带的知名大学,而他本人也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教育家。
去年,他接受皇帝的任命,放弃大学教职,成为教育大臣。而出人意料的是,上任之后,他并没有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而且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全国考察,与前任教育大臣偏重考察城市不同,他的脚步更多的是在农村。
“陛下,或许,经过陛下和诸大臣的努力,用了六年的时间,于全国建立237651所小学,真正做到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且不说上百万教师的培训,但就是督促适龄少年儿童进学校学习,就是一件难事,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种种阻力,中央政府便采取高压政策,通过专门法律以警察强迫执行,结果引起地方当局和民众对中央的不满。
但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依然不改初衷,陛下本人更是多次于多个场合强调“普及教育、纳税和服兵役成为国民的三大义务”,甚至提及“若有官员抵触三大义务,当依法罚处”。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高压政策,才使使中国在短期内在全国完全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最早国家之一。通过普及初等教育,国民的知识水平和基本素质普遍提高,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失败的?”
唐浩然诧异的看着蔡元培,这怎么可能,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是成功的。
“陛下,在我们年到,现在工厂中许多学徒工都具备初小文化程度的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另一面,就是与此同时,在农村,依然流传着教育无用论,对于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