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兴唐-第3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成了空架子。够民主的,可实际呢?成了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不仅是阉党,东林党等文人系统,对明朝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几乎成了无解之题。
他也在做一些小范围的偿试,不过眼前最大的一道难关,没有化解。他那个厉害的母亲,离开洛阳后,能感到浑身上下一阵轻松,可早晚还得面对的。
波善活不知道此刻李威心中竟转过这么多念头,感谢地伏下说道:“谢过天可汗。”
高兴地离开。
……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新年到来,碎叶川依然是一片冰天雪地。但迎来了第一批移民。其实在他们到达之前,已经陆续地用马车接来了许多老人与小孩子。还有一些身体不好的妇女。
但西域冬天的酷寒,无论一路上准备得怎么充分,每天都有不好的消息传来,陆续地因为寒冷,冻死与病死的百姓达到一千多人。也是无奈的,就没有寒冷,换在其他季节前来,这么多的百姓想一路上不死人是不可能的。
只是因为数量多,这一数量被无限地放大。
然而出忽李威意料之外,国内好象没有官员拿这件事做文章。
不知道父母亲是怎么想的。但这一年唐朝情况很不好,先是关中大灾,甚至蔓延到河南道,然后是兵事不休。阿史那骨咄录危胁北方,吐蕃人在秋后又跳了出来,论钦陵找了几条蹩脚的理由,率兵入寇松、柘、翼三州。不知道吐蕃国内发生了什么事,论钦陵居然能抽出身?
黑齿常之只好从青海赶到松州,李治又下诏令李孝逸与卫蒲山分兵御之。看到唐朝军队到来,论钦陵撤兵回去了。
李威倒是猜出他的用意,这是为了***厥崛起,牵制青海兵力的。也是一种对骨咄录一种表态。手中没有证据,很有可能论钦陵与骨咄录搭成了一种默契。
论钦陵老奸巨滑,入侵规模不大,一侵即退。
接下来论赞婆又乘黑齿常之前往松州之即,率军借着冰冻的黄河入侵九曲。却被娄师德于宛肃城拒之,数战皆败。但交战的规模不大,论赞婆退回大非川。
用意与论钦陵一样,不过青海将领中有许多人对黑齿常之,坐视青海吐蕃残众秋天顺利收割表示了疑议,不应当让他们得到大量的粮草。没有粮草,论赞婆有没有胆量入侵?
黑齿常之不语。
这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更危害的却在北方,击败了张虔勖之后,再次入侵单于都护府北境,破塞上重镇云中都督府治所定襄县,然后转攻岚州,又陷岚州,杀岚州刺史王德茂。然后兵力一转,率近十万突厥人,向并州方向进攻。
不过阿史那元珍这一次踢到了一块钢板。
大军到了云州时,与唐朝军队交接,看到旗帜上一个薛字,元珍问了一句,唐朝大将是谁。
答曰是薛仁贵。
元珍大惊失色,不相信地问道:“不是听说薛仁贵已经死去了吗?”
薛仁贵脱去面甲示之。
元珍与众胡相顾失色,下马列拜,率军退却。
造成这原因,是薛仁贵在南方战绩不突出,南诏一战,对于各国来说是一场小战役,没有人在意。青海一战中,薛仁贵只是攻击了诸羌,骨咄录与元珍反叛不久,情报掌握得不多造成的。
而且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薛仁贵天山一战,坑杀十几万铁勒战俘中。所以一听这个杀神到来,一个个吓得列拜撤退。
李威对北方战事并没有干涉太多,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因此再次出现古代战争中一场罕见的奇迹。
薛仁贵率军追杀,此役杀敌近万人,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牛马羊三万余头。经此一役,北方才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
但是这一战并没有击败突厥人的主力,北方的危胁仍然存在。
可发生了这么事,李治也不好意思用开耀这一年号,又改成了永淳。
交通的不发达,得到这些消息,已经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
直到二月末,最后一批百姓才抵达碎叶城。比李威预想的还慢了半个月时间。将百姓安排下去,另外就是清点府兵。沿用了青海的规矩,凡是府兵者,每户拥有唐朝标准的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这一百亩的均分田与因战功赏赐的封田,不征纳任何税务。想多种,那就要交纳税务了,以十取一纳税。这是在做小规模的改革,强行将唐朝以丁纳税向以地纳税扭转。为什么保证士兵作战时勇敢,又定了一条规定,凡是府兵牺牲于战场之上,亲属享有二十年免征税务时间。保证牺牲将士后代有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成长。
不过与青海略有不同。
青海移民就是为了征兵的,每户无论部曲或者佃农贫农,必须保障有一壮年男子。但碎叶城却是以移民为主的,有少数百姓家中没有壮年劳力,那只好征税了。地税的十取一,少量的劳役。
因为是移民,每户人口少,二十几万移民,多达近六万户,征府兵五万多人。将这些府兵集合起来,进行简单的训练,发放武器。再次让他们回家,还要继续修房屋、耕耘以及到河中搬粮食去。
离安定下来,还是十分遥远。不仅是粮食,各种生活物资,与军用物资武器,碎叶城严重匮乏。这只能从两条道路获得,一是继续向中原讨要,二是从战争中掠夺。
大约地处理了一下,张仁愿带着拜占庭的使者,这才返回碎叶。
带回来的消息不太理想,听说唐朝愿意与拜占庭联手,大多数权贵还是表示同意的。可是常年战争,拜占庭国家负担沉重,各个军区最高将领一年收入仅十个到四十个金磅,普通士兵仅十二个到十八个索里德(一金磅等于七十二个索里德)。百姓不堪忍受重税,纷纷逃避税务,国家财政赤字更是很严重。所以有少数教廷神职人员和权贵,看到大食人求和,他们也不想再战了。
君士坦丁四世接见了张仁愿,招待很热情,但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第一是希望唐朝能提供一些武器,但话音是交换,而不是购买,大家是盟友了,你不好意思再向我这个穷国家要钱吧?
李威冷哼一声,没有言语。
然后又说道,我们会出兵的,但我要一一说服国家所有反对的人。你们唐朝先发起进攻,我才有说服力。意思是想让唐朝做枪头,吸引大食人的主力,拜占庭在后面好捞油水。
李威再次冷哼一声,召见拜占庭的使者,将地图拿出来,说道:“看一看,我们唐朝的长安在什么地方,离大食有多远。你们拜占庭在什么地方,君士坦丁堡离大食有多远。此次我们唐朝将会出动军队三十万,也是你们拜占庭唯一的机会。一旦战事不顺,我们唐朝会主动放弃河中地区,那么你们拜占庭就等着大食元气恢复过来,让大食慢慢瓜分切割吧。”
三十万军队是忽悠的。不过若是打起来,河中的军队、吐火罗的军队与唐军,还有突厥人的联军,以及波斯的义军,是有可能达到三十万的数量。
又说道:“你立即回去禀报你们的国王,马上我们唐朝就要与大食交战了。若是三四个月后,我还没有听到你们拜占庭人的动静,我会主动撤军,与大食搭成和议。”
都没有款待,就将拜占庭的使者赶走了。
张仁愿迟疑地问道:“陛下,是不是慢怠了一点?”
虽然此次出使,没有达到想像的目标,然而大食对他招待是十分热情的,每一次宴会都将他当作了座上宾,皇帝态度是不是有些粗暴?
“不过份,这个皇帝性格多疑,认为此次出战,我们唐朝得到了好处,他想打,可是拿不定主意,”李威可不相信,君士坦丁四世能看穿他的长远布局,继续说道:“我越是生气,他反而越会相信。”
说完了,开始写信,写给萨勒姆的,我们唐朝要发动圣战了。
正文 第九十一章 先声夺人(下)
第九十一章先声夺人(下)
萨勒姆与萨达姆仅是一字之差(salmsaddam),军事才能相仿佛,可其他的才能却差得很远。不然也不会在历史上立下大功后,立即被喀即姆代替。
看到李威信后,气得差一点跳起来,怒喝道:“要战就战,你们唐朝人等着前来送死吧。”
将唐朝使者驱逐。
开始准备应战,唐朝在边境大规模的练军,虽然萨勒姆始终认为唐朝人是虚张声势,毕竟听到斥候探听的消息,说前来西域的唐朝军队不足三万人,还包括一些辎重兵。
但他也防止有意外发生,在边境各个要道上布置了关卡,增派了驻兵。同时在塞斯坦与呼罗珊征召大量的士兵。不是每一个波斯人都是死士的,有许多波斯人在大食十几年的驯服下,又加上宗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倒向了大食,甘愿做大食人的狗腿子。也就是“波斯奸”。
在波斯地区,大食原来的再加上后来从后方调来支援的,总兵力达到了近六万人。萨勒姆手中的伪军还有近二十万人。当然,不可能全部调来作战,那么后方会让义军闹翻了天。但唐朝敢将河中地区与吐火罗地区的兵力全部调过来?
从兵力上萨勒姆不占劣势,这也是他敢作战的勇气。
因此,王晙建议兵贵神速。
当时大食人没有防备,兵力分散在各处,各个关卡又没有设防,唐朝军队突然南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占领了部分波斯地区,再联系义军,让河中地区支持,很有可能轻易拿下整个呼罗珊。
但李威没有同意。
宁肯让大食人做一些准备,也要整训河中与吐火罗的军队,将各种细致工作做好。除唐军强大了两万军队,能面临夺下呼罗珊还能应付大食人从伊拉克与法尔斯调来军队的反扑。即便应付下来,唐军也会损失惨重,从战略角度考虑,得不偿失。
送完了信,李威让手中的工作丢给了王方翼处理,亲自率领八千军队,浩浩荡荡地向河中地区出发了。
经过千泉,又行了三日,到了怛罗斯。
李威勒住了战马,停了下来。
然后用眼睛眺望,四周是一片茫茫的山地,虽然三月到来,高寒的天气使所有树木还没有恢复生机,放眼是处,皆是片片青碣色的山丘与一片片枯褐色的林木。
一条崎岖的道路通向不远处的城市,那就是怛罗斯城。
但道路上有许多行人,有商人与当地的居民,还有正在接力粮食的唐朝移民。
李威对身边的侍卫说道:“你替我拿笔墨出来。”
侍卫将笔墨拿出来,李威写了一篇文章。
当时跟裴行俭学兵法时,裴行俭经常举一些实例,让他从正反两面进行推演。这很重要的,比如兵书,孙子兵法写得很详细了,若是能吃透,那么恭贺你了,你将至少能成为第二个刘仁轨与裴行俭式的大将。
可能不能捧着一本兵法,就将孙子的军事思想领悟?
有一次就讲到刘裕伐南燕的战役。
从东晋攻打南燕只有三条道路,一沿沂水北上,翻越大岘山,经临朐到广固。但大砚山十分险峻,山道狭窄,两车不能通,号称齐南天险。二是经莒城,从潍水北上,这条道路迂回长远,若敌人从大岘山南下,有被截粮的危险。三是经大汶水到梁父,转向东北,进攻广固。然而山路多,不便行军,还会遭到兖州方面的侧攻。
公孙五楼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吴兵轻果,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应据守大岘,让敌军无法深入,挑选二千精骑循海而南,断其粮道,让兖州守将段晖率兵沿山地东下,腹背夹之。中策各地官员据险坚守,留下足够的粮食物品,剩下的烧毁,田野的庄稼全部割光,坚壁清野,使敌人要粮无粮,要战无战。下策放敌军入大砚,我们利用地形熟悉,与敌人进行野战。
慕容超认为手中有五州之地,铁骑数万,上中二策,是示敌以弱,选了下策。大臣们苦劝,不听。于是刘裕军队从容进入大岘山,在巨蔑水交战,大败南燕军队。第二天围广固城。
两人讨论的正是这个守大岘山。
裴行俭下了一个评语,守大岘亦无用。然后做了一些分析,南燕前皇帝慕容德之时,他实行了检出荫户政策,使南燕仅据山东一地,步兵达到三十七万,战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这个荫户就是将大户人家的部曲与佃户强行索取出来的户数。连北魏皇帝拓跋珪都不敢这样做的,不但拓跋珪,看看李威如今敢不敢这样去做?但南燕做了,也成功了,这是因为慕容德有着很高的威望与资历。
轮到慕容超呢?慕容德随前秦伐晋,怕出意外,留下了一柄金刀留作他日相认,他走后不久,家人全部遭到前秦杀害。兵败后,后秦因为忌惮,几次连他本人都想杀死,只能靠装疯卖傻苟活。后来逃到南燕,他家人没有了,却冒出来一个侄子,拿出这把金刀,也就是慕容超,此事被民间称为金刀太子。
但是不是慕容德的亲侄子,很让人怀疑,资历浅,威望不足,又继续执行着慕容德的检出荫户政策,所以屡有重臣叛乱发生。此时的南燕元气大伤,军民离心离德,已不再是慕容德的南燕了。
然而东晋对北伐并不感冒,甚至许多地主因为桓玄与孙恩之乱,百姓死于战乱,缺少耕种的劳动力,他们反而渴望刘裕北伐,获得财富与大量的劳动力回来。
裴行俭点评时,说了一句,众志成城伐离心离德,必胜。
第二个公孙五楼说过,吴兵轻果,慕容宙也说过,吴兵轻剽。意思是吴兵只能打顺风仗,胜仗时能以一当十,败仗时会立即产生恐慌。很象后世的宋兵与中晚期的明兵。
但这句话说错了,原来的晋兵是世兵,打不来前途,不想卖命。可自从刘裕掌权后,一批作战勇敢与有才干的下级军官得到飞快提升,整个军队看到这些将领的提升,皆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不再是从前那支轻果的军队了。
裴行俭又再次评价,想打胜仗,必须赏罚分明。
第三个此战的战因是慕容超为了赎出后秦妻子与母亲,将本国乐伎献给了后秦,然而他又喜欢听音乐,于是派军队跑到东晋境内掳人,补充歌舞乐队。这给了东晋讨伐的口实。而此时刘裕城府极深,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看出他的野心,举国上下皆以为他是救世主,是刘公。因此,出战是师出有名,是反侵犯战争,是北伐,是统一,合乎道义。
对此裴行俭进行重点评价,讨伐必须是以道义一方,讨伐失去道义一方。若另一方占据道义,切不可轻易伐之,否则有可能会失败。
有了这三条,再加上刘裕与慕容超军事才华差距成了天壤之别,做什么安排,也会失败的。难道守住了大岘,刘裕就想不出破解的办法?若是连这个都不准备好了,他怎么敢轻易前来北伐?
所以慕容超守不守大岘,皆会必败无疑。
李威写的这篇文章,就是两人的对话。
来到了怛罗斯,就想到了高仙芝。
详细的记得不清楚,略略记得一些。高仙芝为了邀功,无理攻伐河中与西域各国,导致各国不服,想要联合大食军队攻打安西四镇。高仙芝也来了一个先发制人,率军深入河中,在此地与大食军队遭遇。激战数日,唐军大败。
这一战对唐朝影响不大,却影响了整个中亚的格局。自此以后,河中各国纷纷倒向大食,背弃了唐朝,使唐朝的号令连伊丽河都到不了。大食人也真正收服了整个河中与吐火罗地区,有了这一个富裕地区的税务,为其进一步扩张打下了基础,还因此,使西方得到了先进的造纸术。
李威写下这篇文章,就是给后来的唐将一个警告。又在文章后面写下两行字:
守道义者,勿伐之。
非屡教不改者,勿得轻易酷伐之。
这个酷伐,就是指在青海对吐谷浑人施行的手段。
同样很残暴,包括对咽面部。但为什么能得到施行?唐朝对吐谷浑政策很优厚的,然而百姓却主动抛弃了唐朝,投入吐蕃的怀抱。薛仁贵坑杀九姓铁勒后,被一群文臣弄怕了,到大非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可是吐谷浑人是怎么回报的?
这种情况下,再实施唐朝以前的民族政策,不是安抚,是在纵容。
将这两者区分开来,是对唐朝以后诸将的警告,也是对河中地区各国的警告。另外也是以后的唐朝对外政策,除非他这个皇帝做不长了,没有人将他的话当作一回事。
写完了,让人勒石为碑,竖立于怛罗斯城外。
这个石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刻好的,但这篇文章很快传开。
于是这一行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对文章中的警告真没有几个人能想得到,这些小国家能有什么作为,只能庇护在各个大国的羽翼下生存,以前是突厥与波斯,现在只有是唐朝。难道自己还敢背叛唐朝不成?
只要自己不失去唐朝皇帝嘴中的“道义”,以后唐朝不会对自己讨伐的。
反正是这么理解的。
很快到了石国王都拓枝城(塔什干),召集了诸国。各***队有不少,远不止九万,不过当时训练时要求的是精兵,只凑到了九万军队。李谨行训练后,啼笑皆非,这就是所谓的精兵?
但在意料之中,不然不可能屡次让大食数千士兵打得还不了手。
认真的整合训练。
已经好几个月过去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