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变革之舞-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序
今天是农历虎年的小年,转眼就到春节。坐在海口的办公室里,我已经觉得自己是一个地道的海南人。有两个原因,一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因为有幸参与国务院启动、海南省领导的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工作,而经常驻扎在海南,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对这个美丽海岛的感觉,最初是好奇、迷恋,现在是熟悉和温暖,像另一个家;二是作为深度参与者见证了海南农垦成立近六十年来最重大的变革过程,看到百万农垦人在海南四分之一面积的范围内经历的巨大变化,感到见证历史的责任感,当然也因为有一点儿成就感而窃喜。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与海南农垦开展的这项工作混合起来,这种混合的情感可能就叫归属感吧,所以情不自禁地会把自己归入“海垦人”的行列。
  作为“海南人”,自然想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出把力。别人大规模投资开发,海南省也不缺我们这样的学者和专业人士的小钱。我能做些什么呢?就想将自己近三年来在海南农垦历史变革中的所见、所思、所做梳理出来,作为礼物送给亲爱的海垦人。明年年初就是海南农垦成立60周年的日子,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献给她的一份小礼。
  同时,作为亲身经历这次大变革的外部专业人士,我也确实感觉到有这个责任将海南农垦及其变革介绍给更多的朋友,让大家了解“海南农垦”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和管理现象,让大家感受她这两年浴火重生式的改革过程,体验这其中的中国经验,并从我可能并不全面的故事讲述中得到启发。
  这个责任对我确实有些重,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可能无法让大家感受到海南农垦这次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重大意义。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这次改革称为“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它涉及国家部委对海南农垦管理体制的改变,涉及海南省对农垦管理方式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涉及海南农垦这样的特大型农垦单位在体制、机制、模式、方向上的改革实践。这次改革,既是农垦企业的改革,也是农垦区域农业的改革,还是相关领域政府职能的改革,这三条主线的改革同步推进,才构成农垦改革的全部边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主席、*总理重视,*副总理亲自负责,成立国务院层面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海南省将其作为2008年的一号工程。海南农垦改革的重大意义,可能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体现得更加突出。
  其次,我可能无法让大家充分了解海南农垦这次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副总理在亲自调研海南农垦后,曾总结道:“海南农垦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变革时时有,但海南的农垦改革所需资源、勇气和技巧,是与通常所说的优化改革完全不同。有些困难来自表象,经济发展的困难、社会民生的困难给海南农垦改革带来了基础性冲击。有些挑战来自深层,观念更新的难度、利益格局的调整让海南农垦改革经常处于反复和倒退的担忧之中。海南农垦并不缺乏改革,国务院关于海南农垦改革尝试之前也曾启动过三次,但结果都不太理想,其中的困难和挑战有多大,在本书中只能做部分揭示。
  再次,我可能无法准确总结海南农垦这次改革的经验启示。作为管理顾问,虽然亲身参与,虽然旁观者清,但我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本书中的相关总结是全面的。一是改革涉及领域宽,有些部分可能我没有参与和关注,二是改革时间尚不长,效果的检验还需看未来发展,三是本人认识水平有限,所言偏颇或老调重弹也是正常的。然而,我却必须说出一家之言,那是因为我强烈地感觉到海南农垦改革就其意义、过程、方法、策略、成果各个方面来看,都是一部中国式变革的经典大剧,与美国理论中所谓“变革管理”有重大不同,为了总结中国经验,我先抛一砖,能引“攻玉”则心有荣焉。
  重担压于身,只能尽最大努力。为了使各位朋友能清晰地阅读,本书的主线是沿着认识海垦、分析海垦、变革海垦、总结海垦的基本逻辑展开的,共分为十章。同时,我将尽可能以两年多来亲身经历的故事片段来给大家描绘这场深刻而巨大的变革过程。
  谈到对本书的期望,我想它应该是一个纪实性的管理著作。纪实,我会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虽然还没几年)场景;管理,我希望各位朋友能从本书的分析中得到一些启示。
  定位有些高,正文还没开始,留给大家做评判吧。
  

引子(1)
2010年元旦,海南岛上的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大家都在第一时间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告诉岛内岛外熟悉的人,“海南大发展的好日子来了!”兴奋、激动的心情,变成空气中的分子,迅速扩散、传播,让这个美丽的热带海岛一下成为全国的焦点。
  确实如此,这个新年对海南很不平常。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对于海南,这是自1988年国家决定将海南由原广东省划分出来成立海南省之后,对海南所做的最为重大的中央决策。每个关心政策的人士,都能从这个战略决定中嗅到海南未来的发展机会,国际旅游岛不仅是一个名词,它将海南发展至于国家战略平台之上,预示着一个独特的海南、世界的海南将焕发的无限能量。一家美国媒体分析说:“一个东方夏威夷岛即将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作为海南的居民,自然要为这样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然而有一群人根本没有时间感受这火暴的氛围,他们仍在为一项事业的最终完成而战斗,国际旅游岛,给他们带来的是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成倍增加的工作负荷,还是必须尽快完成改革事业的无形压力。
  他们就是海南农垦人,他们所从事的就是从2007年开始,涉及百万人口的海南农垦管理变革。这项改革的领头人,名叫王一新。
  2010年1月4日,海口,财富广场。
  尽管在北方仍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我们仍能感受到海南阳光的温暖和人们心中的炽热激情。在海口市的大街小巷,车流、人流交杂在一起,穿行在绿色的城市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令人欢快。阳光、海岸、椰林环抱的滨海大道,也比平时增添了繁忙的气息。
  滨海大道中部的一段,一直在海口市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不仅因为这里面对海口湾,可以直接观赏海浪和蓝天,还因为拥有海口市最大的开放性热带海滨生态园林风景,这千亩绿色风景叫万绿园,是海口市风景最秀丽的部分。同样重要的是,这里也称为“海口CBD”,是商务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因而也是海口写字楼最集中的区域,透露着开放与市场化的信息。这个地方能让人感到与北京国贸中心周边相似的活跃和繁华。财富广场,坐落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十分显眼。
  这一天,在财富广场上班的白领们,发现电梯里增加了一批新面孔。从大堂喜庆的横幅中得知,他们的新邻居就是海南省农垦总公司总部,今天正式入驻财富广场十七层。这是一件新鲜事,因为作为海南农垦的单位,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离开他们在海口市经营了几十年的区域——海垦路周边,来到这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写字楼里办公,这是一种信号吗?这种信号传递了海南农垦什么样的深层转变?而这个信号的制造者就是王一新,他想用事实告诉关心海南农垦的每个人,“我们的管理变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财富广场十七层,海南农垦总公司新的办公场所,大开间的布局,简洁淡雅的装修风格,让到访的人士感觉与进入北京的一些大型企业总部并无二致,“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样子,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集团。”一位总部员工说。
  搬入新办公地址的兴奋,对于总部三十几位员工来说,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享受这里美丽的海景,就必须全力投入。新年刚过召开的农垦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十二项重点工作,给所有的人又压上了重重的责任,同时也点燃了继续拼搏的激情。这就是王一新的风格,一种“战斗式领导”风格。每次说到这种指挥战役的感受,他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拳头一挥,眼睛里闪烁出自信的光芒。

引子(2)
王一新是海南农垦改革战役的总指挥,他的办公室,经常就是战役方案形成和作战指令下达的指挥部。所以,并不宽敞的办公室从2007年5月他正式上任开始,就是人流最集中的场所。虽然有秘书精心安排日程,但头绪繁多的事务仍然使他在办公室的工作从每天早上八点一直延续到下午六点。他从来都是精神饱满地来到办公室,但经过一整天的高压工作,也不免显出疲惫。原先在农垦总局三层的小房间办公,没法放松,现在可以经常在财富广场稍大些的办公室,远眺一下大海,感觉轻松了好多。每到这个时候,王一新不再是两年多来奋勇向前,指挥农垦改革的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中年汉子,想着自己的过去,思索着自己这份事业的未来,有一点感慨,也有些孤独。
  他曾经接受过《中国企业家》杂志的采访,谈到自己这种复杂的心情:
  “我总记得*副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坐我对面,看着我,说你们下点决心,长点志气,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收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这种人还是想干点儿事,还算有点儿良心,总理这么说,你还不玩儿命啊?一年多干这么多事,确实很累,大家也很累。心力交瘁的时候真多,有时候很无奈,但是转瞬间就要调整自己,没办法,还得面对、坚持。我也不是铁人,靠的是意志。就像打仗,一开打就停不下来。农垦水很深,利益集团很多,战斗很激烈,如果不一鼓作气把山头儿拿下来,弄不好就前功尽弃,自己什么都不是。只要打胜了,站在军旗底下怎么说话都行。所以我一点儿都没动摇过。”
  王一新是复杂的,他能驾驭海南农垦成立60年来最彻底最系统的大变革;王一新也是单纯的,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感性世界。王一新是知名的公众人物,由于海南农垦改革成功,他成为“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王一新也是孤独的领导者,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必须与他人保持距离,也必须通过改革打破利益格局。
  王一新是成功的,就像总公司搬入财富广场散发出来的新鲜气息一样,海南农垦正在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海南,让人感受到了新的激情与发展的萌动。“手捧金饭碗,脚踩金土地”的海南农垦人,通过两年多来彻底变革而产生的潜力,正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机遇交汇在一起。机会永远出现在有准备人的面前,让我们祝福他们!
  王一新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率领海南农垦改革走向成功的?在正式开始介绍这场国内唯一、国际少有的变革之前,我们先一起走入这位改革领导者的历史和他的内心世界。
  1965年,王一新出生于湖北英山。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既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贫困山区县,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她以万山磅礴、控引江淮的重要位置而成为鄂东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鄂皖咽喉、江淮要塞”之称,所以也曾是革命根据地之一。略翻英山历史,发现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出过不少名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就诞生在这里。
  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上半段,中国都处在动荡和漂泊的环境中,我们这些生于70年代的中年人,只能保留一些年少的记忆片段。对于那时的中国青年来说,最重要的理想就是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上山下乡支援国家建设,百万知识青年,特别是1966—1968年“老三届”的学生,满怀激情涌向边疆。由于年龄小,这段历史与王一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百万知青的很大部分都成为中国农垦事业的新生力量,在那段时间里,农垦因为有了这样的力量,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在海南,从东南亚引进橡胶种子试种的努力不断成功,新中国打破了天然橡胶不能在北纬17°以北地区生长的历史,知识青年与转业官兵一起,在海南岛上建起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引子(3)
王一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虽然社会不稳,也没有踏出过大别山区,但是他的天资和勤奋让他以优秀的成绩在18岁时,考上了武汉大学。国内的高考制度于1978年恢复,1983年是第六届高考招生年,武汉大学是知名学府,进入这里的学生不仅是百里挑一,而且是真正进入了象牙塔。王一新学习历史,由于文字能力出色,毕业后分配进入了组建不久的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
  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正式成立,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家石油公司,担负起对外合作和发展中国海洋石油的重任。王一新所供职的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正是当时中海油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勘探开发基地。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区域的开放改革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进行的,而行业的开放合作就是由海洋石油开始的。中海油自成立开始,就采用国际石油行业合作的市场化惯例来运作油田开发项目。作为中海油的干部和员工,王一新一开始就工作在一个开放、合作、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氛围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王一新的才华很快得到中海油渤海公司领导认可,不仅承担重要的秘书职责,而且还干起了公司机关团总支书记,并且没几年的工夫,就被提拔为副科长,直至1993年进一步受到关注,调往北京中海油总公司。
  在中海油渤海公司工作的六年,给了王一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也给了他市场化企业运作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让他看到了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单位是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迅速发展的。这些为他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不曾想到,自己在一个改革开放的企业中形成的观念和思路,能够为十几年后的农垦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段,全国各地区和各行业都在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上不断加速前进的时候,中国农垦系统的改革也在推进之中。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全国农村开展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开展农垦系统内部的职工家庭承包试点和推广工作。据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资料,他们在1995年完成了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海南农垦也在努力追上改革的步子。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海南农垦局与通什农垦局合并为海南省农垦总局。90年代初期,全国的市场化浪潮和海南建省后的爆炸式炒作,使海南农垦人同时感受到市场的魅力和血腥,原本想赶上海南市场发展好机会而成立的大量公司,都因计划经济的观念难除而迅速倒闭。这次市场化努力的失败,让海南农垦再次回到以行政计划为中心的主线上。
  王一新由中海油渤海公司调到中海油总公司,是由于他接受了一项新使命,那就是作为主要成员组建中海油的行业报《中国海洋石油报》,该报于1993年9月29日试刊,直至现在,已经成为中海油行业最重要的刊物。在这里,他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中海油每次重大的企业改革,深入思考中海油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无疑是他看待农垦改革观点的基础。
  由1987年到1996年,王一新工作经历的第一个10年就这样带着顺利的音符画上了句号。他做秘书工作游刃有余,做编辑工作驾轻就熟,得到了肯定与赏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成功参与组建了一份重要报纸,而且系统地感受了中海油的企业改革成功经验。

引子(4)
在创办《中国海洋石油报》时,王一新曾预言自己将在中海油做到办公厅主任,然后会到地方上去。不想他33岁时预言应验。“后来就模糊了,看得就很混沌了。当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得如此清晰。”王一新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回忆说。
  有时预言应验不只是天意,更重要的是这种预言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理想与志向,应验过程只是自己实现理想的过程而已,对王一新来说,确实是这样。
  锥处囊中,其锐自现。王一新出色的能力不会被埋没,他只在报社工作了三年,就被再次提拔,从报社副总编辑成为中海油的办公厅负责人。熟悉国有企业运营方式的人都知道,企业总部秘书政务工作的总负责人,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系统的思维、敏捷的反应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