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备。

1941年6月30日,瓦杜丁被任命为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开始崭露头角。他具有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并善待下级,下属们都很钦佩他的为人。瓦杜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往往身先士卒,而且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胆识,二战前期,大多数苏军将领在失败面前畏首畏尾,害怕主动向德军发起进攻。瓦杜丁却恰恰相反,敢于主动发起进攻。

苏德战争初期,西北方面军要阻止由曼施坦因指挥的集团军进攻列宁格勒。瓦杜丁坐镇诺夫哥罗德附近,指挥苏军组织起一次进攻,企图包围德军大部。因此,曼施坦因不得不重新集结整个集团军,以阻止苏军进攻。就这样,德军耽误了进攻的时机,而苏军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加强城中的防御工事。德国人错过了占领列宁格勒的最佳机会,一个甚至可能改变战局的机会。

不过,当时瓦杜丁指挥的部队伤亡率很高,他往往高估了自己部队的作战能力,把目标定得过高,没有考虑地势的困难、德军防线的坚固就贸然对敌人发动进攻,导致部队的损失十分惊人,伤亡率高达60%。

将军难免阵前亡

1942年7月,瓦杜丁临危受命,被斯大林指派为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指挥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改名为沃罗涅日方面军,抵挡德军的夏季攻势。

战役中,瓦杜丁发现新任第六十集团军司令兼坦克第十八军军长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出色,有能力顶住德军的进攻。瓦杜丁便要求斯大林将第六十集团军全权交给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指挥,起先斯大林反对,因为他是个犹太人。不过斯大林也深知此人完全能带好一个集团军,最后接受了瓦杜丁的建议,就这样,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迅速成为苏军一名出色的指挥官。从中可见,瓦杜丁的为人还是公正、有担当的。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德军虽然攻占了沃罗涅日,但他们无法突破瓦杜丁的防线。后来,德军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瓦杜丁参与制订进攻计划,并被采纳。反攻中,瓦杜丁指挥部队突破德军防御后,投入由两个坦克军组成的快速集群,快速纵深推进,很快占领了战役支撑点,并与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机械化军构成了合围,将德军包围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从而使德军精锐鲍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成了瓮中之鳖。在反攻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中,瓦杜丁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巧妙运用坦克,取得了很大战果。

由于瓦杜丁的出色表现,斯大林在1942年12月7日晋升他为上将。

1943年2月,曼施坦因集结了强大的装甲部队,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斯大林发现瓦杜丁的部队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为表示奖励,晋升他为陆军大将。

库尔斯克战役中,充分显示了瓦杜丁不拘兵法,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高超指挥战术。昔日的农家小子,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苏军名将。→文¤人··书·¤·屋←

就在瓦杜丁成了曼施坦因真正对手的时候,他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44年2月29日下午,瓦杜丁率警卫员离开驻地前往第六十集团军视察工作。晚8时左右,瓦杜丁行至一个村庄附近时,发现有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活动。当他停车查看时,遭到伏击,腿部受重伤。在基辅医院救治了6个星期后,瓦杜丁终因伤势过重,于1944年4月15日去世,年仅43岁。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瓦杜丁本来可以注射青霉素而活下来,但使用这种药物必须得到斯大林的批准,而斯大林没有同意。他的理由是,青霉素不是苏联生产的(当时苏联不能生产),而是美国生产的。斯大林认为,美国为了削弱苏联的力量,有可能污染青霉素,因此,用这种药物治疗一位重要将军,这种风险不可接受。

瓦杜丁的国葬仪式在基辅举行,基辅市还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瓦杜丁大将英年早逝、沙场殒命,人走了,仗没打完。不过,这时苏联并不缺乏将帅。除了像朱可夫那样的“消防大队长”,苏军还有很会打仗并富有个性的元帅。

战场上的死刑犯

在二战期间的苏联体制下,想打胜仗是不容易的,而罗科索夫斯基却被称为“常胜元帅”。他还经历了九死一生,是一个优秀的军人。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1896年,“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一路摸爬滚打。在1938年苏联“大清洗”中,85个军级将领(中将)死了57个,罗科索夫斯基当时是骑兵军长,由于出生在波兰,又长期在远东服役,被加上了波兰间谍、日本内奸及可笑的破坏骑兵训练等罪名投进监狱。他还被假枪毙至少两次,要他交代同谋,面对死亡威胁时,他依然没有牵连任何人。在受到非人虐待时,他也没有对生命失去信心。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在疗养的时候碰到斯大林,斯大林问他在监狱有没有挨打,罗科索夫斯基说挨打了,但他补充道:“我在那里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由于罗科索夫斯基为人很好,铁木辛哥为他说了很多好话,加上运气比较好,死神一直没有光顾他。

当时,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很不顺利,斯大林决定放一些会打仗的人出来上前线,罗科索夫斯基就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他再次穿上军装的时候,军法官这样跟他讲:“犯人,祖国现在需要你去服务,你的军衔暂定为少将,关于你的死刑问题以后再说。”

不过,斯大林忘记了罗科索夫斯基在“大清洗”时被判了死刑,他是作为死刑犯上的战场,一直到斯大林死了也没有撤销他的死刑。

罗科索夫斯基本来是第十六集团军司令,莫斯科保卫战前夕,他突然接到命令:将部队转给友邻的卢金中将,带集团军司令部到维亚兹玛去接收新部队。到了维亚兹玛,他惊奇地发现,应该等候在那里的几个师压根儿就不见踪影。于是,罗科索夫斯基试图和方面军司令部联系,但他发现和上级的联系已经中断了。仅仅几个小时后,斯摩棱斯克市市长冲进了他的司令部,大喊“德国人进城了”。罗科索夫斯基十分震惊,难以相信地问:“谁报告的?可靠吗?”对方回答说:“还用谁报告吗?我亲眼看到德国坦克就在大街上!”罗科索夫斯基只好下令立刻离开市区,在撤离途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汽车在大街上与一队德军坦克迎面相遇,还好他的司机反应很快,迅速把汽车拐进了旁边的一条小路。就这样,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司令部成员成了前线部队中唯一的幸存者,这是他又一次死里逃生。

罗科索夫斯基的为人,得到了熟悉他的人的高度认可。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他向总参谋部推荐自己的参谋长马里宁接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没想到,马里宁强烈要求继续跟着他,而不去担任集团军司令。除了马里宁,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人员都一致要求继续追随他。在数十年后的回忆录中,罗科索夫斯基对此仍非常感动。

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是在1941年,他孤身来到斯摩棱斯克“救火”时,由十几个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年轻军官组成的。罗科索夫斯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鼓励部下发挥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完成任务。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带领下,他的参谋部成了苏军中最杰出的参谋部,而他的参谋人员,也一直对他们的司令忠心耿耿。

谁敢顶撞斯大林

在参谋人员的鼎力协助下,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部队战术灵活,比那些只会机械地服从命令的苏军将帅强得多。更可贵的是,面对独裁者,罗科索夫斯基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1944年5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罗科索夫斯基提出准备同时在两个地段突破敌军的防御。斯大林认为,应该集中兵力于一个地段。罗科索夫斯基没有像绝大多数苏军将领那样对斯大林言听计从,而是坚持说,在两个地段同时实施打击的方案更好。斯大林听了有些不高兴,让他出去好好考虑一下再回来。

罗科索夫斯基在隔壁房间思考了一会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自己,他回到会议厅,仍然告诉斯大林,在两个地段实施打击更为可取。斯大林再次反驳说应该集中兵力实施一次打击,但罗科索夫斯基仍然坚持己见。随后,会场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斯大林让他再出去考虑一下,不要过分固执。

这次,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也随罗科索夫斯基一同出去,严肃地警告他顶撞斯大林的危险。马林科夫严厉地命令道:“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其他什么也不要讲。”他们回到了会场,斯大林问罗科索夫斯基把问题想清楚了没有,罗科索夫斯基说他认为还是在两个地段同时实施打击更好。斯大林问道:“那么依你的观点,应以哪一次打击为主?”罗科索夫斯基回答说两次打击同样重要。会场再次出现了静默,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这通常是斯大林爆发狂怒的前兆。但这次斯大林沉默了很久,说道:“难道真是同时实施两次打击更好吗?”最终,他同意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方案,这是斯大林为数不多的几次被别人说服的例外情况。

战争期间,罗科索夫斯基还闹出了绯闻。这段绯闻还被人利用来陷害他,不过他再次有惊无险。

1942年,在疗伤的罗科索夫斯基偶然结识了著名女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两人互相倾慕的消息迅速传开了。特务头子贝利亚得知后,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便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而且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也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一看有戏,接着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慢慢地说:“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突然,斯大林又笑着说:“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去哪儿了?”贝利亚回答说:“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去了。”“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说完,斯大林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般的笑容。

08。滚滚红流向西去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为配合盟军的登陆战役,苏军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

1944年6月到8月,苏军在北冰洋芬兰湾对芬兰军队实施突击。投入此战的苏军,不仅兵力比芬兰军队多了1倍,火炮坦克多了5倍,航空兵多了2倍,并有波罗的海舰队支援,而且军队的素质已经在战争中提高了很多,战斗力远远超过1939年苏芬战争时的苏军,因此进攻十分顺利。8月25日,芬兰政府要求与苏联和谈。到9月15日,苏芬停止军事行动,19日签订停战协定,芬兰宣布退出战争。这次突击被称为“第四次突击”。

1944年6月23日至7月底,苏军发动了“第五次突击”,也就是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收复白俄罗斯,对苏军的意义很大,可以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等德国本土。德军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固守白俄罗斯,配置了120万人,火炮、迫击炮近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000辆,飞机1400多架。但此时的苏军更加强大,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投入了约250万兵力、6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在白俄罗斯大地与德军进行了1个月的血战。最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

7月3日,苏军收复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7月13日,收复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7月23日,占领波兰重要城市卢布林。7月27日,苏军逼近里加湾海岸。同一天,苏军进抵波兰的比亚维斯托克城,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8月1日,苏军已经逼近德国本土的东普鲁士。

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向西推进了500~600公里,远远隔开了德军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开辟了进军柏林的战略通道。

为了配合白俄罗斯战役,7月13日至8月底,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发起“第六次突击”。到8月底,苏军不仅收复了西乌克兰,而且攻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

“救火队长”莫德尔

在苏军如火如荼的攻势面前,德军将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但他们仍在拼尽全力维持,哪怕知道无法翻盘,也要战斗到底。二战期间,德军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战术家。除了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三大名将之外,莫德尔元帅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位。与三大名将显著不同的是,莫德尔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位。

莫德尔生于1891年,是那种天生就属于战场的人,一生都在为战争服务,战场是他纵横驰骋的舞台。1938年,莫德尔晋升为少将。从1939年参加波兰战役开始,整个二战,他都没有缺席。曼施坦因称他是群人中的强者,形容他为“鲤鱼池中的梭鱼”。

莫德尔在19位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中,最注重仪容仪表。在阅兵时,他喜欢站在敞篷奔驰轿车上,将脚上擦得锃亮的长筒马靴,踩在前椅背上,再行举手礼,一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

1941年6月,莫德尔指挥第二装甲集团军第三装甲师,参加苏德战争,表现出一往无前的非凡气概。在基辅会战中,他的第三装甲师作为基辅城的破门部队,出色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与赏识。很快,莫德尔被晋升为装甲兵上将,担任第四十一装甲军军长。

1942年1月,莫德尔出任第九集团军司令。此时,主攻莫斯科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遇苏军优势兵力的顽强抵抗,苏军还对德军实施穿插和包围,切断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德军的指挥系统也被打乱,各部队之间失去联络,情况十分危急。莫德尔抵达集团军司令部时,看到的是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作战参谋布劳洛克向新任司令官简要介绍了情况,莫德尔立刻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打算从这里切断苏军补给线,从那里对苏军侧翼进行反击。布劳洛克目瞪口呆,问道:“您为这次反击带来多少部队?”莫德尔哈哈大笑:“就我一个人。”这成为二战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

面对不利局势,莫德尔依然保持着镇定和沉着,头脑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向希特勒请求增调一个装甲军归自己指挥。

为此,他于1月20日抵达德军最高统帅部,并与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论。希特勒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莫德尔则大胆地问:“我的元首,是你在指挥第九集团军呢,还是我在指挥?”希特勒惊诧地抬起头,随即语气强硬地说:“我命令你把装甲军使用在格扎茨克!”莫德尔仍不服从,并坚决反对希特勒干涉他的指挥权。莫德尔说,他对前线战况了如指掌,而最高统帅部的人只能按地图进行判断。希特勒最终让步了,但他强调,莫德尔必须对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负责。

有了一个装甲军的增援,莫德尔向苏军防线的最薄弱地区展开反攻,从而击退了苏军的猛烈攻势,稳住了己方的阵线。因此,莫德尔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

1943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受挫,反遭苏军的强大反攻,再次陷入困境。莫德尔于10月初暂时遏止苏军的攻击,被希特勒誉为“东线的救星”。

我只效忠于德国

1944年3月1日,莫德尔出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同时仍保留参与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的权力,并被希特勒晋升为陆军元帅。这位以作战狠辣著称的元帅,在新的作战区域实施了“焦土”政策,以阻止苏军的进攻。

持续到7月,莫德尔都在拼命阻止苏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表彰莫德尔成功的防守,希特勒授予他钻石双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但战争进行到这一步,这枚勋章除了能使莫德尔继续卖命之外,毫无作用。1944年8月,莫德尔发现与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对峙的苏军集中了主要力量,准备发起进攻。为保存实力,莫德尔于10日前,将德军逐次退到华沙东北一线以及纳雷夫河。

令莫德尔措手不及的是,8月1日,就在苏军似乎势不可挡地向波兰首都华沙推进时,华沙起义爆发了。很快,华沙城内德国大部分军事和非军事机关同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各火车站被起义者占领,城里各条大街都被起义者封锁。德军只守住了维斯瓦河的几座大桥。假如苏军一鼓作气冲击桥头堡,在城里的德军便会绝望。可是已经在行进途中的苏军却突然放弃了攻占华沙的企图。这为德国人“赢得”了时间,莫德尔命令集中在华沙周围的大批德军协助卫戍部队对起义者进行了极为残酷的镇压。

莫德尔本人则于8月16日被调离东线,被任命为西线德军总司令,前往西线“救火”。但等待他的决不会是什么好运气。

1945年4月21日,在西线惨败的莫德尔元帅,带着3名军官和几个士兵躲过美军纵队,逃到杜伊斯堡附近的密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