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长空英豪-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张志宏、陈大壮、林超、等人就自然而然的分配到了空军部队。

    得知这一消息,大家都非常高兴,不为别的,就因为几个战友没有分开,今后还可以在一起,只有程志有点不太高兴。原来程志的教员向他透露,有可能留下当教员。

    他们将要去的部队是航空兵S师,来接他们的是C团的王旭团长,祝耀祖政委,李干事、刘参谋、萧航医等。其他人大家还都不认识,只有祝政委来接他们,大家感到有些意外。

    祝政委不是在预备学校六大队当政委吗?什么时候到了航空兵部队?

    见到祝政委,大家都很高兴,两年多不见了,政委还是老样子。个子不是很高,显得很精干。不太大的脸上长着两只大大的耳朵,小嘴,薄薄的嘴唇,单眼皮,一双明亮的眼睛在不停的转动。见到大家,显得很高兴,满脸带着笑容。

    大家围住他问长问短,对于他的调动,大家不便多问,最关心的还是留下来的那些战友的命运。

    “政委,这几年都好吧?”

    “政委,我们那些战友都转校了吗?”

    大家七嘴八舌,问个不休。

    “大家不要急,我一个一个的告诉你们。”祝政委明白大家想知道什么。

    原来张志宏他们第一批转校后,不久,其他的航校又需要学员,符合条件的大部分都转了校,剩下小部分政治条件和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分配到别的空军部队改做其他工作,预备学校也就撤编解散了。

    祝耀祖不想到其他部队,觉得没有发展前途,就通过上层的关系,调到了航空兵部队。现在有回过头来,到航校来接过去的弟子。

    对于张志宏他们来说,这是个巧遇,但对祝耀祖来说,这是必然,因为现在各个航校训练的学员都是从预备学校出去的,都是他的弟子。

    程志看到祝政委来接飞行员,像发现了新大陆,觉得到部队有了希望,可以让祝政委给学校说一说,不要留他当教员,把他也带走。

    程志家在北京,是一个干部子弟,所以在预备学校时就是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父亲是长征时期的老红军,现在是军内的一名高级干部。母亲也是红军,也是部队的一个团级干部。父母亲对他的希望,就是能在部队有所发展。

    因为航校对一个军人的发展毕竟有局限性,最高升到校长,也只不过是个师级干部,而且航校比较少,校长的位置也就比较少。不像航空兵部队,编制大,岗位多,又是战斗部队,升迁的机会多,顶上也可以到军队的最高将领。

    其实祝政委来之前,已经和程志的父母亲通过电话,对他们的想法略知一二。祝耀祖是什么样的人,是最善于揣摩别人心思的人。特别对他上面的首长,不需要过多的交代,只需一个暗示就行了。

    当程志找到他时,就满口应承:

    “小程,你放心吧,像你这样的人才不到部队谁到部队,你不说,我也要想办法把你带走。听说你飞的很不错,我们部队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他隐瞒了首长暗示他的实情,他要让程志感到是他在关照他,这就是政工干部的工作艺术。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前途也掌握在程志父母亲的手中。

    在祝政委和校方多次的交涉下,特别是搬出了上级“首长的意思”这一“尚方宝剑”后,校方答应放程志到部队,只是有些惋惜,没能留住这棵好苗子。

    部队的考试只是走过场,那么多的学员,只有王团长一个飞行干部,根本带不过来,只能按照航校的介绍,按照上、中、下的技术水平,抽查了几个人,就算考试结束,其实还是连锅端。

    除了留下几个人当教员外,其余的全部接走,可就是这样,S师也只接走了18个人。考虑到海航部队需要大量扩充,给他们20多人,算是对他们的照顾。



………【第六十六章 沙漠风暴(八)】………

    这18人中有张志宏、陈大壮、林超、程志,还有大鸡、小猫、大姑娘、骡子等。大家在一起时间长了,彼此熟悉了,各种外号也就应运而生,有的人外号叫的时间长了,到把真实姓名忘记了。张志宏因为是甘肃人,就叫老甘;陈大壮是四川人,又长得矮胖,大家叫他小锤子;林超是广西人,都叫小老广;程志叫驴子,是因为他个子比较高,说话时常把女人叫成吕人,吕和驴的音进似,所以就叫他驴子;有一个同志因为脖子长得细长,就叫大鸡;叫小猫的是因为脸型圆圆的,非常像猫脸;大姑娘说话慢声细语,做事优柔寡断,像个女人;骡子本身没有多少特点,只因为姓罗,就叫成了骡子。

    当时正是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有一出京剧叫《沙家浜》,说的是新四军的伤病员养伤的故事。有十八个伤病员,戏里叫十八棵青松,因为接到的飞行员也是十八个人,所以祝政委戏称他们为十八棵青松。

    1970年4月,大家告别了使他们成长的航校,告别了茫茫的大漠,又登上了东去的列车,向新的地方奔去。

    一路上大家围着王团长、祝政委他们问长问短,都想多了解一些部队的情况。部队是他们向往的地方,也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诸如飞什么飞机,训练什么课目,有没有仗打等等,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听到团长、政委讲述部队的事情,旁边座位上的同志都离开自己的座位,来到了团长、政委坐的地方。

    团长简单的介绍了部队的情况。他们要去的S师现在有三个飞行团和一个夜航大队,三个昼间团分别叫B团、C团和D团,主要飞白天,当然也训练夜航,叫白天能打,夜间能走。夜航大队则主要飞夜间。

    他们到部队后先到C团,C团是部队的训练团,不担负战斗值班的任务,飞的还是米格型飞机,跟航校高教团飞的是同一机型,只不过在技术性能上有所改进,叫比斯飞机,是抗美援朝后期投入战斗的飞机。

    到C团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提高航校训练的内容,再飞一些对空中目标的模拟攻击,复杂气象课目,达到两种气象的水平。然后再到B团或D团改装新型的亚音速战斗机,在达到四种气象后,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飞行员。

    “所以,你们的道路还很长。”王团长介绍完后,祝政委接过了团长的话题:

    “你们现在是飞行员,但还不是战斗员。我们部队要的是战斗员,是能够执行各种任务的飞行员。不要以为航校毕业了,就是一个飞行员了,那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更难的课目还在部队,更大的考验也在部队。

    你们现在航校毕业了,参军也有四个年头了,一般的兵也就当到头了,但是你们不是一般的兵,是特种兵,飞行是你们毕生的职业。

    现在你们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活思想,离家快四年了,你们想家,家里人也想你们,想回家看看,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有的同志岁数也比较大了,20多岁了,家里也想让你们成家,这些都是现实问题,我们做领导的也考虑到了这写问题。

    但是,现在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探家和找对象的问题恐怕要往后放一放了。你们还年轻,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飞行事业上,到了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安排。

    按照当前部队的规定,没有飞完两种气象是不容许找对象的,也不容许探亲。”

    不亏是政委,有很高的洞察力,政治工作也做得很及时。

    此时的张志宏正有这些想法。

    找对象的事到不是很急迫,但是却很想回家看一看,而现在正是好时间,火车就路过家门口,只需给一两天的时间,下车回家看一眼,随后再赶回部队也不迟。

    自从父亲到航校看过自己以后,他知道奶奶和母亲天天念叨自己,门口只要有车过,就幻想着儿子回来了,总要伸着脖子朝车里张望。

    古时候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虽然比不上大禹,也两过家门了。但是领导不发话,自己也不好提出了。还没有到部队,就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会在领导的头脑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将来的发展不利。

    他还想念着郑萍,她还在农村下乡锻炼,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不知道广阔天地把她锻炼成什么样子了,是不是还是当年天真烂漫的小姑娘。虽然保持着通信联系,但容貌的变化用文字是无法表达的,真想去看一看。

    但是这个想法只是一个奢求,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去探望,更何况只是一个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

    这些都是个人利益,领导总是说,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革命利益,还是想想飞行的事吧。

    火车在不紧不慢的前进,车轮和铁轨的碰撞发出悦耳的声响。

    听团长的话语,今后仍然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有很多的练习要去飞,有很多的新东西要去学,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呢?

    有困难到不怕,军人嘛,就是能克服困难,只是训练的进度能快一些,尽快的完成所有的训练任务,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达到领导的要求。到那时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小打算。

    “老甘,这个车站不是你家吗,你不下去看看?”

    陈大壮的喊声提醒了张志宏,可不是吗,从这里下车,再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就到家了。可是不能,军人有军人的纪律,擅自行动是不行的。

    “你家就在这里啊?”

    陈大壮的话也告诉了王团长和祝政委,祝政委听到后说了一句:

    “现在不行,部队还等着你们赶快投入训练呢,希望你能理解。”

    “政委,你放心,我能理解。大家都没有回过家,我不能搞特殊,革命军人就要以大局为重。”

    不太善于表达的张志宏在领导面前也说出了几句豪言壮语。

    火车经过了短暂的停靠,又继续前进。

    再见了,可爱的家乡!再见了,生我养我的地方!再见了,我的爹娘,还有那可爱的姑娘!

    张志宏只有在心中默念,一丝丝遗憾和惆怅随着车轮的转动被留在了黄土高原。



………【第六十七章 百尺高竿(一)】………

    隔壁隐隐约约传来林超和孔繁荣研究对轰炸机攻击的争论声,张志宏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的演习中。演习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课题,虽然经过了部队的训练,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但是在战术方面,还有很多的新东西要研究,要探索。

    到部队后,经过这几年的训练,逐渐由飞行员向战斗员转换,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又经历了不少的磨练,才达到了现在的成熟。

    尽管在床上已经躺了很久,但张志宏却毫无睡意,又回想起了到部队后的点点滴滴成长过程。

    S师C团驻防在东北某地靠近海滨的一个机场,跑道南端几公里外就是浩瀚的大海。这里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比起干燥荒凉的西北大漠来,真有天壤之别。

    张志宏等一行18人的到来,立刻给C团增添了活力。前一批到训练团训练的新飞行员已经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分配到了B团和D团,现在C团只有中队以上干部,在等待新飞行员的到来。

    说是一个团,人员还没有航校的一个大队多。团下面有三个飞行大队和一个机务大队,机务大队是专门维护飞机的。每个飞行大队应该有三个中队,由于人员不够,有的大队有三个中队长,有的大队只有两个中队长。

    张志宏他们18名新飞行员不多不少,正好每个大队六名。事有凑巧,张志宏和陈大壮又分到三大队,而且同在一个中队。从上飞机开始,他们就一直在一起,两人都非常高兴。

    经过了短暂的休整,他们很快的就投入到部队的飞行训练中。由于机种不变,开始阶段的训练内容不变,大家并没有感到和航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环境变了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特别是这里临近大海,在海上飞行还是有很大特点的。

    在陆地飞行,上面是天,下面是地,颜色不同,界限分明,给人有一种实在感。到了海上,就不一样了,天是蓝色的,海也是蓝色的,稍不注意,就弄不清那面是天,那面是海,容易使飞行员产生错觉,特别是飞特技的时候。

    虽然开始飞的都是些大家熟悉的课目,但还是先要经过带飞检查,合格后才能去单飞。理由是对大家的技术状况不了解,大家对新机场的地理环境也不熟悉。

    起落航线、特技、编队、航行这些都是航校飞过的老课目,大家急于想飞的还是战术课目和复杂气象,因为只有这些课目飞完了,才能由飞行员变成战斗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到是安排了复杂气象的训练计划,但是天公不作美,总也没有合适的天气可飞。因为东北每年复杂气象训练的季节只有两个,三、四月份和九、十月份,这两个季节属于冷暖交替,天上多有云层出现,而且云的性质多为层积云,最适合训练复杂气象。夏季多雷雨天气,就是有云,大不分情况也不敢去飞。

    他们是四月份到部队的,在飞完一些巩固提高的课目后,早已错过了复杂气象的天气,只好等下一个复杂气象的季节了。

    最不适应的还是飞的少,不像在航校,每期学员到后,都是赶进度,只有天气好,几乎都是飞行训练。到部队后,军事和政治有一定的比例,虽说是7:3,但人算不如天算,本来安排的是飞行训练,却因天气不好而飞不上;安排的是政治教育,却是一个适合飞行的好天气,阴差阳错,飞行训练的时间自然就会少。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了好几年,工厂停工停产,军工企业也不例外,飞机的配件生产不出来,飞机的定期检修完不成,这都造成了飞行部队训练器材的短缺,训练进度的延后。虽然**号召“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但是耽误了的东西,一时半会是赶不回来的。

    部队的各级领导也没有办法,只好按部就班,打打停停,以保持技术为主,进行一些训练。

    虽然在不飞行的时候,组织一些理论学习,技术研究之类的活动,但大家觉得还是政治多于军事,大部分时间坐在宿舍里学习,好像又回到了预备学校的时期,那真是一个可怕的时期。

    政治教育虽然还是以“两报一刊”社论为主,但现在又加了新的内容,在空军部队掀起了学习林副部长的**。

    林副部长叫林立果,是副统帅的儿子,任空军作战部副部长,据说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比张志宏他们大不了多少,就当上了部长,比经过战争考验的老家伙都厉害,是当代的“天才”。

    祝耀祖政委在学习动员时显得很激动,眼里还含着泪花:

    “林副部长能被首长派到空军来,是我们空军战士的光荣,林副部长小小的年纪,就能担当如此重任,是一个‘天才’,我们这些老家伙都自感不如。我们一定要好好向林副部长学习,学习他献身空军事业的精神,学习他勇挑重担的魄力……”

    讲到最后,简直是唾沫飞扬。到底有什么样的英雄事迹,值得大家学习,除了聪明、能干、年轻、有魄力外,却找不出多少。

    那时雷锋、欧阳海、刘英俊的英雄事迹已深入人心,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不知出于什么理由,空军要树立自己的典型。

    学就学吧,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大家不飞行时,就捧着一本小册子,有一个人在念,其他人坐在那里听。念完了,就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座谈讨论。

    其实除了中队以上干部岁数稍大一些,张志宏这些新飞行员还都是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思想比较单纯。但不联系思想实际就说明学习不深入,教育没有效果,只好东拉西扯的联系。

    有的联系想家,林副部长一心扑在革命上,自己还想家,和林副部长比起来,太不应该了。

    有的联系有怕苦怕累的思想,林副部长为了空军的建设,呕心厉血,自己和他相比,真是太渺小了。

    尽管都是心口不一,但是祝政委听了却很满意,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的成果,向上汇报有了内容。

    学习中,三大队副大队长是最激动的一个,也被认为是联系实际最好的一个,被树为学习的典型。他痛哭流涕的检讨自己,不惜把各种丑陋的话语加在自己头上:

    “学了林副部长的事迹,真使我受益匪浅,看人家林副部长,为了空军的建设,贡献出了一切。自己却为了没能提升为大队长而闹情绪,和林副部长比起来,真是猪狗不如。”

    生活在平淡中度过。



………【第六十八章 百尺高竿(二)】………

    在空军部队,飞行员对每天天气的情况比任何人都关心。农民是靠天吃饭,飞行员也是靠天吃饭,不同的是,农民希望风调雨顺,飞行员则希望晴朗天气或有云无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