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演业-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北方战乱从来不休,曹操自得了青州兵后,实力强大,又联合刘表,将袁术赶出南阳郡,尽得兖州和青州部分。
曹操于是进攻徐州陶谦,攻下徐州数座城池,但因老巢不稳,又退兵回兖州。
如此,陶谦与曹操关系几乎破裂。
话说曹操的父亲曹嵩,性情敦厚,为人忠孝。汉灵帝时,曾是朝廷要臣,位列三公之一。
当然,这个三公之一的头衔,却是花了一亿钱购买的,不过他本来也是有些地位。
十常侍乱政时,曹嵩辞官居于洛阳。董卓之乱时,曹嵩带着家资家眷到泰山华县避祸。后又转至徐州琅邪。
照顾曹嵩和曹家家小的,是曹操的弟弟曹德,曹德虽然没什么本事,却也遗传了曹嵩的性格,忠厚老实,一听说曹操在兖州兵强马壮,就跑去与老爷子说,哥哥现在有实力了,可以保护我们了。而且哥哥在兖州,人口多了,兵多了,用度却不一定够,咱家这么多钱财,不如带着一起,去投哥哥。
陶谦作为徐州刺史,琅邪在其治内,自然是知道曹操一家在此。陶谦认为这是一个与曹操缓和关系的机会,于是命手下都尉张,护卫曹嵩,离开琅邪,西过泰山,去到曹操的地盘。
张领了五百人,护送曹嵩家小,光财产就装了好多车,哪里有不眼红的道理。
再说人家张本来就是黄巾出身,自然见财起意,于是张在一个雨夜,杀了曹嵩曹德以及一家大小仆人,抢了财货,带了人马,往南投奔袁术。
这可把袁术给乐坏了,得了人又能分到钱,祸事还不算在自己头上。
曹操震怒,提兵来攻徐州,誓要把徐州杀个血流成河,把陶谦诛灭九族,大战由此爆发。
兖州往北,公孙瓒和袁绍的战斗从未停止,虽然公孙瓒输多赢少,但袁绍也不好受。
打仗打的什么,钱呐。
于是两家由大战变成了小打小闹。
再往北,公孙度占据辽东。
辽东再往东,朝半岛分三韩,西部马韩,东部辰韩,南部牟韩
马韩境内,某山区。
“报告二帅,今日收获不错,这些马韩人,虽然穷是穷了点,但胜在打劫起来没有压力。”
山寨首座上,被称为二帅的,正是当日混到乌桓,没地方落脚的简肆一群兄弟,他们一路向东,到了公孙度的地盘,又被官兵追赶,一直出了汉地,进入马韩,才找到山寨算是有个落脚的地方。
如今简肆的兄弟,还剩下一百六十八人。
“凳子,讲讲今日又有何怪事。”简肆一边啃着羊肉,一边说着,此时他吃羊肉的方式,竟然跟杨锡一模一样,用的火锅。
被称为凳子的这个兄弟,能跟简肆一路从江夏活到这里,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
“二帅,前几日是吹牛,不过今日,还真的发生了一件怪事。”
“过来,边吃边说。”
“好嘞!二帅!你不知道,今日我们抓到三个矮子,这三个矮子有些奇怪,说的话我们听不懂,然后就问其他本地人,结果得到答案真是大吃一惊啊。”
“快说,别卖关子!”简肆受不了这家伙每次都话说一半。
“本地人说,南边的牟韩,被灭了,出现了好多矮子军队,见人就杀,四处抢掠,他们只要妇女和孩子,所到之处成年男性,无一活口。”
“有这种事?那几个矮子呢?带来本帅瞧瞧。”
“喔!杀了!”
“干嘛杀了?”
“那几个矮子,人虽矮,可凶得很,竟然不停的哇哇大叫,叫什么巴嘎巴嘎的,那不杀了,留着干嘛?”
简肆无语,杀了你还来讲什么,不过倒也干脆,想来也不是什么好鸟。
不过接下来这几天,凳子出去收粮时,却发现人越来越少,有的时候一条村子都一个人没有,成年男性和老人的尸体,倒是留下一些。
简肆不得不亲自出马查探,一问本地人,顿时简肆也大吃一惊。
矮子军队在进攻马韩王的部队,据说双方已经斗了半个月了。
经过了解,简肆觉得,这些矮子,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倭人。
“什么时候倭人竟然可以把军队送到三韩了?”
简肆觉得疑惑,但这事他管不了,看来又要转移了,才没到马韩安稳几个月,又要挪窝,简肆表示很无语。
三韩呆不了,只能打道回府,又得回到大汉。
其实简肆不喜欢北方,实在太冷了,如果能回南方更好。
于是又一次开始了新的旅程,简肆带了一百六十八个兄弟,刚刚走完了一段长征,又要开始新的长征。
简肆给自己画好了路线,往北进入汉土,再往西,再往南。
要说这些人,随便在哪里找个山头占山为王,也是很简单的事,但简肆实在累了,他想起了在江夏的惬意生活,最终还是决定,跋涉万里,去找覃放、杨锡了。
“他们现在应该混的还可以吧!”简肆眼望南方天空,心中想着。
半个月后,辽东半岛某处山区。
“怎么样?凳子,打听到江夏的消息没有。”简肆急切的问。
“二帅,打听到了,不过我觉得事情有些玄乎。”
“快说!”简肆一巴掌拍在凳子脑门上。
“好好好!二帅你先别上火,我说,消息不知道是不是属实,原来那年我们听说的江西杀神,就是二帅那兄弟杨锡。那杨锡现在已然是一方霸主,据说荆州刘表水陆兵马十来万,攻击鄂县,竟然没有攻下,反被击败,之后再不敢动他一根汗毛,如今的辰河商会,已经占据了江夏大半,而且在江岸,开港七八个了。最近的港口,据说都开到东莱郡。就在辽东,都有一些行商,加入了辰河商会。”
听凳子说完,简肆倒吸一口凉气。
他觉得这事是有**是真的,要不然怎么会自己在这里,都能听到消息。
就算有些夸张,那很正常,但得有点底子才能夸张吧。
“凳子,明日,你的任务就是多找些兄弟,出去寻找辰河商会的行商,然后联系他们,我们要想办法进入东莱港。”
第一百二十三章 辰河城落成
之前说到曹操之父曹嵩和弟弟曹德,被张杀了,曹操迁怒于陶谦,以为乃陶谦指使,正好曹操也向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再次兴兵,来征陶谦。
也正是这个夏季,辰河城正式落成。
开城之日,来者数万人。
杨锡将辰河港门面尽搬入城中,此城规划南北、东西各十五公里,但目前建设好的部分,才十分之一。
也就是最中间两公里方圆有建筑。其他地方还有待开发。
最中间是辰河广场,广场中间有个雕塑,却是一个巨大铜制天平。
这天平在一根五十米高的水泥柱子上,在长江上都能看到他。
围着辰河广场的,全部是红砖建筑,有商业街,贸易街,美食街和红楼街。
巨大的辰河广场上,只有一栋建筑,上书“县民中心”四个大字。
县民中心共五层,第一层的周围,却是玻璃,为县民接待中心,其上是红砖墙,杨锡的办公室就在其中。
这里将是整个辰河区的政治中心。
广场周围的建筑往西十里,铁轨并行,那里被杨锡规划为铁轨站,此刻铁轨已经铺好,有几辆人力铁轨车正停放于此处。
毛峦带了三千人维持秩序,还是有点乱。杨锡则是领蔡邕、庞德公、陆康等少数大腕儿级别的人物,参观了辰河学城这个区域。
学城在城南,包涵了辰河小学,辰河中学和辰河大学三个部分,全部用围墙围起来,以免鱼龙混则的人等破坏治安。
至于医院,也在建设当中。
庞德公看了辰河学城的规划,心中大为感慨。
陆康道:“如今我已然辞官在家,若是举家搬入你这辰河城中,就在学城外选一块地方,日日与学子近在咫尺,辰河以为如何?”
杨锡心中一动,举家迁来,那敢情好,陆家可是有几个大好人才的,陆逊如今十一岁,正是培养期,而且陆逊的父亲刚刚过世,恰好由陆康带着。
陆逊是陆康的哥哥的孙子。
再有陆康有个儿子叫陆绩,也是个人才,是陆康六十二岁才生的,比陆逊还小。
至于陆绩到底是不是陆康亲生的,这杨锡就不管了。
想到这里,杨锡又开始打广告。
“我们辰河城,欢迎任何人到城中置办产业,届时会有规划好的生活区,陆公若是来时,只要打声招呼,我亲自安排。”
庞德公也有些意动,但他想想,自己还是更喜欢清静。
杨锡一路走,一路向人们介绍这里的一点一滴,这里是他的心血。
由于鄂县人口已达二十万,杨锡从铁路和水渠建好之后,就开始动员将此前拓宽的道路,铺上水泥。
他觉得陆地交通,要有些变化了。
可惜橡胶还没有研制成功,否则杨锡现在就会把人力车和脚踏三轮车给设计出来。
人力车很简单,脚踏三轮车就加了一跟铁链和齿轮等,对于杨锡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了脚踏车,那就基本告别马车和牛车时代了。
三轮车后面有个拖斗,不用吃草不用管理,有了这个,小的行商和摊贩,就节省了更多成本,又会为社会变革,贡献出相当的一部分力量。
现在的《辰河十日报》,每期的销量在五万份以上,虽然交通有些滞后,但辰河城开城的消息,江夏、庐江、豫章和丹阳四郡,是基本识字的人,都知道的。
杨锡就等着接下来的入驻狂潮。
光是辰河商会的会员单位,如今已经突破了三千家。这些单位入驻进来,就是一个庞大数字。
杨锡预计了一下,光到开城为止,所登记入册,进入城中居住的人,将达到三万人。
辰河区在急速发展,现已经超过人口百万,陆军三万。
但今年的中原,却大旱,是超级大旱。
谷价飙升,一石米涨至钱五十万钱,特别是关中,竟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五十万钱一石米是什么意思,就是有钱,是买不到米的,钱已经变成了废物。
大量的饥民逃亡南方,荆州、扬州二地接受饥民最多。
至六月份,已经有上百万人逃亡,饿死者不计数。这些难民,为了吃饭,有一部分身体强壮者,被各大军阀招募入伍,袁术掌九江,兵增至五万人。
孙策都增至两万。
辰河区流入难民十余万,但杨锡却并没有让一人进入军伍,而是全部妥善安置。
又从东莱港运回两次难民,辰河区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鄂县是杨锡重点照顾对象,人口达三十五万。
至于庐江郡四县,人口也从十五万增加至二十万。
七月,献帝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贮米作粥施舍饥民,但侯汶克扣粮米,饥民死者如故。
都到了这种时候了,还有人贪污饥民那点粥米,所以说为什么这个社会没救了。
献帝生疑,亲自于御座前量米做粥,遂知有诈。使侍中刘艾追查,将侯汶治罪,自此之后,饥民多得保全。
说句中肯的话,献帝并不是不想重振朝纲,但人力有时尽,大汉朝已经快是过去式了。
饥民暂时得救,但今年的收成,已经没办法挽回,朝廷的救济,不可能持续。
于是七月份,杨锡领长江号船队,巨舰五艘,辰河船五十,粮百万石,沿海北上。
辰河区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想象。
因为农具,水利的完善,良田比以前增加了五倍之多。以前一人只能耕种十亩,现在一人可耕种二十亩不说,还增加了每亩产量。
因为有磷肥、钾肥的出现,让农作物产量更加稳定。
杨锡到东莱港,带来百万石粮食之事,瞬间像一个重磅炸弹,炸出了东莱郡蔡伯起,挨着东莱郡,同在山东的北海国孔融。
最后传到了袁绍、曹操和公孙瓒处。
于是纷纷遣人过来借粮。
一百万石,可以供一百万人扎扎实实吃一个月!如果只是救人,一百万人可吃三个月。喝粥才要多少米。
杨锡就在东莱港,船就停在东莱港。
杨锡主动宴请蔡伯起。
说实话东莱郡灾情不严重,本来东莱郡人口四十来万,但现在的情况是,灾后人口达到五十万。
所以要他一时养活这么多人,也有点为难,关键是这些人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这就是杨锡宴请蔡伯起的原因了。
第一百二十四章 报父仇曹操大屠杀
每次见到杨锡,蔡伯起都很开心。
再怎么天灾,对于他们这些站在人群顶端的人来说,至少生活影响不大。
喝了几杯,蔡伯起终于讲起灾民之事。
“辰河,本郡正为灾民之事头痛,不曾想你却来了,真是及时雨啊,来,饮满此樽,算是本郡代表十万灾民,感谢辰河。”
于是蔡伯起一饮而尽,郡中府官也个个喝完。
杨锡喝完道:“大人,十万灾民,大人心中不知是何打算。”
蔡伯起道:“辰河,你放出消息给本郡,说带了百万石粮来我东莱郡,莫非不是为救灾民而来?”
杨锡道:“自然是救灾民而来,但这个救法,总得有个具体章程,不知道大人有没有具体办法。还有,今年北方灾民如此多,这百万石,在下安排给东莱郡的,数量却并不多,只有十万石的。”
蔡伯起误会了,其一,他以为百万石粮食是全部发给东莱郡灾民的,其二,他以为杨锡将粮食交给他就行了。
怪不得蔡伯起如此高兴。
见蔡伯起有些尴尬,郡中其他府官也不做声,杨锡又道:“今年中原灾民何止百万,我辰河商会,虽有些余粮,却也是杯水车薪,是以,在下觉得,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辰河商会将会以商会与东莱郡双方名义,各地广开粥棚施粥,若是有愿意上我东莱港求得生存的,我辰河商会,将安排足够的岗位,让灾民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此才是救济正道。”
说到救济灾民,杨锡却不含糊,绝对不能将粮食交到这些人手里。
过一关少一半,这是普遍现象。
蔡伯起见杨锡特意站起来说话,知道这人平时嘻嘻哈哈,但真做起事来,原则性极强。
由于杨锡的坚持,蔡伯起同意了杨锡的提议。
但杨锡要求在黄县北再拨土地,以扩大东莱港地盘,容纳难民时,蔡伯起却不同意了。
杨锡没办法,只好提出十万石粮换取土地的条件,蔡伯起才同意了杨锡的条件。
这等于是用粮买土地,此时的土地,已然用钱买不到,钱已经没有用处了,大家都是物物交换。
杨锡终于在北方大陆上,得到了一块基地,这块基地,有方圆十公里。
随后,杨锡命董丸,给北海国孔融,主动送去了十万石粮食,以解北海国危机。
北海国总共人口不过十五万,十万石粮,已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了。
孔融从来与杨锡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杨锡为何意,遂问送粮的董丸,董丸只给杨锡带了一句话。
“若孔北海有需要帮忙时,只管命人到东莱港报知一声,必不遗余力。”
杨锡信孔融的为人。
而且,杨锡在为另一件事做谋算。
过两年,袁绍派其子袁谭攻北海,欲统一青州,孔融抵挡不住,向人求援,杨锡觉得,这才是真正进驻青州的契机。但杨锡这个算盘打错了,堵住了孔融的嘴,但究竟阶级立场不同,后来孔融没有向他求援,这是后话。
百万石粮,已经花了三十万石,杨锡大笑自己是败家子。
但这三十万石粮,却将使他的名声深入东莱郡和北海国。
杨锡早算到了,以孔融的为人,肯定将自己的名声宣传的妥妥的,以后杨锡要是犯个错东征西讨什么的,至少没有这么多人开骂开打。
辰河群岛上二十万人,现在也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这不用杨锡管,给岛上留了十万石粮食做储备,还剩下六十万石。
这日,杨锡在东莱港,终于等到了袁绍派人来访。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许攸,官渡之战的重要人物。
袁绍派许攸过来,并不是没有理由,因为杨锡在十九路诸侯联盟时,宴请袁绍,许攸也在,且似乎与杨锡比较谈得来。
生意做熟不做生。
许攸来了,杨锡热情款待,相谈甚欢。
杨锡知道袁绍的目的是要粮,不是为难民,是为自己的军队。
但杨锡可不会干这样的事,这次带粮过来,是为了自己广布名声,打群众基础而来的,可不是用来养虎。
于是许攸没有得逞,还是按照东莱郡的模式。
公孙瓒和曹操,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