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朝旧事-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少翁的身上,便对其细细的盘问,盘问之下,捕吏们几乎可以确定这个小吏定然知道郭解的去处。

    而少翁做了一回真正的义士。

    他以自杀的方式守住了秘密,也守住了心中的义。

    郭解的行踪由此骤然成谜,事实上,他在太原安了下来,一呆就是数年。

    数年之后,朝廷大赦,郭大侠总算等来了回家的机会。

    按律,大赦之前的逃犯罪行全部会被赦免,所以即便有人发现他,也拿他没办法,就是抱着这样的心理,他动身回到了老家。

    郭大侠的想法是不错,不过他低估了自己的影响力,郭大侠的行迹还是惊动了官府,官府追查他的罪行,发现郭大侠犯案累累,都是大赦之前,而且地方乡绅对郭大侠赞誉有佳。

    就在官府苦于没有把柄之时,又出了一件事情,坏了郭大侠的名誉。

    有位儒生在办郭案的吏员都给郭解说好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话,震惊了所有人,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儒生的胆量刮目相看,他说,“郭解专门干犯法的事情,怎么能说是贤人呢?”

    这句话放出去没多久,儒生就被仰慕郭解的人割去了舌头。

    事情一下子上奏到朝廷,刘彻在朝上专门问臣子对郭解的处理意见。

    当所有大臣们都认为此事不能怪罪郭解,因为郭解对此事并不知情,这时候却有一个老态龙钟的臣子站了出来,力主杀掉此人,理由是一个侠士,竟然能让这么多人为他犯法,岂不是私结党羽么?

    刘彻肯定了他的谏言,下旨将郭大侠满门抄斩。

    一代大侠就这样死于一个老臣的口中,所幸郭解的江湖朋友插手,为郭大侠留了一个儿子,郭大侠的玄孙后来做了官。

    以一言让郭大侠死于非命的人姓公孙名弘,此人是出了名的老人精,很有特点,几年之后,连聪明的主父偃也命丧于他的口中。

第149章 公孙弘() 
名闻天下的侠客郭解被满门抄斩,只因御史大夫公孙弘的一句断语。

    “郭解一介布衣任侠行事,睚眦杀人,郭解虽然不知,但他的罪却甚于杀人,实属大逆不道”。

    刘彻原本对杀不杀郭解拿捏不准,因为按律令,大赦之后再翻旧帐与国法不合,杀了郭解是否会引起各地游侠不满,这也是需要考量的。但是,此人在民间威望极高,能量极大,竟然能让卫大将军为他求情,若不除了他,就像蚂蚁在心窝里乱爬,着实不痛快。

    所以公孙弘的话给他找到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借口,即可名正言顺的杀了他,又可以警示所有的游侠,不要视国法官府如无物,否则一个大逆不道的帽子扣下来,任凭你如何飞檐走壁,也难逃一死。

    御史大夫公孙弘与郭解素未谋面,更无过结,他力主杀死郭解,正是看透了刘彻的心思,才俨然不顾卫青的面子,而且他知道皇上一定会采纳他的意见,而结果确实如此。

    公孙弘不愧是老人精,能一眼看透刘彻的心思,所以能老来得宠,成为刘彻的股肱重臣。

    公孙弘,淄川国薛县人,年轻时在薛县做过狱吏,因犯罪免官。公孙弘家徒四壁,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去海边放猪,公孙弘对后母十分孝顺,在当地传为美谈。到了四十岁,他开始学习春秋,研究儒学。

    建元元年(前140年),这一年刘彻即位,这也是无数读书人扬眉吐气的一年,刘彻向天下发布了征举贤良方正的诏令。

    公孙弘也成了征举大军中的一员,他以贤良被征召入京成为博士,而此时的公孙弘已步入花甲之年。

    命运似乎有意跟公孙弘开玩笑,他不久领到了一个极其凶险的差事,出使匈奴。公孙弘历经千辛万苦活着回来了,然而,也不知刘彻中了哪门子邪,公孙弘向刘彻汇报之后,刘彻竟然黑着脸,打骂公孙弘无能。活了一把年纪的公孙弘哪受得了这种羞辱,事后便称病归家,官职被免。

    元光五年(前130年),公孙弘七十岁了,刘彻再一次下旨征举贤良方正,而淄川国又推荐了公孙弘。

    这次公孙弘起初死活不愿意去,但是淄川国的官员们却不吃这一套,他们一根筋地认定了公孙弘就是朝廷要的贤良方正,也怪淄川国国小人少,人才更少,能出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学者实在不容易,所以哪有不举荐之理?

    公孙弘无奈,只能不顾七十高龄再次来到长安,他自己估摸着自己年纪大了,不出意外,不久又能回薛县,这次就当公款旅游。

    公孙弘带着轻松的心情到太常那里报道,太常召集儒生写策论,公孙弘心态虽然很好,但还是被结果震惊了,一百多个儒生之中,他的策论乍看之下排了第一,让公孙弘伤心的是倒数第一。

    按说这么老了还被人作践,肯定要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公孙弘的坚强却非常人能比,经过上一次的失败,他早已把这些看得淡了,自己已是古稀之年,随时都有入土的可能,何必跟年轻人计较这些。

    正在公孙弘筹划着回家乡的时候,一个太常府小吏过来传话,“皇上看了所有的对策文章,把你的排在了第一,择日就要召见你!”

    公孙弘反倒懵了,这是哪门子事啊,他喃喃问道,“不是倒数第一吗?”

    小吏怕他年老,耳朵不好使,特意提高声音道,“皇上钦定你的策论为头名,您老还是整理装束随时等候召见吧!”

    望着小吏离去的背影,公孙弘不禁嘿嘿地笑出声来,心里不时慨叹称妙!

    刘彻不久召见了公孙弘,当公孙弘一出现在刘彻的面前,刘彻见老人仙风道骨,状貌奇伟,有名士之风,几句问答之下便再一次封公孙弘为博士。

    公孙弘在长安留了下来,起初并无事可做,也无言可谏,后来在司马相如提出开拓西南夷之时,他被派去西南视察,公孙弘视察回来,力谏不需耗费国力经营西南蛮荒之地,然而刘彻没有采纳。

    公孙弘屡谏不用,公孙弘干脆改变谏言风格,以后每次朝议都只提出观点,由刘彻定夺,即便不被采纳的谏言,他也不辩驳,更不会跟同僚在朝堂上争论。在刘彻看来,公孙弘是个忠厚之人。他的朝堂不能缺了汲黯这种直言不讳的臣子,也不能缺了公孙弘这样的忠厚人。

    公孙弘成了老滑头,在揣摩刘彻心思的过程中获得了刘彻的赏识,两年之内,他升为左内史,成为刘彻的近臣。

    公孙弘得到了好处,慢慢意会到做官的妙处,当刘彻的官对他来说很容易,只要把刘彻侍候高兴了,就能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公孙弘成了老滑头,乃至于经常与同僚们私下里约好了共同奏议,但是一到刘彻跟前,却把与同僚们的约定抛至于脑后,只以刘彻的喜好为准。

    这让正直的大臣们十分恼火,汲黯就曾经就此事上奏刘彻,表示公孙弘为人欺诈,答应与我们共同提出建议,但经常一上朝堂就违背立场,不够忠诚。

    刘彻为此专门找到了公孙弘,公孙弘却淡然地说道,“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公孙弘的坦诚让刘彻对他很敬佩,这老头看起来对名利看得很淡,因此更加认定他是个忠厚之人。

    元朔三年(前126年),公孙弘升为御史大夫,恰在此时,卫青拿下了河套地区,而主父偃谏言设置朔方郡,便于管理,公孙弘反对,他不但反对设置朔方郡,更反对开拓西南。刘彻为了让这个老臣改变主意,特意让臣子将事情的有利面诘难公孙弘,公孙弘找不到理由,只能赶紧放弃原则,道歉了事。他心里清楚得很,再跟皇上执拗下去,恐怕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不久之后,公孙弘的麻烦又来了,汲黯见不得公孙弘的矫情,又上奏批公孙弘贵为三公,俸禄不少,却盖布被,明显是个欺诈之人。刘彻只得又把公孙弘请了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公孙弘毕竟在官场混了好些年,知道这种事情有口难辩,还不如直夸汲黯的清廉,正直。

    此举果然有了奇效,刘彻认为公孙弘谦恭有礼,宽宏大量,因此越发敬重。

    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76岁,走到了人臣的顶点,他成了丞相,封平津侯。丞相封侯也是从他开始的。

    公孙弘以宽厚大量示人,他每餐简朴,俸禄都用于供养门客,博取好名声,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公孙弘在打击得罪过他的人时,他从来都不手软,有不少人倒在了他的打击报复下,这其中就包括儒学大师董仲舒,颇有计谋的主父偃。

第150章 公孙弘与主父偃() 
公孙弘一把年纪,混成了朝廷的一把手,可谁都知道刘彻的一把手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以前几任丞相的结局来看,这个位子绝对是烫屁股的,不是被人斗得一鼻子灰,就是莫名其妙被赶走了。

    公孙弘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既无显贵的出身,更没天大的功劳,仅凭皇上一时的喜好登上相位,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此,公孙弘始终坚持以上意为处事准则,在朝堂上,公孙弘甚少发言,避免与同僚们发生冲突,一旦涉及飞短流长的话题,则把它放在与刘彻单独会面的场合才开口。应该说,公孙弘摸透了刘彻的心理,如此一来,他在刘彻心中的形象便成了忠厚的能臣。

    汲黯曾经无情的揭露公孙弘他这是伪善,刘彻把公孙弘召来对质,公孙弘不慌不忙仅凭三言两语就让汲黯惹了一身臊。汲黯无奈,只能感慨别人多活了几十年,姜还是老的辣啊!

    公孙弘也有受挫的时候,这次遇到的同样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人见人怕的中大夫主父偃。主父偃不但嘴皮子厉害,而且笔杆子也是厉害,他的奏折刘彻每篇必看,若是不小心被他盯上,一封检举信上去,保准有人人头若地,你连反驳的余地都没有,像燕王刘定国就死在他的检举下,燕国从此国除。

    有人提醒主父偃你太横了,主父偃却不以为然,说本人穷困潦倒一辈子,父母不认我,兄弟姐妹疏远我,宾客们抛弃我,我如今得势了,就不能横点么?

    当然,主父偃有横的底气,事实上在文官中,就数他的脑瓜子好用,他拥立过卫皇后,替刘彻想出了推恩令,能检举不法。

    主父偃职任中大夫,在刘彻着力打造的内朝中位置十分重要,而公孙弘身为丞相,又是不可缺少的执行机构,主父偃与公孙弘一内一外,按公孙弘的处事原则,两人本不相干,更不会发生冲突。

    元朔二年,两人却罕见的大吵了一架,两人却罕见的大吵了一架,事因在之前也提过,即要不要设立朔方郡。主父偃提出设立朔方郡并经营之的构想,而公孙弘却极力反对,认为多增加郡县和民众会消耗国力,大家现在过得不是挺好的么?何必多养一些人。

    善于揣摩圣意的公孙弘这次算是犯了糊涂,他为了压压主父偃的气焰,似乎忘记了刘彻不过而立之年,对于这么一个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帝王来说,开疆拓土是必然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刘彻没有当场批驳公孙弘,这老头如此执着他也是第一次见,为了顾全大局,下朝后刘彻特地派了个人到丞相府上,把设立朔方郡的利弊跟公孙弘说明白,那架势就像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先生在教一个刚入学的懵懂学童一般,让公孙弘颜面尽失,最终迫使公孙弘同意了设立朔方郡,而且违心地说出自责的言语。

    事后,公孙弘把帐算在了主父偃头上,一旦有机会,他便会像杀郭解一般对主父偃下手,而且他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我们都知道,主父偃此公颇有智慧,就是横了些,在敛财的效率上不亚于任何人,朝廷上下不少王公,官员害怕主父偃,为保无虞,只能主动向主父大人行贿,而主父偃来者不拒。

    主父偃想把女儿嫁入王室,图个靠山,他挑来拣去,最终敲定了齐王刘次昌,但是齐王和齐国纪太后拒绝了主父偃的提亲,这让主父偃十分恼火。

    主父偃找了个时机向刘彻进言,提出齐国是大国,应当由皇上的亲弟或儿子担任国王。

    主父偃实在高明,一句话落到了刘彻心坎上,见刘彻连连颔首,主父偃知道皇上已同意了整顿齐国,现在就差理由,他马上给出了理由,“听说齐王有乱伦事,应当借机整顿。”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刘彻马上任命主父偃为齐相,前往齐国查明真相。

    主父偃怀着报复的心理到达齐国赴任,他的家人故旧听说主父偃荣归故里,特地千里相迎。

    主父偃见到这些熟悉的陌生人,心里不是滋味,想起当年不待见的时光,一丝苍凉涌上心头。

    他把众人召集起来,命人拿出五百金,在众人的惊愕中往地上一抛,众人面面相觑,主父偃说道,“我年轻时你们都看不起我,现在我升官了,你们出行一千里来迎接我,我们还是有点交情的,我也不能毫无表示,你们就把这些金子捡了去,从此我们就断交了!”

    说罢拂袖而去,留下众人的一声声叹息。

    主父偃在齐相任上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齐王府的侍卫丫鬟都抓了起来,严加讯问齐王的不法罪状。

    齐王刘次昌听到风神,日眼忧心如焚,绝望之下,只能畏罪自尽。

    主父偃总算出了一口恶气,不过,恐怕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以告人为家常便饭的他也会被人在后面捅一刀—被人告了。

    齐王被逼死的消息传到了赵王的耳朵里,当年主父偃来赵国谋碗饭吃,赵王也没有待见他,还把他赶出了赵国。自从主父偃整死燕王后,赵王早就对主父偃畏惧,担心哪天主父偃记起陈年旧事,把他也给告发了,他对主父偃有仇视之心,暗地里收集主父偃的罪状,却因为主父偃在长安不敢上奏。如今齐王也被逼死了,再不出手说不定下一个就是自己。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趁主父偃不在长安先下手为强。

    赵王急忙写了封奏折,差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奏折送上去了,赵王仍然惴惴不安,毕竟要弹劾皇上跟前的红人,他也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不能致其死地,依着主父偃的个性,那赵王的死期就到了。

    主父偃腹背被人捅了一刀,他却浑然不知。

    主父偃即便知道了,他也不担心有人会在他后面尥蹶子,因为他认为皇上用的是他的才能,而不是人品。

    事实上,的确可以这么说,一封信不足以致主父偃于死地,不过他却忽略了,躲在暗处的公孙老头早就伺机报复主父偃,他可没那么容易对付。

第151章 公孙弘与主父偃2() 
主父偃在中央时,赵王每日如坐针毡,害怕被主父偃打击报复,他早就准备告发主父偃,却一直隐忍不发。

    也怪主父偃倒霉,赵王的检举信只不过举报他收受诸侯贿赂,大不了落下个贪污受贿的罪名。可当刘彻读完赵王的检举信时,这位聪明自信的皇帝却将其与齐王的死联系在一起。

    事情的逻辑在刘彻的脑海里变成了主父偃向齐王索贿不成,主父偃对齐王怀恨在心,并且借他刘彻的手整治齐王,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大奸臣么?

    刘彻无法容忍在他的眼皮底下还有人能瞒天过海,借刀杀人,如果此人不好好整治一番,那他哪还有脸当这个皇帝。

    没几天,主父偃就带着一肚子狐疑被人从齐国抓到了长安,狐疑归狐疑,主父偃的心理素质十分过硬,在牢房的日子照样吃得香睡得好,见此情形,牢里的狱卒更不敢怠慢了这位爷。

    在他蹲号子的同时,刘彻派人去彻查齐王的死因。结果正如主父偃所料,齐王情系畏罪自杀,主父偃并未胁迫。

    按理说,刘彻应该感到很欣慰,主父偃还没有坏到他想象的地步,他贪财也可以理解,毕竟过了四十多年贫困的北漂生活,搁谁都会喜欢钱。

    刘彻打算关他一段日子,找个理由就把他放出来。

    虽然刘彻不想让主父偃死,可是想让主父偃这位老兄平时实在不注意团结同事,连父母亲友都能断绝关系,现在他落难,想落井下石的人一时间排成了队。

    你说主父偃先生,能怪谁呢?

    刘彻面对汹涌如潮的处死主父偃的声音,也是十分头疼,在这个问题上,他只能以拖字决应对。

    聪明的刘彻低估了大臣们的智商,他们早就看出了刘彻的真意。

    虽然你是皇上,但如果这么容易就被你这个小年青给糊弄过去,那我们就该回家种田去了。

    他们打定主意一定不能让主父偃翻身,主父偃要是一出来,还不找机会把他们都整死,正所谓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

    主杀派中的大臣重量级的人物公孙弘终于站了出来,向刘彻说了这么一番话,“齐王自杀无后国除,齐国成为郡县,主父偃是首恶,不杀无以谢天下!”

    这话乍一听,前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